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電影有哪些知識
『壹』 看科幻小說或電影需要了解哪些基本知識
聽說大夥都喜歡類似(三體)一樣的科幻,也不知道是不是大部分都是跟風的!還是真心喜歡科幻!於是,我便向大夥推薦了一部(原子進化論)的天文物理化學的硬科幻!這是一部絕對絕比三體還要傑出的硬科幻!起點,愛奇藝文學都可以看。
『貳』 科普電影有哪些
1、太陽危機
故事發生在遙遠的2057年,太陽的逐漸衰竭讓人類即將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如果失去了日照,大地將會陷入黑暗和冰封之中,永無再見天日之時。為了拯救地球,一支八人行動小組組成了。
背負著全人類的使命,八人駕駛著宇宙飛船「伊卡魯斯二號」飛向了太陽。隨著目的地的臨近,問題不斷的出現著,他們不僅和地球失去了聯系,還收到了來自「伊卡魯斯一號」,也就是他們的前任所發來的求救信號。危險和不安的氣息不斷的在八個行業精英之間彌漫和擴散著,他們能夠順利完成任務嗎?又是否能夠平安返回地球呢?
這部電影專門請航空專家考究過,沒有外星怪獸,沒有星際大戰,丹尼·鮑爾成功地把好萊塢大製作打造成一部風格明顯的個人電影。故事敘述完美。傾斜的鏡頭,迷離的色彩,突如其來的失焦,影片帶給觀眾的視覺享受,已難以用言語來形容,值得一看。
2、人工智慧
21世紀中期,由於溫室效應,南北極冰川融化,地球上很多城市被淹沒。此時,人類科技已經高度發達,人工智慧機器人就是人類發明出來用以應對惡劣自然環境的科技手段之一,而且,機器人製造技術已經高度發達,先進的機器人不但擁有可以亂真的人類外表,還能感知自身的存在。
莫妮卡的兒子馬丁重病住院,生命危在旦夕,為了緩解傷痛的心情,她領養了機器人小孩大衛,大衛的生存使命就是愛她。馬丁蘇醒,恢復健康,回到了家裡,一系列的事情使大衛「失寵」,最後被莫妮卡拋棄。
在躲過機器屠宰場的殘酷追殺後,大衛在機器人喬的幫助下,開始尋找自己的生存價值:渴望變成真正的小孩,重新回到莫妮卡媽媽的身邊。誰也不知道他能否完成自己的心願,脫胎換骨成為真正的人,等待他們的只是凶吉難料的旅程……
這部電影是一部非常具有哲學命題也是對當下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電影,那就是人工智慧大衛這一路的旅途,對莫妮卡的感情是真的源自自我的情感,還是來自於程序的設定。人工智慧是否真的可以擁有自主的思想和選擇,以及對感情的矛盾性。
3、機械姬
效力於某知名搜索引擎公司的程序員加利·史密斯幸運地抽中老闆納森所開出的大獎,他將受邀前往位於深山的別墅中和老闆共度假期。在與世隔絕的別墅中,納森親切地接待了這位員工。 事實上他邀請加利到來還有另一個目的,那就是協助他完成其所開發的智能機器人的測試。天才一般的納森研製了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智能機器人伊娃,為了確認她是否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希望加利能為伊娃進行著名的「圖靈測試」。似乎從第一眼開始,加利便為這台有著宛如人類般姣好容顏的機器人所吸引。
在隨後的交流中,他所面對的似乎不是冷冰冰的機器,而更像是一個被無辜囚禁起來的可憐少女……
完美的人工智慧,在日本少年科學漫畫家浦澤直樹的《冥王》中也有所討論,完美的人工智慧,就像圖靈當年說的那樣,他們會失誤,因為他們不夠完美,才是真正完美的人工智慧。在漫畫《冥王》中,真正的人工智慧覺醒,例如阿童木醒來後,寫下的是毀滅人類的原子武器公式。也許經過人工智慧的計算,得出的結論都是殺死人類,才是對自己和對地球最好的選擇。而在這里,Ava對生存的判斷,就是抹殺人類,抹殺所有控制她,測試她的人類。
人工智慧的終極,究竟是共存還是毀滅亦或新生呢?人工智慧究竟是會成為人類還是一種新的智慧生命體呢?
4、她
《她》是講述在不遠的未來人與人工智慧相愛的科幻愛情電影。主人公西奧多是一位信件撰寫人,心思細膩而深邃,能寫出最感人肺腑的信件。他剛結束與妻子凱瑟琳的婚姻,還沒走出心碎的陰影。一次偶然機會讓他接觸到最新的人工智慧系統OS1,它的化身薩曼莎擁有迷人的聲線,溫柔體貼而又幽默風趣。西奧多與薩曼莎很快發現他們如此的投緣,而且存在雙向的需求與慾望,人機友誼最終發展成為一段不被世俗理解的奇異愛情......
現代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需求已經成為了某種廉價的精神發泄,有些時候這種互相吞噬對方的需要是如此強烈,以至於是真是假已經不太重要。
當人類不再珍視自己的情感,未來我們也將被科技取代。
5、月球
隨著科技的飛速進步,地球的污染也越來越嚴重。為了遏制這種現狀,一家名為月能工業有限公司的企業應運而生。該公司致力於月球能源的開發,通過採集氦-3來滿足地球對能源的需求。月能公司在月球設有基地,山姆·貝爾正是該基地 上唯一的工作人員。山姆是公司聘用的合同工,他已在月球孤零零地生活3年,陪伴他的只有智能機器人戈蒂。枯燥乏味的生活令山姆歸心似箭,在還有兩周就離開月球的時候,山姆偶然遭遇一起事故。醒來後的他發現戈蒂似乎對其有所隱瞞,公司高層也拒絕他的回程請求。山姆借機逃出基地,卻在事故發生地點發現另一個自己……
這部影片里展現更多的是希望,是人性中美好的東西,比如平等意識、比如自我犧牲。當然這些美好品質都表現在克隆人的身上,甚至是機器人身上。而人類的代表,更多的表現出來的是自私和貪婪。探討人性,是這部影片的主題。影片還探索了克隆人的權利問題,如果未來克隆人的出現不可避免,那麼他們的權利問題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我們能認同他們是我們的一份子嗎?還是僅僅是工具或別的什麼。
我相信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發展,這將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6、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一個普通男人的秘密在他的辭職事件中開始顯示出端倪。歷史教授約翰奧德曼說自己身上有一個讓大家都匪夷所思的秘密,而為了保守這個秘密他不能在一個地方超過十年。他的朋友們試圖去發掘他的故事中的秘密,這一舉動讓約翰非常生氣,而他的朋友卻發現約翰的故事是無法被否定也無法查證的,究竟約翰身上有著怎樣的秘密?一幕幕碎片聯系起來,帶給我們一個意料之外的故事高潮。
這部電影的投資只有1W美金,這部電影沒有什麼酷炫的特效,也沒有什麼華麗的場景,也沒有什麼高科技,卻號稱是2007年最棒的科幻片。
但是,這部影片的科幻內核可能比影片本身更有魅力。片中老Will的話最容易讓人產生共鳴,不朽的身軀,曾見證了多少我們無緣得見的歷史奇跡,他曾結識了佛祖、梵高,甚至自己就是耶穌的歷史原型;而在遙遠的未來,他還將親身經歷無數我們無法看到的科學奇跡。Will說的對,幾乎沒有人會不嫉妒這種不朽之人。早在秦始皇之時,人類便追求永生,永生之夢一直紮根在人類意識的最底層,被長期埋沒,卻永不泯滅。
7、人類之子
20年後的人類社會,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滅頂之險——所有的人類都喪失了生育能力,而東歐和非洲國家已經四分五裂,人口向英國等富裕國家大量遷移。
然而在英國境內,人們正陷入一片混亂和恐慌中。人人都為世界末日的到來而焦躁狂暴。非洲女孩肯非法移民到這個國家,但令人振奮的是她腹中竟然懷有孩子。為了保住人類唯一的血脈,警察蒂奧和前妻朱麗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將肯安全離境,但槍林彈雨卻失他們舉步維艱。
在逃亡中,嬰兒出生在了一個難民營里。刀槍當前,保住人類最後的希望,成為蒂奧心中唯一的信念。
人類為什麼不再生育?影片中巧妙的對此不做回答,但是像環境污染、基因變異、核子輻射等等這些每天都懸於我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完全可以回答觀眾的疑問。人類普遍身處的危險往往是電影喜愛的題材,也是觀眾關注的焦點,這說明危險帶來的惶恐總是如游絲般纏繞在人們心間,無法消除。我常想,這么多電影描繪這么多種人類滅絕的可能,總會有一部電影一語成讖。
其實這些科普電影的母題都是一樣,那就是人類的未來該走向何方。
萬物繁衍本是自然法則,唯有人類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力,當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生育的意願越來越低,即使現在,在網路,很多的獨立民主精英人士談起生育,就覺得是歧視女性,對女性的不平等。生育彷彿是一種落後女性的代名詞。(此句只針對某部分少數人群)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自我選擇的權利,同時每一個人也應該學會尊重別人的選擇。
而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發展,我們將人類特有的權力—思想與感情隨意拋棄。其實人工智慧並不能威脅人類的未來,毀滅人類的只可能是人類自己。
——來自於網路
『叄』 科普電影有哪些
不算,科普電影是以推廣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的教育性電影,其中包含及解釋闡述的各種科學現像基本上都是目前被學術界普遍所接受、認可的真理。《阿凡達》與《2012》等電影是在一定的科學基礎上經過大膽的幻想所得到的產物,以娛樂為目的,屬科學幻想電影。
『肆』 《冰河世紀5》里有哪些科學知識和物理知識
冰河世紀五是一部特別好看的動畫電影,也是冰河世紀這一系列電影中的第5部,他是很難得的,從第1部到最後一部都依然保持著高製作水準的動畫系列電影,其中還蘊藏著很多科學知識,我們現在就來一起看一看。
因為水晶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那麼二氧化硅是沒有吸鐵的功能的,也就是說水晶是沒有磁性的物體,它並不具備改變磁場的功能。但是水晶確實有儲存能量的功能,因為光進入水晶之後,從6個棱面不停的反射,只有一部分光能夠從水晶體中透出來,另外一部分就會儲存在水晶中。
『伍』 什麼是科普電影
表面上看來,「科幻」與「科普」好像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其實不然,「科幻」一詞,顧名思義就是科學幻想電影;而「科普」則是指那類側重於向觀眾提供一些科學上的常識,以及以普及科學來作為目的的電影。
科幻電影,一般都是在科學的基礎上所展開的,與科學相關的幻想電影。絕大部份的科幻電影,都側重對未來以及科學發展及預測,從而從中展開一系列合理的想像,並使之成為以科學為依據或者借托的電影,相對而言,比較重視於對電影情節的描繪,而忽略了許多的真實性,對想像力的要求也相對較高。
國外的科幻電影,比如《復仇者聯盟》《神奇女俠》《超人》等等,雖然都是不錯的科幻電影,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更願意把這一類規到奇幻電影一類!雖然也是想像力的產物,然而這些電影的想像力,其實是在架空現實世界這個平台上,進行創作的,並且其中的許多情節與科學並不搭邊,並非是以科學來做為想像平台的,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這類電影,並非是科幻電影。
而另外一類電影比如《星際穿越》,現在正火熱的《流浪地球》等等,這一類的電影完全是在科學已經證實的理論上,或者正在驗證的基礎上再加上導演編劇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進行再創作,這一類的電影我認為才能稱為科幻電影!
至於「科普」這個詞,大多數的科普電影,都是為了向觀眾提供一些科學常識而拍攝的,即使是有用上想像力進行創作,也只是為了向人們解釋科學常識,或者是為了讓觀眾方便於理解而進行的想像創作,但是無論是怎麼樣子的想像力發揮,都是不可以為了想像力創作而隨意對科學常識的真實性進行改動的。「科普」一詞所蘊含的原意,其實就是為了要普及科學知識,電影只是為了解說科學而服務的!一切拍攝表演等只能基於真實,絕不能想像杜撰,否則就把大家帶偏了!😅😅😅
『陸』 什麼是科普電影
《科普電影》觀後感
昨天,老師給我們放了兩個短片,是有關科普知識的。一個影片是解答「雞蛋怎樣才能立起來?」這個問題的。還有一個是圍繞「人被蒙上眼睛為什麼會向左走?」這個問題展開講的。
「雞蛋怎樣才能立起來?」這個問題可是有點難度,記者們先買了幾個雞蛋,然後又擺了幾張桌子,讓周圍的人都來立雞蛋。最後還是一個姓董的先生把雞蛋立在桌子上了。當記者采訪他的時候,他說:「立雞蛋其實很簡單,只要做到:1、靜下心來;2、雙手立雞蛋時不能發抖;3、平常要多練習。」為了驗證董先生的話,一位男記者立了半個多小時的雞蛋,最後一鬆手,雞蛋還是倒了。後來才得知,原來雞蛋表面有許多凹凸不平的小孔,只有這些小孔連為一線,雞蛋才能立起來。
第二個問題「人被蒙上眼睛為什麼會向左走?」要想解決它真是難上加難啊!所以連電影里的人也未解出來。我想這可能是由於人體的神經系統控制的緣故吧,所以人被蒙上眼睛就會不由自主地向左走。
看完了這兩部影片,我深受啟發。同時我在想,現在的科技水平雖然很發達,但仍有許多未解的謎。回到家,我興奮地將這兩件事告訴爸爸媽媽,他們說,你快去做個實驗吧。我馬上就行動起來。我先拿了一個雞蛋,照著董先生說的那樣,雞蛋很快就立起來了,真是太神奇了。由此使我又聯想起一件往事。一次我和同學打乒乓球,一不小心將球踩扁了,我很沮喪。回到家,我拿給媽媽看已經扁了的乒乓球,誰想媽媽二話沒說,馬上往鍋里放了些水,當水燒開後,媽媽將球放入鍋內,只見那球馬上鼓起來了,跟新球別無兩樣,我高興極了,忙問媽媽這是什麼道理,媽媽說這就是物理學所說的熱脹冷縮和大氣壓力的原理,以後你們學習物理會接觸到這些知識。第二天,我把漲起的乒乓球還給同學時,她很驚訝地看著我,我告訴她這裡面有很深奧的原理,以後你才能知道。同時我也想,這應該也與科技有關呀。
我曾經看過一篇小女孩寫的作文,文中寫到:只要將一根火柴的頭沾一點502膠,再將它扔進水裡,它就能輕盈地在水上跳舞。「水上芭蕾」真是太漂亮了,小女孩在日記中這樣
『柒』 看電影《火星救援》之前需要了解哪些基本的科學知識
▍火星風暴
故事的起因是火星上突然而來的風暴,風速高達每小時180公里,幾乎摧毀了讓隊員們離開火星的火箭,他們只好提前離開。據果殼網最新一期《科學棒棒棒》主編徐來介紹,火星上形成不了180公里時速的風暴,因為180公里時速的風暴相當15級的強台風。可是火星的大氣壓只有地球的1%,從風的動能來說只相當4級的風。這其實是電影的一個技術bug,雖然原著作者Andy·Weir知道這個問題,不過為了劇情需要他還是利用了這個bug。
▍火星日
月球的重力是地球的 6 分之一,而火星的重力乃地球 2.5 分之一,火星也有自轉與公轉,如果我們依據太陽運動來定義時間,那火星一天的時間為:24 小時 39 分鍾 35.24409 秒,比地球太陽日長 2.7%。因此使用火星日便是根據火星的生態作息來過生活。
▍火星上種土豆
在火星上種土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雖然男主是加州大學的植物學家,但是他並不擅長種土豆。種土豆不光需要活的土豆,還需要陽光、氧氣、二氧化碳和水。
目前科學界認為火星的土壤真的可以種蔬菜,不過要成功可不簡單,曾經有研究人員利用火星上探測器的數據,在地球上彷造火星的土壤,結果成功地讓植物發芽、生長,不過只活50天。除了以上的因素之外,還需要養分,男主是一位植物學家,他看一眼真空廁所就找到了方法,因為糞便中微生物,可以得到植物所需要的養分和礦物質。不過,在火星上種土豆最重要的是:水!
▍水從哪裡來
男主為了種活土豆,他想到利用留下來的火箭燃料。火箭的燃料是「聯氨」(hydrazine,N2H4 )通過燃燒裡面的氫原子與周圍的氧氣結合,就會產生水:N2H4 + O2 → N2 + 2H2O。不過聯氨是傳統的火箭燃料,是有毒的物質,燃燒的過程一個不小心還會爆炸。所以男主沒有直接燃燒燃料,而是先用催化劑,把火箭燃料分離成了氮氣和氫氣。
我們知道氫氣和氧氣一起燃燒就會生成水,不過氫氣經常不能夠充分燃燒,會有小部分逃逸出來,聚集多了之後就會可能引發爆炸。不過男主馬特·達蒙反其道而行之,讓氧氣在氫氣中燃燒,為此他製作了一個設備,在其中充滿了氫氣,然後把氧氣一點點輸入進去,讓氧氣在氫氣中充分燃燒。但是他忘了自己呼出的氣體當中,也是包含氧氣的,這一點造成了後來的爆炸。最後他發現了這裡面的bug,戴上頭盔才解決這一bug。事實上,在Andy·Weir寫《火星救援》的時候,NASA就宣布了火星表面上有液態水,某些地區每到夏天就會有深色的「水漬」往山谷流下。
▍火星任務
NASA開展一次火星任務從開始到結束需要三年時間,前期需要大量的時間分成14次無人飛行任務運送物資到火星固定位置上。物資到位後,宇航員以常規方式進入地球軌道,乘飛船登上赫爾墨斯號。在准備期間,會有四次無人飛行任務為宇航員運送燃料和給養。一旦所有工作準備完成,宇航員就啟程飛向火星。花上數天時間,消耗大量化學燃料,將飛船送入火星軌道。進入火星軌道後,宇航員乘坐MDV(降落倉)抵達火星地表。他們結束31個火星日的任務後,MAV(返航倉)將他們送回赫爾墨斯號。
▍登陸火星
電影《火星救援》虛構了「Ares3號任務」搭載離子推進器的赫耳墨斯號飛船實現人類首次登陸火星。而離子推進器則是真實存在的科技,NASA位於格倫研究中心的電子推進實驗室,其」演進氙離子推進器"(簡稱NEXT)引擎,該7千瓦推進器旨在推動NASA未來的深空探測器,可達到時速32.1萬公里的推進力。"NEXT"的全稱為"NASA's Evolutionary Xenon Thruster",NEXT離子推進器是取代燃料火箭(工質),更適合太空飛行的(非工質)動力引擎。
▍火星救援難度
火星救援最困難的是如何離開火星表面。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想出了有去無回的殖民計劃,因為返航實在太難了。想想我們用來離開地球的火箭,那往往是非常巨大的;再比較一下月球登陸艙:小小的一隻盒子,就能飛離月球表面了。這就是重力和大氣造成的區別。當有人說起甲烷氧氣燃料,他們說的是從火星大氣中製造燃料的做法,這就是MAV(返航倉)起飛的方式,它先是在火星上降落,然後就待在那裡製造燃料。如果你能用火星大氣造出15000公斤的火箭燃料,那就相當於可以隨身少帶15000公斤燃料。
▍火星探測旅居者號
男主如何開著火星探測旅居者號駛過3200公里?主要是直接用太陽能板給蓄電池充電。同時為了保暖,男主做了一件被禁止的事情,就是挖出前幾次任務裝有2.6千克同位素鈈238的發電機,相當於一台大概1500瓦左右的取暖器。男主就是靠太陽能充電和鈈238的發電機取暖,駛過3200公里到了救援准備地點。
▍十六進制
16進制是計算機中數據的一種表示方法。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表示法不一樣。它由0-9,A-F組成,字母不區分大小寫。與10進制的對應關系是:0-9對應0-9;A-F對應10-15;N進制的數可以用0到(N-1)的數表示,超過9的用字母A-F。男主和地球圖片交流的時候為什麼要用16進制呢?不是還有二進制,十進制么?其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編成代碼會比較短。畢竟火星到地球發張照片就要半個小時,所以如果用二進制0101寫不得寫死。而如果用26個字母呢?主角也說了,一個圓劃分得太細,不容分的清,造成信息誤讀反而減低效率。
▍星際通訊
電影中常常出現「用衛星來通訊」這個橋段,當然這件事情如果是只限定在地球上的話,從物理的角度來看是沒有錯的。我們行動電話所使用的通訊是透過無線電,基本上無線電只能夠直線前進,高山與大樓都會阻隔無線電訊號,所以地面上需要設立很多無線電基地台。就算沒有高山或大樓,地球本身也是球型,地球表面上就不可能有一條直線(不是弧線)把台灣與美國直接連起來。
所以就需要把訊號發射到天上的衛星,再從天上的衛星把訊號再傳到地球的另一邊。這種衛星就是通訊衛星,通常在地球的同步軌道上,同步衛星在地球赤道面上繞一圈24小時,與地球自轉時間相同,所以從地面上來看,相對於地球上是靜止在同一位置。
只要是同步衛星的訊號范圍內,就可以在任何一個時間做通訊。本片的場景包函了火星與地球,理論上火星與地球可以經由地面上的天線站,經由無線電訊號的傳送直接聯絡、也可以讓地面上的天線站透過火星與地球中間的衛星傳遞無線電訊號來聯絡。無線電訊號基本上是走直線的,因為火星與地球都會自轉,地面天線站隨著火星與地球的自轉,轉到無法讓無線電順利的傳送時,火星和地球就無法聯絡了。
▍中國宇航局在救援中的作用
中國宇航局主要作用是,將中國的太陽神火箭協助美國把愛麗絲號(MAV,男主最後回來的座駕)送到火星,NASA總結出兩份計劃:一是把愛麗絲號直接用太陽神送到火星,讓瓦特尼等到戰神四號的組員抵達;二是把愛麗絲號送到正在減速的哈美斯號(Hermes),並讓其加速,進行重力助推前往火星,把男主接走。NASA選擇了第一個,但有人秘密地把計劃二的內容告知戰神三號的組員,並在全員贊成的情況下告知控制中心,讓他們發射火箭,把愛麗絲號送上來。
▍為什麼要盡可能扔掉返航倉的東西
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研究員發現:因哈美斯號進行重力助推後速度較快,只能進入較高軌道,而上升載具要載著一個人到達這個高度,必需減掉五千公斤的質量。因此,他們指示瓦特尼到達後把鼻錐、窗戶、控制台、座椅等等拆掉,僅剩下一張椅子和船殼,並從哈美斯號遙控升空。
『捌』 太空主題的科幻電影里有很多知識,其中有哪些知識梗兒
《天際行者》這部影片更像是一部紀錄片,非常真實的反映了這次飛行的歷史:
影片的結尾有一行字,是本片的總顧問 阿列克謝·列昂諾夫的致敬:獻給 和他一起同甘共苦完成這次探險的「上升2號」飛船指令長 帕維爾·貝里亞耶夫。向航天的開拓者們致敬
『玖』 流浪地球這部電影里一共有多少科學知識點,在此請教
首先是地球必須要脫離太陽系的假設。 記得原著里是預測太陽要發生氦閃,地球要被吞沒。 氦閃當然是作者編出來的。但是這個假設讀者一般可以接受。這個比電影里莫名其妙的一句"太陽在膨脹"要顯得靠譜多了。 就像很多科幻小說假設擁有一個時光機,一個大腦閱讀器一樣。大家可以接受這樣的一個假設。但是接受不了更多的細節違背常識。
再說一些細小的吐槽點。
1)電影里無數的雪景。 地球已經是零下80度了。被推到接近木星的位置, 地球所有的江河湖海早就都被凍住了,大氣中哪裡來的水份, 怎麼可能還會下雪?
2)再說人工地下城和離子發動機。 地球這么大,好好的地下城你在搖搖欲墜,轟鳴不斷的的發動機在下面干什麼?違背常識。
『拾』 《星際穿越》涉及哪些科學知識
一、黑洞:黑洞一種不會向外界發射或反射任何光線的物質,一切物體接近黑洞都會被吞噬包括光,因此人們無法看見它。
二、蟲洞:蟲洞是在1930年由愛因斯坦和納森·羅森假設提出的,認為蟲洞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連接兩個不同時空的狹窄隧道(白洞與黑洞),認為透過蟲洞可以做瞬時的空間轉移或者做時間旅行。
四、超立方體:影片里主角在脫離飛船之後,並沒有掉進黑洞,而是進入了一個把時間量化的盒子里,也就是五維空間,於是主角便通過這個盒子向三維空間自己的女兒傳送數據,最後解開了方程,帶領大家在土星建造了殖民空間站。
這個盒子是超級文明的創造,並且這個文明把時間作為一個維度嵌入了立方體中。這個超立方體的一個「面」在三維空間中,我們現實生活所處的時空卻是 四維空間,我們只能感知三維空間和線性的時間維度。五維時空則是 四維空間加上非線性的時間維度,而那個時間維度又可以輕松讓庫珀通過引力影響過去,最後通過引力操縱手錶的指針,傳遞給女兒世界內部關於量子引力的關鍵信息,最終使得人類得以操縱引力離開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