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邊城女孩
❶ 《邊城》中翠翠是怎麼樣個女孩
翠翠是沈從文《邊城》中的女主人公,是作者傾注著「愛」與「美」的理想的藝術形象。沈從文在《老伴》《水雲》等文中說過,翠翠是由「絨線鋪的小女孩」、青島嶗山的「一個鄉村女子」以及「身邊新婦」(即夫人張兆和)三個原型「合成」的。「但這不是三個印象的簡單的拼合,形成的過程要復雜得多。沈先生見過很多這樣明慧溫柔的鄉村女孩子,也寫過很多,他的記憶里儲存了很多印象,原來是散放著的,嶗山那個女孩子只有一個觸機,使這些散放印象聚合起來,成了一個完完整整的形象,栩栩如生,什麼都不缺。含蘊既久,一朝得之。這是沈先生的長時期的『思鄉情結』茹養出來的一顆明珠。」②
一
《邊城》開篇便將讀者引領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風光中。邊城依山傍水,遠離塵囂,和平安詳,如世外之境。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黃狗居住在一條小溪邊,「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這座小小的山城,鳥語花香,青山翠竹;古樸的吊腳樓,聳立的小白塔,一脈清流相伴隨……花自開來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節循環不息。 浸染在這如小說中描繪的山水之中的沈從文也有了他如水的生命品格,正如他自己所言:「水的德性為兼容並包……水的性格似乎特別脆弱,且極容易就範。其實則柔弱中有強韌,如集中一點,即涓涓細流,滴水穿石,卻無堅不催。……水教給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樂,並作橫海揚帆的美夢,刺激我對於工作永遠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個人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熱情洋溢。」 ③
二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和山頭黃麂一樣……」作者在此沒有濃墨重彩地描寫她的外貌,而是用「小獸物」,「山頭黃麂」幾個簡單的比喻烘托出翠翠驚人的生動與活潑,展現出她身上棄絕了世俗塵埃的純真與清新。她成長於重義輕利、安信自約的淳樸風氣中,又得山川靈秀,秀外慧中,自然分外綽約動人。她沐浴著自然的雨露,和著自然的節奏生長。她是大自然的女兒,是快樂無憂的天使。翠翠的成長固然與她所處的邊地環境是分不開的,她深受其朴實民風的熏陶,更深受其朝夕相處的爺爺的為人處世影響。我們不妨給這位老者一個鏡頭:他,忠厚老實,重義輕利,一副古道熱腸。幾十年如一日地守著渡船,不計報酬,不貪圖便宜,「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以給人方便為樂。真誠的老船夫同時得了人們對他的厚愛。賣肉的不肯收他的肉錢,水手們送紅棗給他,小商販們送粽子給他。正因為爺爺的影響,翠翠身上流淌著淳樸善良的血液。「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
三
翠翠和儺送初遇是在小鎮看龍船,儺送邀翠翠到他家等爺爺,翠翠誤以為要她到有女人唱歌的樓上去,心裡覺得受到侮辱,就輕生地罵他:「你這個悖時砍腦殼的!」儺送不但不惱她,還打發家裡的伙計舉火把送她回家。後來知道那是二老,想起先前罵人的那句話,心裡又吃驚又害羞。到家見著祖父,「另一件事,屬於自己不關祖父的,卻使翠翠沉默了一個夜晚」,愛情的種子就這樣在少女的心裡悄無聲息地萌芽、生發。翠翠與儺送的相逢似乎是不期而遇,但又是早已心儀。
兩年後的端午節翠翠又與爺爺進城看龍船,她人長大了,儺送一直在她心裡隱現、鼓盪。從祖父與長年的談話里,聽說儺送在六百里外的「青浪灘」,她恍然如夢地問:「爺爺,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灘呢?」,此時其心已隨儺送而去,愛情的湖面已不再平靜,她的愛情意識已完全覺醒。在擺渡送儺送時,見儺送正盯著自已看,她「便把臉背過去,不聲不響,抿著嘴兒,很自負地拉著那條橫纜」,鄉村女孩特有的那種靦腆、羞澀、矜持,以及戀愛期女孩的溫柔、嬌氣顯現得淋漓盡致。
她在愛上儺送之後,沒想到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她,她對天保的「車路」托媒求親,先是默不出聲,到最後「痴著,忽地站起,半簸箕豌豆便傾倒到水中去了」到第二天,爺爺再次問及此事時,「仍然心兒忡忡的跳著,把頭低下不作理會,只顧用手去掐蔥。」默默中翠翠表現出了對愛情的忠貞專一,流露出對天保這份愛的拒絕;心裡老想著送鴨子的儺送,早將天保求親的事「忘掉」了。儺送為她唱歌傳情,她雖在睡夢中不知歌的內容,但在睡夢中,「聽到一種頂好聽的歌聲,又軟又纏綿,我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對溪懸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我睡得真好,夢的真有趣!」 「這是極美的電影慢鏡頭,伴以歌聲。」④在夢中她摘到了「虎耳草」,愛情之草。然而,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卻沒有如此完美,他們不斷受到嚴重挫折。先是愛情的逃難者天保駕油船下辰州,在茨灘漩水中淹壞了,儺送也同船總吵了一陣去了桃源;後來爺爺在天保死後,摸清翠翠的心事,又撮合她與儺送的婚事, 心急火熱地進城去船總家探聽船總順順是否答應儺送與王團總女兒聯姻;在碰壁之後他鬱郁猝死在暴風雨之夜。爺爺的溘然長逝使她在一夜之間「長成大人」。她痛苦悲傷,但沒有在訇然倒塌的生活大廈前崩潰,她謝絕了船總讓她住進他家的好意,「以為名分既不定妥,到一個生人家裡去也不大方便,還是不如在碧溪岨等,等到二老回來時,再看二老意思,說不定二老要來碧溪岨駕渡船」她要像爺爺那樣守住了擺渡的崗位,苦戀著並等待著儺送的歸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剩下的或許只是綿綿無絕期的守望。
四
翠翠的愛情故事,作者所表現出的似乎是一個「誰也沒有錯」的愛情悲劇,作者只是有意識的在人性層面上敘述故事,無意發掘悲劇產生的人為的、社會等方面的因素。我們不妨來看看在這篇小說中天保和儺送所選擇的求愛方式:天保所選擇的車路—託人做媒,這種婚配方式是漢族人的傳統,在天保的婚俗觀念中還是漢人的「父母之命」,因此在他一廂情願地托媒求婚失敗後,他反而怨恨老船夫:「鬼知道那老的存心是要把孫女嫁個會唱歌的水手,還是預備規規矩矩地嫁個人!」可見他把老船夫看成是翠翠婚事的主權人。而且他的弦外之音嫁個會唱歌的水手,就不是「規規矩矩」的了。儺送所選擇的馬路—站在山頭唱歌,這是苗族人的傳統。苗族人是青年男女自由戀愛成婚。然而自清雍正年間在湘西這邊實施「改土歸流」以來,伴隨著對苗民反抗的武力剿滅,一種無形的東西正慢慢滲透到這片准乎自然的人生天地里,古樸的民風也在日漸消失。沈先生在《長河·題記》中說:「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從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轉到家鄉鳳凰縣。去鄉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麼都不同了。表面上看來,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極大進步,試仔細注意注意,便見出在變化中的墮落趨勢。最明顯的事,即農村社會所保有的那點正直樸素人情美,幾乎快要消失無余,代替而來的卻是近二十年實際社會培養成功的一種惟實惟利的人生觀。」《邊城》所反映的世界還是美好的,但這里也正日益受到封建宗法制度的影響,人們受到物質利益的誘惑。正因為此,兩種婚俗觀念的沖突使熱戀中的翠翠與儺送生生分離。作者藉此對漢族傳統婚姻觀念表示深惡痛絕,並給以深刻的批判。這其中包含著他個人的經驗與痛苦。「美國學者金介甫當面問及沈從文1922年離鄉赴京地原因,他曾明確表示當時不願作姨父的「女婿」,並為此逃離以聯姻方式建立、鞏固起來地湘西上層盤根錯節的統治網路。他說:『我早就對於這種關系十分厭惡,所以一離開就不至於重新進入這個富貴囚籠』」⑤文中不願做王團總女婿而追求自由婚姻的儺送,似乎依稀可以見到當年沈從文的影子。
當儺送和翠翠被生生分離後,讀者最不情願看到的是在翠翠身上再次重復著母親的悲劇。令人們欣慰的是翠翠與儺送沒有像母親與軍人那樣雙雙殉情而死,儺送也沒有放棄這份愛情,「爸爸,你以為這事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個人,你可以快活,你就答應了。若果為的是我,我要好好想一想,過些日子再說吧。我尚不知道我應當得座碾坊,還是應當得一隻渡船;因為我命里或只許我撐個渡船。」為了愛情,儺送堅決地抵禦著物質的誘惑。再看翠翠她遠比絕望的母親更勇敢更堅強,她懷著希望與自己坎坷的命運作持久的抗爭。接受種種磨難而等待儺送的歸來,勇敢接受不幸命運的挑戰。在愛情挫折中翠翠的性格因此展現出了柔中有剛的美。真有一種「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的境界。這悲劇實則上是苗、漢兩個民族婚俗的對立與矛盾造成的,同時也受著一點惟實惟利風氣的浸染。這兒我們也不難看出「《邊城》是一個溫暖的作品,但是後面隱伏著作者的很深的悲劇感。」⑥寫到這兒,不禁又讓我想起了沈從文筆下另一個純朴、天真的鄉村小女子—蕭蕭,她十二歲就做了童養媳,丈夫只有三歲。待她長大成人,被僱工花狗大用山歌唱開了心竅,成了一個婦人,並懷了孕。發覺後要沉潭或發賣。只是由於伯父說情,娘家婆家沒有讀「子曰」的人物,才被議訣發賣 ,又因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買主,事情被延擱了下來。十月期滿,蕭蕭生了一個兒子,「團頭大眼,聲音宏壯」。蕭蕭不嫁到別處了。十年後,與小丈夫圓了房,又生下第二個兒子,全家又忙著給大兒子迎取媳婦,又一個「蕭蕭」走進了這個家庭。蕭蕭的生命在一種無法預料的人生浪濤里浮沉,任何一個偶然因素都可能使她的命運改觀。可是,在蕭蕭自己,精神世界還是一片荒原,生命處於被人支配的自在狀態。除一度曾朦朦朧朧要逃走外,沒有任何影響自己命運安排的主觀努力,生死禍福全憑人安排。翠翠較之蕭蕭有了更多的生命自主權,但她較之《長河》里的夭夭相比又有著不同之處。讓我們給這位夭夭一個鏡頭來認識一下這位女孩:「夭夭呢,只覺得面前的一個唱的說的都不太高明,有點傻相,所以也從旁笑著。意思恰恰像事不幹己,樂得看水鴨子打架。本鄉人都怕這個保民官,她卻不大怕他,人縱威風,老百姓不犯王法,管不著,沒理由懼怕。『沙腦殼,沙腦殼,我總有一天要用斧頭砍一兩個!』」這是一段夭夭在察顏觀色中機警地與虎視耽耽的保安隊長周旋的場景 ,從中可清晰地看到夭夭剛中有柔、鎮定自若,她已具有了主宰自己命運的自覺意識和反抗性。夭夭的生命中已生長出一種抵抗戰亂與災難的力量。而這點上翠翠顯得比較弱小,反抗的力量還不夠,似乎還缺少著對美好愛情的大膽追求。她只有堅貞地等待,勇敢地接受,沒能大膽地走出去,但她展現了她自己的「人生形式」,「一種優美,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⑦我們不妨把目光從沈從文的鄉村題材的作品中走出,走進他反映的大都市生活的小說世界裡:《紳士的太太》里那些「紳士淑女」們玩著「愛」的游戲,在相互欺騙中進行「沒有愛的接吻」,還居然混合了笑與淚;《八駿圖》里的大學教授們,外表上的老成、庄嚴,滿口的「道德名分」卻「與人性有點沖突,不大自然」;《大小阮》中大阮一類人物,「自己活得很幸福」,「百事遂心,還是社會中堅」,也正是他們,泯滅了天良,喪失了做人的起碼道德。……在所有的這些場合,人變成了非人。翠翠和這些上層人物相比,是這般的清純與美麗,天真與善良。她燭照著上流社會的腐朽生活,反襯著城裡人的「庸俗小氣自私市儈」。沈從文也藉此揭露都市「現代文明」培育的虛偽、自私、怯懦……
總之,翠翠是一位清純可愛的鄉村女孩,是美的化身。她的愛情故事是一首凄美的歌,她是作者鄉戀情感與懷舊思想孕育起來的一個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作者也通過翠翠這一藝術形象表現出了對「現代文明」的無情批判。
❷ 求一個老電影名字
邊城 (1984)
本片根據沈從文同名小說改編。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在湘西邊境的一個小山城裡,有一個老船夫,守著一條渡船,幫來往的人渡河。他與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17年前,翠翠的母親與一名屯戍軍士未婚生子,後來二人雙雙殉情。老船夫不想翠翠重蹈覆轍,一心希望把翠翠託付給一個可靠的人。茶峒城裡的船總順順有兩個兒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儺送。他們同時愛上了翠翠,而翠翠愛的是二佬,三年前的端午節夜晚,翠翠偶然邂逅了二佬,感情的種子就在那時悄悄埋下。
後來,兄弟倆決定用唱情歌的方式,讓翠翠選擇。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歌聲再沒有傳來了。隨後卻傳來了大佬被水淹死的噩耗。二佬雖仍愛著翠翠,但因為哥哥的死,賭氣出走。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老船夫抑鬱而死。翠翠終於明白了許多事情,於是,她守著渡船,等待二佬回來……
❸ 有人知道這是哪一部電影嗎
《邊城》
圖中女孩是「翠翠」
類型
劇情
主演
馮漢元,戴吶
片長
104分鍾
上映時間
1984年(中國),1992年12月16日(美國)
劇情簡介
民國初年,在湘西邊境的一個小山城裡,有一個老船夫,守著一條渡船,幫來往的人渡河。他與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17年前,翠翠的母親與一名屯戍軍士未婚生子,後來二人雙雙殉情。老船夫不想翠翠重蹈覆轍,一心希望把翠翠託付給一個可靠的人。茶峒城裡的船總順順有兩個兒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儺送。他們同時愛上了翠翠,而翠翠愛的是二佬,三年前的端午節夜晚,翠翠偶然邂逅了二佬,感情的種子就在那時悄悄埋下。後來,兄弟倆決定用唱情歌的方式,讓翠翠選擇。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歌聲再沒有傳來了。隨後卻傳來了大佬被水淹死的噩耗。二佬雖仍愛著翠翠,但因為哥哥的死,賭氣出走。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老船夫抑鬱而死。翠翠終於明白了許多事情,於是,她守著渡船,等待二佬回來。
❹ 邊城中的主人公是誰
《邊城》主人公有翠翠、儺送、天保、爺爺,以翠翠為核心。
翠翠:沈從文中篇小說《邊城》中的女主人公,是作者理想人生形式與理想愛情形式的寄託。她是一個天真無邪、自然善良、情竇初開的少女,是集真、善、美於一身的理想的藝術形象。她對船總順順的二兒子儺送一見鍾情,卻羞於表達。
儺送:是船總順順的次子,天保的弟弟,喜歡老船夫的外孫女「翠翠」,卻因哥哥的死感到愧疚而離家出走,無法與翠翠長相廝守。
爺爺:保有著中國傳統的美德,他對孫女翠翠親情無限。他也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凄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
天保:是船總的大兒子,卻愛上了貧苦擺渡人的孫女。後來他外出闖灘,最後意外遇難,可以說他是為了親情和愛情而死。
(4)電影邊城女孩擴展閱讀:
電影《邊城》改編自沈從文同名小說,講述了民國初年湘西山區偏遠小鎮茶峒城發生的故事。由凌子風執導,馮漢元、戴吶等主演,於1984年上映。
民國初年,在湘西邊境的一個小山城裡,有一個老船夫,守著一條渡船,幫來往的人渡河。他與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17年前,翠翠的母親與一名屯戍軍士未婚生子,後來二人雙雙殉情。老船夫不想翠翠重蹈覆轍,一心希望把翠翠託付給一個可靠的人。
茶峒城裡的船總順順有兩個兒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儺送。他們同時愛上了翠翠,而翠翠愛的是二佬,三年前的端午節夜晚,翠翠偶然邂逅了二佬,感情的種子就在那時悄悄埋下。
後來,兄弟倆決定用唱情歌的方式,讓翠翠選擇。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歌聲再沒有傳來了。隨後卻傳來了大佬被水淹死的噩耗。二佬雖仍愛著翠翠,但因為哥哥的死,賭氣出走。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老船夫抑鬱而死。翠翠終於明白了許多事情,於是,她守著渡船,等待二佬回來。
❺ 邊城的女主角是誰她的資料
翠翠 《邊城》以撐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與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為線索,表達了作者內心的追求以及與這追求相呼應的田園牧歌情調。主人公翠翠是一個迷人的形象,是全書之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兒。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翠翠路遇了剛剛在劃船比賽中中了頭獎的儺送,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兩顆年輕的心靈撞擊在一起,那種朦朧的愛意便在翠翠心中萌發。從此她覺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種新的需要..
附件.....邊城演員表
馮漢元.... 老船夫
劉魁.... 天保大老
劉漢朴.... 順順
袁思達.... 長年
潘玫.... 團總女
陳宗達.... 金亭
戴吶.... 翠翠
石磊.... 儺送二老
金風.... 楊馬兵
彭名燕.... 團總妻
白銘.... 順妻
羅元明.... 長順
❻ 《邊城》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是悲劇么
老船夫死了,船總順順想把翠翠接到自己家裡,作為老二的媳婦。但老二認為老大的死是自己的錯。去了辰州。馬兵給翠翠出主意,認為沒有過門就去人家,名分不服。便讓翠翠還在自己家中等二老回來再說。但二老會回來嗎?
書的結尾是這么寫的: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故事的結局應該是屬於悲劇。
翠翠是個可憐的女孩子,本來有兩個愛著自己的男人,可他們偏偏是親兄弟,大老天保還因為和弟弟競爭不成,失意中不慎落水而亡。二老儺送因此埋怨翠翠,獨自悄悄離開了,留下翠翠一人在渡口邊苦苦等待……
(6)電影邊城女孩擴展閱讀:
《邊城》劇情簡介
民國初年,在湘西邊境的一個小山城裡,有一個老船夫,守著一條渡船,幫來往的人渡河。他與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17年前,翠翠的母親與一名屯戍軍士未婚生子,後來二人雙雙殉情。
老船夫不想翠翠重蹈覆轍,一心希望把翠翠託付給一個可靠的人。茶峒城裡的船總順順有兩個兒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儺送。他們同時愛上了翠翠,而翠翠愛的是二佬,三年前的端午節夜晚,翠翠偶然邂逅了二佬,感情的種子就在那時悄悄埋下。
後來,兄弟倆決定用唱情歌的方式,讓翠翠選擇。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歌聲再沒有傳來了。隨後卻傳來了大佬被水淹死的噩耗。二佬雖仍愛著翠翠,但因為哥哥的死,賭氣出走。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老船夫抑鬱而死。翠翠終於明白了許多事情,於是,她守著渡船,等待二佬回來。
❼ 如果你是導演,打算拍攝電影《邊城》,你會挑選哪位女演員來飾演翠翠呢
宋祖兒。
翠翠,是沈從文中篇小說《邊城》中的女主人公,是作者理想人生形式與理想愛情形式的寄託。她是一個天真無邪、自然善良、情竇初開的少女,是集真、善、美於一身的理想的藝術形象。她對船總順順的二兒子儺送一見鍾情,卻羞於表達。
人物原型
沈從文在《老伴》《水雲》等文中說過,翠翠是由「絨線鋪的小女孩」、青島嶗山的「一個鄉村女子」以及「身邊新婦」(即夫人張兆和)三個原型「合成」的。「但這不是三個印象的簡單的拼合,形成的過程要復雜得多。
沈先生見過很多這樣明慧溫柔的鄉村女孩子,也寫過很多,他的記憶里儲存了很多印象,原來是散放著的,嶗山那個女孩子只有一個觸機,使這些散放印象聚合起來,成了一個完完整整的形象,栩栩如生,什麼都不缺。含蘊既久,一朝得之。這是沈從文的長時期的『思鄉情結』茹養出來的一顆明珠。」
❽ 求電影(邊城)的觀後感
《邊城》里那一種沉重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以及邊城小人物的生活狀況,如畫。而畫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裡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生活無形中就夠成了一幅圖畫,有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意象與味道。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凄婉的悲壯。 作為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鑒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翠翠的母親與一個軍官私生下她就早死去,父親她剛誕生起就遠去。從小相伴翠翠的是黃狗,爺爺,渡船,渡口以及對母親依稀回憶。成年累月感受的是臨溪石頭,天光日月,河風。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的黑黑。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動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鼬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儼然圖景中一道風景。她生活在這亘古不變的圖畫里。 風和晴朗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閑。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岩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往水中拋去,鏃的使身邊的黃狗自岩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張著耳朵聽祖父講城裡很多年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做成的豎笛含嘴裡吹迎親送女的曲子... 遇到過渡的是新娘。翠翠必爭著做渡船夫。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翠翠必戰在小山頭,目送這些遠去,方回轉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邊。獨自哼唱或采一把野花束在頭上裝扮新娘子... 平靜,古老而祥和,自然朴實。 然而翠翠卻是敏感脆弱,孤獨憂傷的。 倘使爺爺死了...吊腳樓上的曲聲與這幽怨的心思相對應。倘使爺爺死了,會有戶人家等著她?這是她唯一透破這圖畫的路? 引出了翠翠心中隱秘幽暗的一段愛情故事。 筆觸冷靜平淡,語句沒有任何宣染艷麗。白描淡淡的不能再淡。然而白描中仍看到結果的厚重。隱秘憂傷的是他們的愛情沒有開始就消失。 翠翠不做聲,心中只想哭,可是沒理由可哭。祖父再問下去,便引到了翠翠死去的母親...老人說了一陣,沉默了... 原來來做媒的是為大老。而站在對溪高岸竹林里為她唱歌的卻是二老。二老想做雲雀,二老有詩人性格。翠翠喜歡二老不喜歡大老。 文字總在二老是為要一座碾水房還是一隻渡船著游動,在渡船上爺爺反復詢問中延續。 二老愛翠翠,喜歡翠翠,他在碧溪阻為她唱了一十七個晚上的歌。他認定自己命中就是個撐船的。 翠翠感覺生活太平凡了,感到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 翠翠夢見在夢中被一個人的歌聲浮起來,上懸崖摘了一把虎耳草。 而先說媒的是大老,大老卻死去了。翠翠還不知怎麼回事就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二老因為家庭的阻力,舍棄翠翠下桃源去。翠翠的愛情破滅。爺爺死了,她仍與黃狗來弄渡船。 整個只在一幅平靜滄桑的的圖畫中。給人無以承受的悲嗆,無以承載的重量。 畫外多少人對這種白描的圖畫不感興趣?不會想像那裡是個世外桃源?但有多少人真正去過文中所表敘的生活? 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今天是我第三遍觀看電影《邊城》了,看著一幅幅清純而又自然的畫面,我又一次被影片質朴的人情和真摯的情感所深深打動!
六年前,當我第一次觀看電影《邊城》,為學生講述翠翠的故事時,我被這個凄美的愛情故事深深感染,自己的心也隨著翠翠而或喜或憂,或悲或嘆。那時,我大學畢業僅一年之久,帶著年輕般的輕狂,只是把故事講得熱血沸騰,並未深悟出其中的酸甜苦辣。又一個三年,當我帶著新一輪的高一學生再讀《邊城》時,我看到的不只是一段凄婉的愛情故事,而是作者筆下所描繪的理想人生形式——健康、優美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如今,再一次細細品味這篇經典之作時,作者筆下所描繪的湘西世界的純朴人情和至真人性,無不成為在這個物慾橫流、道德敗壞的時代下,凈化人們心靈的一曲聖歌。
今天語文課上,我們觀看了根據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邊城》改編的同名電影。我認為電影的改編比較成功。之前沒有從頭至尾地讀過小說,但看過之後我的感慨也很多,在這里記錄下來。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小說描寫了兩個年輕人:天保和儺送與擺渡老人的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朴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這樣一個奇特的家庭:靠擺渡為生的老船夫和孫女翠翠二人。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儺送,從此對他產生了好感。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翠翠,託人向老船夫求親。兄弟倆人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事後外出意外而死。儺送也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痴心地等著儺送歸來。 (本人概括能力低下,故此段部分語句為摘抄。)
看電影時我最深的感覺就是,邊城的人民是一群善良、淳樸的人,他們保持著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與純朴勤儉的古老民風。電影中的山城是一個充滿鄉土人情的世外桃源。山城中的鄰里之間和睦相處,患難與共。像老船夫拒收過渡人塞來的錢;端午節趕集時賣肉的老闆給他多稱一些;生意人大方地送給他酒和粽子;還有在老船夫過世時,面對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順順一家的無私幫助……這就是質朴的邊城人民之間濃濃的一份真情。我想,正是良好的民風造就了邊城的山水情。而這種民風在現今繁華的城市中已經盪然無存了。另外山村裡那片美麗的景色也深深地吸引了我。相對於在林立的水泥築起的高樓大廈中的城市生活,我更想往生活在那一片山清水秀的地方——那種生活是人與自然的融合。
而說到電影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屬老船夫了。他雖然生活並不富裕,而且工作十分辛苦,但卻始終保持著樂觀的心態,過著心滿意足的幸福生活。但是同時,他也有著重重的心事。他牽掛翠翠的將來。和翠翠相依為命,他將自己全部的愛傾注到了翠翠身上。他對翠翠的摯愛是那麼淳樸、善良。我有時候甚至覺得他就是為了翠翠而活著。而電影中的另一個主要人物——翠翠,則是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她和老船夫辛勤工作,樂於助人,在這兩人身上,我看到了勤勞、善良、淡泊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翠翠也多了一份憂愁,對愛情的羞澀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煩惱。她和儺送的愛情是那樣的平淡、朴實,甚至兩人都沒有過談情說愛,更沒有過什麼海誓山盟,有的只是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洋溢著含蓄之美。而這種簡簡單單的愛情,不正是現在很多人所夢寐以求的嗎?
書中人物的這種朴實感情,同樣體現在天保和儺送兩兄弟身上。他倆既有對愛情的忠誠、堅貞,又有自我犧牲的美德。他們愛翠翠,都是以感情為重的。在他們心目中,愛情與錢財、地位這些功利的東西毫不相干。儺送不選擇碾房而寧願撐渡船;天保則為了成全弟弟而犧牲自己。他們用友善演奏出平凡而高尚的愛情之歌,不能不讓人為之動情。
電影中最妙之處即使結尾部分。儺送最後回來了沒有?翠翠等到他了嗎?電影都沒有給出回答,而是給予了我們一個廣闊的遐想空間……
《邊城》,現代作家沈從文的名作。沈從文系鳳凰人,一生都難以忘懷家鄉,特別是沅水,因而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此為環境題材的,《邊城》是其中代表。
故事發生在湘西一個風光秀麗,人性質朴的邊遠小城,即使是戰亂年代,仍保有一方凈土的小城,講述了翠翠及其祖父,天保大老,儺送二老等人之間發生的事。以翠翠的感情為主線,描繪了湘西生動的社會風俗,優美的環境,純朴的人情,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湘西地方的風情美和人性美。
學過《邊城》之後,不禁會為湘西美麗的環境,質朴的風情所吸引,在大腦中盡情勾勒美麗的畫卷,陶醉於青山綠水中,陶醉於端午龍舟的火熱中,陶醉於人們之間的朴實情感中,心隨著翠翠的一言一舉而起伏,為她歡喜,為她悲傷。
翠翠作為主人公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的純真和善良一直縈繞在我的心中。在文字的描繪中,我可以想像出她美麗的樣貌,質朴的微笑,這大概是影視作品所不具有的優勢,文學作品留給人極大的想像空間,每個人都可以在心中描畫一個自己欣賞和喜歡的形象。
然而,在看過《邊城》的影片後,我卻發現影片中的翠翠和想像中的差別很大,就樣貌而言,自然不能過於苛刻,必定現實和想像總是會有差別,但有一點真的出乎我的所料,影片中的翠翠是個很沉默的角色,很少或者幾乎見不到她有什麼笑容,這對於我的想像簡直是一種顛覆。在我的想像中,翠翠應該擁有美麗而燦爛的笑容,因為這應該是自然山水養育的少女最明顯的特徵,笑容是一個人心靈的映射,從笑容中我們便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內心,體會出她的心靈是純潔還是狡詐,是開心還是憂郁。總之,在我看來,翠翠的笑容是不能沒有的,這就是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遺憾。
❾ 《邊城》里的翠翠是個什麼樣的女孩
翠翠是一個情竇初開、渴望愛情的少女。她不滿意爺爺相中的「走車路」的天保,可靦腆的性格、少女的羞澀又讓她難以直白對儺送的衷情,她神往為愛情而性格強硬的母親,幻想著能像她一樣出走爭取自己的幸福,但善良的心地又使她難以付諸行動。對相依為命的外祖父的無限深沉的依戀使她不能只顧自己的幸福而棄之於不顧。於是,她只能在對美好愛情的期盼與對美好親情的依戀中「無故尋愁覓恨」。這也是一個聰明伶俐、善解人意、乖巧甚至有點狡黠的女孩子。她正當婚姻,面對爺爺不失時機的委婉引導,她「不能忘記」;面對爺爺旁敲側擊地詢問,她會閃爍其辭的表明態度。她會把夜晚聽到的為她而唱的愛情,當作夢境講給爺爺;她會把自己未來幸福的擔憂融合在對爺爺的依戀中講給他聽……總之,這是一個聰慧溫婉、靦腆多情、伶俐乖巧的花季少女,在她身上,對外祖父深沉的依戀和對愛情的真摯期盼,外表的溫婉靦腆和內心的熾熱乖巧,異乎尋常地融合為一體。小說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光輝的極富審美意義的少女形象
❿ 《邊城》里的翠翠原型是哪兒的
沈從文先生《邊城》里少女翠翠的原形之一是嶗山少女。有一次,沈從文先生乘汽車去嶗山,在北九水看到了一個清純明慧的鄉村女孩,好給沈先生留下了頗深的印象。此時,沈從文先生正豐醞釀創作小說《邊城》,這個嶗山少女是一個觸機,使沈從文先生腦海中翠翠的形象頓時鮮活了起來。他就對張兆和說:"這 個我可以幫你寫個小說" .這個女孩子當時是在做什麼呢?據劉一友說,是「起水」。金介甫說是「告廟」。「起水」是湘西風俗,嶗山未必有。「告廟」可能性比較大。沈從文在寫給張兆和的信中提到的「抱廟」,當即「告廟」,全文是經過翻譯的,報和告大概是一回事,沈從文正是由此想起了他的遙遠的湘西世界.從而產生了寫<邊城>的靈感。
2 翠翠的另一個原型是張兆和「一面就用身邊新婦做範本,取得性格上的樸素式樣"。現實生活中的張兆和是很保守善的.1932年復,沈從文到上海去看張兆和,張兆和不在家。張兆和回到家裡,張允和勸她去看看沈從文。在兄弟姐妹面前,張兆和臉上有點掛不住,悻悻然說:「沒有的事!去旅館看他?不去!」 張允和說:「你去就說,我家兄弟姐妹多,很好玩,請你來玩玩!」 張兆和到了沈從文的旅館的時候就站在門外,彷彿背書似地說:「沈先生,我家兄弟姐妹多,很好玩,請你去玩玩?!」 說完了再也想不起說什麼了.到北京以後,張兆和本來還想讀書的,但是為了照顧沈從文,她放棄了再讀幾年書的打算。她的皮膚和性格都和翠翠有很多的相似之處.
3.線鋪小女孩。沈從文敘述了一個當年行伍中的同伴。在一座小城裡,看上了一個絨線鋪里的女孩子,於是借買系草鞋的帶子,到絨線鋪里去了三次。十七年前後,沈從文故地重遊,絨線鋪子依舊,那女孩一如當年坐在絨線鋪里,到後來才知道她是原先那個女孩子的女兒。而她的父親就是自己當年的那位同伴,其時,妻子已死,他自己也未老先衰。」時間同鴉片煙已經毀了他「。但他的眉宇之間,卻透出「安於現狀的神氣」。沈從文感到了悲涼:我寫《邊城》故事時,弄渡船的外孫女,明慧溫柔的品性,就從那絨線鋪小女孩印象而來.
4.沈從文的初戀。沈從文在芷江的時候,認識了一個女孩子「馬澤淮家裡回來,不知怎地,沈從文腦海中不斷浮現出那個女孩子的影子。伴隨初次見面而來的一點驚訝,幾份羞赧,那女孩子白白的面龐上飛起緋紅的笑靨、細腰長身,體態輕盈,身體各部分配置得似乎都恰到好處。胸前一對拳頭大結實的小乳房,半害羞似地躲在襯衫里,又半挑逗似的彷彿要從衣縫中豁裂而出……。青春期女孩子那份迷人處,啃嚙著沈從文的心。眼下,沈從文已到了18歲年齡,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使他不能不陷入一個年齡相當的女孩子的誘惑。過去在軍隊里見到那些年長士兵思念家中年輕妻子時那種神情發痴,渾身作寒作熱的情狀,現在被他第一次親身體驗到了。他以為,那個名叫「愛情」的東西,此時正在自己心裡發芽生根。」這期間,芷江突然發生了戰事。城裡人都惶恐不安,關心戰事的發展。可是沈從文無暇顧及這些,他正無日無夜地給那個女孩子趕制舊詩。當時的熊捷三親自和沈從文議婚,但沈從文很乾脆的拒絕了「那不成,我不作你的女婿。也不作店老闆的女婿。我有計劃,我得按照自己的計劃作去。」 最後那一千塊錢連同自己的「愛情」,全進了烏有之鄉。沈從文在給母親的信中說:……我作了錯事,對不起家裡,再也無臉見人。我走了,這一去永遠也不會回來了。……沈從文胸口酸脹得緊。想到自己的行為不知道連累到母親有多少氣慪,他感到自責的痛苦。同時,他又覺得心裡好像有一點委屈。自己並不是不想學好,到芷江以來,自己一心想認真辦事,好好作人,卻不明白為什麼結果偏偏與自己預期的全然相反。這責任似乎不該全由自己負擔,可又不知道該怪罪誰。翠翠的愛情的結構和這段經歷有相似之處。都是一種自由的獨立的意識下支配的愛情,也都在文明中被耍了一把。雖然他將自己在芷江的"女難"視為一種盲目的情感產物,而將後來的婚事成功,看成"是意志和理性作成的".但是,這種感情的挫折的確給他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如果從戀愛的模式來說.翠翠的愛情而有著他初戀的影子.他和他喜歡的女孩子是很少見面的,甚至比翠翠和大老.二老見面的次數還少.而真正讓他們心動的也都是那一剎那的心跳,雖然看起來結局是有所不同的,沈從文是真的失敗了,翠翠似乎還有希望可言,但是在很多的讀者的心中已經很確定的給了翠翠的愛情的一個最殘缺的結局.這個結局沈從文也知道,只是不忍說出來而已.翠翠從一個側面來說正是當年沈從文的影子.沈從文寫<邊城>的時候也隱隱有著這種感情的發泄"一來,我的過去痛苦的掙扎,受壓抑無可安排的鄉下人對於愛情的憧憬,在這個不幸故事上,才得到了排泄與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