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英文電影
『壹』 不知道怎麼做英文影視賞析。
可以多看一下別人的影視賞析是從那幾個方面入手的呀,這樣自己寫的時候會有點頭緒,實在不行就先寫中文的再翻譯好了,不過不推薦這樣做哦。還有,要選自己感興趣的電影和題材,這樣自己才會願意寫。
『貳』 (急)求英美電影欣賞論文 要全英文的啊!!!
歐美電視劇
www.75.com
www.jianghutv.com
或者你上www.tudou.com上搜一下,那上有不少上傳的美國電視劇和電影
『叄』 請問英文電影賞析課怎麼上呢
初中生進行英文電影賞析啊?會不會太難了??估計台詞里的很多單詞他們都看不懂。
要不這樣吧,給他們看看一些時間比較簡短的適合初中生看的美劇,看完之後,可以讓他們復述劇情或者情景扮演等等等。
『肆』 對英語電影欣賞的方式提兩個建議
先看一遍有中英文字幕的
再看一遍無中文字幕有英文字幕的
再看一遍無字幕的
這可以邊看電影邊學習英語
記得把不會的單詞記錄下來哦
『伍』 英語電影賞析課應該怎麼上可以放些什麼類型的電影呢詳細些
有一種樂趣來自分析、探索和思考。這就是在說英文電影的賞析課。對電影的深入思考將使觀影的愉悅感更加精微而美妙,無所謂什麼在微博上發表長篇大論說自己的觀後感(這個不好那個不精的言詞最為沒勁)。生活並不是奇觀,電影才是對黑暗中未知事物的探索。理解電影的便捷方式就是主要它在何種程度上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有很多自己珍視並產生過共鳴的影片(和電影里的人一起笑、一起激動、一起被那些恐怖的場景纏繞。如:1、美國1975年「納什維爾」本片通過24個人物在鄉村音樂之都的零星活動,呈現了一個行業、地區、乃至一個時代的縮影。2、美國1991「末路狂花」本片所描繪的旅途,是兩個女人對抗整個父權社會的過程。3、美國1965「音樂之聲」在這部以二戰為背景的電影中,沒有關於戰爭的正面描述,而是更多的通過音樂詮釋了對祖國、家人和生活的熱愛。4、1997「美麗人生」對於二戰的死亡集中營,盡管從來沒有什麼有趣的層面可言,但他通過展現父愛的喜劇語言,描述了人類的自衛。(在電影賞析中從不分年代的久遠來評估某部電影的優秀,因為任何形式的分析都有可能破壞我們觀影的樂趣)
『陸』 如何鑒賞英文作品的語言美
中文有個好處,就是一個字詞能包含太多意思,甚至一個詞一個字就能獨立成句子成意向,所以中文是凝練之美好寫,而動作之美難寫。比如。。。(瞎寫的)高處的他。白氅勝雪,衣袂輕飄。恍如謫仙。但是如果英文要這么寫會死的。。。。這個沒動詞沒狀語的玩意兒根本連不成句子啊,只能寫好長好長一大段。。。但是英文的動態之美是很好寫的:(繼續瞎寫)he tilted head and stared at me, crooked smile wearing at the corner of mouth. My cheek suddenly burned, so intense that could melt my bones. 這種場景用英文寫來,畫面感極強,反倒是用中文的話,會覺得找不到那麼合適的詞彙(比如crooked smile,是那種壞壞的,很俏皮的彎起嘴角笑,中文要描述清楚,得用一段話才行)。之前看過英文版本的雪國,就覺得有點兒怪怪的:the white of snow fall away in the blackness of night distances before it reached me (大意如此,太久記不清了)。這個。。。說動態不動態,說凝練含蓄也不夠靜美,真是捉急。。。後來還看過一些所謂的英文experimental writing:my pain spilled, into the lines of sorrow so deep that I can not breathe。。。。哎,這句話翻譯成中文倒是絕美的句子:傷,流入傷心處。不過用英文寫出來,很多老外就覺得寫得是shit,make no sense。所以,中文英文,兩種美,都美得動人,可惜不太compatible。如果樓主希望能夠欣賞到純粹的英文之美,我建議:還是看英文電影電視吧,這個來得快,因為布局場景和台詞服裝都是完美搭配的,能讓你一下子get到西方之美。
『柒』 如何欣賞電影
首先,最基本的,你要知道這部電影的名稱,(如果是外文片,得知道中英文名稱),電影的主演,導演,以及主演和導演的歷史背景,整部電影的歷史背景,電影的類型,出品時間。這些東東你都可以在看電影之前直接上網路資料里查詢。
然後,你得用心看,了解人物的語言,動作,傾聽電影的背景音樂(有很多經典電影里的背景音樂非常好聽哦~)用心去把自己融入到這部影片中。
有條件的話,你還可以在看完電影後總結評價一下這部影片的人物,好看與否。
我現在就是堅持每天觀看一部電影,大部分是英美原聲電影,這樣還可以順便練練聽力口語呢。:)
最後推薦幾部本人非常喜歡的電影:《勇敢的心》《阿甘正傳》《龍貓》--宮崎駿的作品都是很經典的,最近的一部《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也是非常棒的哦~
以上僅為本人的經驗積累,希望能幫助到你~
『捌』 英文電影欣賞的方法和宗旨
這個怎麼說呢, 要因人而異!
有的人看英文電影是為了練習英語的聽說,有人是為了趕時髦, 什麼片子流行看什麼。我是英語愛好者,更是英文電影的fans! 我看英文電影包括了上述兩種原因,呵呵
通常看電影的時候欣賞談不上,更多的是一種學習,因為我達不到欣賞的程度,對白能聽懂50%就不錯了。
如果是有字幕的DVD,可以一邊聽對白一邊看字幕,日常生活中較口語化的對白多模仿幾次,熟練運用。
如果沒有英文字幕的話就只能先從頭到尾看完全片後,再看,反復聽,我挺佩服字幕小組的朋友們,真有高人,而且有的翻譯恰到好處,有的還相當拽。也能了解不少。
想要了解一部片子,要了解當地的文化教育等多方面情況,中西方還是存在較大差異的。 一部英文影片我至少要看兩次,有的看更多次還是不能完全理解深一層的寓意,只能查找影評!呵呵
這個網址也是網路里的,簡單的談了電影欣賞與英語學習的關系,有時間看下吧~
http://..com/question/23202625.html?fr=qrl3
有機會我們再一起探討這個深刻的問題。
『玖』 急求英美電影欣賞論文(英文的)
Men of Honor
《斯蒂文森小說精華》下卷收錄《黑箭》及《綁架》,這兩部長篇都是非常引人入勝的歷史小說。在介紹二書各自的時代背景以前,不妨讓我們先來鳥瞰一下英國歷史,它的大脈絡,那是很有趣的。
提起英國,人們只知道是個老牌帝國主義,十九世紀首先就是這匹惡狼闖進我們的家園。但是,在不列顛(聯合王國除開北愛爾蘭)那片土地(約略相當於我國湖南省)上,曾經多少次遭受外族血與火的蹂躪?多少次山河變色、國破家亡?一代又一代,有多少個入侵者、殺人兇犯,又有多少個英奸、賣國賊,最後都成了他們民族英雄和歷史偉人,我們中有幾位能夠說瞭然於胸呢?一筆一筆血淋淋的陳年舊帳,整個的英國歷史我們可以大體上概括為:三次種族大換血,三次淪為殖民地(即文化大換血或輸血),三次開門揖盜,引狼入室,認賊作父——其中兩回全國都成了我們中國的吳三桂。這就是一部英國史!
大約距今九千年以前,不列顛諸島與歐洲大陸還是連成一體的,那裡居住著中石器時代的地中海人和阿爾卑斯人。約五千年前,伊比利亞人自地中海地區西遷,是首批從大陸渡海過來的,征服了原有的居民。這次征服必定十分野蠻悲慘,使我們已經找不到任何中石器人的痕跡了。著名文化古跡索爾茲伯里平原上的怪石圈,就是伊比利亞人留下來的。是為第一次換血。
到了約兩千五百年以前,有凱爾特人自今天德國南部一路砍殺過來,先後佔領了今日法蘭西、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等地,接著又越海占據了不列顛諸島,殘酷屠戮伊比利亞人。是為第二次換血。
自公元一世紀中葉,羅馬帝國對不列顛進行了長達四百年的殖民統治。政府、法律和商業都使用拉丁語,只剩下鄉下人才說凱爾特話。鋪石的公路自此四通八達,繁榮城鎮星羅棋布,羅馬人還帶來了基督教,其文化、習俗、生活用品也大量滲入,整個社會生活都羅馬化了。直到五世紀初老家起火,他們才開始撤離。這是第一次被殖民地化。[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前門去狼,後門進虎。緊接著於五世紀中葉,原居住在西北歐的三個日耳曼野蠻部族——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人橫渡北海,所謂「條頓人的征服」,(嚴格地講,可以說是四次引狼入室。因為羅馬軍團撤離以後,軟弱的不列顛暴露於北方野蠻蘇格蘭人同皮克人的侵擾之下。據說首先是一位凱爾特部族領袖,主動邀請朱特人前來協辦國防的;而朱特人見有隙可乘,後來才反客為主,並引發盎格魯及撒克遜人也來大舉入侵。)耗時一百五十年。秦始皇焚書坑儒?小菜一碟!日耳曼人把凱爾特整個一個民族的成年男子幾乎打殺干凈啦(第三次換血)!他們這些劊子手構成了今天英吉利民族的主體。自然,殘留的婦孺免不了繁衍生息,於是一代又一代的混血種橫空出世。
金庸歷史小說非常有趣,其耐看不亞於斯蒂文森。然而,若按照小說中那些仁人志士伸張正義、替天行道的血性脾氣,非得要報伊比利亞人同凱爾特人,還有中石器人的血海深仇,將那些屠夫的孽種——今日的英國人,殺個精光不可!
歷三四百年七國並存(類春秋戰國)的局面,遲到九世紀初,延伸至十一世紀初,日耳曼野蠻人終於從自身各個部族紛亂稱雄之中名義上得到統一,演繹出英國統治世系的第一個朝代——撒克遜系。
就在撒克遜系統御國家的同時,九至十一世紀,來自北歐的維京海盜——其中主要是丹麥人,大規模入侵英國。他們除了在英格蘭東北部建立「丹麥區」,進行直接赤裸裸的統治之外,以後又向南方擴張。到十一世紀上半葉,雖說不斷受到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反抗,仍有三十年之久,整個英格蘭都已置於了丹麥國王卡紐特統治之下 ——此三十年即英國朝廷的第二系,丹麥系。前後歷三百年,語言、文化、司法、度量衡……無不受到深深的影響。屈辱的殖民地史,居然列入了國祚的正統。
十一世紀中葉卡紐特帝國瓦解以後,政權重歸撒克遜人的手中,是謂西撒克遜系。但是新王愛德華之母卻是個諾曼底人(所謂諾曼底人本來也不是諾曼底的人,而是原居住於北歐的諾曼人,於九世紀南徙至今法國西北部、由於他們到來才稱做諾曼底的地方,安頓了下來。操法語,與法國同化了。當時受封於國王的公爵,其領地叫公國,伯爵的叫伯國。十世紀初建立了諾曼底公國,為法國封建諸侯中最強大的;名份上為法王屬下,實際有相當的獨立性),國王本人是個半撒克遜半諾曼底的雜種,他自幼在諾曼底長大,長期流亡於茲,三十八歲才回國。即位以後便大量起用諾曼底人,還跟其表弟諾曼底公爵結為聯盟,以抗衡國內的貴族,並使法語成為社會上層主要的交流工具。可謂里通外國、引狼入室之先聲。
一○六六年,那位表弟諾曼底公爵威廉,根據表哥生前有讓他繼位之願望,率兵五千乘艦隊入侵英國,打敗並殺死了新王哈羅德。英國大主教於西敏寺為之加冕,憑著聖經將英格蘭交付與之,不久他便攜著一批歸順的大主教、王孫貴族,返回諾曼底去也。勝利的法國人幾年以內不斷焚毀村莊,殺戮平民,掠奪英國貴族的土地以犒賞親屬及隨從,統治上層換成了諾曼人的天下,新貴族取代了盎格魯撒克遜的老貴族,諾曼底——法蘭西語和諾曼——法蘭西法律成了英格蘭宮廷、英格蘭貴族的語言和法律。教會也由法國來的義大利籍大主教接管了。然而,正是這位建立了諾曼底王朝的外國殖民君主同他的世子(繼位者)們,於司法制度、興建教堂乃至形成上議院、文化……等等方面諸多建樹,即是說從世俗(硬體)同靈魂(軟體)兩個方面,為社會公正奠定了基礎,開創了不朽的盛世基業,很有一點漢武帝的氣象哩!原先盎格魯撒克遜時期每個人只有一個單名,現今這樣名字後邊尾以姓氏,也是模仿他們法國貴族來的,這便是第三次殖民地化。自此以後,再也沒有外族跨海入侵、成立霸業的情事了。君主世襲制度也是從威廉肇始,故被英國人大捧特捧為「征服者威廉」,幾乎被當成我們的堯舜禹湯(真是一群厚顏無恥的亡國奴)![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說起堯舜禹湯,要提一下英國朝代遞嬗的歷史,那是遲到九世紀之初,自撒克遜國王埃格伯特開端的;較之我國西周共和,要晚上一千六百多年。一千二百年以來劃為三個系、九代王朝,九朝當中還夾著一個共和政體。三系前邊已經交代過了,第一代王朝便是這位威廉一世所建立。近一百年以後,安茹(法國地名)伯爵亨利二世(威廉一世的重外孫,又是一個外國人)跑到英國來,創建了安茹(又名金雀花)王朝——試設想一下,中國歷史上若在北京建立一個約克(英地名)王朝或普瓦提埃(法地名)王朝,敝國上邦的文人們會不出來文飾一番,聽由它赤裸裸洋名字刺激自己的自尊心嗎?兩朝共歷三個半世紀之久,其中很長一段時間英國都是在法國國王的指揮棒下,讓法國人或其後裔黃袍加身,君臨英土。他們既是英國的一國之主,又在法國享有大片封地,作為法國藩鎮,法王的附庸,其實心裡只把英國當成一塊殖民地,諾曼底才是他們的老巢,他們的根。一世以下有七位帝君,他們對英國只是遙領而已,大部分時間仍舊都呆在諾曼底的,其第六位在位十年,居留英國還不及一年哩。你看清兵入關,滿人主宰天下以後,表現比他們還要好一些。盡管如此,英國人不去卧薪嘗膽,不去做伯夷叔齊,偏還要把亨利二世這個法國拐子,也看作他們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之一!直到十三世紀初法王將諾曼底收了回去,英國的君主這才慢慢地,開始一心一意作個名副其實的英國國王了。又過了將近兩百年,朝廷重行回復到英國血統手中,開始了蘭開斯特王朝。不過這一回殖民地亡國奴的滋味還要有得嘗,又經歷了大半個世紀,下一個約克王朝的第一任國王開始,才可以娶英國女子——而非法國女子,為王後;再又到建立都鐸王朝的國王手上,英語才取代法語成為官方語言。到十八世紀的三十年代在法庭上才廢止法語使用英語。
剩下來還有兩次值得一提。第一回在一六八九年,中國的吳三桂剛剛於十年前閉上眼睛,英國大多數宗教徒出於強烈反對天主教國王掌政,不顧不久前荷蘭海軍駛入泰晤士河奇襲英皇家艦艇的國恥(1666年6月,荷蘭海軍迅雷不及掩耳沖入泰晤士河,炮毀英國艦只無數,王家船塢付諸一炬,尤為奇恥大辱者海軍旗艦「皇家查爾斯號」竟被虜走。炮聲隆隆,倫敦震撼,實實在在預演了一場珍珠港事變),請求國王的女兒瑪麗同她的丈夫、荷蘭統治者威廉(威廉不僅是國王的女婿,還是他的親外甥)前來承繼王位。於是女兒偕同女婿率軍登陸英國,打得老豆跟老岳丈落荒而逃(當時瑪麗的胞妹安,以及她的丹麥丈夫,倒向姐姐、姐夫一邊,也背叛了老爹及泰山。後來安繼威廉三世為女王,這個忤逆不孝的女人惡有善報,極富政聲)。群臣請命:「瑪麗女王,威廉攝政,如何?」「不幹!」於是這位既有德國也有英國血統的荷蘭雜種威廉三世,英國話都說不好的,堂而皇之地坐上了龍椅(瑪麗為王後)。中國人要質問:倫理焉在,仁義何存?簡直豈有此理!可是,沿襲至今虛君實相的民主政治體制——議會高於國王、平民院高於貴族院 ——正是此時確立,兩黨制格局也自茲形成;還有大敗法王路易十四、成就英第一帝國等等功業。因此,英國人把這次不怎麼流血的外戚入侵、大家都當亡國奴,十分自豪地稱之為「光榮革命」,看得比中國人心目中的唐宗宋祖,還要高出許多頭哩。
第二回是在二十五年以後,安女王仙逝無嗣,同樣出於英國國教對天主教的排斥,遵照國會法案,舉國迎接女王的表兄弟、德國番佬、漢諾威公爵喬治登基,稱喬治一世。根本不會說英語,又在德國土生土長的他(其太子,後來繼位的國王也一樣),開始了史書上倒數第二個王朝,那又是一個以外國地名命名的王朝!此王朝繁演了一百多年,傳到了維多利亞。嘩,這位十八歲少女直到白發蒼蒼八十二歲老太太,金鑾殿上龍椅一坐就是六十四年,比咱們康熙老皇帝還要長哇!可這個維多利亞不也是個雜種嗎,原來她的母親本是德意志一個小公國的寡婦,後來嫁到了英國王室。女王從小就在日耳曼人的教養下長大,母語說德語,英語一輩子也說得不地道。登基三年後又嫁給她所狂熱崇拜的一位母系的表弟——不消說,那是個純種日耳曼,狼子野心、非我族類無疑的嘍!此後更加封親王,倚之為左右手,批閱公文,干預朝政,(嗚呼,大權旁落,一至於斯!)然而天哪,正是這一對野夫婦,文治武功,創造出英國歷史上最輝煌的黃金時代!中國的中山路、中山堂、中山大、中山醫科大……已經夠多的啦,而以她維多利亞命名的,更遍及英、加、澳、亞、非諸多地域,還要多得多啊。英國人拿勝利、勇氣、恆心、真理、母性、正義、科學與文藝、和平與進步……幾乎所有想得到的頌辭,都奉獻給了她,親王也同樣地世世代代倍受尊崇。你們瞧這個國民有多賤!其實,維多利亞的意義不僅限於英國。十八世紀,世界文明的重心在巴黎;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以後,即進入維多利亞時代,世界文明的重心到了倫敦。
以上這一類故事並不僅限於英國。我們知道古代日耳曼本是一個游牧民族,精壯男子去外邊打仗,不斷奪取新的土地,然後整個部落,男女老少,不斷地易地遷居。他們極其重視榮譽,而這種榮譽是建立在比狠斗勇上邊,認為掠奪、流血得來的財物,遠比誠實勞動——流汗得來的光榮。所以打仗——掠奪,便成了生活的至高目的。為了搶劫不惜殺身成仁,捨生取義,血流成河,何等的悲壯!公元前一○二年,二十萬條頓人於今法國馬賽附近幾乎全數被殲,死屍之多,居民不得不用白骨去砌葡萄園的藩籬。次年另一支日耳曼人在義大利北部犧牲更為慘烈,不單男人個個戰死不屈,婦女們也成群先殺死自己的孩子,然後自刎。而歐洲人脈管中涌動著的,正是古羅馬人(也是好戰的種族)和古日耳曼人的血液!由此我們得知,如同漢民族這樣死守著東亞一大片腹地,老子說「夫唯兵者不詳之器」,墨子主張「非攻」,勤勤懇懇地從事農耕;三千年來各種民族成份無太大變動地延續了下來,雖足堪自豪,卻並非世界人類史的唯一模式。
固然,王室皇族之間跨國互通嫁娶在歐洲的歷史中據有特殊的地位,甚至曾經與民族國家之逐步形成同步進行,這一點本來同中國不大相同。即便是如此,從以上我們仍然可以得知,英國人是把宗教信仰、經濟、政治的現實利益,以及實際政績,看得高於抽象的民族感情的。所以像漢族這樣,將對民族的忠貞當作超乎一切最高的價值標准,不惜擲頭顱灑熱血,赴湯蹈火;譬如從明末無數忠義之士壯烈殉國,清初到處反清復明,直鬧到秋瑾,乃至孫中山還要靠黑社會排滿起家,並不是人類文明史惟一的模式。
中國村只是地球上的一個角落,行善的人喜歡說「將心比心」,將心比心無疑是非常之好的;但是若認為鄰村的善惡標准、價值取向,也應當同自己的一模一樣,那便要謬誤千里了。今天,跨在廿一世紀門檻上的我國青少年理應知己知彼,對這個多元的世界,對其他各個國家不同的歷史,有更多的了解,具更博大的眼光,更寬闊的胸懷,以便當一個不至於丟人現眼的地球公民。愛國主義源於普遍的人性,民族沙文主義則要不得。
歷史家皮名舉有言「不學本國史不知道中國的偉大,不學西洋史不知道中國的落後」。信哉!
『拾』 「淺析如何通過欣賞原版英語電影學習英語」准確的英文翻譯。自己想的。。不要在網上翻譯的。謝謝咯。急用
A brief Analysis of how to learn English through watching original edition English fil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