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女生電影 » 明末張獻忠吃女人電影

明末張獻忠吃女人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7-16 12:02:55

『壹』 張獻忠的軼事典故

參見:張獻忠黃金盤
成都民間流傳過一首民謠:「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傳說清兵入關,四川境內發生連年混戰,張獻忠不得不退出成都。民謠就是說的張獻忠兵敗退出成都時,把「大西國」的金銀財寶秘藏起來,為了將來能找到所藏之寶,不至於因年代久遠而迷失,便設計了石牛和石鼓作藏寶記號,誰發現了石牛石鼓,就有可能找到「大西國」的神秘寶藏。
張獻忠攜帶的千船金銀珠寶從成都順水南下,在四川彭山縣江口鎮「老虎灘」一帶遭到川西官僚楊展的突襲,千船金銀珠寶絕大都分隨船隊沉落江中。
2005年4月20日,彭山縣城開建引水工程,施工隊在岷江「老虎灘」河床上用挖掘機開挖鋪設管道的溝槽時,一鏟就鏟出一捆共10枚銀錠,銀錠身上鑄造時打上的「崇禎十六年八月,紋銀五士兩」字樣清晰可見。據彭山縣文管部門初步鑒定,這批被挖掘出土的銀錠為明代官銀,它為破解張獻忠在此「千船沉銀」之謎找到了證據。此次挖掘出土的銀錠,無論從銀錠本身還是其外包裝,都與史料記載相吻合,從而證實了張獻忠300多年前在此沉銀之說完全符合歷史真實。
2015年12月16日,專家確認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呼籲盡快保護。 2016年1月5日,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中心區域發現的一批珍貴文物,除發現刻有「大西」年號的銀錠及「西王賞功」金、銀幣外,最為珍貴的是長12厘米、寬10厘米、重730克,刻有29個字的金封冊,經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張家長,李家短這句白話俚語與張獻忠有關。張獻忠治成都時,派緝事兵丁,於大街小巷來往巡查。當時有兩口子,在城牆邊搭了間草棚棚居住,一天深夜,這男子喝了酒,東一句,西一句說個沒完,妻子聽得十分疲倦,便開口罵道:「半夜三更了,你還張家長,李家短說不停。」
誰知這夫妻對話被緝事兵丁聽了去,第二天這男子便被捉進官府。張獻忠得報後哈哈大笑,連聲說:「好,好!你們聽,他說的『張家長,李家短』,分明是說我家長,(李)自成家短嘛!此是吾家勝自成之讖也!他是個良民,發賞釋放。」於是,「張家長,李家短」這句白話俚語便流傳至今。 明末崇禎年間,農民起農民軍首領張獻忠攻進重慶後,遇到年輕女子玉貞。
玉貞背著一個七八歲的大男孩,牽著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張獻忠勒馬詢問對方為何背著大的,牽著小的。玉貞答,小的是她的兒子,大的是丈夫原配所生,她怕在兵荒馬亂中丟了大兒子,對不住丈夫死去的前妻。張獻忠聽後深受感動,於是讓玉貞安心回家,在家門口插上一支楊柳,他的軍隊保證秋毫不犯。
玉貞回家後把這個消息告訴了鄰居,於是鄰居們都在家門口插上楊柳,果然得保平安。後來,這條街就叫做「楊柳街」。 有關張獻忠屠蜀的爭議由來已久。清廷和當時的一些文人就曾指控張獻忠在四川進行過多次大屠殺,這一說後來得到了一些人的認可。但也有人認為,類似指控有很大嫌疑是基於為了討好當時的清朝統治者和政治上的對立(張屬於「賊寇」)而非客觀事實。
首先前提是:四川人口的銳減。四川的人口在萬曆六年(1578年)有口三百一十萬二千七十三(明朝當時賦稅與人頭掛鉤,所以明末四川人口當遠遠大於前面數據,甚至上千萬。) ,至清初順治十八年,只剩下8萬人(還有一種說法是50萬)。總之,人口的大量銳減是肯定的。而且,從近幾年研究湖廣填四川的資料中可以看出,被調查村莊中,基本都是從外地遷過來的,所以說當時肯定是有過人口大銳減,而且不是那種減掉十分之二三的銳減,而是接近滅絕的大銳減。 正方觀點 (1)史書和筆記記載。
張獻忠屠蜀的一些史書和當時人的筆記記載,《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傳》記載: 獻忠黃面長身虎頷,人號黃虎。性狡譎,嗜殺,一日不殺人,輒悒悒不樂。詭開科取士,集於青羊宮,盡殺之,筆墨成丘冢。坑成都民於中園。殺各衛籍軍九十八萬。又遣四將軍分屠各府縣,名草殺。偽官朝會拜伏,呼獒數十下殿,獒所嗅者,引出斬之,名天殺。又創生剝皮法,皮未去而先絕者,刑者抵死。將卒以殺人多少敘功次,共殺男女六萬萬有奇。賊將有不忍至縊死者。偽都督張君用、王明等數十人,皆坐殺人少,剝皮死,並屠其家。脅川中士大夫使受偽職,敘州布政使尹伸、廣元給事中吳宇英不屈死。諸受職者,後尋亦皆見殺。其慘虐無人理,不可勝紀。《客滇述》記載: 「賊兵之樵採者,盡入城中,拆毀房屋以為薪。又發兵四齣,搜各州縣山野,不論老幼男女,逢人便殺;如是半載。八月,獻忠毀成都城,焚蜀王宮殿,並焚未盡之民房。凡石柱亭欄,皆毀之;大不能毀者,更聚薪燒裂之。成都有大城小城,本張儀所築,漢昭烈帝修之。甃以巨石,貫以鐵絙,壯麗甲天下。宮殿之盛,亦不減京師。至是,盡為瓦礫矣。獻忠又令其眾遍收川兵殺之,及其妻子男女,惟十歲以下者僅留一、二。《蜀亂》記載: 「年十五以上殺之,各路匯集所殺衛軍75萬,新軍23萬六千,家口32萬。」《後鑒錄》記載: 「先檢各衛軍及在營新兵年十五以上殺之,會計各路所殺衛軍七十五萬有奇,兵二十三萬有奇,家口不計,乃次殺民之諸生,釋道及堪輿,醫卜有材技者。。。。。。凡三十餘萬,家口不計」。《聖教入川記》記載: 「張獻忠滅後,旗兵在川,……彼時川人不甘服旗人權下者,逃往地方,聚集人馬抵抗旗兵,如此約有十載。迨至一千六百六十年間,川省稍定,始行設官。……此時四川已有復生之景象,不幸又值雲南吳三桂之亂,連年刀兵不息。自一千六百六十七年至一千六百八十一年,一連十五載,川民各處被摟,不遭兵人之劫,即遇寇盜之害。……四川際此兵燹之後,地廣人稀。」(2)屠蜀的目的。
張獻忠並非一開始就要屠蜀,而是在清軍入川,南明反撲以及川民四起的情況下才下令屠光川民。 實際上在張獻忠決心屠川的時候,其控制范圍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有此情況也不奇怪。至於為何川民會反,因為張獻忠打仗需要龐大的軍需,因此就只能搶奪川民的糧食,加上張獻忠好殺人,非常殘暴,因此招致了川民的反抗。 張獻忠在梓潼拜文昌侯為先祖,對梓潼人民比較客氣,因此當地人民比較感激他,為張獻忠蓋文昌廟。還有就是「七殺碑」的傳說,有人說外國人在1934年發現了張獻忠的「聖諭碑」,寫的是「天以萬物與人,人以一物與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不是「七殺碑」。其實這個石碑正好證明了張獻忠屠蜀的真實性,因為在《蜀碧》《客滇述》《鹿樵紀聞》等中都有記載。
(3)屠蜀的物證。
《鹿樵紀聞》的記載與《客滇述》基本相同,惟「萬物」作「百物」,「自思自量」作「自去思忖」。在這些明清的史料中,根本都沒有所謂「七殺碑」的記載。至於「七殺碑」記載的來源是來自咸豐年間的《成都縣志》,說是在山上發下了刻有七個殺字的石碑,後來與1914年被破提倡除舊思想的學生給摧毀。至於上面寫的是不是七個殺就無從考證了。還有本書叫《平寇志》,是明末遺民彭孫貽所作,該書作者終身拒絕仕清,並且該書在滿清的文字獄中,多次遭到滿清的查禁。在這本書里也記載了張獻忠在安徽鳳陽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之事,例如:「士民被殺者數萬,刨孕婦,注嬰兒於槊,焚公私廬舍2650餘間」。是年張獻忠攻克安徽和州時也發生了「是時殺戮慘毒,有縛人去淫其妻殺之者;有趨人父淫其女而殺之者;有裸孕婦共卜腹中嬰兒男女刨驗以為戲者;有以大鍋沸油擲嬰孩於內觀其跳躍啼號以為樂者……所虜子女萬千,臨行不能多帶,盡殺兒趨,暴殘恆古未有。」當然,憑一個張獻忠是不可能將四川屠光的,在他死後,滿清花了十三年才佔領了整個四川。
(4)當代學者考證。
當代著名詩人流沙河考證,成都歷史上有3次大屠殺。第一次在西晉東晉之交:事起於公元301年,蜀西氐族豪強李特,糾合流民2萬餘人,自稱鎮北大將軍,扯旗造反,陷廣漢,圍成都,入城大屠殺。其子李雄稱成都王,後又稱帝。播亂長達50年。第二次在宋元之交:公元1279年,元朝滅南宋,兩度陷成都,先後大屠殺,「城中骸骨140萬,城外者不計」,其作惡又勝過李特父子。元朝80餘年,成都殘破,終無起色。第三次便是張獻忠那次空前絕後的屠城:明末崇禎十七年(1644年)陰歷八月初九,張獻忠陷成都。入城,張獻忠下令屠城3日。3日過了,停止大殺,只每日小殺百餘人以樹威。
(5)屠蜀的遺跡。
2014年12月,巫溪縣古路鎮村民冉茂林在田間勞作時意外發現一塊疑似人頭骨的東西。而在古路鎮名叫玉家洞的山洞中,還堆積著成千上萬塊人骨。據村裡的老輩子回憶口口相傳的傳說,張獻忠曾率部轉戰大巴山地區,途經巫溪古路鎮。村民們耳聞張獻忠進入四川後殺人成瘋,所經之處多有死傷狀況發生。 反方觀點 (1)前後時間不對。
1646年,即滿清入關後第三年,滿清宣布張獻忠已被戰死,宣稱四川平定。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滿清真正平定四川是在十三年後的1659年攻陷渝城(重慶)。張獻忠死後十三年,清軍才攻平定四川。也就是說在這十三年中,清軍在和誰作戰?可想而知而是四川人民和清軍展開了殊死搏鬥。造成大量人口銳減的時間應該是清軍入川時期。假如張獻忠真如滿清所宣傳的那樣,「是一個瘋狂的殺人魔王。四川交通可達的人煙稠密之處,差不多被他殺絕」,那麼,幾乎沒有人煙的四川,何能抵抗十多年?已經到了「彌望千里,絕無人煙」的地步,何需清兵們花費十多年時間去平定?
(2)清廷製造偽證。
四川平定後,滿清統治者為了把殺盡四川人的責任推給張獻忠,說張獻忠不僅殺人如麻,還在他殺人的地方立了個碑,這就是有名的七殺碑,碑上寫有: 「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善以報天, 殺、殺、殺、殺、殺、殺、殺』」。但是,這句很類似張獻忠聖諭碑。而國內現存兩塊張獻忠「聖諭碑」, 少城公園陳列的碑上,沒有一個「殺」字,當時的照片仍在。另一塊「聖諭碑」,是1934年由一位英國傳教士在四川廣漢發現的,後來這塊碑被運到廣漢公園中展示。而它的碑文正是史料中記載的張獻忠「六言聖諭」: 「天生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說的是慈悲的上天賜萬物於人類,而人卻沒有一物可用來報答上天,所以人需要反省。而滿清的御用文人,把前兩句留下,後面加上七個「殺」字,來凸顯張獻忠的殘暴和滿清的「正義」,其污衊之意,不言自明。
(3)史書和當時人所寫筆記真偽。
官修《明史》記載張獻忠在四川殺了六萬萬(6億)人。 有歷史學家推測中國的人口在明萬曆年間達到了一億二千萬至兩億。 可是當時全國人口加在一起,也遠遠不到6億。可見官修《明史》對張獻忠的污衊至極。
自康熙五十年(1711)戴名世的《南山集》案起,歷時一百多年,士大夫和老百姓懾於法令的殘酷,都不敢私自藏匿張獻忠的真實史料,因而那些能證實張獻忠生平的翔實材料均被統治者收繳殆盡。
《明史·張獻忠傳》是根據《綏寇紀略》、《蜀碧》等野史炮製而成。《綏寇紀略》的作者吳偉業,是投誠張獻忠後又因罪被張所殺的吳繼善的本家;《蜀碧》一書的作者彭遵泗是乾隆二年(1736年)的進士,官為御林院編修。而《後鑒錄》的作者毛奇齡原本是明朝末年的文人,在清初參與抗清,流亡多年始出。康熙十八年(1679年),失節文人毛奇齡投靠滿清,當上滿清的御用史官。薦舉博學鴻詞科,授檢討,充明史館纂修官。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任會試同考官。可說這些人是封建士大夫階級的代表,對農民起義的痛恨可想而知,所以他們的書究竟有多少可信度很值得人懷疑。
在各種各樣記載張獻忠屠蜀的史料中,最離奇的莫過於毛奇齡《後鑒錄》中所謂的「四路屠蜀」: 「自成都起由城北威鳳山至南北桐子園綿亘七十餘里,屍積若丘山。其婦不勝殺,則引絙而批於水。歲丙戍元日,命四將軍分路草殺。五月,回成都,上功疏:平東一路,殺男五千九百八十八萬,女九千五百萬;撫南一路,殺男九千九百六十餘萬,女八千八百餘萬;安西一路,殺男九千九百餘萬,殺女八千八百餘萬;定北七千六百餘萬,女九千四百餘萬。獻忠自領者為御府老營,其數自計之,人不得而不知也。」把毛奇齡所記錄的四路屠蜀的數字相加被屠殺的人口竟接近7億,。
滿清統治了兩百多年,戰敗一方的記錄早就被毀滅或被篡改,留下的只是有利於滿清自己的「記錄」和當時的宣傳,這樣的「歷史」代代相傳,兩百年後的百姓也就很自然地信了。
(4)四川人對張獻忠的建廟塑像。
在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七曲山上,有一座文昌廟,裡面供奉這張獻忠的塑像。當地曾發掘到一通張獻忠部下的禁令碑,叫《大西驍騎營都督府劉禁約碑》,碑文記載張獻忠部隊紀律嚴明,不許「妄害良民」,不許「擅娶本土婦女為妻為妾」,違者「連坐」、「捆打」,直至殺頭。因此,張獻忠受到當地人的愛戴。張獻忠在西充鳳凰山遇難犧牲。當地人民十分懷念他,此後不久(康熙年間)就悄悄在來人稀少的風洞樓為張獻忠塑了像。而此舉遭到清廷的反對,張獻忠塑像被清廷反復搗毀,並在後牆壁立了一道石碑,這塊石碑叫《除毀賊像碑記》。 若張獻忠真的是屠川,為何當地人還給他建廟塑像?
(5)清廷入川後的大屠殺。
而清軍在四川的屠殺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就是清軍打敗大西軍後,即將主力調到川東與「搖黃」武裝和南明殘軍作戰;康熙三年,清軍鎮壓夔東十三家義軍是對川民的第二次大規模殺戮;而康熙十二年到康熙二十年的三藩之亂是四川百姓第三次大劫難。
因此對四川人民的這種頑強不屈的抵抗,清軍採取了徹底屠殺的辦法作為報復。即不論是「張賊」,還是無辜的平民,一律斬殺。更有甚者還上書順治帝要求 「民、賊相混,玉石難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
清軍殺人在《客滇述》中也有記載:「清將梁一訓驅殘民數千,北走至綿州,又盡殺之,成都人殆盡。」。
康熙曾下令「就地打糧」,「惟蜀路運糧,最為重要,宜於所復城池、村落,遍訪賊積米穀,悉行察收。俾進蜀官兵,不悞支給。」。
清軍「敗兵奔駐雅州、名山兩地,民間谷、豆、蕎麥盡掠,雞、鴨、牛、羊盡殺,瓦屋茅舍盡毀。人民無依,悉赴川西逃生。」。
《清史稿.王騭傳》里記載的王騭在康熙的上疏中說「四川禍變相踵,荒煙百里,臣當年運糧行間,滿目創痍。自盪平後,修養生息,然計通省戶口,仍不過一萬八千餘丁,不及他省一縣之眾」。
清軍中吳三桂的軍隊在四川幹了大量壞事。如王屏藩部的北路將軍、後被吳三桂封為國公的譚宏就是軍紀甚差。整個四川「農苦於徭役,商苦於暴稅,兵苦於戰陣」。到了康熙十七年,已是「民不堪命」的局面。
這種殘忍的鎮壓方式,在四川竟然持續了很長時間。為了隱瞞真相滿清把他們自己乾的這些大屠殺全部栽贓給張獻忠。
當然,張獻忠在四川時的確也做了很多壞事,但絕對沒有像自滿清征服全中國後所流傳的那樣,四川人都是被他殺光的。 除了《後鑒錄》之外,其他的資料很多都並沒有將全部責任嫁禍到張獻忠身上。 張獻忠殉難地一一鳳凰山。鳳凰山位於西充縣城東南15公里處,東臨多寶寺、太陽溪,西靠金山鋪,面積25平方公里,是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的殉難地。
昔日之古戰場鳳凰山的東、西、南三面築有的石寨門,已在1958年被毀。但當年大西軍在此扎營和與戰斗有關的遺址、遺跡仍然很多,人們代代相傳。山上150畝的寬闊土地被稱之「營房地」,是張獻忠扎營的地方。山頂上有一方形巨石,長、寬約2.6米,高4米,名為「將軍石」,因張獻忠常在此展視地圖、觀察地形,研究作戰方案而得名。鳳凰山東麓的三塊大石,每塊大約長7米,寬6米,高4米,名叫「三塊石」。相傳張獻忠曾將戰斗中獲得的勝利品,如糧食、衣物、金銀等分別放在三塊石上,當眾發給貧苦農民。至今當地還流傳著:「窮人來到三塊石,有衣穿、有糧吃」的說法。過去行乞者多愛到此地觀望,晚上他們常在中間一磁大石下的石窟里過夜,人們稱之為「叫化子洞」。 鳳凰山北側有一山峰名「插旗山」,是張獻忠懸掛軍旗的地方。東南面深溝叫「馬槽溝」,是張獻忠部隊飼養戰馬的地方。東南面有「牧馬嶺」是大西軍放戰馬的山崗。鳳凰山東麓山下的太陽溪西岸坡地,是張獻忠猝遇清兵激戰時,中箭的地方。風凰山的東南面山嶺叫「帶箭嶺」。相傳是張獻忠中箭後將士們扶他回營地途中不幸犧牲之處。山頂東側有一小丘(土冢)為張獻忠墓,今猶存。過去農民路過此處時,常常自覺地添上一杯黃土,以英英靈。在這些地方曾出土過很多戈、矛、箭簇、大刀、馬蹬、炊鍋等明代兵器圖三與遺物,部份收藏在西充縣文化館。
西充縣於1983年在這里分別樹立了地名牌,在帶箭嶺上樹立了《農民革命領袖張獻忠》紀念碑,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王綱為其撰寫了碑文。西充縣人民政府於1983年3月13日,將「農民革命領袖張獻忠殉難地一一鳳凰山」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當地政府在鳳凰山進行封山育林,培修道路,樹立碑記,修建水池,遂成為人們訪古尋幽,激發士氣的旅遊之地。 參見:張獻忠家廟
在四川省梓潼縣城北八公里處的川陝公路旁,有座雙峰突起、翠柏森森的七曲山。規模宏麗的大廟古建築群,就座落在這里。而這里的梓潼大廟也供奉了張獻忠的塑像。殿宇樓閣, 依山而建,隱現於林扉之間。在廟內的風洞樓牆壁上,鑲嵌著一通清乾隆七年(1742年)綿州知州安洪德搗毀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塑像石碑《除毀賊像碑記》。碑高1.33米,寬0.73米,厚0.1米。碑的銘文為安洪德撰。 1984年,陳懷皚指導電影《雙雄會》,江化霖飾演張獻忠。 1988年,許聖雨、劉錦旺指導電視歌仔戲《英雄殘夢》,許思賢飾演張獻忠。 2010年,中央電視台播出紀錄片《中華名將張獻忠》。

『貳』 殺人魔王張獻忠怎樣吃美女

殺人魔王張獻忠

我國古代的「人吃人」事件經常發生。關於吃人的原因,有的是為了充飢,強者食弱者;有的是為了別的原因,人與人之間產生了互食的現象。按照世俗的約定,人吃動物的肉,能說得過去,但是人吃人的肉,就有些慘無人道了。在古代,大規模吃人的事件經常發生在大飢荒的時候,這時候由於糧食匱乏,百姓常常易子而食;也可能發生在戰亂時期,掌握生殺大權的人往往為了充飢以外的原因將人吃掉,唐末的黃巢和明末的張獻忠就是這其中典型的代表。

張獻忠和他的大西軍

在四川,一直流傳著「殺人魔王張獻忠,張獻忠吃人」的說法,主要因為張獻忠當時就活動在蜀中一帶,甚至變態地大肆屠殺百姓。據說張獻忠竟然把屠殺百姓當成了一種樂趣,不但殺掉,還要吃掉。

崇禎七年,張獻忠的軍隊由楚入蜀,攻陷夔府、劍州,接著又開始屠殺巴州、通江等地。1635年,張獻忠率軍屠戮安徽鳳陽,直至四川瀘州城,見人就殺,似乎就是沖著殺人而來,對於不同的對象,採用的殺人方法也不盡相同。

當時,張獻忠的軍隊只要攻破一座城池,都會將大量的婦女、少女充當營妓,多餘的則統統殺掉。當兵敗之時,由於部隊缺乏糧食,士兵們飢餓難耐,張獻忠的殘暴手段達到了難以想像的程度,竟然殺掉婦女進行腌漬,以便喂養士兵和馬。一句話,這就是我國歷史上的殺人魔王張獻忠,張獻忠吃人的行為,給四川人民的心中印下了永遠也抹不掉的傷痕。

張獻忠是哪裡人

張獻忠,中國歷史上最受爭議的人物之一。張獻忠曾經起義反明,期間幾度降而復叛,又曾經無故屠殺平明百姓,因此在歷史上留下惡名。張獻忠屠川,被當時之人和外國傳教士詳細記載,其滔天罪行不可饒恕,那麼張獻忠是哪裡人?究竟是不是像某些猜測那樣,與四川某個人有仇,所以一到四川就大開殺戒呢?

張獻忠農民起義

實際上,張獻忠可以和李自成相提並論,他們二人都是陝西省延安人,甚至年歲也一樣大。除此之外,二人還有不少共同點,比如都當過「公務員」,比如剛開始起義的時候聲稱「不納糧」「不當差」,等到實力壯大就縱容部下燒殺搶掠,等等。

天啟末年,陝西鬧災荒,連年的乾旱、蟲災不利於農業收成,以至於餓殍遍地。張獻忠帶領軍隊一路南下,進入四川並佔領成都,確實殺了不少人。但是,並沒有任何資料顯示他與某個四川人結仇,所以才採取瘋狂的報復政策。張獻忠的失常行為,或許是因為「失敗者的憤怒」所致,當他知道自己要失敗的時候,就瘋狂得對身邊事物進行破壞,這其中當然包括殺人。

另外,張獻忠殺人很多是事實,但是如果進行科學分析,可能會發現,屠殺的罪魁禍首不止張獻忠一人,清政府的難逃其咎。比如清政府入川後,在長達20年的時間里,殺死的四川百姓也是無法估量的。一人做事一人當,不管張獻忠是哪裡人,也不管他曾經做了什麼事,都不能因為恨張獻忠的惡劣行徑,就要追究張獻忠是哪裡人,以便攻擊其家鄉。

張獻忠怎樣吃美女圖

傳說明末張獻忠是一個殺人魔頭,不但瘋狂屠殺四川黎民百姓,而且不擇手段地殘害婦女,甚至將美女煮來吃,於是就有了張獻忠怎樣吃美女圖的說法。提起吃美女,現代人一定會驚訝:美女是用來欣賞的,能被吃掉嗎?這豈不是給大家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但是,根據當時的一些史料記載,這很有可能是真的。張獻忠吃美女,可謂是古代的「人吃人」的典型,張獻忠殘酷的程度令人發指!

張獻忠率部攻城

那麼,張獻忠吃美女的繪畫是從何而來呢?據傳說,由於美女身材細長,體型挺拔,只要被張獻忠遇見就會遭殃。無論有多少美女,只要被看上就會被張獻忠帶回去,供自己輪流伴宿。據說,這些美女上半身為艷裝,下半身卻一絲不掛,無論何時何地,張獻忠都會任著性子命她們橫倒在地。姦汙之後,有的被殺死,有點甚至被蒸或煮著吃掉。後來,張獻忠及其部下吃美女的這些情景被繪成圖流傳,就成了現在的張獻忠吃怎樣美女圖。

聽到「吃人」二字,大部分人都會心寒顫栗,這是怎樣的變態心理才能做出的事情呢?張獻忠身為一個將領,甚至曾經當過皇帝,竟然由著性子隨便吃人!如果傳說屬實,那麼他所犯下在滔天罪行空前的,如此草菅人命的人怎麼配君臨天下呢?在歷史教科書上提到,張獻忠軍隊起事屬於農民起義,有助於推動社會進步,但是其局限性是不容忽視的。

『叄』 明末張獻忠為什麼大刖婦女小腳

因為過去女人裹小腳是為了據考證:這是由南唐後主李煜引起來的.這位儒弱無能的皇帝,復國無望,成天在那兒"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成天與妃子宮女混在一起,等著滅亡的到來.宮中妃子,爭相向皇帝獻媚.其中有一位妃子,別出心裁地把自已的腳用布纏起來,纏得很緊,一雙腳看上去似三寸金蓮,走起路來一搖三擺,因為疼痛,又緊皺雙眉,見了皇帝,又相勉強笑一笑,那李煜見了,真是又疼又憐,於是就特別地寵愛這位妃子,後來竟讓她當了皇後.這事一出來,宮中所有的女子,全都學著她的樣,也裹起小腳來.後來,凡尋找民間美女,均要看腳是不是小的.這樣就造成了當時一種時尚,凡大腳女人就是難看的婦人.全國的女子,不得不也全裹起小腳來.後來的宋,元,明,清各個朝代,也都推崇小腳,那些明主賢相,文人墨客,從王安石到曹雪芹,滿腹經論,卻沒有一個人出來反對.歷經一千年,害了多少人啊!

這種現象,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才遭到以陳獨秀,胡適,魯迅與周作人等人的猛烈批判,此後,才漸漸絕跡!

纏足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陋習,即把女子的雙腳用布帛纏裹起來,使其變成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蓮」。「三寸金蓮」也一度成為中國古代女子審美的一個重要條件。但是,古代婦女纏足始於何時,裹足小腳為什麼被稱為「金蓮」?卻始終是一個謎。

一、纏足起源的傳說:
關於纏足的起源,說法不一。有說始於隋朝,有說始於唐朝,還有說始於五代。有人甚至稱夏、商時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腳。可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確有此痕跡。傳說大禹治水時,曾娶塗山氏女為後,生子啟。而塗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說殷末紂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變的,或說是雉精變的,但是她的腳沒有變好,就用布帛裹了起來。由於妲己受寵,宮中女子便紛紛學她,把腳裹起來。當然,這些僅僅是民間神話傳說,含有較多的演義附會成份,不足以成為當時女子纏足的憑證。

纏足始於隋,也源自民間傳說。相傳隋煬帝東游江都時,征選百名美女為其拉纖。一個名叫吳月娘的女子被選中。她痛恨煬帝暴虐,便讓做鐵匠的父親打制了一把長三寸、寬一寸的蓮瓣小刀,並用長布把刀裹在腳底下,同時也盡量把腳裹小。然後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蓮花,走路時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蓮花。隋煬帝見後龍心大悅,召她近身,想玩賞她的小腳。吳月娘慢慢地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瓣刀向隋煬帝刺去。隋煬帝連忙閃過,但手臂已被刺傷。吳月娘見行刺不成,便投河自盡了。事後,隋煬帝下旨:日後選美,無論女子如何美麗,「裹足女子一律不選」。但民間女子為紀念月娘,便紛紛裹起腳來。至此,女子裹腳之風日盛。

纏足始於五代之說,則是源自南唐李後主的嬪妃 娘,美麗多才,能歌善舞,李後主專門製作了高六尺的金蓮,用珠寶綢帶纓絡裝飾,命 娘以帛纏足,使腳纖小屈上作新月狀,再穿上素襪在蓮花台上翩翩起舞,從而使舞姿更加優美。

二、宋代已有纏足記載:
而一些學者經研究指出,中國古代女子纏足興起於北宋,五代以前中國女子是不纏足的。宋代詩人蘇東坡曾專門做《菩薩蠻》一詞,詠嘆纏足。「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偷立宮樣穩,並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這也可稱之為中國詩詞史上專詠纏足的第一首詞。應該看到,纏足詩的寫作是以纏足習俗的出現為依存條件的,這說明,宋代確已出現纏足習俗。到南宋時,婦女纏足已比較多見,甚至南宋末年時,「小腳」已成為婦女的通稱。但在南宋時代,婦女纏足還並不普及,纏足者主要限於上層社會,在社會觀念上纏足尚未達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時,纏足的風俗是由北方傳到南方的,大約是在宋室南遷之時。

宋代的纏足與後世的三寸金蓮有所區別。據史籍記載,宋代的纏足是把腳裹得「纖直」但不弓彎,當時稱為「快上馬」。所用鞋子被稱為「錯到底」,其鞋底尖銳,由二色合成。目前這種纏足鞋的實物已在考古中有所發現。從考古發現的實物推測,穿這種鞋所纏裹出來的小腳要比後來的大。

蒙古貴族入主中原建元之後,他們本來不纏足,但並不反對漢人的纏足習慣,相反還持贊賞的態度。這樣,使得元代的纏足之風繼續發展,元代末年甚至出現了以不纏足為恥的觀念。元代婦女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但這時不纏足者仍很多,特別是南方江浙、嶺南地區。明代,婦女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並在各地迅速發展。明末張獻忠進佔四川時,大刖婦女小腳,及至堆積成山,名曰金蓮峰,可見四川地區婦女纏足之盛。這時期,對裹足的形狀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女子小腳不但要小,要縮至三寸,而且還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狀等種種講究。

滿清統治者入主中原後,起初極力反對漢人的纏足風俗,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纏足。但此時纏足之風已是難以停止了,到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罷禁。這件事,一度被人們渲染為「男降女不服」——清兵入關,有「剃發令」,在武力高壓下,漢族男子最後不得不屈服執行,故而男子剃發,被視為向清廷屈服的象徵。與此同時,女子纏足雖也同樣為清廷下令停止,但後來並未達到禁止的目的,故而有「男降女不降」之說。由此可見纏足之風的根深蒂固。也正因為此,婦女纏足在清代可謂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甚至遠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數民族也染上了纏足習俗。與此同時,女子小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與關注。這一時期,腳的形狀、大小成了評判女子美與丑的重要標准,作為一個女人,是否纏足,纏得如何,將會直接影響到她個人的終身大事。在當時,社會各階層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腳為恥,小腳為榮。「三寸金蓮」之說深入人心,甚至還有裹至不到三寸的。以至出現女子因腳太小行動不便,進進出出均要他人抱的「抱小姐」,而且這樣的女子在當時還挺受歡迎的。

三、小腳為何稱「金蓮」:
講到「三寸金蓮」,人們不禁要問,婦女因纏裹而成的小腳為什麼被稱為「金蓮」?「金蓮」與小腳是怎樣聯系起來的?長期以來,人們對這個問題也是倍感興趣,卻並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回答。

一種說法認為,金蓮得名於南朝齊東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蓮花的故事。東昏侯用金箔剪成蓮花的形狀,鋪在地上,讓潘妃赤腳在上面走過,從而形成「步步生蓮花」美妙景象。但這里的「金蓮」並不是指潘妃的腳。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金蓮得名於前述五代娘在蓮花台上跳舞的故事。但這里的金蓮指的是舞台的形狀,也不是娘的腳。

對此,有學者認為,小腳之所以稱之為金蓮,應該從佛教文化中的蓮花方面加以考察。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門中被視為清凈高潔的象徵。佛教傳入中國後,蓮花作為一種美好、高潔、珍貴、吉祥的象徵也隨之傳入中國,並為中國百姓所接受。在中國人的吉祥話語和吉祥圖案中,蓮花佔有相當的地位也說明了這一點。故而以蓮花來稱婦女小腳當屬一種美稱是無疑的。另外,在佛教藝術中,菩薩多是赤著腳站在蓮花上的,這可能也是把蓮花與女子小腳聯系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什麼要在「蓮」前加一個「金」字呢,這又是出於中國人傳統的語言習慣。中國人喜歡以「金」修飾貴重或美好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鑾殿」等。在以小腳為貴的纏足時代,在「蓮」字旁加一「金」字而成為「金蓮」,當也屬一種表示珍貴的美稱。因此,後來的小腳迷們往往又根據大小再來細分貴賤美醜,以三寸之內者為金蓮,以四寸之內者為銀蓮,以大於四寸者為鐵蓮。於是言及金蓮勢必三寸,即所謂三寸金蓮。後來金蓮也被用來泛指纏足鞋,金蓮成了小腳的代名詞。

『肆』 女人猛地咬了張獻忠一口,只為給自己的丈夫報仇,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女人猛地咬了張獻忠一口,只是為了給丈夫報仇,是因為張獻忠霸佔了朱至澍的妻妾們,其中一個女人要為朱至澍報仇。

就在張獻忠決定這一進一步折磨李立華的時候。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李立華自殺了。張獻忠一直覺得自己是皇帝。就是因為他想征服朱至澍的兩個妃子卻沒有如願。這件事情致使張獻忠後來加劇了對女人的瘋狂報復。據史書記載,張獻忠的執政也很暴力與殘忍。

『伍』 歷史上真實的張獻忠怎樣吃美女圖,張獻忠砍女人腳丫

張獻忠的確在四川殺過不少人. 張獻忠和李自成不是兄弟,張獻忠打不過李自成才進川的. 高迎祥直驅西安,軍至周至黑水峪,遭陝西巡撫孫傳庭伏擊被俘,押至北京,不屈就義。

『陸』 為了堅決抗清,盡殺自己的妻兒老小,張獻忠為什麼這么狠

長期以來,張獻忠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一個屠戮四川的殺人狂魔,臭名昭著,死不足惜。然而,這一切都是清廷的有意抹黑。歷史上真實的張獻忠雖然不是什麼善男信女,但是他卻是一個真男人,比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明朝士大夫強多了。面對外敵,張獻忠堅決抗清,盡殺妻妾兒子,遺言更是令人落淚。那麼,歷史的真相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張獻忠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萬萬沒有張獻忠這樣一個“亂臣賊子”在面對外敵的時候,他選擇了堅決抵抗,比吳三桂,還有嫌水涼而沒有殉國的錢謙益等滿口仁義道德的士大夫強多了。他為了表達自己抗清的決心,盡殺妻妾兒子。更是留下了自己死後,讓手下聯明抗清的遺言,至死不忘抗擊清軍,真是令人動容!

『柒』 求關於李自成張獻忠或者是此時期電影

雙雄會

本片根據姚雪垠長篇小說《李自成》片斷改編;明崇禎十一年。堅持了10年之久的明末農民革命陷入低潮,面臨失敗的危險。由於官軍的瘋狂鎮壓和各家義軍相互不和,一同起義的十三家義軍相繼瓦解,有的潰敗了,有的投降了。僅剩下李自成率領的一支孤軍,也在潼關的南原陷入官軍重圍、全軍覆沒。在亂軍中,李自成妻女俱失,僅率13騎突出重圍,逃往山中。途中,夜宿林中,又險為當地鄉勇所殺,喜遇李自成手下大將郝搖旗殺散鄉勇,才得僥幸逃生。
李自成逃往商洛山中,偃旗息鼓,准備東山再起。山中人煙稀少,糧草缺乏,嚴冬已至,又無棉衣,軍心浮動。朝廷又派賀人龍進山搜捕,將士聞訊,竟有臨陣脫逃者。李自成心情沉重,忍痛在陣前斬了逃兵,以定軍心。面對嚴峻的現實,李自成認識到要重振大業,只有「一馬破門而出」,去說服已經投降了明朝的另一個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重舉義旗。
原來,十三家義軍中張李兩家實力最強,互相不服。張獻忠在谷城投降了朝廷,在義軍中引起連鎖反應,招致起義的失敗局面。李自成部下將領對他多有怨恨。張獻忠為人狡詐多變,又與李自成有仇在先,因此以劉宗敏為首的眾將堅決反對李自成貿然前往,認為此行凶多吉少。李自成力排眾議,決心鋌而走險。張獻忠雖然降了朝廷,但並不受信任。朝廷不發糧餉,又不封給官職,各級官吏還要敲詐勒索。張獻忠的有心率兵重新造反,無奈外有左良玉20萬大軍包圍,內有巡按御使林銘球坐地監視,難以動手。李自成來到谷城,希望張獻忠與他相互呼應,重新起義。張獻忠雖有此心,但又不願將來推翻了明朝,李自成與自己爭奪天下。軍師徐以顯也力勸張獻忠除掉李自成,以絕後患。可張獻忠自己也看出,沒有李闖王,自己一支孤軍也難成功。兩人談判再三,張獻忠猶豫不定,終不能決。李自成於危機四伏中沉著鎮定,與張獻忠坦誠相見,張獻忠顧及綠林義氣,否定了殺害李闖王之主張,兩人雖各抱目的,但終於結成同盟。一年後,兩支義軍果然共同推翻了明王朝。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824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800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791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522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518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162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437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863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909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