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好女人電影
1. 我們經常說「巾幗不讓須眉」,「巾幗」一詞出自哪裡,最初說的是誰
我們經常說「巾幗不讓須眉」,「巾幗」一詞出於《三國志·魏志·明帝叡傳》, 裴松之注引的《魏氏春秋》中有這樣的說法:「亮既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
其實,花木蘭並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將軍。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將軍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婦好不僅英姿颯爽,她還知識淵博。在一次危急時刻中,商朝的兵力薄弱,婦好便想出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把監獄里的犯人放出來,充當軍力。監獄里兇狠的犯人被放出來了之後殺氣十足。後來,婦好漸漸地開始表現出自己的軍事才能,也開始帶兵出征。
誰說女子不如男?巾幗不讓須眉也!
2. 巾幗英雄有哪些
1,婦好
婦好,好姓(古音(zǐ),同子姓),婦為尊稱,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
2,花木蘭
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3,呂母
呂母(?—公元18年),女,琅琊郡海曲縣(今山東省日照市)人,是一個財產俱豐的富戶。她是新莽時期最早反抗王莽統治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的女領袖。
4,平陽公主
平陽公主,名諱及生卒不詳,漢景帝劉啟與皇後王娡的長女,漢武帝劉徹同胞長姐。本封陽信公主,因嫁於開國功臣曹參曾孫平陽侯曹壽(曹時),故又稱平陽公主。
5,冼夫人
冼夫人(522-602)又稱冼太夫人、譙國夫人,名英,高涼郡(今廣東茂名)人,是梁、陳、隋三朝時期兩廣地區的俚族女首領、將軍,冼夫人助隋平定嶺南勢力,率領俚族民眾歸附隋朝,封為譙國夫人。歷朝對她進行了多次追封,尊稱她為「嶺南聖母」。
3. 國產劇為何拍不好女性題材劇你認為好的女性題材劇有哪些
盡管現在女性題材的國產劇層出不窮,但不得不說這類型的國產劇大部分都拍得挺一般。為何國產劇拍不好女性題材劇?關鍵就在於編劇格局太小。國產劇中真實且豐滿的女性角色相當稀缺,大部分女性題材劇里的大女主都比較程式化,不是善良單純且貌美的年輕女性,就是被親情束縛的中年女性,很難看到有矛盾多面的女性角色。真正優秀的女性題材劇,並不需要女主角多麼完美,哪怕她是一個渾身缺點的女性,只要她足夠鮮活,一樣能贏得觀眾喜愛。個人覺得比較好的女性題材劇有港劇《巾幗梟雄之義海豪情》和美劇《致命女人》第一季。
一部好的女性題材影視劇,是可以允許女主在人設上有缺點的。觀眾喜歡的是鮮活有生命力的女主,而不是刻板套路化的完美女主。
4. 電視劇《巾幗梟雄》,巾幗解析為女人!意思是說女人英雄嗎
巾幗可以理解為英雄就是女孩中豪傑的意思.... 梟雄多指強橫而有野心之人
5. 四大巾幗女將是什麼
四大巾幗女將是花木蘭、穆桂英、樊梨花、婦好。
1、婦好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英雄。商朝著名女將。名好,「婦」為親屬稱謂。銅器銘文中又稱「後母辛」。
商王武丁之妻。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辭表明,在武丁對周邊方國、部族的一系列戰爭中,婦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徵集兵員,屢任軍將征戰沙場。曾統兵1.3萬人攻羌方,俘獲大批羌人,成為武丁時一次征戰率兵最多的將領。
2、花木蘭
花木蘭:姓魏,名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有機會到武漢市屬黃陂區(原為縣)進行工作和探訪,才驀然間得知原來從幼就欽仰的女中豪傑木蘭的故里就在黃陂
3、樊梨花
中國古代女英雄,以她與薛丁山平定西北邊亂、沙場揮戈與共的故事而家喻戶曉,在後世影響深遠。其傳奇故事被多種形式的文藝作品所表現,尤其是電影、電視劇、歌舞戲劇等多次演繹,是中國古代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4、穆桂英
是民間極為敬重的一位女英雄,在《楊家將傳》等古代小說中,穆桂英被描寫為一個性情剛烈,一身武藝,機智聰慧的女子,甚至有傳說有九天神女教授她飛刀術,還是個敢愛敢恨的女子。
自己為自己選丈夫,因陣前與楊宗保交戰,穆桂英生擒了楊宗保並與之成親,歸於楊家將之列,是名重大義的女子,雖然對於朝廷的黑暗唾棄不已,但還是在國家危難的適合站了出來,選擇了保家衛國。
5、其他巾幗女將——折太君
折太君(即歷史上的佘太君)名賽花,西京大同人,乃後周四鎮節度使折從阮之孫,永安節度使鎮府州折德(戶衣)之女。折太君自幼隨父折德(戶衣)鎮守府州,善於騎射,配與北漢名將楊業為妻。
折太君生性敏慧,弓馬武藝擁熟,深知兵法,輔佐楊業屢立戰功,官居雲州觀察使,號稱楊無敵。後來在征遼之時,潘仁美掛帥,楊業為先鋒之職,不意潘仁美向懷私怨,包藏禍心,逼孤軍而臨絕險,陳家峪矢盡力窮,番將則烏屯雲集,遂致全軍皆陷,楊業被俘,三日不食而亡。
6. 人們為何稱婦女為「巾幗」( )
選A,婦女戴的頭飾叫巾幗。巾幗原是古時的一種配飾,寬大似冠,內襯金屬絲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紮成各種新穎式樣,外裱黑色繒帛或彩色長巾,使用時直接戴在頭頂,再綰以簪釵。這種頭巾式的頭飾叫巾幗。
「巾幗」由來古時候的貴族婦女,因巾幗這類物品是古代婦女的高貴裝飾,人們便稱女中豪傑為「巾幗英雄」,後人又把「巾幗」作為婦女的尊稱。
在漢代,宮廷貴族夫人戴幗,還算做一種禮儀。因而,巾幗遂成了婦女的代稱。宋代抗金女將梁紅玉;近代民主革命家秋瑾,人贊她們是巾幗英雄、巾幗豪傑,意義就十分明白了。
(6)巾幗好女人電影擴展閱讀:
巾幗不讓須眉的人物
一、婦好
商朝國王武丁的妻子,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她不僅能夠率領軍隊東征西討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還主持著武丁朝的各種祭祀活動。她去世後武丁悲痛不已,追謚曰「辛」,商朝的後人們尊稱她為「母辛」、「後母辛」。
二、花木蘭
中國古代女英雄,以代父從軍擊敗北方入侵民族聞名天下,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在後世影響深遠。其事跡被多種樣式的文藝作品所表現,尤其是電影、電視劇多次重拍,甚至影響波及美國和全世界。
三、冼夫人
原名冼英(公元522年—公元590年),廣東高州人,後嫁於當時的高涼太守馮寶。冼夫人善於結識英雄豪傑,公元550年,在參與平定侯景叛亂中結識後來的陳朝先主陳霸先,並認定他是平定亂世之人,551年,冼太夫人協助陳霸先擒殺李遷仕。梁朝論平叛功,冊封冼太夫人為「保護侯夫人」。
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陳朝立。陳永定二年(公元558年),馮寶卒,嶺南大亂,冼夫人平定亂局,被冊封為石龍郡太夫人。隋朝建立,嶺南數郡共舉冼太夫人為主,尊為「聖母」。後冼夫人率領嶺南民眾歸附,隋朝加封譙國夫人,去世後追謚「誠敬夫人」。
四、樊梨花
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樊洪為西涼國(西突厥)寒江關守將,後投唐。與薛丁山結為夫婦,二人智勇雙全,登壇掛帥。在薛家滿門抄斬後,她率子薛剛殺進長安,除奸報仇。在民間傳說中,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
五、梁紅玉
史書中不見其名,只稱梁氏。紅玉是其戰死後各類野史和話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見於明朝張四維所寫傳奇《雙烈記》:「奴家梁氏,小字紅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東京人也。」
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原籍安徽池州,生於江蘇淮安。後結識韓世忠。梁紅玉感其恩義,以身相許。韓贖其為妾。原配白氏死後成為韓的正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巾幗
7. 中國歷史上四大巾幗女英雄是
花木蘭:
姓魏,名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庄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穆桂英:
傳說故事人物。生長於山東穆柯寨,寨主木羽之女,武藝高強,有勇有謀。因在陣前自招楊宗保為婿,歸於宋營。在抗擊遼的入侵時,她颯爽英姿,躍馬橫刀,與楊家諸將領一道,所向披靡,屢建戰功。宗保在抗擊西夏的戰爭中死去後,佘太君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征西時,她已五十歲,但她銳氣不減,仍掛先鋒印,一馬當先,力戰番將。是古代流傳的巾幗英雄形象,深為群眾所喜愛。民間以「穆桂英掛帥」 、「大破天門陣」等故事流傳最廣。
樊梨花:
「薛家將」中人物。原為寒江關關主樊洪之女。後投唐,與薛丁山結為夫婦。二人智勇雙全,登壇掛帥。在薛家滿門抄斬後,她率子薛剛殺進長安,除奸報仇。在民間傳說中,她是一個富於反抗精神,武藝高強,神通廣大的女英雄。
梁紅玉
梁紅玉生於宋徽宗崇寧元年。原籍池州,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侍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宋徽宗宣和二年方臘起義,祖父和父親因貽誤戰機被殺,梁紅玉也淪落為京口營妓。朝廷派童貫率軍平定方臘,最後方臘被韓世忠所捉。
平定方臘後,在慶功宴上,韓世忠與梁紅玉初次見面,二人對視生情,終成眷屬。他們相親相愛的生活一直伴隨著戰爭度過。梁紅玉有身孕後留在京城,卻被苗傅和劉正彥扣押,但二人礙於韓世忠的勇猛並不敢難為他們母子。
此時宋高宗沒有行動的自由,隆裕太後和宰相朱勝非密派梁紅玉馳往秀州,催韓世忠前來救助,並封韓世忠為御營平寇左將軍,封梁紅玉為安國夫人。韓世忠很快平定了苗傅等人的叛亂,授武勝軍節度使。
這年冬天,金人再度進犯,從黃州和採石磯兩處渡江,直逼臨安。宋高宗逃至越州。韓世忠留守秀州,建炎四年元宵節金兀術下戰書與韓世忠,約定第二天開戰。韓世忠聽從梁紅玉的計策把宋軍兵分兩路,看中軍搖旗為號,進行包圍截殺。結果金軍大敗。韓世忠放聲高歌:萬里長江,淘不盡壯懷秋色,漫說秦宮漢帳,瑤台銀闕,長劍倚天氛霧外,寶光掛日煙塵側!向星辰拍袖整乾坤,消息歇。龍虎嘯,鳳雲泣,千古恨,憑淮說。對山河耿耿,淚沾襟血。汴水夜吹羌管笛,鸞輿步老遼陽幄。把唾壺擊碎,問蟾蜍,圓何缺?
有奸細向金兀術獻了一計:以土覆船板,以火箭燒毀韓世忠戰船。但韓世忠用梁紅玉的計策以少勝多,圍困敵軍近五十天,使金軍不敢隨便渡江侵犯。
岳飛被害後,韓世忠也被罷去兵權,他索性辭去官職,與梁紅玉白頭
8. 中國歷史十大巾幗女英雄
1、婦好
婦好 , 好姓,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女 政治家。她不僅能夠率領軍隊東征西討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還主持著武丁朝的各種祭祀活動。婦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且為三個法定配偶之一。「婦」為親屬稱謂。銅器銘文中又稱「後母辛」是因為她的廟號稱辛,即乙辛,周祭卜辭中所稱的妣辛。 祖庚、 祖甲的母輩「母辛」也就是她。 因此武丁十分喜歡她,她去世後武丁悲痛不已,追謚曰「辛」,商朝的後人們尊稱她為「母辛」、「後母辛」。
2、花木蘭
花木蘭,412年-502年,武漢黃陂人,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3、呂母
呂母,?—公元18年,女,琅琊海曲,今日照人,是一個財產俱豐的富戶。她是西漢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統治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的女領袖。山東日照境內奎山西麓的崮河崖上,呂母起義的點將台猶存,後來稱作呂母崮,成為中國第一個農民起義領袖的紀念地。呂母起義,點燃反抗王莽反動統治的火炬。天鳳五年,公元18年,呂母病故。同年,琅琊人樊崇在莒縣境內率眾起義。呂母的部卒重返陸地,其主要部分參加樊崇領導的赤眉軍。其餘部分,分別投奔到青犢和銅馬等農民起義軍。
4、遲昭平
遲昭平,西漢農民起義的巾幗英雄,在漫長的歷史長卷中,熠熠閃光,展示著一代女性的尊嚴與驕傲。遲昭平,平原縣城南人,生卒年月無考。遲昭平也於呂母起義的同年秋,聚眾數千人在河阻中,現平原城西南,舉行起義,抗官稅,盪府衙,殺豪紳,掠貴族,扶危濟弱,分糧與貧苦百姓,一時聲威大震,成為眾豪傑中一位傑出的農民起義女領袖。由於斗爭形勢的發展,於地皇三年,公元22年,夏,遲昭平部與徐異卿部匯合,戰斗在平原、富平、樂陵、無棣、鹽山等地,隊伍很快發展到10萬之眾。
5、冼夫人
冼夫人,公元512年農歷11月24日—公元602年農歷1月18日,又稱冼太夫人,名英,高涼郡,今廣東茂名、陽江一帶,出生於今茂名市電白區電城鎮山兜村。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被奉為「嶺南聖母」。夫人幼賢明,多籌略,在父母家,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一生身歷三朝,順應人民的要求和願望,致力於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她和她的子孫們相繼為嶺南地區持續百年的相對穩定,促進廣東南部地區社會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是愛國主義典範。
6、平陽昭公主
平陽公主,?—623年,唐高祖李淵第三女,唐太宗李世民同母姐,母太穆皇後竇氏。祖籍邢州堯山,她是一個真正的巾幗英雄,也是中國古代第一位統領千軍萬馬為自己父親建立帝業的公主,才識膽略絲毫不遜色於她的兄弟們。中國萬里長城的著名關隘娘子關就是因為她所率領的娘子軍曾經在此駐守而得名。她是唐朝第一位死後有謚號的公主,是中國封建史上,唯一一個由軍隊為她舉殯的女子,真正的生榮死哀。但她的名字和出生日期在記錄其事跡的《舊唐書》和《新唐書》中沒有記載。
7、梁紅玉
梁紅玉,1102—1135年,原籍安徽池州,生於江蘇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史書中不見其名,只稱梁氏。「紅玉」是其戰死後各類野史和話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見於明朝張四維所寫傳奇《雙烈記》:「奴家梁氏,小字紅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東京人也。」後結識韓世忠,兩人初次見面,是在平定方臘起義後的慶功宴上,梁紅玉感其恩義,以身相許,韓贖其為妾,原配白氏死後成為韓世忠的正妻。
8、唐賽兒
唐賽兒,1399—?,明初農民起義軍女領袖,山東濱州蒲台縣人。1420年,永樂十八年在益都卸石棚寨率眾起義,震動京師,給明王朝以沉重打擊。 明初,成祖從南京遷都北京,大修宮殿,又組織人力,南糧北調,還開挖運河,先後在山東征調數十萬民夫,農民徭役負擔沉重。唐賽兒是明朝初年起兵反朝廷的著名白蓮教女首領。唐賽兒是山東蒲台縣人,林三之妻。林死後據說唐偶得一石匣,內有寶劍兵書,唐研習後通曉法術兵法,以傳白蓮教為名,集合民眾數千,於永樂十八年二月在益都卸石棚寨起事。
9、秦良玉
秦良玉,1574—1648字貞素,四川忠州,今屬重慶忠縣人,明朝末期戰功卓著的民族英雄、女將軍、軍事家、抗清名將。官至明朝的光祿大夫、忠貞侯、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四川招討使、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東將軍、四川總兵、提督、一品誥命夫人。自幼從父習文練武。秦良玉一生戎馬40餘年,足跡遍及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雲貴高原、四川盆地。秦良玉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單獨載入正史的巾幗英雄。唯一憑戰功封侯的女將軍,為數不多的文武雙全女子。
10、馮婉貞
馮婉貞,1841年,清咸豐年間人,回族,北京謝庄人,祖籍山東。1860年,即咸豐十年,英法侵略軍佔領北京以後四處擄掠,馮婉貞與父親馮三保一起帶領民團打敗英法軍隊,保護了謝庄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女英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馮婉貞的事跡記載在清末徐珂所輯《清稗類抄》中的《馮婉貞勝英人於謝庄》一文中。據歷史學家考證,馮婉貞只是一個小說中的人物,並不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馮婉貞的事跡記載在清末徐珂所輯《清稗類抄》中的《馮婉貞勝英人於謝庄》一文中。
9. 巾幗女英雄
太多了
黃帝的妻子,發明養蠶
女媧,補天
陳碩真,唐朝起義領袖,自稱「文佳女皇」
梁紅玉,南宋大將韓世忠的妻子,親自帶兵打仗
唐賽兒,明朝白蓮教起義領袖,自稱「佛母」
王聰兒,清朝白蓮教起義領袖,自任首領
還有綈縈救父,楊門女將等等
10. 人們稱婦女為巾幗的原因是什麼
人們稱婦女為巾幗的原因是:古時候的貴族婦女,常在舉行祭祀大典時戴一種用絲織品或發絲製成的頭飾,這種頭巾式的頭飾叫巾幗,因巾幗這類物品是古代婦女的高貴裝飾,人們便稱女中豪傑為巾幗英雄,後人又把巾幗作為婦女的尊稱。
巾幗的種類及顏色有多種,如用細長的馬尾製作的叫「剪耄幗」;用黑中透紅顏色製作的叫「紺繒幗」。先秦時期,男女都能戴幗,用作首飾。
到了漢代,才成為婦女專用。三國時有著名的一出戲:諸葛亮出斜谷向司馬懿挑戰,但後者避而不出,諸葛亮便用激將法,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了「巾幗婦女之飾」,以示羞辱。
(10)巾幗好女人電影擴展閱讀: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率大軍遠道攻打魏國,與魏國大將軍司馬懿相峙於渭南。司馬懿知道蜀軍遠道進兵,有諸多不便,蜀軍必然急著作戰求勝。於是堅守軍中,想以此拖垮對方軍隊。
諸葛亮多次挑戰,司馬懿卻穩如泰山,不予應戰。諸葛亮便使用激將法,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巾幗婦人之飾」,即婦女戴的頭巾和發飾,意在諷刺司馬懿不敢出來,不像個男子漢。
這一招果然靈驗,司馬懿上表向魏明帝曹睿請求應戰,但魏明帝不同意,還派了一個叫辛毗的臣子手持代表皇帝的杖節到司馬懿軍中,名義上是軍師,實際是要控制司馬懿。
後來諸葛亮又多次到陣前挑戰,司馬懿忍受不了他們的叫罵嘲諷,要領兵出戰,與之一決雌雄。但辛毗手持杖節立於軍門,不許他出去,司馬懿只好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