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嘯山莊電影中女主的胸
A. 簡愛 呼嘯山莊兩個女主角的對比
更加喜歡簡愛,這是個獨立,有自己思想,對愛情有著執著,堅貞的信念。
呼嘯山莊的女主,內心不夠堅強,沒有敢愛敢恨的精神
B. 《呼嘯山莊》
說實話,從來沒有一部愛情著作像《呼嘯山莊》一樣讓我覺得壓抑、別扭,也從來沒有一個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像凱瑟琳和希思客利夫那樣同時讓我生厭。他們的愛情就像他們的性格——野蠻、自私、粗獷、奔放,但自然而純真。他們身上體現出了最原始的人性,他們的愛情也充滿著一種野性。我不否認他們愛得真誠、熱烈、至死不渝,但不該讓旁人捲入到他們的愛與恨、歡樂與痛苦中。愛情本來就有很多形式,即使是帶著仇恨的報復式的愛,只要兩情相悅也未嘗不可,但前提是不能傷害到無辜的人。然而凱瑟琳和希思客利夫在愛恨糾纏的同時,也讓他人備受煎熬,這一點正是我所不贊同的。
C. 呼嘯山莊原著里男主和女主有過關系嗎
沒有。
女主角她固然愛男主角,但是她為了讓她和男主角不受到她的表哥那個暴君的使喚,能夠生活得更好,於是選擇了畫眉山莊的少爺林亨。還有,她和畫眉山莊的少爺在小時候就認識,畢竟還是有一定的感情,並且當林亨向她表白,她也相信林亨會對男主角好,再說林亨的那種貴族的風度也讓女主角心動。
D. SOS!!!「飄」「簡 愛」「悲慘世界」「呼嘯山莊」的主要類容和人物簡介。
《簡·愛》1847是一部自傳成分很濃的小說,雖然書中的故事是虛構的,但是女主人公以及其他許多人物的生活、環境,甚至許多生活細節,都是取自作者及其周圍人的真實經驗。作者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生於英國北部的一個牧師家庭。母親早逝,八歲的夏洛蒂被送進一所寄宿學校。在那裡生活條件極其惡劣,她的兩個姐姐因染上肺病而先後死去。於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鄉,在荒涼的約克郡山區度過了童年。15歲時她進了伍勒小姐辦的學校讀書,幾年後又在這個學校當教師。後來她曾作家庭教師,但因不能忍受貴婦人、闊小姐對家庭教師的歧視和刻薄,放棄了家庭教師的謀生之路。她曾打算自辦學校,為此她在姨母的資助下與艾米利一起去義大利進修法語和德語。然而由於沒有人來就讀,學校沒能辦成。但是她在義大利學習的經歷激發了她表現自我的強烈願望,促使她投身於文學創作的道路。
《簡·愛》寫於1846年,是夏洛蒂的第二部小說。她借一個出身寒微的年輕女子奮斗的經歷,抒發了自己胸中的積愫,深深打動了當時的讀者。小說於1847年秋以柯勒·貝爾的筆名發表,隨即在次年又相繼兩次再版。這位名不見經傳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由此進入英國著名小說家的行列。
《簡·愛》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小說的真實性和強烈的感染力,還在於小說塑造了一個不屈於世俗壓力,獨立自主,積極進取的女性形象。小說中簡·愛對羅切斯特的愛情故事,生動地展現了的那火一樣的熱情和赤誠的心靈,強烈地透露出她的愛情觀。她蔑視權貴的驕橫,嘲笑他們的愚蠢,顯示出自強自立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大膽地愛自己所愛,然而當她發現自己所愛之人還有妻子的時候,又毅然離開她所留戀的人和地方。小說表達出的思想,即婦女不甘於社會指定她們的地位而要求在工作上以至婚姻上獨立平等的思想,在當時不同凡響,對英國文壇也是一大震動。小說的虛構結尾,描寫簡愛獲得一筆遺產,回到孤獨無助的羅切斯特身邊。這一情節雖然值得推敲,但是它顯露出作者的理想—女性在經濟、社會地位以及家庭中的獨立平等以及對愛情的忠貞不移。
在寫作風格上,夏洛蒂也獨樹一幟。她文筆簡潔而傳神,質朴而生動,加之第一人稱的敘述語言,使得小說貼近讀者,貼近現實。同時,小說又體現了歐洲浪漫主義文學傳統的特點,顯示出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詩人的氣質。作者在敘述中自然地使用了夢境、幻覺、預感和象徵、隱喻等手法,使小說的「自然」境界撲朔朦朧,情節扣人心弦。
在當今文壇中,有人批評小說缺乏對社會現實更理智而深刻的分析。在對瘋女人的描寫中,過多地追求「哥特式小說」的神秘氣氛而減弱了表現現實的真實性。在對牧師聖約翰的描寫上,美化他獻身基督教的傳道事業,而掩蓋了殖民主義者文化侵略的性質。小說中所表現的這些局限性的成因很復雜,有的是受作者本人的閱歷所限她只活了39歲,有的是因作品本身形式的特點而定,而有的則是由於歷史的局限性所至。總之,一百多年來,《簡·愛》的影響不衰,作家、評論家對它的熱情不成。它至今仍然是廣大讀者喜愛的書。
吳均燮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版《簡·愛》。
在文學界和藝術界的所有偉人中,他是惟一活在法蘭西人民心中的偉人。」這是羅曼·羅蘭對雨果的評價。青少年的羅蘭保存一期《堂吉訶德》畫報,上面有一幅「老俄耳甫斯」彩畫:蒼蒼白發罩著光環,他正撫弄著豎琴,為苦難的民眾引吭高歌。《悲慘世界》的作者留下的這副形象,也許是大眾更樂意接受的。
捧讀《悲慘世界》,最突出的感覺,當是厚重之感。同樣是傑作,同樣又厚又重,讀《約翰·克利斯朵夫》,或者讀《追憶似水年華》,都沒有這種感覺,這種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上,而是壓在心頭,感到的是人類的苦難厚厚而沉重的積淀。不是寫苦難深重的書,都能當得起這「厚重」二字。而《悲慘世界》獨能當得起,只因這部大書壓在作者心頭,達三十年之久。
歷時三十餘年,從1828年起構思,到1845年動筆創作,直至1861年才終於寫完全書,真是鬼使神差,這在雨果的小說創作中也是絕無僅有的。這部小說的創作動機,來自這樣一件事實:1801年,一個名叫彼埃爾·莫的窮苦農民,因飢餓偷了一塊麵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滿釋放後,持黃色身份證討生活又處處碰壁。到1828年,雨果又開始搜集有關米奧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醞釀寫一個釋放的苦役犯受聖徒式的主教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在1829年和1830年間,他還大量搜集有關黑玻璃製造業的材料,這便是冉阿讓到海濱蒙特伊,化名為馬德蘭先生,從苦役犯變成企業家,開辦工廠並發跡的由來。此外,他還參觀了布雷斯特和土倫的苦役犯監獄,在街頭目睹了類似芳汀受辱的場面。
到了1832年,這部小說的構思已相當明確,而且,他在搜集素材的基礎上,寫了《死囚末日記》(1830年)、《克洛德·格》(1834年)等長篇小說,揭露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社會現實,並嚴厲譴責司法制度的不公正。此外,他還發表了紀念碑式的作品《巴黎聖母院》(1831年),以及許多詩歌與戲劇,獨獨沒有動手寫壓在他心頭的這部作品。醞釀了二十年之久,直到1845年11月,雨果才終於開始創作,同時還繼續增加材料,豐富內容,順利寫完第一部,定名為《苦難》,書稿已寫出將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捲入政治漩渦,於1848年2月21日停止創作,一擱置又是十二年。《苦難》一書遭逢苦難的命運,在胎兒中也要隨作者流亡了。
設使雨果也像創作其他小說那樣,構思一明確便動筆,那麼以他的文學天才,他一定能繼《巴黎聖母院》之後,又有一部姊妹篇問世了。或者在1848年書稿寫出五分之四的時候,再一鼓作氣完成,那麼在雨果的著作表中,便多了一部懲惡勸善的力作;雖然出自雨果之手,也能算上一部名篇,但是在世界文學寶庫里,就很可能少了一部屈指可數的稱得上厚重的鴻篇巨制。
這三十餘年,物非人亦非,發生了多大變化啊!如果說1830年,在他的劇本《艾那尼》演出所發生的那場斗爭中,雨果接受了文學洗禮,那麼1848年革命,以及1852年他被「小拿破崙」政府驅逐而開始的流亡,則是他的社會洗禮。流亡,不僅意味著離開祖國,而且離開所有的一切,包括文壇領袖的頭銜、參議員的地位等等;流亡,不僅意味著同他的本階級決裂,而且也同他所信奉的價值觀念、文學主張決裂;流亡,給他一個孤獨者的自由:從此他再也無所顧忌了,不再顧忌社會、法律、權威、信仰,也不再顧忌虛假的民主、人權和公民權,甚至不再顧及自己的成功形象和藝術追求。流亡,把他置於這一切之外,給他一個大解脫,給他取消了一切禁區,從而也就給了他全方位的活動空間,使他達到歷史、現實和未來所有視聽的聲音。
雨果在蓋納西島過流亡生活期間,就是從這種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重新審視一切,反思一切。在此基礎上,他不僅對《苦難》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調整,還大量增添新內容,終於續寫完全書,定名為《悲慘世界》。整部作品煥然一新,似乎隨同作者接受了洗禮,換了個靈魂。這是悲慘世界熔煉出來的靈魂,它無所不在,絕不代表哪個階層、哪些黨派,也不代表哪部分人,而是以天公地道、人性良心的名義,反對世間一切扭曲和剖割人的生存的東西,不管是多麼神聖的、多麼合法的東西。
世間的一切不幸,雨果統稱為苦難。因飢餓偷麵包而成為苦役犯的冉阿讓、因窮困墮落為娼妓的芳訂、童年受苦的珂賽特、老年生活無計的馬伯夫、巴黎流浪兒伽弗洛什,以及甘為司法鷹犬而最終投河的沙威、沿著邪惡的道路走向毀滅的德納第,這些全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們所經受的苦難,無論是物質的貧困還是精神的墮落,全是社會的原因造成的。雨果作為人類生存狀況和命運的思考者,能夠全方位地考察這些因果關系,以未來的名義去批判社會的歷史和現狀,以人類生存的名義去批判一切異已力量,從而表現了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永恆性矛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悲慘世界》可以稱作人類苦難的「網路全書」。
1862年7月初,《悲慘世界》一出版,就獲得巨大成功,人們如飢似渴地閱讀,都被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征服了。持否定態度的人則從反面證實這部作品的特殊份量:居維里耶·弗勒里稱雨果 「法國第一號煽動家」,拉馬丁撰文贊賞作家本人的同時,抨擊了他的哲學觀點:「這本書很危險……灌輸給群眾的最致命、最可怕的激情,便是追求不可能實現的事情的激情……」。也有人指責他喜歡龐大,喜歡誇張,喜歡過分。然而,他這種放誕的風格,添上了「全方位」的翅膀,在「悲慘世界」中奮擊沖盪,恰恰為人類的夢想,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吶喊長嘯。
時間和歷史和作出了判斷,《悲慘世界》作為人類思想產生的一部偉大作品,已為全世界所接受,作為文學巨著的一個豐碑,也在世界文學寶庫中佔有無可爭議的不朽地位。
(作者:李玉民,首都師范大學教授)
中國網 2002年2月19日 艾米莉・勃朗特(EmilyBronte),生於1818年,卒於1848年,英國著名詩人,小說家,是夏洛蒂・勃朗特的胞妹。《呼嘯山莊》是她唯一一部小說,卻奠定了她在英國文學史以及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
《呼嘯山莊》講述了呼嘯山莊的恩蕭家族和畫眉山莊的林頓家族之間的故事。
西斯克利夫是老恩蕭收養的孤兒,遭到老恩蕭的兒子辛德雷的仇視,但他女兒凱茜喜歡他。凱茜雖深愛著西斯克利夫,但由於地位的差異而無法表白。西斯克立夫憤然出走,發誓報復。
當西斯克利夫回來時,凱茜已嫁給了畫眉山莊的主人埃德加・林頓。西斯克利夫先使辛德雷破了產,接著又騙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企圖佔領畫眉山莊。
不久,辛德雷、凱茜、伊沙貝拉、埃德加先後去世,西斯克利夫就奴役辛德雷的兒子哈里頓和埃德加的女兒凱瑟琳,甚至對自己與伊莎貝拉所生的兒子林頓也恨之入骨。
西斯克利夫雖然達到了復仇的願望,但並不感到高興,於是在一個風雨之夜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去和他魂牽夢系的凱茜相會。
飄》是美國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米歇爾創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反映南北戰爭題材的小說。主人公斯佳麗身上表現出來的叛逆精神和艱
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精神,一直令讀者為之傾心。
美國南北戰爭前夕,喬治亞州塔拉庄園16歲的斯佳麗小姐瘋狂地愛著鄰居
阿希禮·韋爾克斯。戰爭爆發後,阿希禮與他的表妹玫蘭妮·漢密頓結了
婚,斯佳麗一怒之下,嫁給了自己並不愛的查爾斯。不久,查爾斯在戰爭
中病死,斯佳麗成了寡婦。
在一次募捐舞會上,她與瑞特·巴特勒船長相識。戰火逼近亞特蘭大,斯
佳麗在瑞特船長的幫助下逃離亞特蘭大,回到塔拉庄園。看到昔日庄園已
變成廢墟,斯佳麗決心重振家園,為此不惜一切代價。不久,斯佳麗的第
二任丈夫弗蘭克在決斗中身亡,她再度守寡。瑞特真誠而熱烈地愛著斯佳
麗,不久斯佳麗嫁給了瑞特。雖然瑞特身上有同她類似的氣質特徵吸引著
她,但同時她仍迷戀著曾愛過的阿希禮。瑞特帶著傷心離開了斯佳麗,而
斯佳麗此時卻意識到瑞特才是惟一能和她真正相愛的人。
作者風采
一夜成名
瑞特離開了,斯佳麗要回塔拉去,「明天」再想辦法把他弄回來,「明天
」究竟會怎麼樣,作者沒有繼續寫下去,卻給讀者留下了一個廣闊的想像
空間。
瑪格麗特·米歇爾(1900—1949)創作的《飄》一問世,頃刻轟動全球,這
是作者始料不及的。她畢生只寫過這一部小說,但僅憑這部小說,就使她
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人。有人形容,米歇在晚上睡覺時尚不為人知,第二天
早上醒來卻成為全國第一號名人。接踵而來的榮譽是,1938年獲博尼派格
紀念獎,同年又獲紐約南方社會金質獎章,1939年獲斯密斯女子學院文學
博士學位。米歇爾於1900年11月8日出生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父親是
一位歷史學家,曾任亞特蘭大市歷史學會主席。米歇爾曾就讀華盛頓高級
中學馬薩諸塞州北安普敦市史密斯女子學院學醫,喪母後照料父親和兄弟
而休學回家。1922年任《亞特蘭大日報》記者專欄作家,後因踝骨受傷離
職。米歇爾從小受家庭的影響,一向喜歡鑽研歷史,辭職後就開始研究關
於1861年至1865年間的南北戰爭史,米歇爾想把研究體會和成果用小說的
形式反映出來。經過十年的努力,小說《飄》終於完成。小說出版,立即
轟動世界。
E. 求《呼嘯山莊》精彩片段,要有出處,並且有50字左右的賞析
「我並不願意你受的苦比我受的還大,希刺克厲夫。我只願我們永遠不分離:如果我有一句話使你今後難過,想想我在地下也感到一樣的難過,看在我自己的份上,饒恕我吧!過來,再跪下去!你一生從來沒有傷害過我。是啊,如果你生了氣,那今後你想起你的氣憤就要比想起我那些粗暴的話更難受!你不肯再過來嗎?來呀!」
希刺克厲夫走到她椅子背後,向前探身,卻讓她看不見他那因激動而變得發青的臉。她回過頭望他;他不許她看;他突然轉身,走到爐邊,站在那兒,沉默著,背對著我們。林敦夫人的目光疑惑不解地跟著他:每一個動作在她心裡都喚起一種新的感情。在一陣沉默和長久的凝視之後,她又講話了;帶著憤慨的失望聲調對我說——
「啊,你瞧,耐莉,他都不肯暫時發發慈悲好讓我躲開墳墓。我就是這樣被人愛啊!好吧,沒關系。那不是我的希刺克厲夫。我還是要愛我那個;我帶著他:他是在我靈魂里。而且,」她沉思地又說,「使我最厭煩的到底還是這個破碎的牢獄,我不願意被關在這兒了。我多想躲避到那個愉快的世界裡,永遠在那兒:不是淚眼模糊地看到它,不是在痛楚的心境中渴望著它;可是真的跟它在一起,在它裡面。耐莉,你以為你比我好些,幸運些;完全健康有力:你為我難過——不久這就要改變了。我要為你們難過。我將要無可比擬地超越你們,在你們所有的人之上。我奇怪他不肯挨近我?」她自言自語地往下說,「我以為他是願意的。希刺克厲夫,親愛的!
現在你不該沉著臉。到我這兒來呀,希刺克厲夫。」
她異常激動地站起身來,身子靠著椅子的扶手。聽了那真摯的乞求,他轉身向她,神色是完全不顧一切了。他睜大著雙眼,含著淚水,終於猛地向她一閃,胸口激動地起伏著。他們各自站住一剎那,然後我簡直沒看清他們是怎麼合在一起的,只見凱瑟琳向前一躍,他就把她擒住了,他們擁抱得緊緊的,我想我的女主人絕不會被活著放開了:事實上,據我看,她彷彿立刻就不省人事了。他投身到最近處的椅子上,我趕忙走上前看看她是不是昏迷了,他就對我咬牙切齒,像個瘋狗似的吐著白沫,帶著貪婪的嫉妒神色把她抱緊。我簡直不覺得我是在陪著一個跟我同類的動物:看來即使我跟他說話,他也不會懂;因此我只好非常惶惑地站開,也不吭聲。
凱瑟琳動彈了一下,這才使我立刻放了心:她伸出手摟住他的脖子,他抱住她,她把臉緊貼著他的臉;他回報給她無數瘋狂的愛撫,又狂亂地說——
「你現在才使我明白你曾經多麼殘酷——殘酷又虛偽。你過去為什麼瞧不起我呢?你為什麼欺騙你自己的心呢,凱蒂?我沒有一句安慰的話。這是你應得的。你害死了你自己。是的,你可以親吻我,哭,又逼出我的吻和眼淚:我的吻和眼淚要摧殘你——要詛咒你。你愛過我——那麼你有什麼權利離開我呢?有什麼權利——回答我——對林敦存那種可憐的幻想?因為悲慘、恥辱和死亡,以及上帝或撒旦①所能給的一切打擊和痛苦都不能把我們分開,而你,卻出於你自己的心意,這樣作了。我沒有弄碎你的心——是你弄碎了的;而在弄碎它的時候,你把我的心也弄碎了。因為我是強壯的,對於我就格外苦。我還要活嗎?那將是什麼樣的生活,當你——
F. 《呼嘯山莊》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內容
呼嘯山莊,其實是一個成長與背叛的故事。
成長本身,就意味著對純美童年的背叛,和對醜陋成人世界的妥協。凱瑟琳心神不定地跨過了那道門,而希斯克利夫卻始終執拗地停留在門外。
當凱瑟琳已經認識到身世不明且一無所有的希斯克利夫絕非結婚的對象,很清醒地說出「嫁給希斯克利夫就有損我的身分了」,那一刻,她已經暫時地脫離了瘋野任性的童年時代,變成個理智世故的成年女人。 而希斯克利夫,那個在所有人眼中都壞得像魔鬼的希斯克利夫,他的靈魂深處永遠是那個無拘無束的吉普賽兒童。他根本拒絕凱瑟琳那些成人世界的「理由」,在他心目中的凱瑟琳,永遠是那個跟他一起到處去闖禍的野丫頭小凱西。他的邏輯簡單無比:如果天堂沒有凱瑟琳,那麼天堂就是地獄;如果地獄里有了凱瑟琳,地獄就是他的天堂!凱瑟琳嫁給林頓之後,我相信她的天性是抵觸這種生存態度的。當希刺克利夫回來後展開了一系列報復行動時,凱瑟琳最終爆發式地認為自己被生活折磨過了頭。也許她並不後悔,她只是絕望,因為無論她做什麼努力,都驅逐不了她和她愛的人所受的苦難。她曾說:「在這個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刺克厲夫的悲痛,而且我從一開始就注意並且感受到了,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思想的中心。如果別的一切都毀滅了,而他還留下來,我就能繼續活下去,如果別的一切都留下來,而他給消滅了,這個世界對於我將成為一個極陌生的地方。」
在希刺克利夫心理,是埃德加奪走了凱瑟琳,在他重新回到呼嘯山莊後他開始了他殘酷的報復。然而是這樣嗎?埃德加奪走了凱瑟琳?住了5個星期後的凱瑟琳有了2點最為明顯的變化,首先,凱瑟琳「懂得無理是可羞的」,「不願意表現出她粗魯的一面」,並以此保持了和埃德加的關系,取得了畫眉田莊的好感;其次,「她對舊日喜愛的事物保持一種古怪的戀戀不舍之情;甚至希刺克厲夫也為她所喜愛,始終不變。年輕的林惇,盡管有他那一切優越之處,卻發覺難以給她留下同等深刻的印象。」凱瑟琳不再和希刺克利夫站在同一條戰線上了,她總是試圖調和希刺克利夫和埃德加之間的矛盾。至於希刺克利夫,也發生了變化,「那時他十六歲了,相貌不醜,智力也不差,他卻偏要想法表現出里里外外都讓人討厭的印象,自然他現在的模樣並沒留下任何痕跡。」「他學了一套萎靡不振的走路樣子和一種不體面的神氣;他天生的沉默寡言的性情擴大成為一種幾乎是痴呆的、過分不通人情的壞脾氣。」
凱瑟琳失去了童年,因為她開始理智的思考自己的命運,她知道自己不可能永遠和希刺克利夫在一起,像孩童時那樣,她要面對的是未來,而希刺克利夫沒有未來。兩個曾經站在一起的朋友彼此失去了對方,凱瑟琳知道文明是好的,但是那並不能帶給她快樂,她在另一個世界裡是「假的」,在荒野里長大的凱瑟琳不習慣文弱的脆弱的埃德加,在另一個世界裡凱瑟琳背叛了自己的生活,她懷念以前的日子,懷念有一個驕傲地和她站在一起的小男孩,他把她當做自己,他們之間沒有禮節和規范,只有真誠的相對。在呼嘯山莊里,往日的和諧和快樂沒有了,由於辛德雷,希刺克利夫沒有了上進的機會,希刺克利夫自己放棄了自己,但是他還有一線希望,那就是凱瑟琳沒有放棄他。希刺克利夫的自暴自棄建立在他的自卑之上。在他們的愛情中,甚至是在希刺克利夫出走的雷雨交加的夜晚,他們都未曾面對過未來,既然過去的生活已經回不去了,那麼,愛應該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凱瑟琳這時暴露了她的軟弱性,她「愛」 埃德加,可是,她又說:「你難道從來沒想到,如果希刺克厲夫和我結婚了,我們就得作乞丐嗎?而如果我嫁給林惇,我就能幫助希刺克厲夫高升,並且把他安置在我哥哥無權過問的地位。」凱瑟琳這樣來面對自己的愛情,而希刺克利夫則選擇了逃避,因為他無法面對。這一年凱瑟琳15歲,希刺克利夫16歲。假如注意他們的年齡,我們會發現,他們還只是孩子。他們的愛建立在凱瑟琳12歲之前,他們在童年找到了共同的快樂,但是從凱瑟琳從畫眉田莊回到呼嘯山莊開始,他們的愛就無處附麗了,但這種愛還在延伸,基於不快樂的生活(是封閉和生活把他們緊緊壓在了一起),基於美好的想像。這想像的過程是漫長的,尤其是在希刺克利夫離開的3年裡,我們也可以想像一下,是怎樣的生活讓兩個人對這愛念念不忘?在三年沒有見面的兩個孩子之間,可以保存下來的是什麼? 凱瑟琳終於死去了,這一年,凱瑟琳19歲,希刺克利夫20歲。
然而故事並沒有結束,凱瑟琳死後的希刺克利夫十分不討人喜歡,他的瘋狂的報復似乎是無止無休的,小林惇、小凱瑟琳、小哈里頓……這就是愛么?由愛而生的恨?他究竟更愛凱瑟琳,還是更恨這個世界?他是在為凱瑟琳而報復,還是在為自己而報復?他更愛凱瑟琳(真實的凱瑟琳),還是更愛自己(他要「凱瑟琳」永遠只屬於他一個人,留在他自己的世界裡)?你是我,我是你的意思是「假如我是流向窪地沼澤的水,你也絕對不能向大海流去嗎?」呼嘯山莊是封閉的,希刺克利夫狂熱的堅信自己的愛,堅信凱瑟琳對自己的愛,那麼,這種極端的狂熱就是極端的愛嗎?他和凱瑟琳的愛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嗎?當希刺克利夫只能成為乞丐時,凱瑟琳選擇了離開,並為此而負罪,小小的呼嘯山莊內一切竟然都是這么絕對!
G. 《呼嘯山莊》電影哪一部最好看
我覺得1992年版的《呼嘯山莊》最好看。《呼嘯山莊》這本經典著作拍成多個版本的電視劇和電影,而電影一共有五部,每一部都對這本小說都有不同的詮釋方式。39版和92版無論在製作上還是內核詮釋都堪稱經典,但我還最更喜歡92版。
電影可以在情節上復制原著,但翻拍原著的原因更多是小說的藝術價值,社會價值。我最喜歡92版也是因為92版更符合我對小說的理解。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
H. 《呼嘯山莊》中精彩片段
最後一句我的書上不是「我在那溫和的天空下面,在這三塊墓碑前留連!望著飛蛾在石南叢和鈴蘭花中撲飛,聽著柔風在草間吹動,我納悶有誰能想像得出那平靜的土地下面的長眠者竟會有並不平靜的睡眠。」書上是「在那晴朗宜人的天空下,我流連徘徊在這三塊墓碑周圍。望著飛蛾在石楠和風鈴草中間振翅飛舞,聽著那和風輕輕拂過草叢,我心裡想,誰會想到,在這樣一片安寧的土地下,長眠於此的人卻並不安寧呢?」
I. <<呼嘯山莊>>的五大懸疑之迷是什麼
下面這段話有你的答案
1 、《呼嘯山莊》與新派武俠
由於諸多雜事的牽扯,這部書竟斷續花費了幾個月時間才得以讀畢。合上最後一頁,凝神回味,心中首先浮起的是一種奇異之感:那就是它在某些方面有點近似(當然絕非等同於)早些時候讀過的「新派」武俠小說。
並非有意隨俗嘩眾以吸引視聽——前些年,某文學博士與出版商聯手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排座次,將香港新武俠小說寫家金庸列入,結果遭致眾多正直嚴肅飽學之士的迎頭痛擊——前車之鑒,個中利害我自然不會不知。上述奇異之感不過是指相對於新武俠情節編排的雷同或程式化,人物性格的扁平與類型化(呈弱智/幼兒狀態),以牽強的巧合誤會造就驚天動地的矛盾沖突生死恩仇等等而言,《呼嘯山莊》的情節營造亦顯粗疏幼稚,讓人難以置信,其人物性格行為亦乖戾反常狂躁偏執(大抵是任情緒驅使而不顧後果),起落跌宕電掣雷鳴的矛盾沖突情節轉捩後面,人為的痕跡亦明顯可見——
譬如老蕭恩為何要從利物浦帶迴流浪兒希刺克厲夫並愛他甚於親生骨肉?
希刺克厲夫為何要在竊聽到凱瑟琳說嫁給他就會自降身份時忿然離去,而沒有些許耐心聽接下來對他的激烈贊美和熾熱得連鬼神也難免為之動容的愛情表白?
伊莎貝拉為何會猝然愛上失蹤三年後返回呼嘯山莊的希刺克厲夫並且痴狂執拗如磐石(這樁不合情理的悲壯婚姻只維持了短短三個月)?
更可怪的是十七年後凱蒂(埃德加與凱瑟琳之女)又依法炮製愛上了病弱無能的林淳(希刺克厲夫與伊莎貝拉之子)——雖然這樁不幸婚姻是希刺克利夫以暴力脅迫而成,但它的畢竟源出那愚蠢無知的孩子氣的"愛"……
類似上述經不住稍微認真推敲的情節結撰、人物性格言行表露及相關細節選擇,無須說還可以尋覓列舉出若干——假如以正宗寫實主義的基本標准與規則去框定、校正作者及作品,那麼一部《呼嘯山莊》恐怕註定難逃諸如情節虛幻離奇、有違生活常理人物常態之類的指斥。事實上,如果願去作一點考證挖掘及聯想,我們還能為這種指斥找到若干合理的解釋和依據——
如所周知,著名的勃朗特三姊妹降生於—個貧窮的鄉村牧師家庭,因收入微薄,這一家子的經濟狀況相當拮據,連維持起碼的生計都很困難。加之她們家居豪渥斯地區—處偏僻的曠野,並且從未離開過,稱得上是終生離群索居,沒有條件作一點起碼的交遊與旅行。也就是說,當時的艾米莉(還有她的姐姐夏洛蒂與妹妹安)不僅不可能獲取比一般人更廣闊的生活視野、更豐富的人生經驗,而且跟當時的絕大多數女性一樣,連個人的感情生活也受到法律和社會習俗的嚴格限制,因此其作品中生活場景的狹隘、人物思想情感的理念化(借用毛姆的說法,這"不是屬於塵世的情緒")及性格處理的簡單主觀幾乎是必然的。更何況金無足赤,以苛刻的眼光看,任何小說(即便是最偉大的小說)也難免有某—方面(或幾方面)的局限或缺失。問題在於,象這樣一部局限與缺陷都非常明顯的作品為何具有如此的震撼力?在某種程度上我更傾向於認為,優秀乃至一般化的作品往往不一定能挑出特別明顯的毛病,而真正偉大的作品反而可能優缺點都相當突出(天才大多是偏激者或執拗者),但與此同時一定會獨秉有某種超絕卓異、世所罕見、不可取代和重復的特徵與品性,閃射出(或內蘊著)稀世之珍不同凡俗的眩目光芒(不妨回想品味一下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愛倫·坡、卡夫卡,乃至魯迅等人的傑作)。
基於上述立論,我們認定《呼嘯山莊》正是一枚足以承載如是贊譽的稀世之珍。尤為費解的是,它的創造者竟是一位終生困居曠野僻地,因貧病交加僅活了短短三十個年頭的鄉村女子!對此,種種貌似充足的理由或解析恐怕都難以叫人真正心悅誠服,無可奈何之際,最終只能歸之為造物(同時也是作為萬物長的人類自身)的神奇與神秘了。
2、「歌唱家」或「詩人」的小說
以常規標準度量,人生經驗欠缺與生活視野狹窄乃是被視為人生/人性勘探記錄者的作家的致命缺陷,然而艾米莉並未因此畏葸局促。面對存在(自然環境、人類情感/命運),她以罕見的天才力量和創造激情注入了如此盎然充沛的生氣,使得其中和我們日常所見的人類如此不同、差距如此巨大的男女角色生動可感呼之欲出,就象施加了神秘難解的魔法一樣。
這里的所謂生動可感,並不取決於它們跟人所熟稔的實存世界的相似程度,也無須以它們是否可能在日常現實中存在為基礎,而是源自它們自身(作為以生命/情感為根基的文學創造物)的可信性與魅惑力。恰如愛·摩·福斯特所言:有一種作品你無法做到使它既感人又真實,設若小說家身上有著過於強大的歌唱家或詩人的質素,而彈丸之地的小說廳堂又無引吭高歌的餘地,那麼他就只好敲桌擊椅以至非把傢具弄壞不可。福斯特素以博識幽默著稱,這段話自然不止是逗趣取樂以博人一粲,而是大有深意存焉。試看另一位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她生活與創作的年代稍早於艾米莉),她以同樣貧乏的生活經驗(只限於中產階級的客廳場景)寫出了《愛瑪》、《傲慢與偏見》等多部傑作,但其作品的風格卻迥異於艾米莉,幾乎稱得上天差地別——前者以敏銳細密的感覺忠實地觀察探究摹寫人物性格,分析情感心理,洞燭幽微,客觀精當,絲絲入扣;後者則是以奇崛非凡的氣度、誇張濃烈的筆觸渲染構建出一個虛擬世界,其自然景觀的荒蠻曠茫和與世隔絕,人物言行的執迷極端與性格的專橫僻異都是出人意表超乎尋常的。從希氏同凱瑟琳鏤心刻骨的生死戀情,到手段酷虐到近乎瘋狂的復仇行為(最讓人不寒而慄的是,除了對庄園財產的攫取外,他竟然將主要的復仇目標放在對仇人後代的蓄意折磨乃至人性人格類型的改造重塑上),種種人間恩怨情仇的釀成,個中根由既緣自價值取向的差異、性格的極端相左,同時也緣自人與人之間溝通理解的錯位,還有人心深處的頑劣陰暗怨毒怪戾——不可思議的是其間各色人物行為情感的相互抵牾、吸引、搏戰,無論深廣度還是恣肆放縱度,似乎都遠遠超逾了人類通常可能的極限,予讀者以似真非真的虛幻感。
說了這么多,我想表達的意思是:對《呼嘯山莊》這部"最奇特的小說"而言,生活或者事實的"真實"並不那麼重要,艾米莉一心關注的是將故事(人物命運)逐次推向早經設定的結局。進一步,就讀者自閱讀獲取的直觀感受和最終理解看,其中構成作品主體的人物/事件的過程與結局(包括最難理清評判的情感糾葛),也不過是一個載體而已——環圍涌動在幾十萬混沌粗糲之言後面的是一派雷電交加、風急雨驟的狂亂轟鳴,作為一個基本聲部的人物性格、命運、行為、情感(尤其是愛與恨的交戰)的演進,常常被淹沒在更其龐大獷野、震徹寰宇的交響里,並延展趨向至無窮的不可知之境。對此,另一位晚她三十多年出生的同胞、著名女作家弗·伍爾夫曾精當地指出:"《呼嘯山莊》是一部比《簡愛》更難懂的書,因為艾米莉是—位比夏洛蒂更偉大的詩人。""當夏洛蒂寫作時,她以雄辯、光彩和熱情說『我愛',『我恨',『我受苦'。她的經驗,雖然比較強烈,卻是和我們自己的經驗在同一水平上。"艾米莉卻是"被某些比較普遍的觀念所激勵,促使她創作的沖動並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遭受的傷害。她看到一個四分五裂、混亂無序的世界,並感到她本身有能力在一部書中把它合為一體......這場斗爭的目的是通過她的人物之口來訴說某種東西,但不僅僅是『我愛'、『我恨',而且是『我們,整個人類'和『你們,永恆的力量'......正是對於這種潛伏於人類本性的幻象之下的力量升華到崇高境界的暗示,使這部書在其它小說中顯得出類拔萃,形象宏偉。"
3、環境/人物與聲音
書名中的「呼嘯」一詞值得作一點探究。
據小說開篇時的解釋,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內地形容詞",描繪的是這地方在風暴的天氣里所受的氣壓騷動。身為某種預言(非寓言)或象徵的承載者,「呼嘯(Wuthering)」這個詞的選用堪稱傳神(當然還得力於老翻譯家楊苡先生的創造性翻譯),我們在此至少可以談及以下兩點——
A.聲音。《呼嘯山莊》中自始至終充滿了聲響,其間有暴風雨的嚎叫、雷電撼天動地的轟鳴、人物的內心獨白或喃喃自語、更有目眥皆裂的詈罵與歇斯底里的咆哮……作為人物性格情感(愛與恨)延伸、渲泄與強化的主要方式(渠道),聲音的重要性甚至已經超逾了通常的背景作用,進而構成了小說主體的一部分。
B.強度或烈度。著名英國作家毛姆曾將《呼嘯山莊》列為世界十佳小說之一,並宣稱:"我不知道還有哪一部小說中愛情的痛苦、迷戀、殘酷、執著曾經被如此令人吃驚地描述出來。"事實上不止是愛情,還有歷久彌深的刻骨仇恨、匪夷所思的惡習怪癖,以及幾乎所有人物(除了房客洛克烏德先生和山莊女管家丁耐莉)都偏執簡單武斷得有弱智之嫌的判斷能力、行為動機,在作品中無一不是表現得"令人吃驚"。
據同時代人回憶,艾米莉外表沉默寡言,然其內心情感的熱烈奔放、大膽憂傷,卻是拜倫辭世後少有人能與比肩的。這讓人想起書中有關山莊外景的描寫:"從房屋的那頭有幾棵矮小的樅樹過度傾斜,還有那一排瘦削的荊棘都向著一個方向伸展枝條,彷彿在向太陽乞討溫暖,就可以猜想到北風吹過的威力了。"艾米莉筆下世界的陌生新異,跟她天性及生命歷程的與眾不同直接關聯,這二者彼此造就互為表裡,此無待多言。問題是,閉塞嚴酷的生活不免對一個正常人的精神與肉體造成深重損傷,而在這壓抑下產生的猛烈反彈里往往潛藏著某些意想不到的可怕因子,它既可能給他人也可能給自己帶來嚴重以至致命的後果。
稍作回想,我們或許都曾耳聞、親見或通過其他方式知曉,生長於不同地域的人類因天性的相左相異(或魯鈍、或聰慧、或剛烈、或倔強、或柔順等)而導致做人行事(特別是在本能性應對突然變故時)准則與模式大相徑庭的報道,不同秉賦品性的造成跟不同人文自然生態的長期熏染鉗制是緊密相關的——對此,"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句熟語不失為一個精當的概括。以《呼嘯山莊》為例,從其中的恩蕭兄妹、希刺克利夫、伊莎貝拉·林淳、老僕人約瑟夫到他們的創造者:現實中的艾米莉本人,他們都在不同程度上以各自獨有的方式驗證了這一點。
4、文學時中遠去的天才年代
我曾經在別一篇文字里寫道;天才並非大師巨匠的同義語,真正的絕世天才的創造過程往往是短促的——他/她們不是在猛烈的燃燒里過快地耗盡了自己(早夭/瘋癲/一開始即達到最高點),就是在與生俱來的生理與心理疾患(懷疑/焦慮/憂郁)中將生命緩慢地磨蝕殆盡。
有游刃有餘的天才(主要表現在捉筆寫作時),也有運交華蓋、終生彷徨猶疑舉步維艱的天才(即便在寫作時)——《呼嘯山莊》的作者似乎介於這兩者之間。盡管因家境貧困及長期酗酒吸毒的兄長勃蘭威爾暴君式的毀壞,艾米莉的個人生活幾乎無幸福可言,但她畢竟在短暫的有生之年完成了這部不朽傑作,這是英國文學的幸運,也是後世讀者們的幸運。單就作品數量多寡與技術運用的高下衡量,十九與二十這兩個相鄰的世紀好象無法相提並論,不過假如將今天每時每刻都在大量製造的小說(以流水線生產的方式)同一個多世紀前艾米莉時代留下的小說(以手工打造的方式)略加比較,我們便不難發現,伴隨前者技術精細、形式花活百出而生的是情感冷漠、心胸褊窄與精神的萎頓——這源自科技與物質主義背景下現代人類的文明病(具體為文學的職業/商業化),或許這才是殺死文學創作的真正的絕症。
毛姆曾這樣談到《呼嘯山莊》給他留下的印象:
「(這部作品)使我想起埃爾·格里科的那些偉大的繪畫中的一幅,在那幅畫上是一片烏雲下的昏暗的荒寂土地的景色,雷聲隆隆拖長了的人影東歪西倒,被一種不是屬於塵世間的情緒弄得恍恍惚惚。他們屏息著,鉛色的天空掠過一道閃電,給這一情景加上最後一筆,增添了神秘的恐怖之感。」
在漫步瀏覽歐洲自文藝復興以降出現的一大批經典文學藝術作品時,人們的確常常油然生出身臨大江峻嶺的浩瀚深邃之感。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社會演進,尤其是宇宙萬物在科學的名義下祛魅以後,人類已經退化為一種無所依傍的物理性存在。在當今犬儒主義、物質主義、反道德主義競相鼓噪的背景上,反映在文藝創作領域內便是大量庸常化、平面化、弱智化、快餐化作品的粗製濫造——一種以市場消費為唯一衡量標準的克隆式書寫。概言之,現代職業文人創造力的日趨貧弱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盡管人類精神文化的天空曾經被幾代天才人物輝煌的光焰照亮,無奈孕生上述作品的年代正愈來愈遠地離我們而去。在現代人類(包括文人)的眼裡,所謂古典或經典的文藝作品更象是一批史前期孑遺下來的古生物骨骸,其間呈示的那些宏大開闊、驚心動魄的社會生活場景,亢昂激奮、幽微曲折的情感歷程,百態千姿、生動可感的人物歌哭,以及纖毫畢現、蔚為大觀的風俗寫真(尤其是那動人的粗糲笨拙/袒裎執著),雖然龐雜混沌真切豐富,卻可敬不可親、可仰望不可摩撫,它們只不過是前人企圖以虛擬時空的建構抵抗遺忘、阻遏時間之流的一種無望的努力而已——這裡面自然也包括剛剛述及的艾米莉的
J. 哪一版的《呼嘯山莊》電影最經典最好看最忠於原著
1939年應該是最有名的一版,名聲不一定和影片總體實力成正比,但這版一定有它的過人之處。而且男主是勞倫斯奧利佛,就是演經典電影《飄》的那個女主費雯麗的丈夫。樓下說的1992年主演是茱麗葉比諾什,我覺得都有可看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