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女生電影 » 搖滾女孩電影

搖滾女孩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4-02 12:10:40

㈠ 找一部電影啊~~~美國的,關於一個女孩到一個搖滾俱樂部的的故事

難道是《搖滾夏令營》?
圖片: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D2%A1%B9%F6%CF%C4%C1%EE%D3%AA&in=28694&cl=2&cm=1&sc=0&lm=-1&pn=0&rn=1&di=829350540&ln=478&fr=#pn2

㈡ 一個女孩有關搖滾,在電影頻道播出過,中國電影,這是什麼電影,演員都不怎麼出名

冰城寧哥之怒放的青春 導演: 趙寧宇 主演: 趙寧宇珊珊 地區: 大陸

㈢ 求一部韓國的女同電影!不記得名字了

你說你要求一部韓國的女同電影!?
可是呢不記得名字了?
哪裡好比大海撈針
女同的電影太多了,你直接去網路韓國女同電影一個個找
你一點不記得內容嗎

㈣ 日韓有哪些電影是搖滾的女孩的

sunny去看下

㈤ 求部美國青春校園的喜劇電影,除了美國派。歌舞青春。

水瓶座女孩--17歲女孩尋找自己的公爵父親

勁歌飛揚--為了死去的哥哥,也為了圓夢,獨自在學院奮斗(歌很好聽)

平民天後--誰說平凡女孩沒有奇遇,被誤認為是義大利明星,遇見的到底是帥哥還是壞蛋,看看我怎樣巧妙應對

公主保護計劃--每個女孩都是自己的公主

公主日記--什麼自己竟然是公主,還即將要繼承王位,是勇敢接受還是做平凡的自己

冰雪公主--物理高材生為了獎學金而做的關於花樣滑冰的課題,最後自己竟然迷上了滑冰,為此不顧一切,在克服重重困難後,白天鵝終於在舞台上美夢成真

戀愛刺客--讓你花心,那麼你的三個女友就要給你點顏色看看,讓你也嘗嘗被欺騙的滋味

大學新生--一個新生挑戰校花,為爭取學生們可以擁有自己的社團

賤女孩--要報復,得先打入敵人內部,可是自己怎麼也變得令人討厭,面對青春期的問題,又該如何面對

辣媽辣妹--和媽媽互換了身體,一系列的麻煩接踵而來,自己喜歡的男孩喜歡上媽媽,而自己又要和繼父訂婚,天哪,這魔咒快點解開

高校天後--賭氣說自己拿到大明星的演唱會票,結果在誤打誤撞中救了落魄的大明星,不僅挽回了面子,還鼓勵了他

乖乖女是大明星--大明星有雙重身份。(歌很好聽,具有活力)

美人與丑姑——為了自己心中的女神而接近她的好友一個徹底的醜女,可是在漸漸的相處中卻發現自己心儀的竟然是醜女

灰姑娘之舞動奇跡——現代版的灰姑娘,這一次丟的是mp3,而且舞技也超好。(舞蹈不錯,主角養眼)

灰姑娘的玻璃手機——兩個通過網聊而漸生好感的兩人,卻發現一個是有名的校橄欖球隊隊長,一個卻是頻繁的打工女孩

搖滾夏令營---想要借誇大自己的身世來結交更多朋友,卻不想自己也是一顆閃耀的星(歌很好,主角也帥)

怪女孩出列---三個人的友情,總是充滿危機感。為了自己得到全部的友情而不惜傷害另一個人的感情。(很有教育意義,我看了感慨了好久)

歌舞青春也不錯歌都很好聽,劇情也不錯

魔法類:魔法灰姑娘 少年魔法師

有些人推薦的像什麼歐美電影100部等,有的片子根本不好看,有的有點sex,以上都是我自己看過的,都很不錯哦

㈥ 求一些類似《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電影啊

類似《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校園類型電影:

1、《夏洛特煩惱》

《夏洛特煩惱》是開心麻花2012年首度推出的話劇,由閆非和彭大魔聯合編劇、執導。2013、2014、2015年仍在上演。該作講述了一個普通人在穿越重回到高中校園並實現了種種夢想的不可思議的經歷。

㈦ 電影《幾乎成名》誰知道

2000年,美國上映了一部電影,叫《幾乎成名》(Almost Famous),導演是原《滾石》雜志記者卡梅倫•克羅(Cameron Crowe),《幾乎成名》幾乎是他的自傳體電影。電影上映後,在觀眾和評論界都獲得好評。
沒有高科技輔助,也算不上大製作,為什麼影片能獲得極好反響?一方面克羅自投身電影界後拍的電影都獲得極好口碑,比如《單身公寓》、《花心情聖》,他的影片往往以朴實的故事情節而不是火爆場面來打動觀眾;另一方面,《幾乎成名》作為一部搖滾電影,包含了流行文化該具備的所有引起年輕人興趣的要素:搖滾、毒品、性、女孩、代溝、愛情等等,加上不失幽默風趣的對白,一句話:酷死了。
其實影片情節並不復雜,年僅15歲的小威廉受《滾石》雜志之命采訪一支冉冉升起的搖滾新星「靜水」樂隊,並跟隨樂隊一起進行了美國巡迴演出。影片講述的就是小威廉從接受雜志采訪任務到巡迴演出結束這段期間發生的故事,母親反對他接觸搖滾樂,姐姐偷偷「教唆」他聽搖滾樂,在他采訪之前,著名樂評人萊斯特•班斯忠告他不要與搖滾歌星交朋友,母親忠告他不要沾毒品。結果是,他不僅和樂隊交上了朋友,而且還愛上了樂隊主唱的骨肉皮,這看上去就是搖滾版的「成長的煩惱」。

www.u148.net

《幾乎成名》明線講的是一個不諳世事的男孩與一支搖滾樂隊的故事,但克羅實際上還布了一條暗線,即骨肉皮現象。早在電影《單身公寓》中,克羅就曾輕描淡寫地觸及過這一現象,在《幾乎成名》中,骨肉皮顯然是襯托主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克羅並沒有對骨肉皮現象做出一個是或否的回答。
什麼是骨肉皮?實際上這是台灣人的叫法(但很形象),它的英文是groupie,這種社會現象出現在上個世紀60年代搖滾樂蓬勃發展,追星族群體蓬勃壯大時期,它專指那些試圖與搖滾歌星發生性關系(或保持一種浪漫關系)的女歌迷,甚至有些人乾脆用「Star Fucker」來代替groupie這個詞。北京搖滾樂在上個世紀80年代蓬勃發展時,也出現了一批骨肉皮群體,不過在北京搖滾圈裡不叫骨肉皮,而是借用老北京藝人春典里的一個詞:「果兒」或「尖果兒」(這個詞有時也往往形容那些長相漂亮的女孩)。骨肉皮與普通歌迷有什麼不一樣?很簡單,普通歌迷只要能見到他崇拜的歌星,合個影、簽個名,和同伴炫耀一番就知足了,而骨肉皮不然,除了追星,還要與明星發生性關系,用咱北京話講就是「把他給收了」。

www.u148.net

骨肉皮現象在西方已是一種文化現象,或者說它已經成為搖滾樂一個組成部分,有三個詞總是被西方人聯系在一起:性、毒品、搖滾,每一個搖滾樂手都有一個說不清的骨肉皮故事。搖滾與性的關系,很大一部分是指樂手與骨肉皮之間的關系。
為什麼骨肉皮會選擇搖滾明星?
避孕葯和搖滾樂同時出現簡直是一場災難,從字面上看,搖滾樂(rock and roll)、爵士樂(jazz)在俚語中都有性交方面的含義。搖滾樂的反叛工具很多時候就是利用「性」,因為這樣可以直接面對道德層面,貓王為什麼要扭胯?「滾石」樂隊為何被扣上「集體性精神錯亂和用音樂麻醉劑肆無忌憚地公開煽動淫亂」的帽子,這一方面是衛道士攻擊搖滾樂的最佳借口,但另一方面也助長了搖滾樂在泛性主義表現上的囂張氣焰。
搖滾樂泛性化和當時性解放不謀而合,對當時為音樂而狂熱的女孩來說,僅僅是獲得一個明星簽名是不夠的,還要更進一步接近明星,於是就出現了骨肉皮。
搖滾樂自身特徵也決定了它會成為骨肉皮的焦點,比如搖滾樂手手中的電吉他,這件樂器簡直是一個絕妙的發明,在很多骨肉皮眼裡,它的形狀不僅是一種男性生殖崇拜的象徵,同時它也和女人身體非常相似,當搖滾樂手站在舞台,把吉他放在跨前,一隻手在不停撥動琴弦,另一隻手在把位上上下滑動,對女孩來說,由此產生的聯想和暗示可想而知,這也是女孩為什麼總是喜歡搖滾吉他手的原因,差不多每個知名的骨肉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都會提到這一點。

www.u148.net

60年代有一個特殊現象,就是搖滾吉他大師輩出,吉米•亨德里克斯、埃里克•克拉普頓、吉米•佩奇、傑夫•貝克、皮特•湯森、卡洛斯•桑塔納……這種吉他大師輩出現象在後來再沒有發生過,這和當時骨肉皮的繁榮不無關系。再有,搖滾樂隊每年都要進行漫長枯燥的巡迴演出,樂手在巡演中很少帶自己的女友或妻子,因為途中有骨肉皮做伴,就可以使枯燥的演出變得樂趣橫生。因此,一些骨肉皮往往以「樂隊助理」身份隨行,比如《幾乎成名》中小威廉愛上的那個女孩彭妮 •萊恩,她堅決否認自己是骨肉皮,而是樂隊助手。

www.u148.net

60年代是搖滾明星與骨肉皮的蜜月期,安•鮑爾斯在《紐約時報》上撰文指出,60年代骨肉皮現象「是一個最活躍、非正式概念藝術表現的搖滾樂時期」,當時著名骨肉皮德斯•巴雷斯在她最近出版的《混在樂隊》一書中提到:「『骨肉皮』一詞在當時絕不是什麼壞字眼,樂隊非常尊重女孩,『滾石』樂隊絕對都是紳士,他們把我們看作繆斯和靈感源泉。」另一個在60年代與很多搖滾巨星有染的辛西婭•普拉斯特•卡斯特爾在接受《沙龍》雜志采訪時也證實了這點,她認為現在字典里對骨肉皮的解釋是「污名」。

www.u148.net

60年代還有兩個骨肉皮用她們的事實證明他們與搖滾歌星的關系非同尋常,一位是「滾石」樂隊米克•賈格爾女友(幾乎是整個樂隊的女友)瑪麗安妮•費思福爾,這位18歲時就成為骨肉皮的女子在樂隊幫助下走向歌壇,並成為明星,那首著名的《淚流滿面》(As Tears Go By)就是賈格爾為她創作的。另一位是一個德國模特尼科(Nico),著名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把她介紹給美國「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樂隊,因此她也走上搖滾之路。直到後來理查德•威茨所著的《一個偶像的生活和謊言》一書出版,人們才驚訝地發現,尼科竟與那麼多著名搖滾明星有染。
但好景不長,70年代重金屬的出現,讓更加繁榮的骨肉皮變了味道。「齊柏林飛船」(Led Zeppelin)雖然在音樂上成就非凡,但他們簡直是讓骨肉皮通向地獄的階梯(該樂隊有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通向天堂的階梯》)。樂隊的成員幾乎都有性變態傾向,吉米•佩奇(Jimmy Page)有性虐待傾向,而鼓手約翰•博內姆(John Bonham)常常強迫女孩脫光衣服跳入養著章魚的浴缸中,並以此為樂。進入80年代,對骨肉皮進行的各種超常規行為幾乎成了後來重金屬樂隊的「保留節目」,「毒葯」(Poison)樂隊乾脆在巡演大巴車上安裝了一個安全套機,「戴夫•萊帕德」(Def Leppard)樂隊每次演出之後都要舉行一個「罪惡之都」的性狂歡,而「莫特利•克魯」(Motley Crue)樂隊在性混亂方面完全可以用「罄竹難書」來形容……2001年美國上演一部反映80年代中金屬樂隊生活的電影《搖滾明星》,裡面有一段淫亂場景,從中可窺知一斑。90年代以後,骨肉皮的角色乾脆變成三級片明星和妓女。

www.u148.net

基辛格說:「權力是最好的春葯。」搖滾明星的腦中往往有一種虛幻的權力,台上一呼,台下百應,名譽的光環又常常使他們忘乎所以,膜拜、反叛、力量、靈感,這些東西無時無刻不刺激搖滾歌星的腎上腺激素,使他們在面對骨肉皮時無一例外地把自己當成一匹種馬。
為音樂、為藝術獻身,只不過是那些女孩為了滿足虛榮心的高尚借口,作為回報,搖滾歌星偶爾會讓這些骨肉皮們出現在唱片封套上或音樂錄影帶中,費思福爾或尼科只是眾多骨肉皮中的個別現象。早年骨肉皮現象是搖滾樂的組成部分之一,並讓卡梅倫•克羅念念不忘。那些年過半百的骨肉皮也紛紛著書立說,回憶那段幸福時光,說明在那個性錯亂的年代還有值得回味的東西。那麼現在的骨肉皮現象,說得直白一點,就是人肉交易。
有多少愛可以胡來,有多少人值得做愛,這就是永遠糾纏不清的性與搖滾主題。

㈧ 求關於搖滾的電影……

先個人推薦一部:《九首歌》
搖滾與情色的結合,慎入。但是畫面十分唯美,看著人心裡暖暖的。

以下是拉的。。。。
1、《晝夜搖滾》(ROCK AROUND THE CLOCK)1956年

它也許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搖滾電影,也是搖滾這個詞第一次被用到電影中,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它其實和一部紀錄片差不多,因為片中的情節幾乎可以忽略不記,台詞也只是對音樂的鋪墊,它真正的意義在於匯集了搖滾樂最早一批樂手歌手的現場演出,並用這些瘋狂在現實世界裡引出更多瘋狂,由於比爾·哈利、「彗星」等人的演出實在瘋狂,而引起的騷亂又太多,所以在英國眾多城市遭到禁映。

2、《神秘列車》(MYSTERY TRAIN)1989年

吉姆·賈木許電影作品,這部電影比貓王自己的一大堆電影更能反映其精神實質。

3、《Jimi Hendrix——Experience Electric Ladyland》1970年

Jimi Hendrix的英年早逝,叫樂評人認定這是搖滾樂壇在十九世紀的最重要損失之一,他迷幻的吉他手法,將個人靈氣與音樂結合得叫聽者動容,能夠將吉他弦變成如人類的舌頭,會講話,會令人開心,落淚。今之這張Electric Lady land的VCD,就製成一張Jimi Hendrix自傳式的影像紀錄,收入Hendrix演出的片段,在音樂製作時的認真態度,完全是沖破時空活現眼前。而且也訪問了不少樂壇中人,例如Steve Windwood,Eddie Kramer(他是ElectricLadyland大碟的錄音師),亦有Hendrix的經理人Chas Chandler,亦即是Animals的bass手,從他們的說話中,皆對這位天才給予極高贊賞,更可看出他們是言出於心。VCD中,當然也少不了收入Hendrix的live performance,在台上他就如著了魔的投入,這裡面就有All Along The Watchtower,Gypsy Eyes,Crosstown Traffic,Voodoo Chill……看見他完全投入的演出,指法如飛在吉他弦線上勾劃出靈魂,當今之世,已沒有一位吉他手有此能耐;這張Electric Lady land肯定是Hendrix迷的珍藏品,甚至是他一個音樂圖監;就算你是初接觸這名字,也可從這VCD中對他了解更多。這就是一個音樂必修課,課題是:Jimi Hendrix。

4、《脂粉貓王》(Jaihouse Rock)1957

「貓王」艾爾維斯·普萊斯利最典型的搖滾電影之一,描敘一個不安分的小子在監獄里迷上搖滾,出獄後成為搖滾紅星,後來又蛻變成一個利慾熏心的大明星,失去了最親密的朋友雲雲。在「貓王」無數連歌帶演的爛片中,好歹這還算一部真正描述搖滾樂本身的電影,他的神采也還真的算得上叫人興奮。

5、《別回頭》(Dont Lookback)1967年

這部紀錄片是對BOBDYLAN1965年英國巡演的忠實記錄,導演彭內貝克用影像清晰地說明那時的鮑波與「披頭四」是多麼的不同,與同時期的《苦難日之夜》相比,《別回頭》更直接、深刻,對自己的拍攝對象也沒有造星般地刻意吹捧,甚至還有毫不掩飾的刻意嘲諷。但是,再冷靜的鏡頭都無法掩蓋年輕迪倫的燦爛光芒,同現在的老迪倫相比,年輕的他無與倫比的傲慢,機智,激情洋溢,而其中一段以跨掉派代表艾倫·金斯堡為背景的開場更是彌足珍貴。

6、《紫醉金迷》(Velvet Goldmine)1998年

影片再現了英國華麗搖滾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時的景象。藝名為Maxwell Demon的華麗搖滾明星Brian Slade預言了自己將死於舞台上,當他的遇刺騙局被揭露後,他的星途就走到了盡頭。10年後,原來是Slade歌迷的英國記者Arthur Stuart要發表一篇名為《究竟發生了什麼?》的文章。影片馬上轉為多線索模式,從多個角度展示了BrianSlade的生活和事業,包括他和妻子Mandy Slade及瘋狂的美國歌手Curt Wild之間的雙性戀經歷。很有趣的是,英國出身的伊萬·麥格雷戈在這部電影中竟然飾演一個美國本土搖滾歌手,他爆發力十足的演唱,啟發了片中的英國華麗搖滾歌手,兩人產生了一段同志情誼,而另一個主要演員,紐約時報記者年輕時對自身慾望的探索,也是經由他的改變。劇中伊萬·麥格雷戈不僅跟每個主角都有一段纏綿,甚至不惜在舞台上演唱到一半時三點全露的火辣情節,我想這也是他跟一般偶像明星截然不同的地方,他不為表演所限,自然也不拘泥於形象。

7、《伍德斯托克》(WOODSTOCK)1970年

這部幾乎可以稱之為樂史上最著名的搖滾紀錄片,記錄了嬉皮年代的音樂神話。如果你聽搖滾而不知道這個,那你……

8、《迷牆》(THE WALL)1982年

一部最出色的也是最著名的搖滾電影。1979年英國的傳奇搖滾樂隊Pink Floyd推出了搖滾樂史上最經典的作品之一——概念性雙唱片專集《The Wall》,由樂隊的靈魂人物Roger Waters根據自身經歷創作的半自傳性作品。這張唱片以「牆」的概念為基礎,抒發了對戰爭的恐懼(Roger Waters的父親死於二戰),對人性麻木的控訴和社會陰暗面的描寫,唱片推出後,不僅在搖滾樂界,而且引起整個西方文化界的巨大反響。兩年後,英國著名導演阿侖·派克決意把它搬上銀幕,他請來了英國樂隊Boomtownrats的主唱Bob Geldof扮演影片主角Pink,運用大量的電影表現手法——蒙太奇和動畫手段極好地傳達了唱片的主題(當然也有導演自己的理解),不僅如此,影片的音響表現手法引起極大震動,全片沒有一句對白,全部採用Pink Floyd在雙唱片專集《The wall》中的歌曲(也有唱片中未出現的一些歌曲在影片中出現)作為推動影片情節發展的媒介,就像一部長篇music video。可以說這部影片的出現直接引發music video的熱潮出現。另外影片的製作方法也引起後來電影人的紛紛仿效。不過如果你對西方戰後青年的概況和唱片本身的內容不夠了解的話,你大概不易看懂這部片子。值得一提的是阿侖·派克在十五年後,又拍攝了一部根據音樂劇改編的影片《Evita》(貝隆夫人,由麥當娜主演),全片仍然沒有一句對白。

9、《席德與南希》(SID AND NANCY)1986年

雖然「性手槍」不是最出色的朋克樂隊,但他們是最出名的朋克樂隊,《希德與南茜》是關於這支傳奇樂隊的吉他手希德·維舍斯與其美國女友南茜·斯龐根那反復無常的情愛關系和羅密歐朱麗葉式的悲劇結局,導演對這兩個社會食物鏈最底端的邊緣人進行了客觀的刻畫:他們的粗暴和痛苦,他們的敏感和自傷,他們走向自我毀滅卻似乎不可避免……每一格影像都展現了電影的憤怒、激動和真誠。經過那次危機四伏的美國巡演,「性手槍」終告解體,希德仍在viper毒癮的控制之下,他試圖開始個人發展,但人們在一個早上發現南茜被捅死倒在地板上,希德因為謀殺罪被捕,他們的悲劇正好印證了朋克樂隊「玩鬧大會」(Circle Jerks)的一首歌——「Love Kills」(愛會殺人)。科特尼·拉芙和科特·柯本的關系,經常被用來與南茜和希德的關系作比,而科特尼·拉芙恰好在這部電影裡面扮演了一個小角色。加里·歐德曼和克洛·韋伯以令人折服的演技將希德與南茜關系中的那份不成熟、相互傷害及令人反感的一面清晰地凸現在觀眾眼前,而他們那決意擺脫任何束縛的愛情又是那麼令人感傷,乃至啜泣。2000年的《骯臟與憤怒》(The Filth And The Fury)是一部關於「性手槍」樂隊的傑出紀錄片,真實、客觀、滿懷熱情,而又頗具觀賞性。

10、《美國風情畫》(American Graffiti)1973年

《星球大戰》系列的導演喬治·盧卡斯能拍出這樣清新可人的小品,令人嘆服。影片主演是哈里森·福特。故事以1962年夏天美國一個小鎮為背景,描寫幾個高中生畢業一夜的生活,反映了越戰前夕過著優裕富足生活的美國青年人的思想、感情,其中引用了大量美國50年代的搖滾樂作為背景音樂,如:BillHaley(比爾·哈利)的《rockaroundtheclock》(晝夜搖滾)等等,應該說是恰如其分。這部影片是喬治·盧卡斯最有深度的作品——我就不懂為什麼美國人對《星戰》這樣的適合於兒童觀看的影片這么津津樂道——《美國風情畫》比《星戰》強多了。

11、《猜火車》(Train Spotting)1996年

這部電影改編自艾文·威爾士1993年同名暢銷小說;成本僅二百五十萬美元,拍攝時間49天。從一出爐,它就成為了輿論的焦點。不僅因為在這部低成本影片中對viper吸食作極為細致的描寫,更由於片中所充斥的墮落情緒——倫敦的影評人說這部影片使人想要「以身試毒」。當然影片的導演並不承認,他認為影片後部對毒癮來臨時的痛苦描寫是很客觀的。

事實上,整部影片的態度與其說是客觀不如說是冷漠。影片以第一人稱作為敘事角度,完全在主人公的敘述中展開情節,隱藏影片的立場;而在本來已十分鬆散的結構中隨意終止敘述加入評論、分析甚至跨時空的追憶;這種純主觀的手法不僅使人耳目一新,也十分貼切影片的基調,從而以後的同類型影片屢屢採用,幾乎成為固定模式。影片以主人公瑞頓的一段自序作為開場白:「……大電視、健身器、富特轎車、朝九晚五……選擇……太多選擇,你選擇什麼?我選擇不選擇。」廣角鏡頭跟拍,配之以城市街景和IggyPop的音樂。

影片的展開部分則完全是以瑞頓為首的一小撮頹廢青年的生活實景:他們終日無所事事,東游西逛,打架酗酒泡妞吸毒;聚在鐵道邊打賭猜測下一列火車的經過時間以打發時日,還共同養著一個不知誰是父親的嬰兒。他們滿足於這種糜爛的生活狀態,即不想也認為不能改變現狀,逃避一切規范和責任,並且全部是無go-vern-ment主義者和viper吸食者。在一次暢快淋漓的集體吸毒後小嬰兒意外死亡,這強烈刺激了可能是父親的每一個人;促使瑞頓在無數次失敗後下定決心戒毒。就在他戒毒成功開始普通人生活時,暴力愛好者巴比帶著瑞頓的舊日夥伴找上了他,要他一起參與一次巨額販毒。最終瑞頓偷走了販毒所得的錢消失在人群之中。

片中瑞頓過量吸食viper後精神恍惚,昏倒在街頭的段落以浪漫主義的高速攝影處理,背景配以LoudReed寧靜的《OnePerfectDay》,極寫吸毒後的快感;隨之而來的戒毒過程則用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以嘈雜的電子樂配合色彩極不和諧的畫面構成感官刺激;與上一段落形成強烈對比。這些描寫怪誕而又真實,堪稱經典之筆。

瑞頓的夥伴在空寂無聲的鐵道邊大聲說:「蘇格蘭,蘇格蘭,這是全世界最醜陋的地方。」其他人則對他大肆嘲笑——這就是後現代的「憤怒青年」們,他們在夢魘般的生活中自我放逐,不再樹立任何意義上的精神之父。《猜火車》以其冷靜的喻諷口吻,真實的敘述態度,貫穿始終的黑色幽默感及具現代感的聲畫處理成為另類影片中的經典;更因其中所表現的價值觀和自我意識引起了極大關注和爭論。以後一系列的另類影片中幾乎部部都有它的影子。無怪乎有人說:「整部《NOWHERE》(美國另類影片)也比不上《猜火車》的五分鍾。」

12、《大門》(THE DOORS)1991年

這是我個人十分喜愛的一部影片——當然和導演有關,我是奧列佛·斯通的忠實影迷,同時也是The Doors樂隊及其主唱歌手Jim Morrison(吉姆·莫里森)的忠實樂迷。奧列佛·斯通和吉姆·莫里森是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學院的校友,吉姆·莫里森在世期間,斯通曾給吉姆讀過自己寫的劇本,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斯通就萌發了把吉姆和大門樂隊的事跡搬上銀幕的想法,這個願望直到斯通完成了《生逢七月四日》後才得以實現,在他宣布要拍攝這部影片之後,很多男影星都爭相要飾演男主角吉姆——因為這個角色實在是太有挑戰性了,最後外形酷似吉姆·莫里森的方·基默幸運入選。斯通在拍攝這部影片時,採取的不同於一般人物傳記片的手法,截取了吉姆一生的幾個片段,並且並不完全拘泥於史實,甚至是一些超現實主義的手法(如那個反復出現的死於車禍的老印第安人)來表現吉姆和大門樂隊的傳奇經歷,取得很好效果。斯通不愧於電影大師的稱號,他對影片的氣氛和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方·基默的演出也十分出色,為了演好這個極富爭議的角色,他不但認真研究表演方法,而且刻苦鑽研了吉姆和大門樂隊的詩作和歌曲,認真體會角色的性格,甚至模仿吉姆的一舉一動,應該說,他把這個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不但是形似,而且是神似(即使沒看過影片,只看過劇照的人相信也會同意我的說法)。方·基默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在影片拍攝結束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能從角色中解脫出來。這部影片和斯通的其他作品一樣,放映後引起極大的爭議,但其藝術價值毋容置疑。這部影片也向人們證明——方·基默和梅格·瑞恩(在影片中飾演吉姆的妻子帕米拉)不是只會扮演諸如《壯志凌雲》中那樣傻傻的角色。

13、《歌聲淚痕》(THEROSE)1979年

這是一部關於搖滾樂史上最偉大的女性——JanisJoplin的傳記片,製片人找了一位外形比較相似、同時也是一名歌手的貝蒂·米德勒來出演這位傳奇女星的短暫一生,令人唏噓不已。貝蒂·米德勒的表演應該說是比較到位的。影片中除了引用了大量JanisJoplin的歌曲以外,貝蒂·米德勒也一展歌喉,在影片中大放異彩。影片的原聲專集十分暢銷,其中出現了一曲也許是搖滾樂史上最為動聽的歌曲《Therose》(玫瑰)。

14、《搖滾夢》(Starstruck)1982年

這是一部不需要知道故事,不需要知道導演,也能夠隨之搖擺狂舞的搖滾電影!俗套的劇情:女孩懷著摘星夢,女孩的母親失業,家庭陷入危機,女孩參加歌唱比賽,女孩遇見男孩,男孩失去女孩,男孩贏回女孩芳心。導演展現駕馭類型電影的神奇能力,全片洋溢的青春搖滾氣息宛如歌舞劇版《舞國英雄》,喜愛搖滾樂的你不可錯過!

15、《給我庇護》(Gimme Shelter)1970年

1969年Woodstock音樂節四個月之後,發生了一次名氣遠在前者之下、但就意義與成就來說不遑多讓的槍殺事件。這部電影就是記錄這次事件的。這支樂隊可以說是20世紀60年代搖滾的終結者,當然它的表面現象是1969年12月。當時,在美國有大量樂迷的Rolling Stones樂隊在美國加州奧德蒙舉行一場免費演唱會,當天有40萬觀眾來到現場,但悲劇發生了,被聘來維持秩序的飛車party在演唱會上演了暴力的場面,一名觀眾被追殺而死。這部又名《讓我躲藏》的紀錄片記下了「滾石」樂隊最值得珍藏的瞬間,也記下了「地獄天使」的兇猛身影,本來是來維持秩序的他們最終卻與部分觀眾大打出手,讓20世紀60年代愛與和平的聚會的巨大神話在瞬間倒塌,正因為這些無比真實的鏡頭,這部電影在搖滾文獻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最後還有一個網址,有海報。http://www.mtime.com/group/liyingping/discussion/81197

㈨ 電影搖滾校園里黑人女孩唱的什麼歌

《Amazing Grace》中文翻譯為《奇異恩典》

㈩ 2010美國恐怖片,前兩天剛剛在電視上介紹,據說在美國電影院看到半截就走了一多半人,好恐怖。

◎譯 名 格拉芙姐妹/獵殺禁地
◎片 名 The Graves
◎年 代 2010
◎國 家 美國
◎類 別 驚悚/冒險/恐怖
◎語 言 英語
◎字 幕 中文
◎IMDB評分 5.2/10 (16 votes)
◎片 長 88 Min
◎導 演 Brian Pulido
◎主 演 吉蓮?默瑞

◎簡 介
在亞歷桑那州的梅根及艾比,她們感情如同姊妹般,總是形影不離。梅根剛拿到市場營銷學位,她很有自信,充滿吸引力,是個喜歡黑腰帶的搖滾女孩。艾比很勉強地才從高中畢業,她是個可愛的女孩,喜歡譏諷別人以及流行的歌德龐克風,但她卻害怕自己內心的陰影。她們倆有一點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745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711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707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444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433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080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365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787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827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