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女生電影 » 戰國疾克洛風女人電影

戰國疾克洛風女人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8-19 18:57:02

1. 頭孢克洛緩釋片和乳乳疾靈膠囊能同時吃嗎

你好,這個是可以一起口服的,沒有太大的影響的,如果你擔心有影響的,也可以分開口服的,中間可以間隔三個小時以上的。

2. 《戰國》這部電影怎麼樣

昨晚才到電影院看完。一個字:超級爛片!!編劇連基本的史實資料都能搞錯。整部電影將很多歷史故事改的亂七八糟,一看連小學都沒畢業。導演也沒有抓住一個主線,看完根本都不知道導演想表達一個什麼意思。
再說演員:孫紅雷本來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男演員,但他演的孫臏確實不敢恭維啊。孫臏的談吐如此輕浮如此不著邊兒的話,他怎麼可能名震天下。難道就因為他是鬼穀子的學生,別人就要對他頂禮膜拜嗎?
景甜:第一次看她演的戲,表情太過生硬了。其次,說、念、打都顯得嫩點,哪是帶領千軍萬馬的將軍,簡直就是養在閨中的小女子。
孫武:孫武一貫的表現出他的男子漢的表演方式。表演的也算中規中軌,不過也沒有太出彩的地方。最讓人受不了的還是編劇,竟然將田忌設計成魏國安插咋齊國的奸細。是不是編劇看《無間道》看的腦殼發暈了。
吳鎮宇:他的表演沒有跳出香港警匪片流氓角色的表演方式。但在《戰國》里有點精神分裂。一會兒想表現的對孫臏情同手足,一會兒又想要兵書而不得不尊重魏王的意思對孫臏用刑;一會兒是魏國的上將軍,一會兒是齊國的奸細,一會又是想要滅齊滅魏一統天下的帝國開創者。死前還良心發現讓手下投降,原因竟然是我師弟人品敦厚。NND,看到這兒,我簡直想把我的歷史老師打一頓,當年上課的時候為什麼沒有如此的想像力。
金喜善:長的還是以前那麼美,演的和她之前的角色沒有什麼區別。自殺的時候,還有爆炸聲。鄙人就不知道這個爆炸是炸葯炸的(炸葯好像是千把年後發明的吧??),還是什麼其他比如油被點著炸的。。。還是導演SB,到現在我連BS他的心情都沒有了。
總起來評價:一本不知所以的似戰爭、似言情、似警匪超級爛片。完全是浪費時間和金錢!!快還我我的50大元啊。。。精神損失費就不追究您們了。。。。

3. 尼美舒利膠囊頭孢克洛片喉疾靈片二丁顆粒治療喉嚨痛的還差一種葯可惜不知道葯名

尼美舒利是止疼葯、頭孢克洛是抗生素、喉疾靈片和二丁顆粒都是治療急性咽炎的中成葯。

吃這么多葯就夠多的了,不要再加其他葯物了。

喉嚨痛是急性咽炎或者急性扁桃體炎的表現,也是上感的表現形式之一,他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可以口服非甾體消炎止痛葯+華素片含化,必要時加服抗生素治療,一般一周到兩周痊癒。

還有一種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急性會厭炎,成人急性會厭炎容易導致窒息死亡,它的特點是咽痛,說話似口中含水的聲音,需要立即到正規醫院急診科急救(使用糖皮質激素和抗生素),否則有窒息的危險。

【耳鼻喉科】團隊,真誠為你解惑,滿意請採納哦。

4. 卡米爾·克洛岱爾是誰有何作為

卡米爾·克洛岱爾,19世紀末法國雕塑大師羅丹的情人、學生、模特兒,一位才華橫溢的雕塑家。1883年,漂亮而極富雕塑才氣的卡米爾闖進了羅丹的生活,此時羅丹已是舉世聞名的大師,但43歲的羅丹與19歲的卡米爾一見如故,兩人從此一起分享藝術和生活的樂趣。在同居的15年中,羅丹在藝術上達到了高峰,創作出《達娜厄》、《吻》、《永恆的偶像》等象徵著兩人情愛的作品,而他的代表作《地獄之門》也有相當一部分的作品構思和構圖來自卡米爾的雕塑。這是羅丹一生的黃金時代,他享受著藝術家和情人的雙重快樂。雕塑史上關於卡米爾的敘述止於這些,卡米爾是首先作為羅丹的情人存在,然後才是雕塑家。
1988年,法國演藝界的奇女子伊莎貝爾·阿佳妮傾注全部心血,將卡米爾的故事搬上銀幕,終於揭曉了這段雕塑史上刻意保持的空白。這部長達兩小時的影片以少有的細致描繪了令人心碎的、一個生命毀滅的全部過程。大師的醜陋是無可逃脫的話題。只因為貪圖現成、安定的家庭生活,羅丹背棄了他的情人,但可笑的是那位迫他就範的「妻子」,也只是一個沒有名分的情婦。關於這位和羅丹一起生活到終老的「妻子」,我們知之不多,只知道她容貌平庸,趣味低下,待人刻薄,為羅丹生育過幾個孩子,而且比羅丹大好幾歲。這位「妻子」一發現羅丹和卡米爾的事,就威脅卡米爾離開羅丹,甚至拿著凶器試圖傷害卡米爾。在這個女人的咆哮面前,羅丹顯得懦弱而無能,根本無法保護脆弱的卡米爾。當有人開始攻擊卡米爾抄襲羅丹的作品時,羅丹也沒有能力澄清卡米爾的屈辱,最終導致兩人的決裂。即使是大師,也並非足以支撐一個女子的情感與理智。一座宮殿,你搗毀了它,就再難修補。她說:「我無法和別人分享你,那對我是一種掙扎。你錯以為那是與你有關的,其實我就是那個老婦人,不過不是她的身體;那年齡增長中的年輕少女也是我;而那男人也是我,不是你。我將我所有粗暴的個性賦予了他,他用我的虛空給我作為交換。就這樣,一共有三個我,虛空的三位一體。」
當卡米爾的目光由純真變為惡毒,當她由才華橫溢流落到醉眼醺醺、一無所成,當那張天使般的面孔變為千瘡百孔,請注意那些面孔:像星光一樣微弱,像美麗的星光淹沒在冰冷的宇宙當中,茫然不知所措。這是一個被事實的陰影毀壞了的生命,毀壞了的女人。陰暗的地下室里,我們看到卡米爾赤裸著身子,弓著背,手中的泥巴瘋狂地左右塗抹,嘴裡艱難地呻吟著。這已經不是藝術,不是創作,而彷彿是一個人臨風站在生命的邊緣不寒而慄,任憑瘋狂像罡風一樣強大,粗暴又野蠻地拉她人胸懷,一起發出野性的呼喚。她的屋子比地窖還要陰冷,塞納河陡漲的河水使它更像被淹的古墓。
這個桀驁不馴、永遠學不會循規蹈矩的女人,這個永遠喜歡漫無邊際地狂奔,而不是安安穩穩地沿著既定路線行走的女人,這個永遠只聽從自己內心的呼喚,只回應遙遠曠野的原始呼喚的女人!卡米爾的一生都在狂奔,也許因為她知道自己可以經過的時間只有別人的一半——她的另一半人生將寸步難行,被那件束縛瘋子的緊身衣牢牢捆住。
可以說羅丹從未正視過卡米爾的才氣,他不願正視,或是說不敢正視,因為她實在是太光芒四射。他把她當成一個他極力想佔有、征服的女人。卡米爾最終得以進入羅丹的世界,是通過以自己為模特完成的。女性,在這里又化為被「看」,被「塑造」的對象。因而可以說,她以這種方式介入的本身就預示著其不可靠性,她的才華被降到次要的因素,重要的是她激起了羅丹的靈感和慾望。女性的才華始終沒有得到承認,她是作為慾望的客體,以自己的身體當成入場券而登堂入室的。卡米爾追隨羅丹來到巴黎,但她並不是作為獨立的創作個體,而是羅丹的雕塑對象、靈感源泉。具有反諷意味的是,指稱著「匱乏」的女性在此卻擁有男人失去的東西,她們被男性暗中嫉妒著。盡管如此,她們也不能得到與男性平等的權利。事實是,她們反而被一點點地磨去自己的稜角,被迫拋棄過去。卡米爾與家人疏遠了,即使是一直以來默默支持她、相信她的父親以及和她無話不談的弟弟;她也失去了昔日的創作夥伴,卡米爾的創作個性——她找不到了,在羅丹的陰影下。而羅丹則「偷窺」了她的靈氣,利用了她,確切地說是剽竊了她的才華。權威的力量不容被逾越,而只能利用來埋葬女性。他企圖把她固置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從而永遠地佔有她,遮蔽她。但卡米爾較之一般的小有才氣的女人不同之處在於,她是一個蘊藏著不可遏制的能量與激情的女人,她無法忍受自己被男人操縱,她身上那股本能的沖動太過強烈。雖然在這中間,她曾經有過為在愛情上得到承認而妥協的幻想,但羅丹的自私打破了她的夢。從根本上說,羅丹愛卡米爾是因為她具有普通女人沒有的靈性,她是個「特殊」的女人;但同時他又不承認她的能力,因為她是女人。這種雙重的否定使得卡米爾無論是作為傳統意義上的女人,還是藝術家都失敗了。在這兩個層次上,她都被拋棄、摧毀了。
當卡米爾發現自己其實只是「羅丹的工人、模特、靈感的啟示者和女伴」,她為自己工作得不夠,她棲居在羅丹的陰影中,永遠不可能獨立的時候,卡米爾在絕望中全身心地投入雕塑中。在那件以她自己的身體為模特的傑作中,「她的迅速有力使他感到震驚,大膽的姿勢使他心緒紛亂」,卡米爾那種使人產生肉慾的雕塑才華讓世人受不了,也讓羅丹感到害怕,因為在凝固的石像下面,沒有人可以假裝看不見那狂奔歡呼的慾望。但卡米爾的成功只是招來了「仇恨、嫉妒、誹謗、沉默或者冷淡」,人們懷疑她只是在模仿羅丹,甚至懷疑是羅丹替她做的。卡米爾的大膽僭越和挑釁,終於讓她一步一步付出了代價:羅丹的背叛,世人的白眼,藝術之路越走越狹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瀕臨崩潰邊緣——最致命的一擊是,流產使她失去了一生中唯一的孩子。羅丹對卡米爾作品的公然剽竊,徹底打消了她最後一絲眷戀,她感到了從心底升起的陣陣寒意——她和她的雕像一樣,被放在展覽的出口處,在太陽下暴曬,落滿灰塵,「黑壓壓的人群將它踩得粉碎」。這是所有女性狂奔者的必然命運:眾叛親離,一無所有。
卡米爾的悲劇在於,充滿了激情、經常陷於狄俄尼索斯式的醉狂狀態中的她,卻在追求一種阿波羅式的理想——渴望自己的才華像羅丹一樣為社會所承認——在那樣一個男權主宰的世界裡,這無疑是一種烏托邦幻想。她在雕塑方面的天賦簡直不只是才能,而可稱為一股勢不可擋的洪流,這股洪流時時刻刻激盪著她的靈魂。可是在一個女人沒有話語權的社會里,根本就無從得以釋放,而只能被壓制在有限的空間里。而她的另一重悲劇在於,她將那空想維系在羅丹身上,把他當作打開那個天地的一把鑰匙。她以為在藝術領域內存在著平等。這種企圖超越性別的行為必然會失敗。卡米爾能抓住雕塑的靈魂,卻無法認識到「人世」所必須遵循的游戲規則。藝術的每一根經脈,每一個細胞都浸潤著男權的控制。女性是被排斥,為中心所拒絕的,她們所追求的藝術在這個社會里就是屬於男性的。作為一名企圖闖進那個被男人把持的世界的異端分子,卡米爾只能被視為「瘋女人」。她從來就沒有得到「鑰匙」,羅丹對她的「培養」其實是對她的扼殺,加速了她的悲劇命運。如同她的弟弟保羅所說,「所有與生俱來的天賦,只給她帶來不愉快的一切。這完全是大災難,吞沒了我姐姐。」這就道出了那個時代女性最深沉的悲哀:縱使才華橫溢,但由於沒有書寫、言說的權利,也無法得到充分的展露。相反,她們會因為對男性權威的挑戰而面臨著遭受摧殘的更為不幸的命運。只是保羅的這句話中包含著一種宿命感,而卡米爾的悲劇根本不是什麼命運悲劇,而是一出性別悲劇、社會悲劇。
「卡米爾,你只能按我告訴你的去做,你才能成功。」
「我為什麼一定要按你的去做?」
是性別的沖突,同時也是藝術理念的沖突。當導師控制不了學生,當學生要反叛其導師時,愛情關系怎麼能得以繼續?羅丹在質問卡米爾為什麼在作品裡總要表現痛苦時,這位世紀天才顯然沒有耐心和寬容去理解和傾聽另一種愛情方式和藝術表達方式。才華對於女人而言的確是一把刀,可以把生命雕刻得晶瑩剔透,也會把自己割得血肉模糊。在痛苦中體驗甜蜜,在受傷後變得更加堅強。不同的人用這把刀刻出不同的故事。宿命者認為,上天在賜予優厚天賦的同時,也會奪取另一些寶貴的東西。而卡米爾是沒有信仰的人,並不懼怕命運。她其實沒有瘋,也沒有輸給羅丹,她不過是輸給了一個永遠走不出陰影的自己。
她是有自己的名字的——卡米爾·克洛岱爾,她是個獨立的雕塑家。
在卡米爾與羅丹的作品中,各有一件「雙人小像」,彼此驚人地相似。便是卡米爾的《沙恭達羅》和羅丹的《永恆的偶像》,這兩件作品都是一個男子跪在一個女子面前。但認真來看,卻分別是他們各自不同角度中的「自己與對方」。
在卡米爾的《沙恭達羅》中,跪在女子面前的男子,雙手緊緊擁抱著對方,唯恐失去,仰起的臉充滿愛憐。而此時此刻,女子的全部身心已與他融為一體,這件作品很寫實,就像他們情愛中的一幕。但在羅丹的《永恆的偶像》中,女子完全是另一種形象,她像一尊女神,男子跪在她腳前,輕輕地吻她的胸膛,傾倒於她,崇拜她,神情虔誠之極。羅丹所表現的則是卡米爾以及他們的愛情——在自己心中的至高無上的位置。
一件作品是人世的、血肉的、激情的;一件作品是神聖的、凈化的、紀念碑式的。將這兩件雕塑放在一起,就是從1885年~1898年最真切的羅丹與卡米爾。
可以說,從一開始,他們的愛情就進入了羅丹手中的泥土、石膏、大理石,並熔鑄到了千古不變的銅里。
羅丹曾對卡米爾說:「你被表現在我的所有雕塑中。」
1900年以後,羅丹名揚天下的同時,卡米爾一步步走進人生日漸深濃的陰影里。卡米爾不堪承受長期廝守在羅丹的生活圈外的那種孤單與無望,不願意永遠是「羅丹的學生」。她從與羅丹相愛那天就有「被拋棄的感覺」。她帶著這種感覺與羅丹糾纏了15年,最後精疲力竭,頹唐不堪,終於,於1898年離開羅丹,遷到蒂雷納大街的一間破房子里,離群索居,拒絕在任何社交場合露面,天天默默地鑿打著石頭。盡管她極具才華,但人們仍舊憑著印象把她當作羅丹的一個弟子,所以她賣不掉作品,貧窮使她常常受窘並陷入尷尬。在絕對的貧困與孤寂中,卡米爾真正感到自己是個被遺棄者了。漸漸地,往日的愛與贊美就化為怨恨,本來是激情洋溢的性格,變得消沉下來。1905年卡米爾出現妄想症,而且愈演愈烈。1913年3月10日埃維拉爾城精神病院的救護車開到蒂雷納大街66號,幾位醫務人員用力打開門,看見卡米爾脫光衣服,赤裸裸披頭散發地坐在那裡,滿屋全是打碎的雕像。他們只得動手給卡米爾穿上控制她行動的緊身衣,把她拉到醫院關起來。
這一關,竟是30年。卡米爾從此與雕刻完全斷絕,藝術生命的心律變為平直。她在牢房似的病房中過著漫無際涯和匪夷所思的生活。她一直活到1943年,最後在蒙特維爾格瘋人院中去世。她的屍體被埋在蒙特法韋公墓為瘋人院保留的墓地里,十字架上刻著的號碼為1943—NO.392。
那麼卡米爾本人留下了什麼呢?卡米爾的弟弟、作家保羅在她的墓前悲涼地說:「卡米爾,您獻給我的珍貴禮物是什麼呢?僅僅是我腳下這一塊空空盪盪的地方?虛無,一片虛無!」
法蘭西麗山秀水的維爾納夫村。一個12歲的小姑娘正如痴如醉地揉捏著黏土、膠泥……她,生著一副絕代佳人的前額,一雙清澈如海的深藍色眼睛,一張倨傲精緻的嘴,一頭簇擁到腰際的赤褐色秀發……與她揉捏的那些神態畢肖的小人兒相比,她自己更像一個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更像一個被日月精華過分寵愛的「天之嬌女」。
1943年秋,巴黎遠郊蒙特維爾格瘋人院,一個年近八旬的老媼溘然而逝了……她死時,沒有任何遺產,沒有一個親人,只有一個蹩腳鐵床和帶豁口的便壺。
人們早己忘卻了她的名字曾被記載在法國第一流雕塑家的第一行上;忘卻了她就是那些史詩般的雕塑作品——《成熟》、《竊竊私語》、《沙恭達羅》、《珀耳修斯》的作者。
請記住,她是有自己的名字的——卡米爾·克洛岱爾,她是個獨立的雕塑家。

5. 關於火的神話故事

天上有個大神叫伏羲,他看到人間生活得這樣艱難,心裡很難過,他想讓人們知道火的用處。於是伏羲大展神通,在山林中降下一場雷雨。隨著「咔」的一聲,雷電劈在樹木上,樹木燃燒起來,很快就變成了熊熊大火。人們被雷電和大火嚇著了,到處奔逃。不久,雷雨停了,夜幕降臨,雨後的大地更加濕冷。逃散的人們又聚到了一起,他們驚恐地看著燃燒的樹木。這時候有個年輕人發現,原來經常在周圍出現的野獸的嚎叫聲沒有了,他想:「難道野獸怕這個發亮的東西嗎?」於是,他勇敢地走到火邊,他發現身上好暖和呀。他興奮地招呼大家:「快來呀,這火一點不可怕,它給我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這時候,人們又發現不遠處燒死的野獸,發出了陣陣香味。人們聚到火邊,分吃燒過的野獸肉,覺得自己從沒有吃過這樣的美味。人們感到了火的可貴,他們揀來樹枝,點燃火,保留起來。每天都有人輪流守著火種,不讓它熄滅。可是有一天,值守的人睡著了,火燃盡了樹枝,熄滅了。人們又重新陷入了黑暗和寒冷之中,痛苦極了。

大神伏羲在天上看到了這一切,他來到最先發現火的用處的那個年輕人的夢里,告訴他:「在遙遠的西方有個遂明國,那裡有火種,你可以去那裡把火種取回來。」年輕人醒了,想起夢里大神說的話,決心到遂明國去尋找火種。

年輕人翻過高山,涉過大河,穿過森林,歷盡艱辛,終於來到了遂明國。可是這里沒有陽光,不分晝夜,四處一片黑暗,根本沒有火。年輕人非常失望,就坐在一棵叫「遂木」的大樹下休息。突然,年輕人眼前有亮光一閃,又一閃,把周圍照得很明亮。年輕人立刻站起來,四處尋找光源。這時候他發現就在遂木樹上,有幾只大鳥正在用短而硬的喙啄樹上的蟲子。只要它們一啄,樹上就閃出明亮的火花。年輕人看到這種情景,腦子里靈光一閃。他立刻折了一些遂木的樹枝,用小樹枝去鑽大樹枝,樹枝上果然閃出火光,可是卻著不起火來。年輕人不灰心,他找來各種樹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樹枝進行摩擦。終於,樹枝上冒煙了,然後出火了。年輕人高興地流下了眼淚。

年輕人回到了家鄉,為人們帶來了永遠不會熄滅的火種--鑽木取火的辦法,從此人們再也不用生活在寒冷和恐懼中了。人們被這個年輕人的勇氣和智慧折服,推舉他做首領,並稱他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火神是民間俗神信仰中的神祗之一,中華各民族都有火神祭祀的風俗。但是,漢族古史記載和各民族傳說中的火神形象和來歷行事差異甚大,相關的信仰民俗也有不少區別,甚至在火神崇拜緣何而起這一關鍵問題上,專家學者們的觀點也互有分歧,相爭不下,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在我國北方信奉薩滿教的各民族中,火神是一位古老的女性,被稱為火神母、火婆、火姑娘、火靈等。如鄂倫春族傳說:一位婦女晨起烤火,因搗動火,觸犯了火神。無論她家搬到哪兒,怎麼也升不起火。後來她向火神婆婆請罪,得到了寬恕,回家再點火時,火就著起來了。據烏丙安先生介紹,在這個傳說中所體現的火神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不僅貫穿於北方一些民族的狩獵、放牧的生產習俗中,也落實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如通常情況下絕對禁止用腳踩火、騎火、跨火,不允許說火的壞話或直接辱罵火。在尊重火給人間帶來的恩惠的同時,人們又把森林草場的火災以及病人發燒、小兒夢魘等疾病視為火神發怒的結果,愈是對它崇敬,也就愈發畏懼它對人的懲罰報復。因而火神遠比其他自然神更經常受到崇敬和供牲(《神秘的薩滿世界》,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1989)。

滿族神話傳說,少年英雄托阿從天火庫盜來一葫蘆火種,他把石塊鑿出洞,然後把火種一一裝入石塊,帶回人間,並告訴人們用碰磕石塊的辦法從中取火。就這樣,人間有了火種。從此,人們祀托阿為火神,除春秋致祭外,每年除夕還要舉行隆重的迎接火神的儀式(同上)。

西南少數民族的火神崇拜與北方少數民族的火神形體人格化不同,他們大多把燃燒的火焰視為火神的化身(或把鍋庄石、火塘灶等視為火神的象徵),並奉其為恩賜火明和財富,使家族繁衍興旺的保護神。

漢族的火神崇拜,同樣有"流派"區別。以形象和來歷言,一般都以祝融為火神,據說他本是顓頊氏的後代,本名重黎,也叫吳回,帝嚳(即高辛氏,傳說中古代部族的首領)當政時,官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乃命曰"祝融",死後為火官之神。又相傳,大禹的父親鯀偷竊了天帝的息壤,天帝命祝融殺鯀於羽郊(《山海經·海內經》);成湯伐夏桀時,天帝令祝融降火於夏城(《墨子·非攻下》),幫助成湯滅夏。在後世的民間傳說中,祝融常以女子的形象出現,稱"祝融夫人"。此外,民間俗信亦有以炎帝或燧人氏為火神的說法,如謂遠古時燧人氏鑽木取火,使人類進入熟食階段,後人尊為火神,又稱火德真君,定時祭祀。也有一些地區的火神崇拜並無具體來歷,或稱南方火帝君,或稱種火老母,等等。以火神祭祀的日期與行事言,各歷史時期和各地區的風俗也不一致。如上古時的火神之祭在夏天,漢晉以降,這一傳統以夏季祀灶的方式得到延續。又如,四川等地以夏歷四月初八為火神"生日",屆時士農工商進香並祀神或演戲娛神。魯南地區以正月初七為祭祀火神之日,民間有組織"火神會"的風俗,除去火神廟朝拜外,全體會員還要聚餐兩次;此外,火神形象相貌兇狠,三頭六臂,並有風火輪、火葫蘆、火印、火劍、火弓等火器配備,酷似神話傳說中"哪吒"的變態。

與民間俗信的形形色色相似,現代學人對傳統的火神崇拜的源流等問題也有不同看法。

有人認為西南一些地區以燃燒的火焰或火塘作為火神的化身或象徵,當是火神崇拜的端初形式,連同相關的儀式、祭詞和禁忌在內,其中所包含著的觀念內涵體現了人們對火的作用既感戴又畏懼的雙重認識,因而更多地保持了遠古時代人類對自然力的崇拜的原始風貌。至於炎帝、燧人、祝融等司火之神,是戰國以後才被創造出來的人格化火神;其他如火德真君、種火老母之類,均出於更往後人的編造。

也有人不同意此說,認為華夏民族先民中存在一個崇拜火神和天空中以"火"命名的星辰的族團,這就是以炎帝--燧人--祝融為始祖神的炎帝之族。炎帝族號高辛氏,"辛"即"薪"的本字,取像於以斧斤析木之形。"有薪(辛)即能得火,所以高辛氏其實初義應正是火神之別號"。又辛同薪聲,《說文》:"薪,蕘聲。從艹,堯聲。"由此可知,辛字古音讀堯。所謂炎帝高辛氏,其實就是古帝中赫赫有名的"帝堯"。再參以"炎神,炎帝也"(王逸《楚辭·遠游章句》)、"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左傳·昭公十七年》)、"炎帝作鑽燧生火"(《管子·輕重篇》)、"炎帝死而為灶"(《淮南子·汜論訓》)等記載,可以說,"炎帝族團本來是一個崇拜火神的部族。而且炎帝一名本身,初義也正是火神"。從以泰山為天下之中的觀點看,炎帝的活動區是比較偏居西南的,由此也就產生了《初學記》卷九所謂炎帝"位在南方,主夏"的說法(何新《諸神的起源》,三聯書店,1986)。准此,以炎帝、祝融為火神的古史傳說和以火神為"南方火帝君"並在夏季祭祀等俗信,均有史實發展的軌跡可尋。

還有人認為民間火神信仰的源頭,是初民對大火星(即心宿)的崇拜。《左傳》載炎帝"以火紀",其實是指藉助對大火星運行變化的觀測以確定季節;而祝融擔任的"火正"是專門觀測大火星的運行變化以確定季節的官職。此外,《太平御覽》卷八六九引《屍子》:"燧人上觀辰

在敢壯山方圓百里的田陽及鄰縣農村,至今流傳著這樣一個關於壯民族人類始祖布洛陀取火的神話故事。

相傳遠古時期,由於沒有火,人們獵取得來的動物都像烏鴉一樣吃生肉,像水獺一樣吃生魚。每到寒冬臘月,人們穿著蓑衣或樹葉草皮瑟瑟發抖,許多人都被凍死在
荒郊野外,慘不忍睹。突然有一天,烏雲密布,狂風大作,天昏地暗,電閃雷鳴,地動山搖。在離敢壯山不遠的一座山丘上,一棵大樹在震耳欲聾的雷聲中被閃電攔腰劈倒,那一道道刺目的白光過後,轟然倒下的大樹頓時燃起沖天大火。傳說這是玉帝灶皇爺派雷公把煙火送到人間來了。可是,那時的人們並不知道火是怎麼回事,被這突如其來的大火嚇得魂飛膽破,都像避邪一樣慌不擇路地跑回洞中躲藏起來,對大火避而遠之,甚至連看都不敢看。可是,只有一個人鎮定自若,他既不害怕,也不逃跑,他勇敢地朝燃燒著的大樹走去,仔細地觀看著這種奇怪的東西,這人就是無所不能的創世神布洛陀。火在噼噼剝剝地燃燒著,布洛陀好奇地站在火邊,他覺得這種奇怪的東西比太陽還熱,布洛陀靈機一動,人如果有了這東西,冬天來臨就再不怕冷了,人們就再也不會被凍死。於是,他就折根樹枝把火種夾著取回洞中,把一堆乾柴收攏成堆點著,然後漫不經心地坐在火堆旁烘烘手,覺得很暖和,人們紛紛效仿著布洛陀圍在火旁烤火,漸漸地就不怕火了。消息很快就傳開了。後來,方圓百里的壯族子孫們都聚集到敢壯山上,向布洛陀求賜火種,燒起火堆。自從有了火,人們在冬天時都圍坐在火堆旁烤火取暖。人們又試著把上山打來的野獸、挖來的山薯、採摘來的野果和在河裡捕撈到的魚蝦螃蟹都拿到火堆上烤著吃,雖然當時還沒有油鹽醬料等,沒想到這樣烤著吃不但比生吃好吃多了,而且又香甜可口。於是,他們從此就改變了吃生肉的習性。由於人們白天打獵,晚上燒著火堆邊烤邊吃,吃飽後也就圍在火堆旁睡覺,那些虎豹之類兇猛的野獸見火就怕,不敢再來襲擊,人們也開始意識到火對於他們生存環境的重要性,甚至開始覺得人類離不開火了。

有天夜裡,突然下起大雨,雨水把火全部淋滅了,一夜醒來他們就沒有了火,人們這才知道水火不相容,他們在不安中度過沒有火的一段時間之後再也坐不住了。人們都冒雨下山到處去尋火。他們尋遍了敢壯山周圍所有群居的岩洞,所到之處都尋不到一點星火。這時有人想到了會造天造地無所不能的創世神布洛陀,並把尋火的事告訴這位壯民族的天神。布洛陀決定親自出門尋火,他腰掛大板神斧,站如松,行如風,搜遍了九十九座高山的荒郊野嶺和洞穴,走過九十九道河灣尋遍所有的村村落落之後,還是失望而歸。

在返回敢壯山的途中,布洛陀來到一樹大樹下小憩,他突然想起上次雷公劈樹賜火的事,他想,既然雷公能把大樹劈出火來,我布洛陀難道就不能?況且我手中還有神斧呢!這樣想著,他便擇一棵乾裂的老樹,運足氣力,舉起神斧,用力在兩個人都合不攏的樹盤上砍了一斧,果然有許多像螢火蟲一樣的火星不斷閃現。布洛陀又砍一斧,這回冒出來的火花就有火花蛇那麼大,並且上下舞動,四處亂竄。布洛陀立刻刮來乾草和樹葉擾成一堆,很快就被冒出的火花引燃。布洛陀又在火堆里添上大把大把的乾草和枯柴,火堆越燒越旺,越燒越大,很快就引來四面八方尋找火種的人們。從此,人們又重擁有了火。有了上次的教訓,這回人們再也不敢胡亂在野外燒火了,他們把火種拿到岩洞中養起來,從此不論風雨多大,火種仍然不熄。直到後來發展到用木頭搭架建房揉泥蓋瓦,人們又把火拿到屋子裡去燒水做飯和取暖。

從此,火是能夠保存沿續下來了,但也出現不少的問題。因為人們沒有把火管好,讓飛進屋裡的蝴蝶和飛蛾拿翅膀作扇子亂扇火,連雞、鴨、鵝也紛紛效仿,使得火星四處飛散, 那些成群結隊的螢火蟲也拿火到處遊玩。有的還讓小孩拿火到屋檐下燒著玩,結果一失火,整個村村寨寨都燒個精光,甚至還燒死一些來不及逃命的老人和小孩。人們沒有想到火竟會給人造成如此之大的災難。那些倖存者只好前去請教布洛陀怎樣才能安全用火。布洛陀二話不說,便叫人砍來木頭,在屋子中間架著一個四四方方的灶堂,裡面鋪上泥沙,規定各家各戶的火一定要在火灶里燒,不許隨便玩火,這樣一來,失火的事便漸漸減少了。原先那些淘氣十足的螢火蟲也被趕到野外,逃走時還在屁股上偷偷地沾點火,所以直到現在我們在夏夜還能看到螢火蟲屁股上的火星。

布洛陀取火的故事雖然只是神話或傳說,但其中一些故事細節也令我們深信不疑,假如你能到這一帶農村中尚存的極少數的居住在木樓里的農戶走走,不難發現他們的灶堂是否就和故事中如出一轍或巧合,筆者亦不敢苟同。可喜的是,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推進,絕大部分農村木樓早已銷聲匿跡,而被鋼筋水泥結構的漂亮樓房取而代之,而先前所謂的灶堂也相續由沼氣爐、煤氣灶更替,或許,取火對於現代生活而言已是日漸遠去的陌生詞兒罷了。但作為壯民族的後裔,我們無論如何都沒有理由去漠視和淡忘我們的民族之根。

6. 為什麼國產電影那些人物表情 動作都是怪傻怪傻的,比如瘋狂的石頭、戰國的孫紅雷,這樣有什麼好看的

以前也是這么覺得的,不過現在想想其實有演員的原因為力來迎合大多數人的口味,和電影本身的搞笑,另外的話自己也有原因,我們總覺的外國的看起來會好,會和國內的形成對比,所以感覺國內的演員動作表情會不怎麼好看

7. 克洛諾斯和瑞亞是誰

1、克洛諾斯和瑞亞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一對神祇,是兄妹也是夫妻,亦是第二代希臘眾神泰坦族的首領,第三代神祇的首領宙斯、海神波賽冬、冥王哈迪斯都是由他們所生;

2、泰坦族是天神烏蘭諾斯和大地女神(地母)蓋亞所生。由於烏蘭諾斯擔心孩子們反叛,禁止讓孩子們再出生,而將他們束縛在蓋亞體內(大地內)。結果蓋亞痛不欲生,唆使克洛諾斯把父親閹割掉以後擊敗,由此他就當上了第二代神祇的首領。但烏蘭諾斯又氣又急,預言克洛諾斯不會有好結果,終將和自己一樣;

3、當克洛諾斯掌權後不久,也開始擔心起自己和父親同樣的命運,結果瑞亞每生出一個孩子,就將之吞入腹中。但當瑞亞生出宙斯以後不忍,用布包著一塊石頭替換、騙克洛諾斯吞下。並將宙斯交給按樹仙女撫養。而當宙斯長大以後,就起來反抗父親,偷偷讓他服下了催吐葯,將其他兄弟姐妹全部吐了出來,更帶領他們和父親所領導的第二代泰坦族對抗並取得了勝利。自此,宙斯當上了第三代神祇的首領,並以奧林匹斯山為大本營,將大海和地府分別交給了弟弟波賽冬和哈迪斯掌管。之後,他的女兒雅典娜和叔叔波賽冬比拼,用橄欖枝贏得了希臘百姓的尊崇,獲得了大地的統治權。由此,第三代希臘眾神的世界正式形成。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810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786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772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504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500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146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421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846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891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