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電影如何
『壹』 邵氏電影最好看的幾部
邵氏出品,必屬精品。《牛鬼蛇神》是記錄一段時間,一個地方每個人生活的各種技能,有秀才遇兵,有道理說不清,主要是詐騙手段。《大軍閥》記錄了戰爭時期軍閥人物的性格和特點。
《風月奇譚》思路廣,歡樂多。有趣精緻的電影,讓人捧腹大笑,贊美編劇的巧思。服裝和風景都很精緻,對話也很精彩。演員們很漂亮,演技也很好。
《傾國傾城》「傾國傾城」加上李翰祥這名字很容易被誤認為是一部製作精良品牌的浪漫片。出乎意料的是這是一部宮廷歷史劇亦是李氏第一部清宮劇。
美術場景的華麗在記憶中感覺超窗簾和燃燒。香港導演的魅力在於在狹窄的棚子里創造奇跡和幻覺。在紫禁城拍攝真實場景時,李翰祥獨特的優勢無法凸顯。
《三少爺的劍》是楚原拍的最好最時尚的武俠片;屬於邵氏必看片之一,配角陣容很強。當時邵氏幾乎一個大牌客串,可以數星星玩;
男主爾冬升英氣逼人,把狄姜二人給比沒了。女主余安安也很漂亮;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王墨鏡的東邪西毒。
『貳』 邵氏電影是怎麼回事,現在還有嗎
沒有了,邵氏電影已經於2011年11月28日結束了。
全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擔任總裁,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
1958年,邵逸夫與邵仁枚成立「邵氏電影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
90年代末期,本身已擁有嘉禾、金公主和德寶三間電影公司影片永久版權的衛星電視(STAR TV,即如今的「星空傳媒集團」)曾多次出價洽購760部邵氏電影的永久版權,以壯大其中文片庫的實力,但邵氏拒絕。
(2)邵氏電影如何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1950年南洋影片公司由邵邨人收回並將之更名為「邵氏父子公司」,但是進入50年代後期,由於電懋的成立,香港電影業競爭越發激烈,「邵氏父子」的小成本製作策略已無力招架新挑戰。邵邨人萌生退意,收縮電影製作的業務,轉而大量收購戲院及從事地產業。
1957年邵逸夫從南洋來到香港,那年他已年屆五十,因不滿二哥作為,想接掌製片業務,以穩定片源,兄弟倆最終決定在業務上分道揚鑣。
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標識與兄長的「邵氏父子」的不同。自此,「邵氏父子」只經營戲院及影片發行,「邵氏兄弟」則主管製片業務。
『叄』 邵氏的電影以什麼而出名
邵氏最經典的電影是古裝武俠片,比如《少林三十六房》《洪熙官》《血滴子》。
其次是艷情片,比如《愛奴》《應召名冊》。
『肆』 香港「邵氏電影」指的是什麼
「邵氏」這個名字近兩年來為內地觀眾所熟悉,是因為一系列如《獨臂刀》、《大醉俠》等經典老片經修復以後得以重現,宛如從時空的那頭突然現身,告訴我們邵氏曾經締造了怎樣影響後人的武俠片。在隨碟發行的紀錄片里,有興趣的觀眾可以津津有味地看到邵逸夫坐著車牌號為「6」(象徵著他在兄弟中排行第六)的豪華轎車,一路上經過香港的大街小巷,依然像無數次經過他的電影王國一樣運籌帷幄。還有曾經隨著邵氏的輝煌而紅極一時的女明星凌波、鄭佩佩等回憶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更令無數香港電影人魂牽夢縈的是邵氏坐落於清水灣自成一國的片廠,那可以好幾部戲同時開拍的龐大機構,那不可估量具體價值的道具房,不知如今是否在歲月的灰塵里兀自寂寞。
在香港電影進入史上最低點的「冰河期」時,回顧邵氏數十年歷程也成為一件令人唏噓感慨的事情,而如果能從中獲得些許對當下有所借鑒的經驗,那就是邵氏這個被稱為「活化石」的電影王國跨越時間的力量。但無論如何,邵氏都不是一個有可能再被重現的神話,它所呈現的最為精彩的那部大戲,其實就是自己的歷史。
邵氏旗下擁有許多在六七十年代紅極一時的女明星,如凌波、樂蒂、林黛、何莉莉、鄭佩佩等,構成了邵氏一道獨特的風景。
商人精明本色獨特家族企業
邵氏兄弟是寧波人,一門四傑,大哥仁傑、二哥仁櫪、三哥仁枚,第四、第五是姊妹早已出嫁,邵逸夫最小,叫仁楞。由於做電影生意要出名,父親不同意。於是另起外號,大哥醉翁、二哥邨人,三哥山客,最小的就起名叫逸夫。邵氏兄弟天生具有經商的精明頭腦,比較知名的事情是邵醉翁力捧陳玉梅的逸事,由於當時「天一」台柱胡蝶被「明星」挖走,邵醉翁發現陳玉梅樸素隨和,便以巨資捧她成為中國電影皇後,陳玉梅成了他的夫人,其他電影公司也永遠不能將她挖走了。所謂長兄如父,邵醉翁集邵老大、總經理、導演於一身,其長袖善舞的精明為兄弟們樹立了榜樣,也為將來可持續發展奠定深厚基礎。
四兄弟中老二任會計,內部掌握財務開支,從源頭上把關,老三和邵逸夫任發行,幾兄弟不僅在公司行政上相互協調,在影片拍攝上也全員出動。公司成立之初,生產的十一部影片,基本上是老大執導;老二、老三獨立或聯合編劇;邵逸夫不僅會編劇還能做攝影。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得來的抽成統統進入家族賬下,公司家長式的管理,最大程度縮短了製作周期,因此使影片具有很強競爭力。當然這必然造成一些影片質量欠佳,也為同行間詬病。
邵氏兄弟分道揚鑣
大家所熟知的「邵氏」包括邵氏兄弟公司(SB)和邵氏父子公司(SS)等,而它們又分別是什麼來頭呢?
1950年南洋影片公司由邵邨人收回並將之更名為「邵氏父子公司」,但是進入50年代後期,由於電懋的成立,香港電影業競爭越發激烈,「邵氏父子」的小成本製作策略已無力招架新挑戰。邵邨人萌生退意,收縮電影製作的業務,轉而大量收購戲院及從事地產業。
1957年邵逸夫從南洋來到香港,那年他已年屆五十,因不滿二哥作為,想接掌製片業務,以穩定片源,兄弟倆最終決定在業務上分道揚鑣。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標識與兄長的「邵氏父子」的不同。自此,「邵氏父子」只經營戲院及影片發行,「邵氏兄弟」則主管製片業務。
邵氏稱霸天下二十年
在邵氏字典中「賺錢」永遠是第一位的。於是如何賺錢就看邵逸夫的幾個高招,首先是清水灣開山填土,大興土木建造「邵氏影城」,最終建有大型隔音攝影棚、置景場、辦公大樓及彩色沖印廠、員工宿舍及各種技術室,是遠東最大的片廠。隨著清水灣片廠落成,邵逸夫也打造了一套管理制度,保障片廠可流水作業。從1959年建廠到1979年的20年間是邵氏稱霸天下的時代,尤其是前10年,也是邵氏王國的黃金時代,陣容強大,出片水準高,當時實施的計劃就是———大投資、拍大片、賺大錢。一些高水平的大製作使得與「電懋」的競爭反敗為勝。而如李翰祥、胡金銓、張徹等大導演逐漸組建自己的製作隊伍,演變出不同的派系陣營。邵氏最知道觀眾想看什麼,邵逸夫自18歲開始就直接面對觀眾,哪些影片一定賣錢、哪些影片可能冷門,他都很清楚,可以說他是在觀眾群中成長的,所以貫穿始終的就是「觀眾至上」的傳統。
克己之功和容人之量
作為一位資本家除了善於經商的精明頭腦外,克勤、克儉、表率作用是值得員工敬佩的關鍵所在。邵逸夫的勤奮和毅力非一般人能比,如張徹所說「每天工作16小時,數十年如一日。每天9時上班,上班前練兩個小時氣功,從不間斷。上班時交待各主管工作,都寫好紙條,每人一張,到廠後第一件工作先看導演前一天拍好的毛片,站著看,一邊看一邊做甩手運動。每個月開拍影片劇本、故事,他要親自審閱,自己不看劇本時,由導演或看劇本人向他報告,由他最後裁決。」邵逸夫曾說,他沒有娛樂,看電影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娛樂,更是他對員工的教育,他自稱自己是全世界看電影最多的人,80歲以前,每年看六七百部片。
邵逸夫的容人之量是令員工最佩服的地方,他自己每天9時一定到片廠,工作人員遲到可以容忍,開會、試片等,他一定先到,其他人員遲到也不追究。值得一提的是,邵氏的「金牌導演」李翰祥1963年在事業高峰期離開邵氏到台灣另謀發展,並帶走大批技工好手,幾乎動搖了邵氏根基,但邵逸夫愛才如命,70年代允諾他重返邵氏,這或許只有邵逸夫能夠做到。
口述:周承人、李以庄夫婦(香港電影歷史資深研究學者,預出版專著《香港電影史》)
采寫/整理:本報記者張悅
■邵氏四大導演
邵氏的歷史,其實是脈絡清晰的:上世紀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是邵氏的創業期,代表人物是李翰祥,他的黃梅調影片成為邵氏的主打類型;60年代中期往後,在張徹和胡金銓的極力倡導下,邵氏把武俠片帶入了輝煌期,楚原在70年代和古龍合作拍攝的奇詭刀劍武俠片延續著邵氏的輝煌。
李翰祥:開創黃梅調電影
李翰祥在邵氏的創業階段進入公司,當時他力主拍攝黃梅調電影,選用林黛擔任主演拍攝出影片《貂蟬》,影片於1958年上映,隨即打破了國語片在香港的票房紀錄。李翰祥隨後拍出了《江山美人》,李翰祥的黃梅派電影漸漸成為邵氏出品影片中的一大支。
胡金銓、張徹:確立新派武俠片風格
與李翰祥不同,胡金銓和張徹則以拍攝武俠片聞名,他們的風格被人定義為新派武俠電影,確定這一派的開山之作是胡金銓1966年起用岳華、鄭佩佩主演的《大醉俠》,次年,張徹的《獨臂刀》上映,成為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元的影片。
楚原:最古龍的武俠片導演
楚原拍攝的影片多以古龍的小說為藍本,他的《流星。蝴蝶。劍》等都是這類超現實武俠片的代表作。經常在楚原的影片中出現的演員是狄龍,當年,人們習慣地把楚原、古龍和狄龍三人稱為鐵三角。整理:張悅
■現在時
專訪邵氏兄弟公司製作總監黃家禧
給香港一個最大的影視城
香港邵氏兄弟公司的製作總監黃家禧先生表示邵氏正在蓋一個全新的電影拍攝基地,在東南亞、在全世界也是最大的、最先進的影視城,希望給香港電影人一個最好的拍片地方。把它貢獻給明年中國電影100周年,應該是一個很好的禮物。
采寫:本報特約記者袁蕾
專訪天映娛樂中國首席代表汪之雄
天映娛樂大打邵氏牌
汪之雄先生向記者介紹說:「邵氏比較完整保存的共有772部,對邵氏這些經典的作品,我們一定會很好地加以利用,對於其中的一部分,我們可能會以35毫米膠片讓它們重現銀幕,其他的我們也會通過家庭影視產品、收費電視等平台推出。」天映娛樂將繼續每個月發行8部邵氏精彩巨作。
采寫:本報記者張悅
■電影筆記
一面奇妙的招牌
「邵氏」是一面非常奇妙的招牌,無論你是屬於哪一個年齡層的,都會找到屬於自己年代的邵氏記憶。父母的一代,不,那一輩的父親大多忙於工作養家,很少進電影院,倒是不少年輕母親帶著孩子們去看電影,兩個孩子一張票,蠻劃得來的,我就是這樣拖著母親的手,在住處附近的樂都戲院看了很多邵氏電影。
印象中很少看黑白片,大概當時大家都更喜歡那「綜藝體彩色闊銀幕」的biggerthanlife感覺,看完了把銀幕上的千嬌百媚花團錦簇金雕玉砌,都一並打包帶回家去,在一個又一個悠長的下午慢慢消耗著,等待下一次的「盛宴」。
那時候每月一次到報攤購買新鮮出爐的《南國電影》是莫大的喜悅;那時候也沒有電檢三級制,看《獨臂刀》(1967)是跟著哥哥一夥兒去的。一位朋友告訴我,他的經典邵氏經驗是與同學們瞞著家長去看呂奇導演的「咸片」。
三十來歲的朋友,他們的邵氏回憶並不是封鎖在熱鬧的戲院里,而是在夜半無人亦無私語之時,一部接一部地狂看海外發行的錄影帶,都是些配了英語對白的武俠動作片。
至於二十齣頭的一代,雖然錯過了邵氏的經典,卻也朦朦朧朧地聽過邵氏影城的神話,即使沒有看過「必屬佳片」的「邵氏出品」,卻都認得一年一度出席香港小姐選舉的邵逸夫先生。
邵氏尚未成為歷史,但對邵氏很需要進行研究。不是對任何事物都可進行歷史研究的。這裡面要有一些基本的條件。例如一定的時間跨度,期間有相當的變化和發展,又有可供參考的文獻和材料流傳。此外,研究者和被研究的事物之間最好有足夠的時間距離,對於建立冷靜的觀察和公允的態度來說,這是有幫助的。就此而言,邵氏電影基本上具備了進行歷史研究的條件,畢竟這已是超過七十個年頭、內容繁復多樣的歷程。
邵氏家族的電影事業,從上海到香港,歷時近大半個世紀,不但對本地電影工業影響深遠,在中國電影史上也佔了很重要的一個位置。
□黃愛玲(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本文節選自《邵氏電影初探》前言)
策劃:本報娛樂新聞部
學術顧問:陳山、郝建、陸弘石
『伍』 邵氏恐怖電影
邵氏恐怖電影:
1、《陰靈》
《魔界》是1982年由爾東升、劉雪華主演的一部恐怖電影。鄭忠(爾東升飾)和女友王麗芬(劉雪華飾)都是警察,一次二人出遊聽到詭異的童謠,隨後王麗芬著魔。旅遊歸來,一連串詭異事件發生,如子彈轉彎、同事電梯中墜亡等,身邊人連二連三地死去。
原來上身王麗芬的女鬼前世和鄭忠是兄妹,因為戰亂她被父母賣掉,隨後遇害,化成厲鬼,今世復仇,而如今死去的這些人均是前世與女鬼之死有關之人。
《魔界》是一部典型的猛鬼復仇電影,影片注重因果循環,前世那些人如何加害女鬼,今世便如何得到女鬼懲罰。
盡管故事框架是「猛鬼復仇」,但劇情卻不俗套。前半部分恐怖,仇人各式花樣死去令人瞠目結舌,令人感慨厲鬼如此邪惡;直到女鬼身世浮出水畫,又讓觀眾對其產生不盡憐憫。
『陸』 《邵氏》電影為什麼沒有了
邵氏電影公司在1960到1980年帶是輝煌一時的香港電影大公司。公司當時的掌舵人就是邵逸夫1985年之後,邵逸夫的精力主要投入到TVB電視台之上,邵氏電影宣布正式停產,即便邵氏電影在停產了的20多年之後,依然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邵氏的影響是深遠的,就好像是一個強盛一時的王朝,就算是分崩離析了。
《邵氏》電影
邵氏的前身是1925年成立的天一公司,1937年改名為南洋影片公司,1950年又更名為邵氏父子公司,邵逸夫是在1957年開始接管製片工作的。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邵逸夫任總裁,同時在九龍的清水彎購買土地,准備興建邵氏影城60年代初到70年代後期,是邵氏公司最為風光的時期,邵氏的經典作品基本都是出自哪個階段。
1985年邵氏公司宣布停產,「邵氏出品,必屬佳片」的宣傳語,從此退出了觀眾的視野邵氏在50年代後期開始走向輝煌,當時主要的競爭對手是電懋公司,兩家公司甚至同一時間拍出同樣題材的影片上映,造成了惡性競爭在 1964年3月5日,電懋和邵氏兩家電影公司簽訂了不在搶拍的協議,使今後的電影工業走上良性競爭的道路。
『柒』 邵氏電影為什麼這么好
在邵氏字典中「賺錢」永遠是第一位的。於是如何賺錢就看邵逸夫的幾個高招,首先是清水灣開山填土,大興土木建造「邵氏影城」,有大型隔音攝影棚、置景場、辦公大樓及彩色沖印廠,員工宿舍及各種技術室,是遠東最大片廠。邵逸夫還打造了一套管治制度,保障片廠可流水作業。從1959年建廠到1979年的20年間是邵氏稱霸天下的時代,尤其是前10年,也是邵氏王國的黃金時代,陣容強大,出片水準高,當時實施的計劃就是———投大資、拍大片、賺大錢。而如李翰祥、胡金銓、張徹等大導演逐漸組建自己的製作隊伍,演變出不同的派系陣營。邵逸夫自18歲開始就直接面對觀眾,哪些影片一定賣錢、哪些影片可能冷門,都很清楚,可以說他是在觀眾群中成長的,所以貫穿始終的就是「觀眾至上」的傳統
作為一位資本家除了善於經商的精明頭腦外,克勤、克儉表率作用也是關鍵所在。邵逸夫的勤奮和毅力非一般人能比,如張徹所說「每天工作16小時,數十年如一日。每天9時上班,上班前練兩個小時氣功,從不間斷。上班時交待各主管工作,都寫好紙條,每人一張,到廠後第一件工作先看導演前一天拍好的毛片,站著看,一邊看一邊做甩手運動。每個月開拍影片劇本、故事,他要親自審閱,自己不看劇本時,由導演或看劇本人向他報告,由他最後裁決。」邵逸夫曾說,他沒有娛樂,看電影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娛樂,他自稱自己是全世界看電影最多的人,80歲以前,每年看六七百部片。
邵逸夫的容人之量是令員工最佩服的地方,他自己每天9點一定到片廠,工作人員遲到可以容忍,開會、試片等,他一定先到,其他人員遲到也不追究。值得一提的是,「金牌導演」李翰祥1963年在事業高峰期離開邵氏到台灣另謀發展,並帶走大批技工好手,幾乎動搖了邵氏根基,但邵逸夫愛才如命,70年代允諾他重返邵氏,這或許只有邵逸夫能夠做到。
邵氏的歷史,其實是脈絡清晰的: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是邵氏的創業期,代表人物是李翰祥,他的黃梅派影片成為邵氏的主打類型;60年代中期往後,在張徹的極力倡導下,邵氏把武俠片帶入了輝煌期,其中,又分成兩個支派,一個是張徹力主的新武俠電影;另一個則是楚原,他擅長和古龍合作拍攝那些超現實主義的武俠作品。可惜的是,李翰祥、張徹已經分別於1996年和2002年離我們而去了。
『捌』 降頭邵氏電影好看嗎
《降頭》是由邱禮濤執導,邵美琪、鄭浩南、林雪、黃德斌等人主演。影片主要講述了香港警察樂民在泰國與一小姐邂逅,樂民回國後一去不返,小姐為情自殺,暗戀小姐的酒吧打工仔為了報仇,用降頭詛咒樂民一家人的故事 。這部片子整體還是很好看的,在當時那個年代,這種片子還算是比較新奇的,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降頭》是由邵氏兄弟公司製作,電影裡面許洛和未婚妻王菊英交往多年,彼此之間感情十分要好,終於,兩人決定步入婚姻的殿堂,然而,就在婚禮的當天,許洛竟然拋棄了王菊英,和名叫羅茵的寡婦走到了一起。原來羅茵一直苦苦單戀著許洛,於是羅茵找到了一位邪惡的降頭師,讓降頭師在許洛身上施法。
王菊英在偶然之中知道了事件的真相,並且震驚得知自己已經被下了致命的"死降",憤怒的她找到了另一位降頭師,想要和羅茵對抗,一場混戰即將拉開序幕。
『玖』 以風月片而著稱,香港邵氏系列電影,是怎樣的一個存在

李氏風月片對後世的港片影響深遠,像後來邵氏的《唐朝豪放女》、《愛奴》都是延續了他的情色風格。這一類型也一度成為香港影壇的特色題材,要知道,很多影迷的性啟蒙都是來自於邵氏的風月片。
『拾』 為什麼邵氏的電影都那麼好看精彩
古裝片布景、服裝、發式都很美(張徹除外),賞心悅目,時裝片的視覺效果不行
爛片也有不少,像大部分金庸劇,還有什麼女殺手之類,都蠻無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