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電影創新
⑴ 電影劇作模式的模式與創新
人人想創新,但真正能夠創新的人絕不是僅僅鄙視模式的人,而是尊重模式並研究模式的人。我在劇作教學中常常發現這樣的情況:一個剛剛從中學校門踏入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生大多懷著強烈的標新立異之心,希望能搞出點驚世駭俗的東西來。他們言必稱伯格曼、基耶斯羅夫斯基,寫出一些哪怕是伯格曼或基耶斯羅夫斯基也無法看懂的劇本來。然而到了大學三年級,他們便會驚慌或抱怨起來,說是基礎的東西都沒學會,連基本敘事的技巧也沒有。然而時不我待,他們常常就在恍惑之中走出了校門,面向了數億人構成的觀眾……說來老師也有責任,比方說,當他們不屑一顧地說「那些東西太傳統」的時候,我們如果逼問一句:「那你能說說傳統的意義是什麼嗎?」是不是會給他們一個提醒?
事實上,我們如果踏實地研究,就會發現電影劇作觀念的發展並不是對傳統模式的徹底摧毀,而是對它不合乎時代要求和觀眾的新的審美習慣的那些部分的改革。就以前面我們提到過的「情節劇電影」的模式為例,它實際上也是隨著時代而發生著變化的。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或剛剛終結時,盡管描寫女人在婚姻愛情生活中歷盡磨難的情節模式依然在《魂斷蘭橋》、《雁南飛》、《鴛夢重溫》、《雨夜物語》、《一江春水向東流》、《白毛女》……一系列影片中重復著,但如果你再將阻礙兩個人美好愛情的原因歸結為門第觀念顯然就太不合時宜了。因為那時人們更加關心的是戰爭對人生的影響,所以在那些影片里,戰爭就代替了門第觀念而成為製造愛情悲劇的罪魁禍首。盡管如此,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門第觀念的影子就象沒有變化完全的猴子留下了尾巴一樣。
從結構模式上來看,情節劇電影太借重於巧合。千載難逢的偶然機緣幾乎成為製造人物命運大起大伏的原因和形成沖突高潮的契機。在《魂斷蘭橋》和《雁南飛》中,人為製造的誤會決定了人物愛情的悲劇性命運;在《一江春水向東流》中,曠世難尋的巧合使被遺棄在千里之外的妻子恰巧來到了丈夫的豪宅當女傭,並恰巧在丈夫的婚禮上認出了自己那負心漢;《鴛夢重溫》更是將偶然的機緣作為情節突轉的動力,一個在戰爭中失去了記憶的富家男子與一個歌女結婚(這里依然保留著門第觀念的尾巴),但當他外出尋找工作的時候卻意外地(這種意外在那時的影片里卻常常是編劇濫用成癖的)被汽車撞倒,奇跡發生了——他想起了自己的身世,並回到自己戰前的家中當起了富翁,卻把歌女忘記得一干二凈!接下來便是歌女漫長的等待,等待他自己有一天能恢復記憶回到自己的身邊來。終於那一天到來了,觀眾在大團圓的結局中被感動得淚如泉涌……您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到,這時雖然把戰爭當作了間離情人的罪魁,但實際上影片對戰爭並沒有多少批判,相反,故意製造出來的情節牽引著觀眾的心。現在,人們都會將法國「左岸派」電影人看作是對傳統情節劇的反叛者。但如果你仔細解剖一下他們的劇作就會很容易看到那些故事與傳統模式之間的親近關系。例如瑪格麗特.杜拉的《長別離》講述的依然是一個與《鴛夢重溫》幾乎一模一樣的故事:一個男人在二戰中失去了記憶,一個女人努力啟發他回憶過去。看來她的確是熟知那樣的傳統情節模式的,而且她利用了它來完成自己的創新。她摒棄了在那個男人身上製造偶然事件的情節劇方式,而是將注意力和筆墨都集中到表現女人的內心創傷上,利用平凡的動作和細節來展示她可憐的希望,甚至直到最後我們也沒有等來一個大團圓的結局——那男子依然沒有恢復記憶。巧合沒有了,人為地煽情沒有了,大團圓的結局也沒有了,但是我們卻看到了對戰爭更深刻的批判和對人物更深層次的內心的揭示。在她的另外一部名篇《廣島之戀》中,我們依然能夠看到傳統情節模式清晰的影子:一個法國女孩在二戰中愛上了一個德國士兵,女孩被家人關入地下室,德國士兵卻被打死。這顯然是36情節模式中的第29模式「愛戀一個仇敵」,即「被愛者為愛人的親族所仇恨」這一款。蘇聯電影《第四十一》便是這樣的情節,甚至在莎士比亞的《羅蜜歐與朱麗葉》時代這樣的故事已經屢見不鮮了。杜拉在這里所做的無非是將情感冷漠化並將這個故事與廣島發生的戀情穿插起來,以此製造出一種跨故事和跨時代的理性思考氛圍。我們很難設想,如果瑪格麗特.杜拉不了解傳統的情節模式,她將如何完成自己的創新。
也許,我國電影的創新嘗試更能證明創新者與情節劇電影的聯系。在文革前的十七年中,我們的觀眾和電影創作者們並沒有對情節劇中過於借重巧合的結構模式有什麼反感,相反,人們常常會對失散多年的親人意外相逢這種「認親」模式感興趣。例如《達吉和她的父親》就是圍繞著「認親」展開情節的。甚至在《英雄兒女》這樣表現戰爭的影片中依然會有個兄妹找到親生父親的情節。應該說,直到文革過去的八十年代初期,這樣的觀念依然左右著我們的電影創作,《小花》在「認親」,《小街》在「認親」,《櫻》也在「認親」,甚至在試圖用紀實手法講述的《女大學生宿舍》中,同宿舍的上下鋪女生依然會突然發現對方竟是自己同母異父的姊妹!《紅色戀人》里,國民黨狗特務竟發現自己追捕的對象是自己的女兒!實際上,在此後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如果有所謂「第六代」的話)導演的追求中,我們能夠看到的恰恰是對情節劇電影中不符合時代的部分特徵的改革。例如在國產影片的創作中流行著一種情節模式:無論你歌頌的主角是醫生、警察還是導彈專家,你都需要將他們放在一種沖突之中:一方面是事業,而另一方面則是由親人或愛人所構成的個人生活。比如一位警察,他不僅常常顧及不了自己的個人安危,而且會顧不上親人病危這樣的重大事情。他無法滿足老婆對生活的抱怨,甚至還要拒絕身邊年輕女性的追求。而他如果是一位身在邊疆的教師或醫生,就一定也會面臨這樣的困境,一方面親人希望他能調到大城市裡生活,一方面他卻無法離開自己的崗位。這便是36情節模式中的第20種「為了義務而犧牲了自己的幸福」。漸漸地人們會感覺這樣的情節模式太過說教,就希望能將人物犧牲自己個人生活的過程中設計的困境更加自然一點、感情表達更有分寸一點、最後也不要太明顯的大團圓。例如:《沙鷗》寫的是一個女子為了排球事業犧牲自己個人生活的故事,盡管她的男朋友之死依然有人為安排的痕跡,但比以前的影片要自然得多了,而且在沙鷗的情感處理方面也不再象情節劇電影那樣聲嘶力竭地煽情;張元的成名之作《媽媽》依然寫了一個女人試圖使她所愛的人(盡管這次是兒子)神智康復的故事,這幾乎就是前邊我們所提到過的杜拉的《長別離》情節的現代版,而且這依然是一個「犧牲」模式的變奏——這個母親為作母親的義務而犧牲了自己個人的生活。但顯然他卻表現得更加冷靜。結局更加的冷酷——直到最終,那個母親也沒能使兒子的神智出現一點點可憐的奇跡。
⑵ 好萊塢電影中的創新——以什麼為例
2012年,《黑夜傳說4》成為新年的一記重磅炸彈,在年初再次引爆好萊塢的吸血鬼狂潮。不可否認,吸血鬼與超人,蝙蝠俠,鋼鐵俠一起,延續著好萊塢的炫酷題材。自1913年美國影片《吸血鬼》開始,吸血鬼就在好萊塢銀幕上不斷出現,每個時代的吸血鬼形象皆不相同,卻又異常成功。在數字手段無所不能的今天,好萊塢電影中的吸血鬼形象變得更為豐滿,故事講得更為引人入勝。本文整合好萊塢歷史上優秀的吸血鬼題材影片,解析影片成功的因素,提煉出好萊塢對於某一文化的運用技巧和慣用手法,使中國的優秀文化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銀幕空間提供有價值的創新思路。
⑶ 電影的核心競爭力應怎樣打造
日前有媒體評論稱,正在熱映的國產大片《紅海行動》靠口碑拉動票房「逆襲」,「自來水效應」再次印證「內容為王」的市場鐵律。
希望未來影視工作者尊重創作規律、繼承優良傳統、保持專業態度、發揚工匠精神,只有每個環節、每個工種都做到位並不斷提升,中國電影才能真正贏得核心競爭力。
⑷ 創新的電影
《愛因斯坦與愛丁頓》
本片主要回顧了愛因斯坦當初發明相對論的過程,以及他與英國著名學者亞瑟·斯坦利·愛丁頓之間的友情,後者是第一個理解愛因斯坦理論的物理學家
《霍金傳》
1963年,霍金21歲的人生發生了一悲一喜兩個重大事件。這一年他被確診患上了肌萎縮側索硬化症,這種病會使他的身體越來越不聽使喚,只剩下心臟、肺和大腦還能運轉,最後連心肺功能也會喪失,當時大夫預言他只能再活兩年。這一致命的打擊幾乎使霍金放棄了學業,但生日舞會上一個女孩的出現神奇地改變了一切,她就是霍金的第一任妻子簡。他克服身患殘疾的種種困難,於1965年進入劍橋大學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任研究員。這個時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問題上,創立了宇宙之始是「無限密度的一點」的著名理論。
《十月的天空》
1957年,蘇聯衛星發射成功,美國民眾萌發了危機意識。一個礦井小鎮的普通高中生霍默(傑克·吉倫哈爾 Jake Gyllenhaal 飾)此刻卻為自己的未來憂慮,他在球隊選拔中落選,而體魄強健的哥哥一直更受父親約翰(克里斯·庫珀 Chris Cooper 飾)認可,不甘於平庸的霍默萌生了製作火箭的想法,在老師和朋友們的支持下,霍默全身心投入了研究,老師更帶來了他可以通過火箭製作進入大學學習的機會。
⑸ 中國類型電影和好萊塢類型電影的比較,中國類型電影怎樣發展創新
不是中國缺少好電影,好導演,好演員。只是現在娛樂化產業的發展,給藝術電影帶來很大的沖擊。導致中國好多好作品不能得到市場引導和製作。
製片人的關系,有些非常有錢的製片人,並非是藝術出生,或從事藝術行業。
在一個最致命的關系,國人的藝術審美較為俗氣,高審美的人群不多,這直觀導致了中國電影的導向問題。
如果要創新,這是個大工程,只能是期待中國電影能有真正輝煌的一天。
就像楊麗萍一樣,當初不是他堅定自己的藝術價值,自己拚命拍舞台劇,堅持後才有今天的雀神。
⑹ 空天獵電影有創新嗎
這部電影談什麼創新呢?
《空天獵》電影的敘事手法,其實就是照搬了《戰狼》的敘事手法而已,而戰狼的敘事手法,其實就是好萊塢敘事技巧的那一套而已,說實在的,整個敘事結構中的三幕建置其實非常的清晰明了。
若是向創新,國產電影必須要嘗試拍攝實驗電影,如果一直陷入賺錢的怪圈子的話,我們就會一直走下坡路,到最後,只能跟隨著先鋒者的屁股後邊走,得到的,也永遠是別人玩剩下的。
⑺ 紀錄片怎麼創新
紀錄片的話我覺得不應該太花哨
應該從最基本的角度去探索
將記錄的是真是的還原給大家
這只是個人感覺
⑻ 你認為的電影史上的創新電影都有哪些
《優雅的刺蝟》,一部根據法國小說改編的電影。
觸目之處,滿架的書,擺放得格外齊整,這是隔斷了紅塵俗世的一個世界,屬於荷妮自己的世界,每次荷妮推門進來,煩擾人世諸種,都被緊緊關閉,她信手從書架上拿起一本書,坐在椅子上,有時會拿起一塊黑巧克力放在口中。荷妮不會去咀嚼黑巧,而是讓黑巧在口腔里滿滿融合,等到微苦醇香的味道,從舌尖彌散開來,她的心思,帶著巧克力的芬芳,徜徉在五彩斑斕的書卷時光里,滿滿體會,細細品味。
也是在這瞬間,才發覺那些貧窮、拓落、臃腫、醜陋,只是荷妮披在身上的尖刺,用來應對世俗的冷暖、刻薄、吝嗇,應對命運的坎坷和打擊,她不卑微也不可憐,她只是一隻刺蝟,在塵世間孤獨前行,在內心卻優雅美麗,滿腹書卷芬芳。
一件看不出本來顏色的衣裳,毫無光澤的頭發,還有她木然凝滯的表情,這本是她貧寒生活的本色,卻也讓她睿智地化成身上的尖刺,始終,她清楚自己是只刺蝟,不是金絲雀,不是小白兔,也不是生而優越的鳳凰,刺蝟要有刺蝟的生活,如果無法改變這個事實,那就讓尖刺更能保護自己的柔軟。
荷妮最尖利的刺,就是那扇門後的書房,那是刺蝟的柔軟世界。
其實,在看到荷妮和小女孩兒之間的信任和友情,反而覺得那個看穿了她又愛上的男人,出現得實在偶然,他欣賞荷妮,也讓荷妮怦然心動。然而如果結局只是荷妮在猶豫又猶豫之後,准備接受這份突如其來的愛慕時,突然遭遇一場車禍離世,還不如從一開始就沒有這場邂逅。
不知道飛來橫禍的安排,是否暗喻著荷妮的抗爭,註定要孤獨終老,就算遇見知音,也不過是南柯一夢,畢竟在衣冠楚楚的世界裡,刺蝟只能在黑暗叢林里,苟且一世。
每次看到荷妮悠閑從容地翻著書,不知不覺間想起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的那句話,大意說,這個世上有一種人,你可以殺死他,但是不能打敗他。《老人與海》中的桑提亞哥如是,荷妮亦如是。
⑼ 當今電影應該如何創新
如今,隨著電影工業的完善和新時代觀眾審美能力的提高,人為橫亘在政治、商業、藝術之間的壁壘被打破,主旋律電影、商業電影、藝術電影之間的邊界正在消融和模糊,越來越多的影片呈現出類型雜糅、藝術和商業並重的融通趨勢:一方面,傳統的主旋律電影日益商業化和大眾化;另一方面,藝術和商業電影越來越主流化,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開放姿態。而這類將主流價值類型化表達並受到市場歡迎的影片被稱為主流大片。
如今,中國主流大片逐漸找准了自身的美學尺度和歷史坐標定位,能夠以更成熟、更智慧的創新方式講述中國故事,同時在主流價值觀和商業競爭力上能保持一定的平衡,但走出國門依然任重道遠。目前,主流大片在主題和類型上主要側重於表現愛國主義的軍事動作片,還需要在愛情、歌舞、倫理、體育、傳記等多種類型上進行拓展,通過對正義、和平、自由、平等、使命、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精神的傳達來承載國家意志、傳遞中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