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通什麼時候結束
❶ 我記得一部美國片,劇情最後一點在一個通風口裡面很熱,壞的被融化掉了,最後都從通風口掉下來了,讓後結
不會是終結者吧
❷ 好萊塢電影的發展歷史
1853年,好萊塢只有一棟房子。
1870年,這里已成為一片興旺的農田。
1886年,從房地產生意發財的富商哈維·亨德申·韋爾考克斯在這里買下了0.6平方公里的土地。好萊塢這個名字來自英語的「holly」(冬青)。韋爾考克斯的夫人一次旅行時,聽到她旁邊的一個人說她來自俄亥俄州的一個叫做好萊塢的地方。她很喜歡這個名字,回到加州後就將她丈夫的農庄改稱為好萊塢了。韋爾考克斯計劃在這里建造一座小城。
1887年2月1日他在地區政府正式注冊此名。在他夫人的幫助下他鋪設了今天的好萊塢大街做為城市的主街,在這條大街和其它大街的兩旁種了胡椒樹並開始出售產權。他的夫人募資建了兩座教堂、一座學校和一座圖書館。為了使好萊塢名符其實,他們還進口了一些英國冬青,但這些植物在加州的氣候下沒有存活很久。
1900年,好萊塢已經有一間郵局、一家報社、一座旅館和兩個市場,其居民數為500人。10萬人口的洛杉磯位於市東11公里處。在好萊塢和洛杉磯間有一條單軌的有軌電車,但這輛電車的運行不準時,每程時間為兩小時。
1902年,今日著名的好萊塢酒店的第一部分開業。
1903年,好萊塢成為一個鎮。當年下的兩個命令是:除葯店外其他商店禁酒,以及不準在街上驅趕數量多於200的牛群。
1904年,一條新的被稱為好萊塢大街的有軌電車開業,使好萊塢與洛杉磯間的往返時間大大縮短。
1910年,好萊塢的居民投票決定加入洛杉磯。原因是這樣他們可以通過洛杉磯取得足夠的飲水和獲得排水設施。
1960年,女演員喬安娜·伍德沃德得到了第一顆星的殊榮。
1985年,好萊塢的商業和娛樂區被正式列入美國受保護的歷史性建築名單。
1999年,洛杉磯的地鐵開通到了好萊塢。
2001年,柯達劇院(Kodak Theatre)在Highland大道開業,成為奧斯卡獎頒獎禮新的舉辦場所。
2002年,一些好萊塢居民發動了一個讓好萊塢自主獨立,不再是洛杉磯一部分的運動。好萊塢市政府決定讓所有洛杉磯居民投票表決。獨立運動被以絕大多數否決。
(2)美國電影通什麼時候結束擴展閱讀:
電影工業——
20世紀初,紐約和新澤西的電影公司開始遷向加州,原因是這里的天氣好,日照時間長。雖然當時已經有電燈了,但當時的電燈還不夠亮,當時最好的光源是陽光。除此之外,加州視野寬廣,有各種不同的自然風景。此外當時托馬斯·愛迪生持有電影的專利,而加州離新澤西非常遠,因此愛迪生很難在這里控制他的專利權。
在美國東岸,獨立的電影公司經常被愛迪生和他的代理人訴訟。在遙遠的加州沒有那麼多愛迪生的部下。即使他派人來加州,他的人往往比其消息來的晚,這樣一來這里的電影製造商就可以及時躲到附近的墨西哥去了。
1911年第一個電影工作室在好萊塢開業,同年已有15個其它的工作室在這里定居,成千上萬的夢幻製造者緊隨而至。
1923年,今天成為好萊塢象徵之一的白色大字「HOLLYWOOD」被樹立在好萊塢後的山坡上,本來這個字後面還有「LAND」四個字母,是一家建築廠商為了推銷新建好的的住宅社區設置的廣告看板。但它們被樹立起來以後就沒有人去管它們,以致漸漸荒廢。
一直到1949年,好萊塢商會將後面的四個字母去掉,並將其它字母修復。這個招牌今天受到商標保護,沒有經過好萊塢商會的同意,無人有權使用它。
1929年5月16日,奧斯卡金像獎第一次頒發,當時的門票是十美元,共有兩百五十人參加。
❸ 電影通天塔是說什麼的。
十二個人、三個國家、四種不同的命運、一次偶然的事件,皆源於那一聲無意的槍響……命運交織的羅網將不同種族、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靈魂納入其中。世界上的每個人之間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上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提出了「六度分割」的理論。他認為,只要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與任何一個陌生個體建立聯系。可是這種關聯的絲線是多麼的微弱,即使我們意識到對方的存在,但我們還是聽不見對方的掙扎呼喊,就算聽到依然無法理解無法進行有意義的溝通。在電影結束後顯現出了一段字幕:「獻給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顯然,這絕非一部絕望的電影,而是一部在絕望世界裡掙扎的故事,並將孩子視為未來的希望,光明世界必將由他們建成,通天之塔亦必將由他們建成,願未來的世界不再有誤解、隔閡和悲傷。
【由地點突出主題】
故事涉及六個家庭,十個人物,三個國家,使用了四種語言……《巴別塔》延續了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一貫的執導風格,喜歡用無秩序的大環境來襯托整體故事,然後將零零散散的記憶碎片拼湊至一起,就形成了一個風格獨特、立場鮮明的政治氛圍,諷刺了所謂「文化大同」那虛有其表的偽善,發出了讓人產生恐懼的「白色噪音」。這是伊納里圖與編劇吉勒莫·阿里加繼《愛情是狗娘》和《21克》之後的第三次聯手,也是當初說好的「三部曲」的終結篇。故事同樣以悲劇收場,當人類的愚蠢和粗心不斷疊加時,即使與慾望、劣根性無關,所產生的後果同樣很可怕,同樣可以成為國際化政治沖突的導火索。
摩洛哥
故事開始於摩洛哥的一個沙漠里,一個牧羊人從一名日本遊客那裡得到一把來福槍,以保護羊群免受豺狗的襲擊。然而,這把來福槍卻錯誤地落到牧羊人兩個年輕的兒子手中,他們為了檢查槍的射程究竟有多遠,向遠處駛來的一輛旅行車扣動了扳機……
旅行車里坐著一對來自於美國加州的夫婦蘇珊和理查德,他們剛剛失去了自己的第三個孩子,沉浸在悲痛中。為了挽救瀕臨破碎的婚姻,他們選擇來到摩洛哥進行一場「尋找自我」的公路旅行,然而蘇珊卻突然被一枚「從天而降」的子彈擊中了肩膀,血流如注……最近的醫院也要四個小時的車程,為了等待救援人員,理查德將蘇珊帶到一個位置偏僻的小村莊中,絕望地看著她的生命在一點點流逝,村子裡一個智慧沉穩的婆婆和一名獸醫也盡可能地幫助蘇珊。理查德先是向美國大使館尋求幫助,然後,他打電話到位於聖地亞哥的家中,接電話的是和他們夫婦共同生活了11年的保姆艾米莉婭。接連遭受打擊的理查德感覺自己就要崩潰了,他以顫抖的聲音懇求艾米莉婭,一定要照顧好家中的另外兩個孩子。
這一段的主題是「失去」和「孤獨」,當一個人處在陌生環境又突生變故的話,那種悵然若失與焦慮就會尤為明顯,尤其是對於孩子剛剛夭折的理查德來說,沙漠中的無助並不是最可怕的,他已經無法再承受「失去」的痛苦了。布拉德·皮特將理查德的情感拿捏得非常到位,這個壓抑著憤怒的中年男人被潮水般的挫敗感沖擊得幾近崩潰。而凱特·布蘭切特飾演的蘇珊則是一味地沉浸在個人的世界中,在這個封閉的小空間里,到處都是憂郁無聲的死寂。另外,這里還對安全部門的「熱心」著實嘲弄了一番,因為就在理查德照顧蘇珊的當口,這次槍擊事件已經被主觀地定性為恐怖分子的襲擊,甚至已經有了追蹤目標,這些反恐專家並不知道,其實一切都只是兩個孩子耍樂的一次意外而已。
聖地亞哥--墨西哥邊境
待在加州聖地亞哥的艾米莉婭,其實也有自己的安排--要去參加兒子的婚禮,由於一直無法找到代她照顧孩子的合適人選,再加上侄兒唆使,艾米莉婭決定帶著兩個孩子進入墨西哥邊境去參加兒子的婚禮,但是當他們從墨西哥回到美國時,卻可能遭到一項犯罪指控--綁架美國小孩,所以他們准備帶著兩個孩子非法穿越國境。婚禮很順利,艾米莉婭的侄兒還喝了幾杯酒,可就在回程的路上,他們遇到了檢查的關卡,頭腦發昏的侄兒竟然扔下了艾米莉婭和兩個孩子,獨自開車走了……
這實在是對美國總統布希那自相矛盾、極度偽善的移民政策最有力的駁斥,這個以艾米莉婭為主角的故事,也代表著生活在美國的幾千名墨西哥人的現狀。艾米莉婭受到墨西哥和美國政府的雙重標準的制約,卻沒有最基本的保障。他們都是所謂的「隱形」公民,像艾米莉婭這樣的邊緣人群是不受移民法保護的,即使她已經和一對美國夫婦共同生活了11年,還帶大了他們的兩個孩子,但是她仍然屬於非法移民。蓋爾·加西亞·伯納爾飾演了艾米莉婭的墨西哥侄兒,沒壞心眼,就是易沖動外加辦事不牢……
日本東京
這一段故事似乎與其它兩個並無關聯,日本東京,一個聾啞女孩,母親的自殺給她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陰影,這個女孩只能通過折磨同樣沉浸在失去親人的悲痛中的父親來稍稍減輕痛楚。她在公共場合和男生公然調情,與不同的人保持著不正常的性關系,甚至染上了裸露身體的癖好……這個正處在青春叛逆期的日本女孩,用一種全然不同的方式渲泄著「失去」的痛苦,她自以為是地認為增加別人的痛苦就可以減輕自己的,其實她完全錯了,那隻會讓她痛上加痛。
這個故事並不若表面那樣和摩洛哥與聖地亞哥全無關聯,那位日本父親就是來福槍的真正主人,當他去摩洛哥狩獵時,將它作為謝禮送給了當地的向導……這樣一個線索將它們連接起來確實稍嫌牽強,但聾啞女孩有著如此強的目的性,而且付諸於行動,都是其它兩個被命運牽著鼻子走的故事所無法比擬的。高度現代化的東京既時尚又冷酷,與炎熱、臟兮兮的沙漠也是一對反差鮮明的象徵。「孤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當你被妻子、孩子和朋友包圍著的時候,仍然覺得寂寞。「溝通不良」並不只是出現在文化差異較大的兩個國家,也會出現在你和枕邊人之間。
❹ 為什麼美國電影最後會用十幾分鍾時間顯示演職員表,而國產電影卻只有幾分鍾
一般來說10多分鍾的還是很少但是比國產的時間長是事實,有些影片是因為有彩蛋的原因,最重要的是美國電影在顯示的時候比中國更專業,只要參加電影拍攝相關工作的都是榜上有名的。
❺ 一部美國電影.說的是通過一個題目來請員工,那個題目在一張紙上,可是紙是空白一片,結局是只有一個女的通過
你好!這部電影是《終極面試》Exam (2009)
一家背景神秘的國際大企業招聘人材,8位晉身最後面試的精英,獲安排在密閉的房間進行終極比拼,房內有8張桌椅,桌上各有一份試卷及一支鉛筆,面前是一度裝上單向鏡的牆壁,房間四處有閉路電視監控,唯一的房門由佩槍警衛把守。應征者須在限時80分鍾內回答一條問題,三個規則:1.不得與監考官或警衛交談,2.不得離開面試房間,3.不得損毀答題試卷, 違者取消資格。
監考官講解面試規則後,隨即啟動倒數計時器,離開房間。8名求職者翻開試卷,發現竟是白紙一張!結束時間愈來愈近,要爭取獲聘,就要用盡一切方法……
祝你觀影愉快!
❻ 求一部美國電影 講的通篇都是男主角做的夢,一家四口溫馨的生活。他是一個大公司的老闆,醒來後去找前女友
《居家男人》是2001年的美國電影,由著名影星尼古拉斯凱奇主演
傑克·坎貝爾是華爾街的一名投資經紀人,憑借扎實的專業和對財經信息的敏銳嗅覺,他成為行內公認的高手,並受到眾多投資人的青睞。然而,他奢侈、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在飄雪的聖誕節夜晚被一場意外事故徹底改變了。翌日,他奇跡般的發現自己身處新澤西郊外的一個卧室里,在這里,他第一次當上了「居家男人」,有著深愛自己的妻子和兩個可愛的孩子,而他從前的生活卻不復存在了,在漸漸地適應了這種溫馨舒適的家庭生活後,他發現自己處在了十字路口,因為他必須在心愛的女人和精力充沛的事業上做出抉擇。
❼ 一部美國科幻電影,我是在2002年之前就看過了,男主角在人類基地中,基地的長官其實就是外星人
中文名:異形基地
英文名:Body Snatchers
劇情簡介
恐怖事件接二連三地在某軍事基地發生,外星生物在人們熟睡的時候正大批侵入人體和大腦,進而毀滅人類……瑪蒂和弟弟跟隨從事環保工作的爸爸來到一個軍事基地,調查那裡的化學污染情況,恐怖之事從此接踵而來。剛進基地瑪蒂就覺得那裡的人都很怪異。原來這個基地已被外星來的一種生物所佔領。它們趁人們熟睡的時候侵入人的體內和大腦,讓他們成為活死人,企圖籍此佔領所有的軍事基地。進而毀滅人類。瑪蒂的父母及弟弟都相繼被外星生物殺死。瑪蒂在飛行員蒂姆的救助下逃出該基地,並在路上炸毀了將外星生物運往其它軍事基地的卡車。但除了他們倆之外,又有誰會相信這段經歷呢?
恐怖片吧歡迎你~~~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1916323.htm
❽ 電影起源與發展
1893年,T.A.愛迪生發明電影視鏡並創建「囚車」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群眾性放映。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發展和中下層居民迅速增多,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游樂場內,隨後進人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
1905年在匹茲堡出現的鎳幣影院(入場券為5美分鎳幣)很快遍及美國所有城鎮,到1910年每周的電影觀眾多達3600萬人次。當時影片都是單本一部的,產量每月400部,主要製片基地在紐約,如愛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維太格拉夫公司。1903年E.S.鮑特的《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和《火車大劫案》,使電影從一種新奇的玩藝兒發展為一門藝術。影片中使用了剪輯技巧,鮑特成為用交叉剪輯手法造成戲劇效果的第一位導演。
電影收益高,競爭激烈。1897年,愛迪生即為爭奪專利進行訴訟,到1908年,成立了由愛迪生控制的電影專利公司,公司擁有16項專利權。到1910年,電影專利公司壟斷了美國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獨立製片商為擺脫專利公司的壟斷,相繼到遠離紐約和芝加哥的洛杉機郊外小鎮好萊塢去拍片,那裡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又臨近墨西哥邊境,一旦專利公司提出訴訟便可逃離。D.W.格里菲斯1907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次年導演了第一部影片《陶麗歷險記》。至1912年已為該公司攝制了近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漸移向好萊塢,並發現和培養了許多後來的名演員,如M.塞納特、M.壁克馥和吉許姐妹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鎳幣影院逐漸被一些條件較好的電影院所代替;電影專利公司的壟斷權勢逐漸消失,終於在1915年正式解體。此時以格里菲斯為代表的一批新的電影藝術家已經出現。製片中心也從東海岸移到好萊塢。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同程度地破壞和損害了歐洲各國的電影業,卻促成了美國電影的勃興。美國電影源源不斷地涌人歐洲市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已經建立起在歐洲的霸權地位。
導演格里菲斯、T.H.英斯和塞納特對美國早期電影的發展作出了貢獻。C.卓別林於1914年拍攝了第一部影片《謀生》,立即吸引了全世界觀眾。1919年,卓別林、D.范朋克、壁克馥3位著名演員和格里菲斯一道創辦了聯美公司,以發行他們獨立製作的影片。20年代,美國影片生產的結構從以導演為中心逐步轉化為以製片人為中心的體制。「製片人中心」模式形成了20年代的「明星制度」,各大公司均擁有一批明星。除卓別林、范朋克和璧克馥外,先後成名的還有R.「胖子」亞布克爾、T.巴拉、J.和L.巴里摩爾兄弟、L.查尼、吉許姐妹、M.馬許、T.米克斯、G.史璜遜、J.基爾伯特、G.嘉寶、B.基登、N.希拉、H.勞埃德和早逝的R.范倫鐵諾。
「好萊塢」此時己成為「美國電影」的同義語。由於在明星制度鼎盛時期有些明星的行為不檢點招致公眾的抨擊,美國電影業成立了「美國製片人與發行人協會」,在W.H.海斯的主持下這一組織制訂了「倫理法典」,以便在審查影片時剔除其中不合乎美國公眾道德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情節、對話和場面。這就是著名的海斯法典,它對美國電影的約束一直延續到1966年。
嚴格的審查制度使美國無聲電影的主要成就表現在喜劇片、西部片和歷史片3個方面。喜劇片的佳作首推卓別林的《尋子遇仙記》(1921)、《淘金記》(1925)和《馬戲團》(1928),基登的《航海者》(1924)和《將軍》(1926),H.勞埃德的《大學新生》(1925);西部片主要有《篷車》(1923)、《鐵騎》(1924)和《小馬快郵》(1925)等;歷史片有C.B.地密爾的《十誡》(1923)和《萬王之王》(1927),格里菲斯的《暴風雨中的孤兒們》(1922),R.英格蘭姆的《啟示錄四騎士》(1921)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少歐洲導演陸續來到好萊塢,他們的才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製片公司的抑制和扼殺。他們和美國導演一道,拍攝出無聲電影的最後一批重要影片,如F.鮑沙其的《七重天》(1927)、C.勃朗的《肉與魔》(1927)、H.金的《史泰拉恨史》(1925)和K.維多的《大檢閱》(1925)等。R.J.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納努克》(1922)則為紀錄電影奠定了基礎。
20年代中期,豪華的電影院已基本上取代了鎳幣影院。20年代末期,好萊塢電影為戰勝商業無線電廣播這樣的競爭對手,在音響方面進行了一次革命,產生了有聲電影。
美國早期有聲電影
1926年,華納兄弟影業公司拍攝了用唱片來配唱的由J.巴里摩爾主演的歌劇片《唐璜》(A.克羅斯蘭導演)。1927年10月6日又首映了由A.克羅斯蘭導演、A.喬生主演的有歌唱、對白、聲響的《爵士歌手》,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故事片.1928年7月6日華納公司又推出了「百分之百的有聲片」《紐約之光》。自此,有聲電影全面推開。至1930年,除卓別林繼續拍攝了幾部無聲片外,全部故事片均為有聲片。 在導演中間最先適應有聲片製作並拍攝出富於創造性影片的有:R.馬莫里安的《喝彩》(1929)和使用了主觀鏡頭的《化身博士》(1932),L.邁爾斯東的《西線無戰事》(1930)和《頭版新聞》(1931)、劉別謙的《愛情的檢閱》(1929)和《微笑的中尉》(1931),K.維多的《哈利路亞》(1930)。卓別林也拍攝了他的第一部有聲片《城市之光》(1931)。 好萊塢的製片公司是1912年開始相繼建立的。隨著1928年雷電華影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組建,形成了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公司。它們包括5家較大的影片公司,即派拉蒙(組建於1914)、20世紀福斯(始建於1915,合並於1935)、米高梅(合並於1924)、華納兄弟(1923)和雷電華(1928);3家較小的公司,即環球(1912)、哥倫比亞(1924)和聯美(1919)。
美國電影黃金時代
美國電影中的特殊現象——類型影片,在30年代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最初的類型片是無聲電影時代的喜劇片、鬧劇片和西部片,到30年代初期,歌舞片、盜匪片、偵探片、恐怖片等類型相繼出現並得到繁榮發展。類型電影是美國經濟、社會和文化需要的直接產物,它們中成為經典作品的有歌舞片《四十二街》 (1933)、《掘金女郎》(1933)、《大禮帽》(1935)、《風月無邊》 (1936)和《齊格飛大歌舞》(1936);盜匪片《小愷撒》(1931)、《公敵》 (1931)、《疤面人》(1932)和《嚇呆了的森林》(1936);恐怖片《吸血鬼》(1931)和《弗蘭肯斯坦》(1931)等。
除上述類型影片外,30年代還產生了大量成為美國電影史中代表作的影片,如F.卡普拉的《一夜風流》(1934)、《第茲先生進城》(1936)和《斯密斯先生到華盛頓》(1939);卓別林的《摩登時代》 (1936);J.克倫威爾的《人類枷鎖》(1934);G.顧柯的《八時餐會》 (1933)和《小婦人》(1933);M.柯蒂斯的《新新監獄兩萬年》(1933)、 《黑色的憤怒》(1935)和《俠盜羅賓漢》(1938);V.弗萊明的《勇敢船長》(1937)、《綠野仙蹤》(1939)和《亂世佳人》(1939);J.福特的《告密者》(1935)、《青年林肯》(1939)、《關山飛渡》(1939)、《怒火之花》 (1940)和《青山翠谷》(1941);E.戈爾汀的《大飯店》(1932);A.希區 柯克在美國導演的第一部影片《蝴蝶夢》(1940);F.朗格的《狂怒》 (1936);M.李洛埃的《我是越獄犯》(1932);劉別謙的《風流寡婦》 (1934);J.von斯登堡的《摩洛哥》(1930)和《上海快車》(1932>;W.惠勒的《紅衫淚痕》(1938)和《呼嘯山莊》(1939)等。此外,H.霍克斯、H.金、R.馬莫里安、R.華爾許等亦拍攝了多部質量優秀的影片。
當時對美國電影發展作出貢獻的還有眾多的表演藝術家,其 中包括F.亞斯坦、H.鮑嘉、C.鮑育、G.古柏、J.克勞藻、B.戴維斯、 O.德.哈維蘭、H.方達、C.蓋博、C.格蘭特、K.赫本、E.G.魯賓遜、 J.史都華和R.泰勒等。優秀的電影家中還包括攝影師G.托蘭和黃宗沾。此外,童星S.鄧波兒等主演的影片對於鼓舞30年代的美國民眾起了特殊的作用。
從20年代末開始,W.迪斯尼創造了米老鼠、唐者鴨等一系列家喻戶曉的動畫形像;從1938年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開始,創造了《木偶奇遇記》(1940)、《幻想曲》(1940)、《小鹿班比》 (1942)等膾炙人口的動畫長片,使美國動畫片的影響遍及世界。
好萊塢在30年代發展為美國一個文化中心,眾多的作家、音樂家及其他人士相繼來到這一電影都城。他們之間相互影響,拍攝出一批社會意識較強的影片,如上述《斯密斯先生到華盛頓》、 《新新監獄兩萬年》、《黑色的憤怒》、《告密者》、《怒火之花》、《青山 翠谷》、《狂怒》、《我是越獄犯》以及《巴斯德傳》(1935)、《左拉傳》 (1937);《華萊士傳》(1939)、《他們不會忘記》(1937)、《黑色軍團》 (1936)和《窮巷之冬》(1936)。年輕的O.威爾斯1941年導演的《公 民凱恩》吸取了經典美國電影的精華,導演了這部從敘事結構到鏡 頭結構均有重大創新的影片,把美國電影推向一個新的高點。威 爾斯的《公民凱恩》和《安倍遜大族》(1942)對以後電影的結構、攝 影和電影理論的影響十分深遠。
美國的紀錄片在30年代中期,在英國的J.格里爾遜和荷蘭的 J.伊文思的影響下再次受到重視,拍攝了《開墾平原的犁》(1936)、 《河流》(1937)和《城市》(1939)等。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除為軍方攝制了大批軍事訓練片和戰爭紀錄片外,還攝制了數量相當 可觀的堪稱經典之作的紀錄片,如J.福特的《中途島戰役》(1942), J.休斯登的《來自阿留申群島的報告》(1943)、《聖被得羅之役》 (1945),W.惠勒的《孟菲斯美女》(1944),L.德.羅歇蒙的《戰時女朗》(1944)等。卡普拉率領他的分隊自1942年起用資料片和繳獲 的敵方影片製作出《我們為何而戰》的系列片。 G.卡寧和英國的 C.里德合作導演的《真正的光榮》(1945)被譽為長紀錄片的頂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故事片,有柯蒂斯的 《勝利之歌》(1942)、《卡薩布蘭卡》(1943)和《出使莫斯科》(1943); 顧柯的《費城的故事》(1940);霍克斯的《約克軍曹》(1941);希區柯克的《破壞者》(1942)、《疑影》(1943)和《救生船》(1944);W.休斯登 的《馬爾他之鷹》(1941);H.金的《皇家空軍中一名美國佬》(1941); 朗格的《劊子手也死亡》(1943);李洛埃的《魂斷藍橋》(1940)和《東京上空三十秒》(1944);劉別謙的《生死問題》(1942)和《天堂可以等待》(1943);L.麥卡里的《與我同行》(1944);邁爾斯東的《鼠與 人》(1940)、《北極星》(1943);L.匹查爾的《月落烏啼霜滿天》 (1943);O.普雷明格的《勞拉》(1944);G.拉托夫的《俄羅斯之歌》 (1944);H.舒姆林的《守望萊茵河》(1943);華爾許的《目的地緬甸!》(1945);W.A.惠爾曼的《黃牛慘案》(1943)和《大兵喬的故事》 (1945);B.懷爾德的《通向開羅的五座墳墓》(1943)和《失去的周末》(1945);S.伍德的《戰地鍾聲》(1943)和《金石盟》(1942);惠勒 的《小狐狸》(1941)和《忠勇之家》(1942)等。L.褒曼、B.克羅斯貝、 J.迦倫、R.海華絲、B.霍普、G.佩克、L.透納和J.韋恩等演員在這 一時期加入了美國電影明星的行列。
從戰後開始直至50年代初期,是好萊塢「黃金時代」的最後一 段繁榮時期。這一時期最突出的影片有:卓別林的《凡爾杜先生》 (1947);S.多南和G.凱利的《雨中曲》(1952);福特的《親愛的克萊 蒙丁》(1946);霍克斯的《紅河》(1948);休斯敦的《寶石嶺》(1948)、 《柏油叢林》(1950)和《非洲女王》(1951);H.金的《正午十二點》 (1949)和《槍手》(1950);E.卡善的《君子協定》(1947)、《漂亮的混 血姑娘》(1949)和《慾望號街車》(1951);J.L.曼凱維支的《慧星美 人》(1950);V.米納里的《一個美國人在巴黎》(1951)和《邪惡的和 美麗的》(1952);R.羅森的《當代奸雄》(1949);斯蒂文斯的《陽光照 耀之地》(1951)和《原野奇俠》(1953);維多的《太陽浴血記》 (1947);華爾許的《白熱》(1949);懷爾德的《日落大道》(1950)和 《十七號戰俘營》(1953);惠勒的《黃金時代》(1946)、《女繼承人》 (1949)和《羅馬假日》(1953);F.齊納曼的《正午》(1952)和《走向永生》(1953)等。
美國電影自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也經歷了一系列的打擊和挑戰。首先,1948年5月美國最高法院根據反托拉斯法對拖延 多年的「派拉蒙案」作出裁決,判定大公司壟斷為非法,要求製片公 司放棄發行和經營電影院的業務。這就切斷了大公司的主要財源,迫使公司大幅度減少影片生產。其次,美國電視發展迅速,到1953年,電影觀眾人數與1946年相比減少了一半。為爭奪觀眾,早在20年前即已發明出來的寬銀幕電影此時開始成為與電視競爭的手段。
最甚者是自1947年起,「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開始針對好萊塢進步人士進行政治迫害。1948年,華盛頓特區聯邦法院判處好萊塢十人案,1951年又繼續加深和擴大對電影界人士的迫害。許多人被指控為共產黨,800餘人被列入黑名單。這場迫害極大地損傷了美國電影的創作元氣。但受迫害的電影界人士克服重重困難,攝制出描寫鋅礦工人罷工的影片《社會中堅》(1954,H.比伯曼導演),至今仍受到電影研究人員的重視。主要發生在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期的美國「黑色電影」,如B.懷爾德的《加倍賠款》(1944)和《日落大道》(1950),T.加奈特的《郵差總是按兩次鈴》(1946)和N.雷伊的《以夜維生》(1949),亦是在這種政治氣候的特殊條件下產生的,並隨著50年代末政治迫害的消退而逐漸消逝。
美國當代電影狀況
美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之後,各大公司從印年代中期開始解體或轉產,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廢除。隨之出現了微型影院、藝術影院、汽車影院。獨立製片及實驗電影有了發展。
在「好萊塢之後」的年代裡,一些經典題材和類型電影發生了變化。N,雷伊、V,米納里和D,西爾克使美國情節電影前進了一步,出現了西爾克的《寫在風中》(1957)、《被玷污的天使》(1958)和《生活的摹仿》(1959),米納里的《邪惡的和美麗的》(1952)、《蛛網》(1955)和《家在山那邊》(1960)等有代表性的影片。自《槍手》和《正午>開始,傳統的西部片也發生了變化,在這種稱之為「成人西部片」中,單槍匹馬的主人公有些變成群體的主人公,並出現了福特的《搜索者》(1956)、G.R.希爾的《虎豹小霸王》(1969)和S.佩金珀的《野性的一群》(1969)等與過去不同的西部片。歌舞片中的佳作當推顧柯的《窈窕淑女》(1964)、R.懷斯的《西區故事》(1961)和《音樂之聲》(1965)以及惠勒的《滑稽女郎》(1968)。
這一時期是美國青年思想最動盪的年代,相應出現的表現青年疑慮、反抗的所謂「反英雄」影片有:雷伊的《無因的反抗》(1955),卡善的《伊甸園東方》(1955),J.洛甘的《野餐》(1956)以及後來的M.尼科爾斯的《畢業生》(1967),A.潘的《邦尼和克萊德》(1967),D.霍珀的《逍遙騎手》(1969),J.施萊辛格的《午夜牛郎》(1969),T.馬里克的《荒原》(1973)等。
這一時期其他突出的影片還有:R.阿爾特曼的《陸軍野戰醫院》(1970)和《納什維爾》(1975);P.波格丹諾維奇的《最後一場電影》(1971);地密爾的《十誡》(1956);M.福爾曼的《飛越瘋人院》(1975);A.希勒的《愛情故事》(1970);休斯登的《不合時宜的人》(1961);S.庫勃里克的《光榮之路》(1957)、《斯巴達克斯》(1960)、《怪癖博士》(1964)、《2001年太空漫遊記》(1968)和《發條橘子》(1971);尼科爾斯的《第二十二條軍規》(1970);F.沙夫納的《巴頓將軍》(1970);G.西頓的《飛機場》(1970);斯蒂文斯的《巨人》(1956);懷爾德的《熱情似火》(1959)和《公寓》(1960);惠勒的《賓虛傳》(1959)。希區柯克在這一階段拍攝了他最有影響的一批影片,如《後窗》(1954)、《眩暈》(1958)、《西北偏北》(1959)、《精神病患者》(1960)、《群鳥》(1963)和《瑪爾妮》(1964)。
美國黑人演員過去在電影中只扮演次要的甚至是反面的角色,自S.波蒂埃開始,在《掙脫鎖鏈》(1958)、《藍斑》(1965)、《吾愛吾師》(1967)、《炎熱的夜晚》(1967)和《猜猜誰來吃晚餐》(1967)中扮演了正面角色,並開始嘗試由黑人自己編導關於黑人生活的影片。從L.斯特拉斯堡在紐約開設的演員講習班培養出來的M.白蘭度、M.克利夫特、P.紐曼和J.方達等加人了電影演員的行列。從大學電影系畢業的年輕導演亦開始嶄露頭角,如F.F.科波拉的《教父》(1972)、《教父》(續集,1974)和《對話》(1974),G.盧卡斯的《美國風情畫》(1973),M.斯科西斯的《窮街陋巷》(1973)和《出租汽車司機》(1976)等影片顯示出美國青年導演在承繼美國電影傳統基礎上的創新精神,為70年代的復興准備了條件。
美國電影的「復興」是從S.斯皮爾伯格的《大白鯊》(1975)和盧卡斯的《星球大戰》(1977)開始的。這兩位導演都是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電影學院的畢業生,他們運用當代工藝技巧製作的傳統類型片(災難片、科幻片)引起強烈的反應,並導致美國電影的製作和票房收入直線上升。受到美國青少年觀眾歡迎的科幻片發展為集災難片、冒險片而成的場面壯觀的影片的一個新片種,這些影片包括《第三類接觸》(1977)、《異物》(1979)、《外星人》(1982)、《失去方舟的入侵者》(1981)、《金剛》(1976)、《超人》(1979)、《侏羅紀公園》(1993)以及這些影片的續集。
在70年代末以來的美國電影中,家庭和婦女以及普通人生活的影片又重新受到重視,如W.艾倫的《安妮.霍爾》(1977)和《漢娜姐妹》(1986);阿爾特曼的《三個女性》(1977);阿普特德的《礦工的女兒》(1980);R.本頓的《克萊默夫婦》(1979);J.L.布魯克斯的《母女情深》(1983);P.馬佐爾斯基的《一個未婚女人》(1978);M.雷德爾的《金色池塘》(1981);R.雷德福的《普通人》(1980);H.羅斯的《轉折點》(1977);齊納曼的《朱莉亞》(1977)等。關於越南戰爭的影片當推H.阿什比的《歸家》(1978)、M.西米諾的《獵鹿人》(1978)和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1979)。其他突出的影片還有關於工人的如《諾瑪.雷》(1979)、《洛奇》(1976)、《藍領》(1978);表現青年的如《周末狂熱》(1g77)、《油脂》(1978)、《毛發》(1979)和《閃光舞》(1983)等。
❾ 通天塔的劇情簡介
片名:Babel
譯名:通天塔
更多譯名:巴別塔
導演:阿加多·岡薩雷斯·伊納里多 Alejandro González I?árritu
編劇:吉樂爾莫·艾瑞爾加 Guillermo Arriaga
主演:布拉德·彼特 Brad Pitt
凱特·布蘭切特 Cate Blanchett
蓋爾·賈西亞·貝納 Gael García Bernal
類型:劇情
片長:142分鍾
發行:華納公司 warner
上映日期:2006年10月27日(美國)
通天塔劇情簡介
北非摩洛哥境內的小山坡上,黑人兄弟倆正無憂無慮地放著羊,此時他們的父親手捧著剛剛從日本朋友那裡得來的步槍欣喜地向他們走來。亂世之中擁有如此稀罕物,自然如獲至寶,父親隨意向遠處開了一槍以試試手感之後。遠處隨即傳來一輛旅遊巴士的緊急剎車聲。此車上坐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其中一對美國夫婦理查德(布拉德·皮特)與蘇珊(凱特·布蘭切特)來荒涼的非洲旅遊完全是為了挽救他們瀕臨崩潰的婚姻,只留下心愛的孩子在美國由墨西哥保姆(阿德麗亞娜·巴拉扎)照顧。在經過了反復的爭論以及內心的掙扎之後,兩人依然擺脫不了悵惘的心結,正搭巴士奔向下一個目的地。不料悲劇突然降臨,一顆子彈穿過車窗,擊中了妻子。為了挽救愛人危在旦夕的生命,理查德千方百計四處求救,怎奈人生地疏、語言不通,任何一件簡單的情況解釋起來都遇到重重障礙。美國政府很快得知消息,立即展開外交求援;當地的警察也迅速發現了肇事的父子,將三人包圍在山坡。與此同時,遠在美國家中的墨西哥保姆(阿德麗亞娜·巴拉扎)很想在離家長達9年之後回去參加兒子的婚禮。於是,她說服侄子(蓋爾·加西亞·伯納爾)陪她帶著理查德的兩個美國小孩兒同回墨西哥。在路上,由於人種與膚色以及語言不通等原因,他們被警察當成綁架孩子的嫌犯而遭追捕,繼而又與小孩失散。在遙遠的日本,曾贈與非洲朋友步槍的日本人(役所廣司)亦面臨著重重的困境,不久前妻子莫名自殺,聾啞的女兒在母親自殺後更加自閉,並且還靠勾引她遇到的每個男人來宣洩心中的痛苦。
短短的11天中發生的事情幾盡濃縮了這世上所有的不幸,而所有的不幸幾乎源於溝通的不暢……
關於導演
顯然,影片帶有強烈的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的獨特風格,世界上恐怕很難找出什麼導演能夠把多線索交叉敘事手法運用得如此嫻熟,儼然有超越上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撞車》的勢頭。而且,亞歷桑德羅此次把握的故事以及故事種的矛盾沖突顯得更加的宏大和人性化。同時,這種多線索敘事技巧在他的手中也已經不再僅僅是表達的工具,而是 極富洞察力並具有深刻見解的表達出口,是其展現故事主題的必由之路。伊納里圖曾表示過,將一些故事線索編織到一起已經成為他工作的一種習慣。「當我坐在車里看到有人從路邊經過時,我便開始覺得那個人肯定比我頭腦中的任何東西都要有趣。所以探究他人的內心是我最大的願望。與此同時,我們所擁有的現實中的一切也是如此的有限。我更希望探索更加廣闊的外部世界,還有陌生的外部世界是怎樣影響到我個人的等等,都將成為我作品中所要探詢的目標……」
1.jpg
迅雷下載通天塔 通天塔下載
片名:Babel
譯名:通天塔
更多譯名:巴別塔
導演:阿加多·岡薩雷斯·伊納里多 Alejandro González I?árritu
編劇:吉樂爾莫·艾瑞爾加 Guillermo Arriaga
主演:布拉德·彼特 Brad Pitt
凱特·布蘭切特 Cate Blanchett
蓋爾·賈西亞·貝納 Gael García Bernal
類型:劇情
片長:142分鍾
發行:華納公司 warner
上映日期:2006年10月27日(美國)
通天塔劇情簡介
北非摩洛哥境內的小山坡上,黑人兄弟倆正無憂無慮地放著羊,此時他們的父親手捧著剛剛從日本朋友那裡得來的步槍欣喜地向他們走來。亂世之中擁有如此稀罕物,自然如獲至寶,父親隨意向遠處開了一槍以試試手感之後。遠處隨即傳來一輛旅遊巴士的緊急剎車聲。此車上坐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其中一對美國夫婦理查德(布拉德·皮特)與蘇珊(凱特·布蘭切特)來荒涼的非洲旅遊完全是為了挽救他們瀕臨崩潰的婚姻,只留下心愛的孩子在美國由墨西哥保姆(阿德麗亞娜·巴拉扎)照顧。在經過了反復的爭論以及內心的掙扎之後,兩人依然擺脫不了悵惘的心結,正搭巴士奔向下一個目的地。不料悲劇突然降臨,一顆子彈穿過車窗,擊中了妻子。為了挽救愛人危在旦夕的生命,理查德千方百計四處求救,怎奈人生地疏、語言不通,任何一件簡單的情況解釋起來都遇到重重障礙。美國政府很快得知消息,立即展開外交求援;當地的警察也迅速發現了肇事的父子,將三人包圍在山坡。與此同時,遠在美國家中的墨西哥保姆(阿德麗亞娜·巴拉扎)很想在離家長達9年之後回去參加兒子的婚禮。於是,她說服侄子(蓋爾·加西亞·伯納爾)陪她帶著理查德的兩個美國小孩兒同回墨西哥。在路上,由於人種與膚色以及語言不通等原因,他們被警察當成綁架孩子的嫌犯而遭追捕,繼而又與小孩失散。在遙遠的日本,曾贈與非洲朋友步槍的日本人(役所廣司)亦面臨著重重的困境,不久前妻子莫名自殺,聾啞的女兒在母親自殺後更加自閉,並且還靠勾引她遇到的每個男人來宣洩心中的痛苦。
短短的11天中發生的事情幾盡濃縮了這世上所有的不幸,而所有的不幸幾乎源於溝通的不暢……
關於導演
顯然,影片帶有強烈的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的獨特風格,世界上恐怕很難找出什麼導演能夠把多線索交叉敘事手法運用得如此嫻熟,儼然有超越上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撞車》的勢頭。而且,亞歷桑德羅此次把握的故事以及故事種的矛盾沖突顯得更加的宏大和人性化。同時,這種多線索敘事技巧在他的手中也已經不再僅僅是表達的工具,而是 極富洞察力並具有深刻見解的表達出口,是其展現故事主題的必由之路。伊納里圖曾表示過,將一些故事線索編織到一起已經成為他工作的一種習慣。「當我坐在車里看到有人從路邊經過時,我便開始覺得那個人肯定比我頭腦中的任何東西都要有趣。所以探究他人的內心是我最大的願望。與此同時,我們所擁有的現實中的一切也是如此的有限。我更希望探索更加廣闊的外部世界,還有陌生的外部世界是怎樣影響到我個人的等等,都將成為我作品中所要探詢的目標……」
數月前舉行的第5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上,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憑借這部《通天塔》勇奪最佳導演獎,這也使得他在回到祖國墨西哥後享受到了英雄般的歡呼,也許《愛情是狗娘》是純粹的本土行為;《21克》則是更加尖銳而小眾的,但前兩次大膽的嘗試之後使得如今的伊納里圖終於迎來了更加輝煌的成績。在戛納上《通天塔》呼聲最高,甚至高過大師級人物阿莫多瓦的《回歸》,也有人認為伊納里圖一直在自我重復,僅此而已,但他堅持自我風格的姿態正是具有獨立精神的電影人最可寶貴的地方,而且他也確實找出了最合適自己的表達方式,《通天塔》與他的前兩部作品比起來著實有著巨大的突破,在結構和主題上更加宏大與深化,也許它註定不會取得太高的票房,但與觀眾得到的心靈洗禮相比,那也不算什麼。而且,經過了戛納成功的檢驗,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以及他的《通天塔》很有可能在百餘天之後的金球和奧斯卡上雙雙問鼎!
通天塔簡評
十二個人、三個國家、四種不同的命運、一次偶然的事件,皆源於那一聲無意的槍響……命運交織的羅網將不同種族、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靈魂納入其中。世界上的每個人之間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上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提出了「六度分割」的理論。他認為,只要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與任何一個陌生個體建立聯系。可是這種關聯的絲線是多麼的微弱,即使我們意識到對方的存在,但我們還是聽不見對方的掙扎呼喊,就算聽到依然無法理解無法進行有意義的溝通。在電影結束後顯現出了一段字幕:「獻給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顯然,這絕非一部絕望的電影,而是一部在絕望世界裡掙扎的故事,並將孩子視為未來的希望,光明世界必將由他們建成,通天之塔亦必將由他們建成,願未來的世界不再有誤解、隔閡和悲傷。
❿ 1926年到1949年美國電影在中國是如何滲透和終結的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打響的時候開始,美國電影就開始全面進軍中國市場,到戰爭結束時,好萊塢已經取代歐洲,後來居上。
到了1937年與1945年間,美國電影在中國的市場波動很大,這主要是因為爆發了抗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1941-1945)
當時的執政黨-國民黨期望同美國保持友好關系,希望獲得美國在經濟和政治上對它的支持,並沒有對好萊塢在中國市場的占據採取更為激烈的措施,而是默認其在中國電影市場所佔據的霸權地位。
美國的電影與中國政治結合起來,與政治勢力有著緊密聯系。好萊塢在中國市場的回收主要是通過兩種途徑實現的,即分賬制和包賬制。從好萊塢的角度出發,分賬制使他們得以更方便地控制影院,在電影放映的類型、市場營銷中的包裝方式,以及分配給每部電影的放映時間等方面都掌握著主動權。美國電影一向壟斷中國進口影片市場 ,戰後美國電影在一度銷聲匿跡後卷土重來 ,利用種種有利條件 ,重又占據了上海電影市場的壟斷地位。然而這種情況持續的時間並不長 ,隨著國產電影業的復甦 ,上海電影市場的情況也在逐漸變化 ,尤其是在當時特定的經濟環境下 ,美國電影原本賴以擴張的基石——拆賬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 ,並成為阻礙其發行的因素。因此 ,194 7年以後 ,美國對上海的電影輸出數量急劇減少 ,其在上海電影放映市場所佔份額也逐漸下降。這一趨勢與戰後美國對中國全方位的滲透與控制有所背離 ,於此可見歷史的復雜性與多視角觀察的重要性。盡管美國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大城市市民喜愛美國電影,但是從進步知識界和電影界的普遍文化立場看,中國電影人對絕大多數美國商業電影採取了抵制和批判的態度,這反映了中國電影知識分子在明確的民族情感下所表現出來的堅定的本土立場和清醒的文化理性精神。通過輿論這種民族情感和本土立場也在廣大民眾中逐漸蔓延。1949年,隨著國民政府證權的瓦解,,美國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帝國時代也隨之結束了。
電影初入中國,觀眾最先感受到的是新奇〔1〕早期美國電影帶給國人的感受大抵如此。
1926年,華納兄弟影業公司拍攝了用唱片來配唱的由J.巴里摩爾主演的歌劇片《唐璜》(A.克羅斯蘭導演)。
1927年10月6日又首映了由A.克羅斯蘭導演、A.喬生主演的有歌唱、對白、聲響的《爵士歌手》,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故事片。
1928年7月6日華納公司又推出了「百分之百的有聲片」《紐約之光》。自此,有聲電影全面推開。至1930年,除卓別林繼續拍攝了幾部無聲片外,全部故事片均為有聲片。從1905至1949年中國電影的發展,認為這是從確立現實表現形態到建立電影美學傳統的重要階段,它以對現實生活的「疏離→接近→參與→批判」的過程,確立了中國電影現實主義的發展路徑;它以「娛樂性喜劇→古典傳統悲劇→現代社會悲劇」的變化,確立了中國電影的審美形態。它對中國電影傳統及藝術風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本世紀20年代起,國人對美國電影的感受由新奇而轉向批評,並逐漸發展為泛政治化的觀照.20年代已佔
世界各國放映節目的60%-90%。中美電影交流中的矛盾沖突,便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展開的.中國對美國電影的批評,首先源於道德的沖突,它包含了三個主題,邪惡、色情與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