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另一個女人影評
⑴ 另一個女人完整版電影
鏈接:https://pan..com/s/1ppn9mjR9_Ru0qbpShGYk_w
作品相關簡介:
該片講述了艾米莉亞工作後不久就與老闆結了婚,但麻煩也接踵而至,她不得不同時面對失去女兒的痛苦、丈夫前妻的嫉恨以及繼子的敵視。
⑵ 求《precious》 電影英文影評~
Precious 是這樣一個女孩。她逃避人群大字不識,卻每天用自己的幻想構造著自己的美夢。她的童年殘破不堪,性侵犯的陰影時常圍繞。她臃腫肥胖,衣褲永遠緊得快要爆炸。學校對於她來說是充斥著嘲笑和愚弄的嚴酷考驗,本可依賴信任的家庭卻是更加糟糕的人間煉獄。她的母親,把失敗的生活轉化為極端的怨氣發泄在女兒身上,時時毒罵,日日虐待。
這樣一個近乎絕望的故事,似乎無法找到一點光明。誠然,社會本質是現實的,人類是自私的,但造物終究弄人,「絕望」的題材被「希望」這個元素緊緊地贖了回來。深入影片發現,這種希望不是來自於Precious自身,而是來自關心著Precious的兩個女人。她們希望Precious過上好的生活,希望Precious的噩夢能早日離她遠去。故事的結尾展示出Precious終具有了成功擺脫殘酷命運的希望,這種希望雖然將面臨不可知的未來,卻依然振奮人心。而影片傳達的更重要的信息在於給她希望的這兩個女人——幾乎被Precious痛苦生活擊碎的她們,迫切需要用自己的力量,來把這個可憐女孩碎片般的生活,一塊一塊撿起來,拼湊完整。
我想這就是《Precious》的出發點。這部今年被多個獎項肯定,被影迷翹首期盼的申奧傑作,用某種難以置信的真實的拍攝手法把一個絕望到徹底的故事開端慢慢轉化凝聚成一個給人鼓舞,溫暖人心的結局。轉變的過程固然痛苦,卻又充滿重生的希望。這個世界盡管黑暗,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抓住哪怕一點點救命稻草,努力振作,就一定能重新走出泥沼。
突然想起看過的一個采訪,83年出生的女主角Gabby Sidibe這樣對記者陳訴她在電影世界的初次登場:「我知道這個女孩'Precious'。我知道她就存在在我的家庭,我知道她也隱藏在我的朋友中。我看見過她,我就生活在她的身旁。」
是的,我們又何嘗沒有見過Precious這樣的女孩呢?我記得自己每周在Downtown角落偏僻的大街上,總能發現一些衣不裹體,肥胖臃腫的女孩。有亞洲人,有白人,也有黑人。她們身後隱藏著怎樣的故事,是否也如Precious那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終日與殘酷絕望的生活斗爭?可是每次我也只是匆匆走過,瞟過一眼,然後繼續自己的旅途。人們常常看見這樣的女孩,但是人們總會選擇輕視,不屑地評價,然後冷漠地拋在腦後,漸漸遺忘。
這是電影與現實間難以道盡的一種悲哀吧。
Precious這個令人心碎的女孩由初出茅廬的新人Gabby詮釋。她真實到令人震驚的演繹法讓我嘆為觀止。而其他三個主要女演員的表現也強大到讓人很難相信她們現實中的身份。查了查,「母親」Mo'Nique實際上是一個喜劇演員,電影中她竟然真實重現了一個肥胖,整日無所事事的「Couch Potato」,冷酷殘忍地把女兒當傭人使喚,並且在女兒多年被父親強奸的日子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Paula Patton之前算小有名氣,但演出的電影非常少,影片里她塑造的堅強勇敢高情商的老師,為Precious的付出一定會讓觀眾深深地動容。而我們的音樂天後瑪利亞凱莉,竟然一洗鉛華,扮演了讓Precious重生的另一個女人,一個熱心盡責的社工。這樣的選角初看是令人疑惑的。她們與角色之間的巨大差異讓人擔心:這些籠罩在亮眼光環下的明星,能夠詮釋得起這樣一個沉重到異常的題材嗎?事實證明,導演的選擇是絕對正確的。他沒有利用這些演員任何的名氣或者明星特質。他只是放開手讓演員們去表現最本質的東西,去觸碰自身的靈魂。我們幾乎能從這些角色身上體會到那種深層的悲哀感和現實感。我們看得到真實的冷漠,真實的暴力,看得到真實的憤怒,真實的的撫慰,也看得到真實的哭泣。我相信,經過此片一役,這些女演員對於將來角色的詮釋勢必脫胎換骨。
值得細說的是主演GABBY,她是整部影片我們投入感情的最重要的因素。她的表現幾乎成了某種教學模板,在好萊塢越來越流於表面和技術的膚淺長河中,她帶給人的真實感和震撼感,讓我們不禁疑問:是她成就了「PRECIOUS"這一角,還是她本身就是Precious?
結論往往讓人震驚。通過幾個采訪視頻我了解到,Gabby只是一個迷人善談喜愛外出的女孩,她的生活全然不像Precious那般悲慘。而Gabby的銀幕初體驗,不僅僅是牢牢地掌握了角色的喜怒哀樂,而且狠狠地抓住了影片中關心她的老師,幫助她的社工——以及我們觀眾的心。GABBY如何做到這一切的?我不知道,但當她化身為Precious呈現在影片中時,我不得不感嘆這個女孩的天賦異稟。
《Precious》這樣的影片,很可能被形容為反映現代社會弊病的真言書,而我卻覺得它更像一段反映個體痛苦極限以及通過希望達到自我實現自我提升的殘酷物語。物語的意境總是沉淪而極富感染力,《Precious》的感染力來自於凝重黑暗的主題以及演員們令人難以置信切入靈魂的真實表現。這段至情至性百轉千回的殘酷物語,勢必在今年的奧斯卡上有所斬獲。讓我們拭目以待。
⑶ 想要 The Other Boleyn Girl 的影評。
介個是俺寫滴.
一個是性感渾然天成的姐姐Mary,性感的無關城府、無關歲月,簡單的美好。
一個是相貌平平的妹妹Ann,極盡心機、不擇手段,犧牲一切只為後冠。
(這里忍不住評價一下兩位女演員,說實話我欣賞不來Scarlett Johansson的性感,於是我更偏愛劇中的反面角色,Natalie Portman,感覺她演得更生動更深刻)
國王是一個正常的男人,本能地一眼看中了Mary,深深被她吸引。Mary的簡單與純粹使國王並不費周折就贏得了她的身體她的心,Mary全心全意對國王,為他受盡折磨生下一個小王子。
就在Mary受盡折磨的十個月中,Ann已經暗度陳倉,(記得Ann送Mary去和國王同房那晚對Mary說的話:「You will please him, I wish.」充滿了挑釁和諷刺。)捕獲了國王的心。為了報復Mary奪走了國王,為了她一直渴望的權利和名譽。
Ann用現在一個很流行的詞來描述就是:sophisticated,大概意思就是睿智的女人。當然在這里譯成世故和攻於心機更合適一些。
一個擁有渴望與追求;同時又懂得拒絕和等待的女人是一個了不起的女人。Ann就是。欲擒故縱,多次拒絕國王的追求,更是堅守「貞操」直到戴上後冠。當然「貞操」只是她的砝碼而已,因為早在很久之前,她就已經委身於人;何況國王最終還是經不起慫恿,在結婚之前運用王權強奸了她。
當然Ann最終如願成了皇後,可惜只有短短的三年時間便因被迫害而人頭落地。那年她只有29歲。如果事先給Ann一個選擇,她還會選這稍縱即逝的輝煌么?還是選擇簡單的幸福?我想Ann還是會選擇前者,因為她會自信的去接受挑戰,她會相信自己能讓這輝煌延續。不然就只有Mary,而沒有不一樣的The Other Boleyn Girl了。
其實我想電影的主角應該是Scarlette主演的Mary,她是真正的The Other Boleyn Girl。Ann Boleyn因為曾經是皇後而被載入史冊,更因為她是Elizabeth I的母親而無法被遺忘。
但是我卻固執的願意把Ann當成了主角。因為她的sophisticated才有了今天精彩的劇情,不是么?
只是這樣的sophisticated也就只能在欣賞的距離,放在身邊我是萬萬不要的,換作自己我更是沒有辦法做到。
我信奉簡單即快樂的真理,這樣的復雜和跌宕在戲劇中體驗一把足矣。
⑷ 1500字電影影評
這是一部沒有誰對誰錯的電影,但是卻真實的反映了一個時代一個普通人家的生活。「萬箭穿心」真的讓我有了這種撕心裂肺的感覺,自始至終,我的眼淚一直掛在臉上,沒有停止。
整個影片始終貫穿著「萬箭穿心」的主題。 李寶莉,一個普通的武漢女人,下崗後在批發市場重新找了賣襪子的工作,她勤勞善良,幫助比自己更為弱勢的何嫂,但同時,她的身上又有著市井的潑辣和蠻橫,是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熒屏形象。與她潑辣性格正好相反的是她那懦弱的丈夫,因為本身知識分子清高,自尊心強,她的丈夫再也無法忍受文化水平低又整天與人討價還價潑辣的妻子,在全家剛搬進新房的晚上,向妻子提出了離婚。性格倔強的妻子怎麼也沒有想到平常溫順的丈夫竟然會提出離婚,她決定拖著,直到丈夫改變主意。可是事與願違,丈夫對她的所作所為越來越反感,於是找各種理由不回家,因為此時的家已經完全沒有了溫馨的感覺,它已經變得讓人窒息,讓人崩潰。此時,工會一個漂亮的女人進入了丈夫的視線,於是便有了兩人去賓館開房,妻子跟蹤的橋段。在萬箭穿心的悲痛之下,妻子不明智的撥打了110,匿名舉報有人嫖娼賣淫,最終丈夫丟了官,也丟了尊嚴,不論在家還是在單位永遠都抬不起了頭。
因為婆婆沒地方可去,於是搬來和是獨生子的丈夫同住,矛盾進一步升級。妻子整天嘴上不饒人的嘲笑謾罵丈夫,對婆婆也恨不得將其掃地出門,這對於一個柔弱的書生來講,可以說是「萬箭穿心」。屋漏偏逢連夜雨,因為曾經有過進公安局被抓的經歷,單位第一批下崗名單里就有丈夫的名字,恰巧丈夫也知道了當初向公安局舉報的人就是現在整天在自己面前裝大度的妻子。萬念俱灰之後,丈夫選擇了跳江自殺,在他留下的遺書里交代好了一切,卻唯獨沒有一個字提到妻子。父母之間的事情對兒子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他恨自己的母親,他覺得是母親逼死了父親,讓他從小就丟失了父愛,所以不管母親怎樣辛苦的支撐這個家,他從來不想跟母親說一句話。在這個堅強的女人靠起早貪黑挑扁擔掙錢的第十年,兒子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本以為苦盡甘來,終於可以鬆口氣的時候,兒子卻提出讓母親搬出父親留下的房子,從此斷絕母子關系,這真是晴天霹靂,萬箭穿心。她怎麼也想不通,自己辛辛苦苦操持一個家,最終換來的卻是丈夫的背叛和兒子的絕情。在丈夫跳江的地方想了一個晚上,她想通了,自己最對不起的就是兒子,自己沒有做好一個母親該做的一切,而現在唯一還能為兒子做的就是離開兒子的生活,只要兒子過得好,自己做什麼都行,於是她回到家收拾行李,挑上扁擔走了。這就是故事的結局,一個不是結局的結局,因為未來的生活是什麼樣的誰也不知道。我想在兒子看著母親最後挑著扁擔離開的時候,他的心裡也是難過的,也許多年後等到他也為人父時,才會有萬箭穿心的感覺。
電影里有幾個妻子的鏡頭讓人印象深刻:當她撞見老公出軌想鬧事,卻想到孩子的時候放下了滅火器;當跟另一個女扁擔在街邊吃蛋炒飯,而兒子卻喝著牛奶;當她在街邊抱著扁擔磕瓜子,瞄著周圍的賺錢機會;當她為了不影響兒子高考,在奶奶的勸說下,笑著卻尷尬失落的離開家;當她以為可以跟著建建生活,卻被建建的話傷到的時候痛哭 ……因為這些鏡頭,我都忍不住哭了。因為很明白,她倔強的背後,背負著被丈夫出軌傷害,背負著養孩子的艱辛,背負著不讓整個家散掉的重任,背負得太多,都沒有想到怎麼樣讓自己蒼涼的心有個依靠。 所以說,生活就像妻子最後上的那輛車,雖然偶爾會熄火,但是推一推,還可以繼續走。
萬箭穿心
我不是武漢人,但在我的印象中,武漢人都很精明,武漢女人說話就像是在吵架,但是現在回過頭來想一想人們對於武漢女人的評價不正是因為她們的直率和真實嗎,也許有一天,你就會愛上這樣一個武漢女人。
⑸ 求兩篇影評!!
以少年之名,回顧經典——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這是一部充滿懷舊意味的影片,關於少年懵懂和掙扎的愛戀,關於殘酷的現實和袒露的人性,關於歲月和仇恨的化解。很多人喜歡探討影片中有關人性醜陋一面的主題,可是,我覺得,我所需要的只是從我直觀的角度去告訴別人,這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它的美麗在哪裡。
雷納多,十二歲半的西西里少年。有人說,這個故事就是他一場美麗的春夢,關於性,關於青春期,關於愛和慾望。二戰期間。一個明晃晃的午後,西西里的陽光很是耀眼,海風吹過這個充滿生機的小島,雷納多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輛嶄新的單車。然後他吹著口哨,毫無顧忌的在他們偉大領袖宣布戰爭的進程時穿越一條又一條街道,到達那所房子前的碼頭。
他依靠單車加入少年們的組織,雖然他們依然嘲笑他穿的是短褲。他第一次見到了他們那個耳背的的拉丁文老師的女兒,瑪蓮娜。這個集性感和神秘憂郁為一體的成熟女人。單車少年們瘋狂追逐她的蹤跡,總是提前趕到她的目的地,然後拋下單車貪婪的注視她的身體。也許就是在那一刻,雷納多開始愛上瑪蓮娜。
不得不說,義大利著名性感女星莫妮卡·貝魯奇扮演的瑪蓮娜確實是美麗到讓人在一瞬間會窒息的。她的優雅和性感,一舉手一投足都是迷葯。高跟鞋,黑色或白色裙裝,微卷的黑發,迷人的眼睛和腰身,難怪一個鎮上的男人都會在她走過的時候佇足觀望,而女人們則開始惡毒的咒罵。少年瘋狂的迷上了她,開始了他力所能及的對於瑪蓮娜的追逐。他騎著單車時刻跟隨她美麗的腳步,他深夜在房子外面透過一個牆空窺視她,然後在無眠的夜晚通過想像和手淫得到他渴望保護和廝守的瑪蓮娜。
小鎮上傳來瑪蓮娜丈夫戰死北非的消息。雷納多眼睜睜看著瑪蓮娜一個人淚流滿面。而從這以後,瑪蓮娜更加成為婦女門心目中的壞女人,因為她是寡婦,是「偷漢子的淫娃」。男人們沒有誰不覬覦著她的美色,紛紛上門願意幫助這個在戰爭中沒有任何經濟來源的可憐女人,特別是當她在一次空襲中失去那可憐老父親以後。雷納多親眼看到那些可惡的嘴臉,毫不知恥的牙醫,無休止慾望的無德律師,還有那些自詡的戰爭英雄,他們紛紛前來,一邊卸下道德的面具,一邊解下褲腰帶。
根本無力抵抗的女人墮落了,或者說是屈服了。她甚至成為德軍的懷中人。這一切全都看在可憐的雷納多眼裡,他什麼都不能做;只有繼續在夜晚想像她美麗的身體還有他解救她的英勇故事。他只有眼睜睜的看著心目中的女神被狠狠罵為賤人,他只能病倒。甚至,他只能從別的女人那裡得到安慰。
一直記得這樣一個畫面:少年看著瑪蓮娜被侮辱,然後眼淚就流下來。透過那個小小的牆孔,是一隻流著眼淚的藍色眼睛,他說,我原諒你一次。這句話是雷納多的諾言,也是他對於愛情的誓言。很多人可能爭論這並不是愛情,因為他們甚至從來沒有過交談。一切都是少年的幻想和單方面關注。但是我願意把它稱為愛情,因為,愛情可以屬於一個人,在心底緩慢滋生,帶著決絕和壓抑的慾望。
影片的高潮處出現在盟軍登陸的時候,一方面小鎮上歡天喜地的迎接新生,宣告獨裁統治結束;另一方面,那些兇悍的婦女們揪出了瑪蓮娜,曾經的高傲和冷艷再也不在,她穿著白色睡衣,任憑那些粗壯的女人們在身上拳打腳踢,直到衣服都被撕破,直到腿都被打骨折,直到全身都是鮮血。全鎮的男人都注視著這個曾經無比驕傲的女人,包括根本不知該做什麼的雷納多。他眯著眼睛不敢正視這殘忍的景象。此刻他的心底該是如何的疼痛和無奈。當最後一拳落在瑪蓮娜身上的時候,她慢慢向前爬走,這個從電影開始到最後都基本上沒有說話的女人,終於在沉默中爆發。她撕心裂肺的喊叫,她終於為了自己的美麗付出了「代價」,那一刻的她是何等絕望,這個世界對她來說再也沒有愛和寬容可言。
喧囂的午後,少年親眼看著女人拖著疲憊身軀登上了遠行的火車。
記得在看電影的時候以為到這里故事該收場了,這個「美麗的傳說」因為悲劇收尾。可是,瑪蓮娜的丈夫卻回來了。然而物是人非,他失去了一條手臂,而他的家也早已成為難民營。小鎮上的人仍然不忘嘲諷他可憐的妻子。雷納多這時已經是一個開始抽煙的少年了。經過戰爭,經過對瑪蓮娜的愛,他已經重新發育。他在無聲的夜裡給黎諾寫信告訴他,瑪蓮娜的心從來沒有背叛過他,他應該去外地找回她。
影片的最後,瑪蓮娜和丈夫一起重新回到西西里。這個經歷太多的女人開始蒼老,她有了皺紋,有了眼袋,並且發胖了。人們開始唏噓不已,人性在這一刻更是顯得可笑。經過市場時瑪蓮娜得到大家的歡迎,曾經毆打過她的婦女叫她「瑪女士」。
西西里依然平常和喧囂。當雷納多幫瑪蓮娜拾起掉在地上的水果的時候,她輕輕說了聲「謝謝你」。這一刻少年百感交集,他單車的方向終於開始相反了,即使他不斷的回頭張望那不再美麗的背影。
可是時光終於拋卻了我們的過去,沉澱下來的都將會變成心底永遠的秘密。某個午後,當我們一邊喝著枯澀甘香的咖啡的時候,我們終於明白:也許,這一切都只是個傳說。
美麗的傳說。
所以當傳說被冠以美麗之名的時候,我們才能清晰和有力的感受到,那是一種心在流血的美,或者說,有時候美的只是當初的那一種愛或恨的狀態。
一直有沖動記下這個故事,告訴自己這是青春,是成長,是緬懷和追憶。西西里少年身上發生的一切,逃課和上課走神,開老師玩笑,砸學校雕塑,偷父親長褲,理發時提出剃須,幻想和自己的愛人**,在碼頭上寫一封封不會寄出去的情信,所有的這些細節,我都願意把他當作美麗的傳說。在戰爭狀態下人們的思考,少年的發育和青春期,還有近乎純潔的愛以及精神的堅守,我想這應該是導演吉塞普·托那托在拍完「回歸」三部曲的〈〈天堂電影院〉〉和〈〈海上鋼琴師〉〉以後想要表達的有關人性的主題。
「歲月匆匆,而今我已經愛上過很多女人。當她們緊緊擁抱著我的時候,問我會不會記掛著她們。我相信我當時的心裡是會的。但我唯一從來沒有忘懷的是一個從來沒有問過我的女人。她就是瑪蓮娜。」
相信樓主看完,應該有個深刻的體會和感悟。
《美麗人生》。
殘酷的戰爭.
與之相反。
因為經歷著苦難,所以活著的人竭盡全力描繪美麗。因為經歷了戰爭,人們才會更加珍惜美麗人生。這不是美麗的人生,可是誰又能否認它的美麗?
一雙清澈的眼睛,如泉水清甜,如大海碧藍,如天空明亮。無邪的雙眸,閃爍著好奇與快樂。這樣的眼睛屬於孩子,天真爛漫的孩子。相信誰也不忍心去傷害一個純真的孩子。只是,這個世界總是很奇怪。人們彼此傷害並樂此不疲。傷害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爭吵,比如打架,比如戰爭。於是,生命最初的顏色在不知不覺中漫漫消逝了。讓一個懵懂的孩子去接受戰爭,又或者讓孩子在戰爭中過早地失去原色,這不是一個父親的願望,絕對不是。
所以有了美麗的謊言。
或許,這是世界上最完美的謊言;又或許,這是世界上最大膽的謊言;又或許,這是世界上最困難的謊言。只是,基恩做到了。在孩子無邪的眼睛裡,一場殘酷的種族迫害成了游戲。猶太人的智慧的確名不虛傳。況且,以一個父親的立場,還有什麼比保住孩子性命更重要的呢?
5歲的孩子,在過生日的當天,被抓進集中營。父親能做的,只是極力去掩飾這不幸的一切。
為什麼他可以如此鎮定,為什麼他可以如此應變神速。性格使然?被迫使然?滑稽搞笑的背後,我看到一個偉大的身影。
作為父親,他要保護自己的兒子。所以,可怕的集中營成了游戲的場所,納粹扮演警察的覺色,恐怖的規定被解釋成游戲規則。每一次危機,父親都能化險為夷。似乎他在謊言中穿梭自如,游刃有餘。只是我們還會發現他的緊張。解釋完規則,偷偷擦了擦臉頰的汗,不安的神色一閃而過。面對孩子的始終是笑臉。哪怕勞累了一天,哪怕自己危險重重。要怎麼樣才可以讓兒子深信不移,正面的,反面的,湊巧的,人為的,只要確保兒子相信,什麼都可以。於是孩子成了集中營里唯一活下來的孩子。是生命的奇跡,還是一位父親創造的奇跡?
父親生命最後的瞬間定格在那個生銹郵箱的投遞口。一雙眼睛看著,父親走著滑稽的步伐,回頭朝郵筒的方向笑著,調皮的眨眼。他的背後抵著硬冷的槍。原來,面對死亡還可以如此幽默。我不能想像那一刻,他的心底在想著什麼。我只知道,完美的謊言圓滿謝幕了。
這是一個父親最後能做的吧。的確無可挑剔。眼中開始彌漫某些濕潤的東西。讓人無法發笑的幽默,還可以稱之為喜劇嗎?
⑹ 問一部電影名和主要內容,最好有影評
中文名稱:心靈驛站
英文名稱:The Station Agent
別名:火車站管理員
資源類型:HDTVRip
發行時間:2003年01月26日
電影導演:Thomas McCarthy
電影演員:Jayce Bartok
Paul Benjamin
Jeremy Bergman
Jase Blankfort
Bobby Cannavale
帕特麗霞·克拉森 Patricia Clarkson
Lynn Cohen
彼得·丁克拉格 Peter Dinklage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導 演: Thomas McCarthy
主 演: Jayce Bartok Paul Benjamin Jeremy Bergman Jase Blankfort Bobby Cannavale 帕特麗霞·克拉森 Patricia Clarkson Lynn Cohen 彼得·丁克拉格 Peter Dinklage
上 映: 2003年01月26日 ( 美國 )
地 區: 美國 ( 拍攝地 )
對 白: 英語
評 分: 8.1/10( 7445票 )
顏 色: 彩色
聲 音: DTS Dolby Digital SDDS
時 長: 88 分鍾
類 型: 劇情 喜劇
分 級: 英國:15 瑞典:Btl 芬蘭:S 澳大利亞:M 西班牙:7 荷蘭:AL 美國:R 義大利:T 瑞士:10
劇情簡介:
男子芬巴走到哪都十分引人注目,因為他有著異於常人的矮小個頭,常會有人因此嘲笑他的侏儒身材。芬巴無法改變自己外表,他只好選擇避開人群。除了平時只與一位老黑人來往之外,芬巴孤獨生活中的另一項寄託,就是他熱中研究的各式火車。
在偏遠的地帶,友誼不請自來…
當芬巴唯一的好友過世,並留給他一間鄉下的火車庫房時,芬巴決定搬離原本熟悉的環境,遷進該處獨自生活。他本來打算在這偏僻的環境里,能不受打擾的獨自生活著,卻反而接二連三出現幾位意外訪客,闖入他平靜的生活中,包括一位經營流動餐車的爽朗大男孩、遭受喪子之痛的女畫家、年輕的圖書館辣妹與一位天真的黑人小女孩。剛開始,芬巴依舊習慣獨來獨往,保持安全距離,但這些新朋友的溫暖關懷,讓芬巴漸漸敞開心胸,開始與他們產生互動。就連芬巴也感覺到,這份逐漸萌芽的友誼,似乎對他原本孤獨的生活帶來一些變化...
幕後花絮
【下一站,幸福】原始構想來自…
本片導演、編劇湯瑪士麥卡錫在拜訪一位住在紐澤西的親友途中,無意間發現「新天地站」(Newfoundland)的這間荒棄的火車庫房,他第一眼就被鐵道旁的破舊小屋所吸引,似乎有許多故事在這里發生,很多人在這里留下回憶;導演開始尋找曾經擁有這個庫房的人,也聽了很多火車迷聊起美國火車的歷史文化,以及他們的狂熱。這個站「新天地站」(Newfoundland)就是這部電影的起點。
「火車」-最浪漫的移動…
對導演而言,火車代表跟過去的連結,而搭火車是最有趣、優雅和最浪漫的旅行方式,就像一次探險,也能感受童心未泯的興奮之情。當沿途風光景緻不斷地向後消逝,世界在你眼前揮手而過,這種心情是火車最特別的地方。
退居幕後的驚喜
演員出身、首度執導電影的湯瑪士‧麥卡錫,說出當他退到攝影機後的心情。在拍攝現場他必須非常專注,協助並指導演員,加上大大小小的突發狀況,接二連三的挑戰,這些的壓力,常常讓他覺得世界彷佛就要在他面前崩塌一般,尤其看到片中的演員坐在湖邊,輕松地抽著煙大聲談笑,他真想脫口而出:「嘿!我也要和你們報一隊,我再也不要當導演、工作人員」。而事實證明湯瑪士‧麥卡錫交出優秀的成績,完成感人有趣的劇本,而且激發演員完美的演出在【下一站,幸福】。
演職員介紹
彼得‧汀克萊傑 Peter Dinklage (飾演 麥芬巴)
彼得‧汀克萊傑雖只有四呎五的迷你身高,但他的演藝生涯卻不容人小覷。曾在英國皇家戲劇學院及英國威爾斯音樂戲劇學校學習的他,練就深厚戲劇功力。他的表演經驗橫跨戲劇、電視與電影三個不同領域,彼得‧汀克萊傑活躍在紐約外百老匯(Off-Broadway)劇場界,曾參與好幾部膾炙人口的舞台劇演出,更自編自演過一部戲劇【Frog】。他不僅在戲劇界發展長才,更參與過電視影集【Oz】、【危急最前線】演出。跨足電影界之後,彼得‧汀克萊傑更是讓人記憶深刻的演員,雖因為他身高的限制,多半飾演配角,但他也總能將這些「小」角色發揮得淋漓盡致。他曾演出飛利浦考夫曼(【蘭花?#092;】)所編劇的【Human Nature】,也在一部低成本獨立製片影片【13 Moons】里演出一位失意的小丑。
【下一站,幸福】是彼得‧汀克萊傑第一部擔當男主角的電影,他沉穩內斂的演出,成功詮釋一位離群索居但卻心地善良的男子。名影評家David Sterritt稱贊彼得‧汀克萊傑是位「有一張表情豐富的臉,他可以不靠對白就能非常出色的表現出人物的內心情感,這樣細膩的表演是值得每個演員學習的」。彼得‧汀克萊傑更因為【下一站,幸福】里精湛的演出讓他獲得今年美國影視演員協會獎(Screen Actors Guild Awards)的提名,彼得‧汀克萊傑的演技終獲肯定。
派翠西亞‧克拉森 Patricia Clarkson (飾演 奧莉維何瑞斯)
派翠西亞‧克拉森以她低沉、富有磁性的嗓音,與收放自如的表演方式,在美國電影界樹立了鮮明的形象,從87年的【鐵面無私】開始,她參與近30部電影的演出,其中有許多令人膾炙人口的佳片,例如【高檔貨】里頹廢的女同性戀者,【綠色奇跡】里濱臨病危邊緣的女子,【遠離天堂】中的保守的小鎮婦女,及拉斯逢提爾的【厄夜變奏曲】里具有戒心、極不友善的封閉村婦…。你很難將派翠西亞‧克拉森歸類,因為她喜歡嘗試各類不同的角色,並且她都能以自己獨特的個人特?#124;融入其中。她在【下一站,幸福】里飾演一位遭逢喪子之痛的女藝術家,可圈可點的演出為她贏得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國家影評人協會獎等殊榮。
去年她共有四部影片入圍日舞影展,更以【下一站,幸福】及【Pieces of April】兩部影片獲得日舞影展評審團特別獎的殊榮。派翠西亞‧克拉森可說是美國獨立製片電影之後,她更以超越現有演藝成就的目標,在戲劇界不斷鞭策著自己。
巴比‧卡納佛Bobby Cannavale(飾演 喬奧拉瑪)
巴比‧卡納佛成為演員的理由實在讓人跌破眼鏡,就因為他古巴裔的母親不希望巴比學壞,便敦促他參加學校戲劇演出,也因此讓他與戲劇結下不解之緣。從電視劇開始崛起,巴比‧卡納佛在小螢幕中可是家喻戶曉的演員,他曾參與演出轟動一時的影集【艾莉的異想世界】,更在著名影集【慾望城市】里有著令人記憶深刻的演出,他也曾演出【Oz】、【危急最前線】等電視影集,因此與彼得‧汀克萊傑結為好友。巴比‧卡納佛在大螢幕上演出的作品並不多,較為人熟知的則是【夜襲曼哈頓】、薛尼盧梅所執導的【奪命大反擊】(也因此成為大導演薛尼盧梅的女婿),更在【人骨拼圖】里與安潔麗娜裘莉同台飆戲。他在【下一站,幸福】里飾演一位古巴裔的樂天男子,雖是一位駕著咖啡車的小販,但他爽朗的個性與絕佳的廚藝成為三人友誼間最好的潤滑劑。
巴比‧卡納佛不僅在螢光幕前成績亮眼,他更被紐約外百老匯的Circle Repertory Theater網羅為旗下演員,參與過許多戲劇演出。多方面嘗試戲劇、電視與電影的演出,巴比‧卡納佛的演藝之路令人期待。
【導演】湯瑪士‧麥卡錫 Thomas McCarthy
首度執導的湯瑪士‧麥卡錫,就交出【下一站,幸福】這樣亮眼的成績。【下一站,幸福】在去年日舞影展上堪稱最風光的一部片,得到美國獨立製片指標日舞影展三項大獎。也因為湯瑪士‧麥卡錫之前的戲劇經驗,讓他在選角與指導演員的過程中更能拿捏得當。他曾參與過多部紐約外百老匯戲劇演出,也因此結識了【下一站,幸福】的三位主要演員。他更參與【艾莉的異想世界】、【城市大贏家】等電視影集的演出,並且也跨足電影【門當「父」不對】、【Certain Guys】的演出。他也像【下一站,幸福】里的三位主要演員一般,遊走在戲劇、電影及電視三方,不過看來【下一站,幸福】的出色成績,絕對會讓湯瑪士‧麥卡錫在演藝界多一項令人稱贊的才華。
參獎紀錄
榮獲美國日舞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劇本、最佳女主角三項大獎
榮獲國家影評人協會推選為年度十大佳片
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女配角獎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最佳女配角獎
佛羅里達影評人協會最佳女配角獎
西班牙聖賽巴斯汀影展兩項大獎
斯德哥爾摩電影節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入圍獨立精神獎最佳影片、最佳製片、首部劇本獎
入圍英國影藝學會最佳原著劇本獎
演員表:
Jayce Bartok .... Chris
Paul Benjamin .... Henry Styles
Jeremy Bergman .... Jacob
Jase Blankfort .... Store Customer
Bobby Cannavale .... Joe Oramas
帕特麗霞·克拉森 Patricia Clarkson .... Olivia Harris
Lynn Cohen .... Patty at the Good to Go
彼得·丁克拉格 Peter Dinklage .... Finbar McBride
Maile Flanagan .... Pappy's Waitress
寶拉·格瑞絲 Paula Garcés .... Cashier
Ileen Getz .... Mrs. Kahn
Raven Goodwin .... Cleo
理查德·凱德 Richard Kind .... Louis Tiboni
Joe Lo Truglio .... Danny
Josh Pais .... Carl
下載地址:http://lib.verycd.com/2005/09/21/0000065828.html
⑺ 窈窕淑女電影觀後感
《窈窕淑女》是一部非常經典的影片,講述了賣花女被改造的事情。賣花女本身長得也是美麗的,但是她的嗓音和她所從事的職業讓她不會是一個那麼優雅的女孩。而賣花女的人生也因為一個語言學家教授的打賭而發生了轉變。
賣花女想要改變自己的人生,剛好她聽到了教授的那個賭約。教授說他有辦法把賣花女改造成一個優雅的貴婦人,而且帶她出席游園會也不會被人識破。
賣花女剛好就聽到了,於是她就找上了教授,在另一個人的幫助下,她也開始了改造之旅。
故事本身呈現的不僅僅是賣花女改造的過程,以及結果,還呈現了她是如何在學習的過程中成為了一個更優秀的人。
這也體現了學習對於人的價值。賣花女在成功改造過後呢,也擁有了自己的愛情。至於這個愛情的對象是誰,在影片中可以找到。
⑻ 求《勇敢的心》影評!
最佳答案
檢舉
繼凱文.柯斯特納的《與狼共舞》之後,梅爾·吉卜森的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勇敢的心》在奧斯卡典禮上再次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好萊塢才子夢想成真的故事。
這部影片的背景是真實的歷史,裡面的人物也是一個十分典型的英雄,應該說這是一 部不容易表現好的影片,可梅爾·吉卜森從整體故事、情節的構思到人物形象的塑造都煞費苦心,以情動人,使得這一部可能拍成歷史教科書式的影片感人至深,頗有可圈可點之處。
首先是整體故事結構的形成,既不離蘇格蘭反抗英格蘭壓迫的大背景,也不刻意去正面表現這些矛盾,影片的開始,華萊士的父親及親人犧牲一段完全從側面切入,以少年華萊士的視角去體會那段痛苦,而後華萊士回到故鄉,也將他和梅倫的愛情故事作為前台,英格蘭對蘇格蘭人的欺侮作為背景,就在華萊士和梅倫似乎就要那樣恬然而又麻木的度過他們的一生的時候,矛盾激化了,一個英雄誕生了。
記得初次看過這部影片的時候,我的思緒著實混亂了一段時間,英雄的作為是否真是這樣而起的,讓人感到迷惑,我試圖在歷史書籍中找尋答案,但後來我知道那是徒勞的,正如影片後來所表現的,華萊士已經成為了一個神話,不管符不符合歷史真實,老百姓都會樂於告訴你,那是真的。我們象在聽老人們講述一個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重要的是,這個故事會感動我們。
在華萊士成為蘇格蘭民間抗英領袖之後,故事也沒有變得單調乏味,影片的戰爭場面拍的緊張刺激,氣勢不凡,帶有明顯好萊塢當代電影特色,既有鬥智,又有斗勇,華萊士的英雄形象日益豐滿。就在此時,另一個女人出現了,看夠了港台莫名其妙的歷史愛情片之後,這樣的故事卻沒有使我們感到別扭,既然有英雄當然要有美人,當我們覺得她該出現的時候,她就出現了。影片的故事情節以兩條愛情線路架構前後,中間的瑣碎的戰事與傳奇似乎也就成為觀眾心中牽腸掛肚的歷險,愛情賦予了華萊士豐富的感情色彩,以至於在這個600年前的英雄就義之時,今天的電影院里再次響起了唏噓之聲。
說到華萊士服刑一場戲,真是妙不可言,首先音樂的烘托十分到位,人們的情緒被充分調動,其次幾個畫面的切換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氣氛顯得十分緊張。而當奄奄一息的華萊士鼓足力氣喊出了「自由」之後,影片中的他側目含情看到了翩翩而至的妻子梅倫,似乎在了卻繚繞許久的一段思念,與那種與敵人怒目而視的傳統英雄形象相比,我們寧可相信華萊士最後真的想著的是他的妻子。
科班出身的梅爾·吉卜森,他的外象和氣質為華萊士形象的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表演上,他那雙碧藍色傳神的眼睛有著非常出色的表現,這使得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覺得那是一個感情豐富的英雄。如果說我們在《致命武器》系列中看到是極似真實生活中聰明、幽默、風度翩翩的梅爾·吉卜森的話,那麼,在這部《勇敢的心》中,我們則看到了一個具有傑出表演才華的藝壇才子的形象。
影片的成功已經被奧斯卡典禮上的那五樽金光閃閃的金像所證實,但不足之處也不是沒有,比如華萊士的英雄的壯舉,影片設計成為愛情而起和為民族而終,這之間的過度仍顯唐突,與高潮戰事中的極具感召力的華萊士相比,初期那種與世無爭表現似乎難以擔當這個人物的鋪墊。
影片中的配樂十分優秀,尤其是蘇格蘭風笛的運用的確魅力無窮,盡管詹姆斯.霍頓這部影片的音樂沒有獲獎,但總體來說這里的配樂要比他後來獲獎的《泰坦尼克》要更加出色,結構上也要復雜一些,與情節配合十分緊密,真正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⑼ 窈窕淑女的影評
2007-02-12 23:10:47 來自: zizi
My Fair Lady / 窈窕淑女的評論
一個賣花女偶遇一位語言學家赫根,竟成為這位語言學家和他一位朋友打賭的目標。赫根要把這位發音不準舉止粗俗的賣花女阿特莎培訓成為能出入上流社會的名媛閨秀。最終他成功了,但就在他成功之時,他這個害怕女人恐懼婚姻的獨身主義者竟悄然愛上他的「實驗品」——賣花女阿特莎。喜歡這部影片是因為它具有著許多與眾不同的特點:
喜歡這部影片,首先是因為它是一部音樂劇式的影片,劇中人物的一些對話及心理表白大多是在輕松恢諧的音樂伴奏下唱出來的。
另外,這是我接觸奧黛麗『赫本的第一部影片,雖她的大名早已如雷貫耳了,得見其表演,果是名不虛傳。把一個賣花女蛻變為名媛的過程演得如此形象逼真,當她被迫學習發音時,對赫根極為不滿,她詛咒赫根的那段心理在節奏感很強的恢諧音樂伴奏下唱出來,充滿了趣味,讓人不得不認為她可愛至極。還有,當這位灰姑娘變成「公主」時,又是那麼的與眾不同,與前不同,奧黛麗]赫本把這種巨大的差距演得如此傳神,把賣花女的純真、自尊的性格表現得如此維妙維肖,淋漓盡致,其演技自可從中窺見一斑。
這個故事是主題依然是愛情。一個抱定獨身主義的語言學家,一個窮苦出身的賣花女,當他們的生活在某一時刻發生交集之後,他們幸運地雙雙陷入愛情。語言學家與賣花女之間的身份地位差別讓我們不禁聯想到王子和灰姑娘,但在童話故事裡,王子只在頃刻間就愛上了灰姑娘,而在這部影片中,語言學家赫根卻是無意識的喜歡上了自己的曾經十分討厭的「實驗品」。正是這種無意識,讓他們的愛情顯得妙趣橫生。
尤其令人發笑的是赫根在描述女人時候的那種調侃和幽默,他把女人描繪成一種可怕又煩人的動物,他深深地厭煩女人,他在自己朋友面前極盡所能地諷刺挖苦女人,然而就是他這樣一個人卻在不知不覺中愛上了賣花女阿特莎!他自己竟然沒有察覺這種愛,直到阿特莎在他們勝利參加晚宴歸來,因為他們無視自己的存在而憤然離開。這位語言學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把自己之前對女人的種種壞感覺全部瓦解!他瘋狂地尋找阿特莎,當阿特莎告訴他自己要和另外一個小夥子結婚的時候,他那種男人的嫉妒本能讓他再也不能無視自己對阿特莎的愛情。
這部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在各自內心中悄悄地播下愛的種子,又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讓它生根發芽,而當它終於成熟的時候,讓我們不得不敬佩愛情力量之偉大!
愛情讓他們穿越了階級地位,穿越了知識界線,年齡界限,表現在赫根身上,愛情讓這位固守獨身主義幾十年的單身漢毅然放棄了自己的執著,他明知道女人這種動物的煩、厭,卻又不得已的愛上了她們中的一個,並且竟然愛到了不可自拔。
這兩個特別人物的愛情也是特別的,當他們深愛對方的時候竟然是相互詛咒,但是在他們每一句的詛咒中,我們都能聽到他們彼此已經無力抗拒的對對方的愛!而正是這種當事人無法抗拒的愛讓我們看到了愛情力量的偉大!
用女性主義的視角來看這部影片的話,賣花女阿特莎的自尊自愛表現的一點也不比「簡/愛」差,她的表現甚至更為堅強和勇敢。她敢做敢為,敢愛敢恨,獨立自由,充分體現了新時代女性的特質。尤其是當她憤然出走後,在赫根母親家對赫根的那段表白:「沒有你,我照樣能活,沒有你,時間照樣流逝,沒有你,事情照樣進行。。。。」把自己的堅強獨立表達的有趣而可愛,一個完全不依附別人的人格獨立自尊自愛的可愛姑娘就赫然站立在了我們的面前。而赫根之前對女性的所有偏見都在他不知不覺墮入情網之後再也沒有落腳之處了。這似乎是對女性的一種褒揚,是對現代女性獨立人格的一種贊美!
本片從另一個角度描寫了社會階層間相互轉化的一種荒謬,當賣花女阿特莎盛裝參加大使們的晚宴時,竟被王子第一個邀請跳舞,而且被認定是匈牙利的公主,他們的依據就是她的發音和談吐。
而阿特莎的父親,一個無所事事的酒鬼,卻奉行著及時行樂的人生哲學,最後竟因赫根的一封信變成了中產階級,而且開始了讓他感覺疲憊的生活,當女兒阿特莎來找他時,他甚至向女兒抱怨,說赫根害了他,奪走了他的自由,而當女兒問他為什麼樣要赫根幫忙的那些錢時,他竟然也說不出什麼理由來。是啊!誰能拒絕金錢、地位和體面的生活呢?即使這樣會失去做酒鬼流浪漢的自由和快樂!
影片中運用了很多的群眾演員使得社會階層這個隊伍變得龐大而具有代表性。開始時,賣花女阿特莎在劇院門口初遇赫根,周圍的人們七嘴八舌的說話,還有阿特莎父親結婚前和領居們的狂歡以及阿特莎隨赫根兩次參加大型宴會時那些同樣出席宴會的人們。基本上,這部影片中的群像跟隨男女主人公的不同出身也有很大的不同。阿特莎一開始做賣花女時反映的是周圍的勤勞工作的下層社會人們的生活,他們辛苦忙碌,貧窮但也不乏做夢的樂趣。而阿特莎父親成為中產階級之後,他周圍的又是中層社會人們的生活,他們工作之後就是享樂至上,而阿特莎成為赫根的實驗對象之後,跟隨赫根接觸的又是上層社會的人們,他們自視甚高,講究表面的優雅和高貴,他們在賽馬時,只是靜靜的看,而不會像阿特莎那樣盡情地喊!他們判斷一切的標準是那麼的刻板世俗,卻偏又要自視為風雅!
赫根對阿特莎說,在你是賣花女時我把你當貴婦看,當像是貴婦時,我也會(更多見:http://blog.sina.com.cn/u/123848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