日本彗木相撞的動漫電影
⑴ 94年彗星木星相撞事件:爆炸能量相當於3-5億顆廣島原子彈
在浩渺無垠的宇宙中,各種天體相互問的碰撞,可以說是很自然的事。對這種碰撞的研究,對人類來說卻是非常重要的。
1994年7月17日至22日,蘇梅克一列維9號彗星所分裂成的22塊碎塊,撞擊了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木星。碰撞期間,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通過科學預報,觀察了撞擊的全過程。
對其進行的觀察和研究,目的不僅在於對木星的研究,更在於對天體間碰撞的研究,因為這關繫到地球的安危。
彗木相撞木星距地球約7.7億多萬公里,其直徑近14萬公里,體積和質量分別相當於地球的1316倍和318倍,堪稱九大行星之首。由於木星質量較大,對小天體俘獲力較強,而且在木星軌道附近的彗星較多,因此類似此次彗木撞擊,數千年甚至上萬年才有一次。對於人類來說,這的確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宇宙奇觀。
人們在一年前就已洞察了這次空間災難,全世界的天文學家都對此表現了極大的關注。列維9號彗星由於受到木星引力產生的潮汐力的作用,被撕裂瓦解在6個大塊、15個中塊和一些小碎片。經過長達兩年的運行,蘇梅克一列維9號所分裂成的22塊碎塊頭尾相接,拉開了16萬公里的距離。1994年7月4日4時15分,它的第21號(A)碎塊以每小時21萬千米的速度落入木星大氣層。最後一塊碎塊(W)在7月22日16時過後不久撞擊木星。在6天的時間內,綿延500萬公里的21塊碎塊,相繼飛過木星南極,撞擊南緯45度地區。
估計,直徑2千米以上的碎塊撞擊木星的爆炸性能量相當於3至5億顆廣島原子彈或3至5億顆氫彈。這次彗木相撞釋放的總能量相當於40萬億噸TNT爆炸的能量,把木星撞出一個又一個黑斑狀窟窿,其中最大一個面積是地球面積的80%,弄得木星傷痕累累。自1610年使用望遠鏡以來,這還是第一觀察到如此令人驚心動魄大規模天體碰撞。由此可見,加強對彗星的觀測並採取必要的應對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彗星的結構比較奇特。它那較亮的中心部分叫做彗核,形狀近似球形,集中了彗星絕大部分質量,是彗星的主體。在彗核的外面有一層雲霧包裹著,這層雲霧就是彗發。它是由彗核中蒸發出來的氣體和微小的塵粒所組成,形狀類似球莖,彗核和彗發合稱彗頭。當彗星運動到太陽附近時,強大的太陽風和太陽輻射壓力使它產生一條拖在身後的尾巴,這條尾巴稱為彗尾。彗尾實際上就是在太陽風和輻射壓力的作用下從彗頭拋出的塵埃和氣體流。彗尾最長可達2至3天文單位,但其物質密度極低。
據研究,人們推測木星表層可能不是固體,而是液態氫,木星大氣則由極稀的氫、氨、甲烷等構成。當十多塊直徑兩三公里的碎彗核以高速沖入木星大氣時,摩擦產生的高溫使彗星物質化為明亮、灼熱的火球,接著在大氣底層強大的沖擊波使慧星物質本身自爆、氣化。同時,木星大氣與表層物質受高溫、高壓、沖擊波的作用,瞬間氣化、膨脹、噴發,形成風暴、氣旋。深入木星液態氫表面的彗核炸開後,氣體與塵埃形成的蘑菇雲沖天而起,在木星南緯43,26度 45度之間環形區域內形成鏈狀黑斑。
自1972年以來,人類發射了旅行者1號、2號,先驅者l0號、11號,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始終無法洞察木星內部的秘密。這次撞擊則為研究木星大氣成分、化學變化、表層物質組成等提供了可遇不可求的機會。
木星這樣大的天體,曾遭受過多次各類小天體的撞擊,這次碰撞,不會對木星產生多大影響,所留下的痕跡將會在幾個月或幾年中很快癒合。這使彗木相撞的研究有了更重要的意義。
在宇宙中,各種天體的碰撞極為普遍。一些科學家認為,我們的地球最初就是由小行星相互碰撞後粘連而形成的。在許多行星及它們的衛星上,都可看到極明顯的撞擊痕跡,月亮就是最好的例子。
⑵ 慧木相撞是怎麼回事
1993年3月24日,美國天文學家尤金·蘇梅克和卡羅琳·蘇梅克以及天文愛好者戴維·列維,利用美國加州帕洛瑪天文台的46厘米天文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彗星,遂以他們的姓氏命名為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
這顆彗星被發現一年零兩個多月後,於1994年7月16日至22日,斷裂成21個碎塊,其中最大的一塊寬約4公里,以每秒60公里的速度連珠炮一般向木星撞去。這次彗星、木星相撞使科學家們激動不已,它是望遠鏡發明以來,甚至是望遠鏡發明以前的很長時間以來,人類所能觀察到的第一次大規模天體相撞。科學家們計算,在太陽系中,像這次彗木相撞的天文奇觀大約要隔數百萬年乃至上千萬年才會出現一次,它為人類更深刻地了解宇宙的奧秘,揭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及進化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根據對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運行軌道進行的計算,這顆彗星曾於1992年7月8日運行到距木星表面僅4萬公里的位置。由於受木星引力的影響,彗核斷裂成21個可反光的碎塊,遠遠望去像是一串光彩奪目的珍珠懸掛在茫茫宇宙中。
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的第一塊含有岩石和冰塊碎片於格林尼治時間7月16日20時15分以每小時21萬公里的速度落入木星大氣層,釋放出相當於2000億噸TNT炸葯的能量。撞擊後產生的多個火球綿延近1000公里,發出強光。科學家們通過天文望遠鏡,看到木星表面升騰起寬闊的塵雲,高溫氣體直沖至1000公里的高度,並在木星上留下了如地球大小的撞擊痕跡。在彗木相撞前的一段時間里,木星發出的強電磁波比平時強9倍,撞擊時濺落點溫度瞬間上升到上萬攝氏度。
⑶ 1994彗木相撞肉眼可見嗎
1994彗木相撞肉眼可見。
來自美國的一對科學家夫妻曾經在1994年仰望天空的時候發現,在木星附近存在著一顆彗星,並為它取了名字。這顆彗星和木星的距離實在是太近了,所以這顆彗星會受到木星龐大的引力影響。
等到這對夫婦後來再看這顆彗星的時候,彗星已經被木星的引力撕裂開來,這些碎片不久後會掉入木星中。
相關信息: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親眼目睹的天體撞擊事件,美國組織了世界各國許多天文機構進行觀測,除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地面觀望台以外,還有哈勃望遠鏡以及正在前往木星的伽利略號探測器都參與了這次彗星撞擊的觀測。就連當時距離木星幾十億公里的旅行者一號也有任務,那就是從遠方記錄下撞擊時候的電磁情況。
1994年,這顆彗星的二十多塊碎片排著隊一般撞擊木星,其中有的碎片威力巨大,能夠達到上萬億噸TNT的當量,這個數字大概相當於人類目前核武器總量的幾百倍。人類目前製造過的單體威力最大的氫彈也就大概有上千萬噸罷了,這個威力甚至還比不上這顆彗星最小碎片攜帶的威力。
⑷ 彗木相撞的介紹
1994年,千千萬萬的人親眼目睹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一次宇宙事件,那就是「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以下簡稱SL9)與太陽系中的最大行星——木星相撞。1994年7月17日4時15分到22日8時12分的5天多時間內,SL9的20多塊碎片接二連三地撞向木星,這相當於在130多個小時中,在木星上空不間斷地爆炸了20億顆原子彈,釋放出了約40萬億噸「TNT」烈性炸葯爆炸時的能量。
⑸ 哪裡有1994彗木相撞視頻(不要模擬的,要空間望遠鏡和「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實拍的)
沒有的。根本就沒有拍到過。當時碰撞發生在木星背對地球一面。全世界只在幾小時轉過來後看到碰撞痕跡。那時也沒看到過,別說現在了。
當時「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確實正好在軌。但由於技術限制,它沒有連續視頻拍攝功能。只能拍攝單幅低解析度照片。即使這樣也沒聽說它拍到過彗木相撞的現場照片。可能位置不對。
⑹ 誰能詳細介紹一下94年慧木相撞事件
1994-7-16發生的事件:彗星撞擊木星
簡介:
1994年7月16日至22日,一顆命名為蘇梅克-列維9號的彗星斷裂成21個碎塊(其中最大的一塊寬約4公里),以每秒60公里的速度連珠炮一般向木星撞去。這次慧木相撞使天文學家們激動不已,它可能是望遠鏡發明以來--甚至是望遠鏡發明以前的很長時間以來--人類所能觀察到的第一次大規模天體相撞。科學家們計算,在太陽系中,像這次彗木相撞的天文奇觀大約要隔數百萬年乃至上千萬年才會出現一次,它為人類更深刻地了解宇宙的奧秘,揭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及進化(如對恐龍的滅絕的爭論)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不速之客」的發現和到來
這顆彗星是美國天文學家尤金·蘇梅克和卡羅琳·蘇梅克夫婦以及天文愛好者戴維·列維1993年3月24日利用美國加州帕洛瑪天文台的46厘米天文望遠鏡發現的,故以他們的姓氏命名。根據對其運行軌道進行的計算,這顆彗星曾於1992年7月8日運行到距木星表面僅4萬公里的位置。由於受木星引力的影響,慧核斷裂成21個可反光的碎塊,遠遠望去像是一串光彩奪目的珍珠懸掛在茫茫宇宙中。
天文學家們推測,這顆彗星環繞木星運行也許已經有一個多世紀了,由於它距離地球太遙遠和亮度太暗淡而久久未被發現。它開始時可能只是一顆從外層空間進入太陽系的普通彗星。據目前推測,太陽系外圍有一個由數十億顆彗星構成的彗星帶。可能是由於過往星體產生的引力攝動的原因,不時有一些彗星脫離彗星帶而進入太陽系。有的彗星像匆匆過客,只是從太陽系掠過,然後再回到外層空間,有的彗星則像哈雷彗星一樣被吸進太陽系軌道作周期性運行。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顯然就是被木星軌道捕捉住的一位「不速之客」。
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與木星相撞的撞擊點正好在相對於地球的背面陰暗處,人們在地球上無法直接觀察到撞擊情況。但是木星周圍有16顆衛星和兩道暗淡的光環,科學家們可以觀察到撞擊對木星的衛星和光環產生的反光效應。此外,木星的自轉周期為9小時56分鍾,眾多的撞擊點可以隨著木星的快速自轉運行到面對地球的位置,使人類每隔20分鍾左右就能觀察到撞擊後出現的蘑菇狀煙雲和其他效應。
一次意外的收獲
眾多設備中離木星最近的一個是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慧木相撞時,它正處於距木星約2億公里的位置。該探測器原定於1986年5月由美國太空梭帶入太空發射,由於「挑戰者」號1986年初升空後爆炸,致使原計劃推遲到1989年10月。美國字航局對其發射方式也作了相應調整,採取了大迂迴方式,即首先讓它朝著太陽的方向飛去,途中接近金星,受金星的影響而加速,然後飛回地球附近,靠地球加速再飛入前往木星的軌道。這種方式需要花6年時間讓其到達木星附近。正是由於該探測器發射計劃和方式的變更,才使人類獲得了一次原先沒有料到的觀測手段。伽利略號探測器上裝有CCD照相機、紫外線分光儀、等離子體檢測器、磁強針等先進的觀測設備,能對木星發出的各種光、對撞無線電波和塵埃環境等進行測量並作詳盡的記錄。
彗星「親吻」過後
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的第一塊含有岩石和冰塊碎片於格林尼治時間7月16日20時15分以每小時21萬公里的速度落入木星大氣層,釋放出相當於2000億噸TNT炸葯的能量。撞擊後產生的多個火球綿延近1000公里,發出強光。人們通過天文望遠鏡,看到木星表面升騰起寬闊的塵雲,高溫氣體直沖至1000公里的高度,並在木星上留下了如地球大小的撞擊痕跡。科學家們測定在慧木相撞前的一段時間內,木星發出的強電磁波比平時強9倍,撞擊時濺落點溫度瞬間上升到上萬攝氏度。
木星是太陽系9大行星中位居中間而且又是最大的一個星球。它的半徑為71300公里,比地球大11倍;體積是地球的1316倍,重量是地球的318倍,相當於其他8大行星總質量的2.5倍。但木星的密度僅為地球的1/4,這說明木星表面有深而廣的海洋,海洋上面有一個厚度達1000公里的密集的大氣層。它的大氣層中將近89%是氫分子,11%是氦,另外有少量的氨、甲烷、水、乙烷、乙炔、一氧化碳、氰化氫及其他一些復合物。木星大氣層的上面飄浮著由氨結晶體形成的雲層,這個雲層的下面可能還有諸如氫氧化氨、水和冰等復合物構成的雲層。彗星碎塊對木星的連續撞擊引起強烈爆炸,產生巨大閃光現象,把木星的衛星照得非常亮。木星表面形成了巨大的蘑菇雲,在木星大氣層中引起大風暴並且持續很長時間。撞擊使許多物質從木星上濺出,形成一個由氣體和塵埃構成的物質環。科學家們在彗星碎塊進入木星的化學復合物雲層的時候,觀察由爆炸引起的閃光,從撞擊點向外擴展的波浪狀以及木星大氣層出現的化學變化或環流變化。科學家們還觀察彗星碎塊在到達木星之前的最後幾分鍾的運行情況,希望能看到彗星表面附著的塵埃脫離以後是否會顯露出慧核。
盡管自那次通古斯大爆炸以後迄今尚未發生過外星體撞擊地球的事件,但地球並不是平安無事了。天文學家們經過觀測發現,在火星的外側和木星的內側有一個由數目眾多的小行星構成的小行星帶。它們一般都是按照正常軌道運行,但是總有那麼一些不安分守己分子悄悄逃跑,進入近地軌道,給地球帶來威脅。1989年曾有一顆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引起人們一陣緊張。
⑺ 1994年慧木相撞事件,真的是外星人庇護我們嗎
經過長達25億年的演變,地球生命最終在5.4億年前迎來生命大爆發,史稱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在這次生命大爆發中大量節肢、腕足、蠕形、海綿、脊索動物等這些動物悉數登場,各種各樣的動物首次在地球上亮相,地球也迎來了第一次生命大繁榮景象,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不僅為地球生命繁榮做出貢獻,而且還為地球第一代生物霸主恐龍家族的誕生打下了基礎,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2億年後,也就是2.4億年前恐龍家族開始出現,從此開始了恐龍家族在地球上長達1.6億年的統治歷史,可惜的是在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為10公里長的隕石從天而降,撞擊地球釋放出的總能量相當於2億顆廣島原子彈同時爆發釋放的能量,這次撞擊引發劇烈的地震、海嘯、火山噴發和氣候變化,最終導致統治1.6億年前之久的恐龍家族滅絕。
⑻ 1994年慧木相撞事件,威力相當於多少顆原子彈同時爆炸
94年發生的彗星和木星相撞所產生的威力就相當於20億顆原子彈同時爆炸,無數人被這一場撞擊震撼,至今無法忘卻。
撞擊影響導致木星雲層紊亂
第一塊碎片狀上木星的時候木星表面沒有發生太大變化,但第九塊的時候,木星表面已經形成了一塊可見黑色疤痕,這場撞擊天象一共持續6天,木星表面傷痕累累,有些創面直徑甚至比地球直徑還要大兩倍,木星周圍雲層已經發生了明顯紊亂。
就拿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子彈來做比喻,那場爆炸導致日本廣島92%的地方無法辨清原貌,而慧木相撞,所釋放的能量是原子彈的20億倍,所以給木星雲層留下了無法修復的黑色疤痕。也使得木星的大氣層氣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換,如果木星當時有生命系統的話,在這次激烈撞擊下,這些生命根本沒有倖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