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年代人們開始在家看電影
A. 七八十年代晚上農村放電影,為什麼必須留下一個人看家呢
記得小時候農村那時村裡沒有電,到了晚上小孩子也沒什麼娛樂活動,大多吃完飯到村裡空曠的地方跳馬、捉迷藏,不到大人喊著回家是不會走的,要數最熱鬧的就是晚上放電影,一個發電機、一個大布幕、兩個帶窟窿眼的圓盤膠帶、一個白熾燈泡,村裡人只要有一人知道哪裡放映電影,整個村子的人都會知道,晚上比白天趕集還熱鬧,誰都不想呆在家裡,但是那個年代小偷也多,家裡必須留人,我家一般都是我母親。
綜上,七八十年代農村放映電影,基本都是全家出動,我家基本都是母親看家,露天電影是我難忘的回憶。
B. 七十年代末到八九十年代 不是家家戶戶都有電視嗎
不是的,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只有部分機關單位和少數家庭有電視機,多數都是黑白機。當時電視信號都是無線傳送,除了大城市裡電視台近的用戶可以用室內天線收看,較遠的用戶每家都要安裝一個10米以上的天線才能勉強收到電視節目,而且畫面非常模糊。到80年代中期彩電開始普及,到八十年代末幾乎家家都有了電視機。
C.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人們的生活情況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人們的生活情況
1、服飾方面:
那個時候,服裝的功能是遮體禦寒。到1978年時中國人民的穿衣問題得到了解決,人人有衣穿,基本能夠穿暖。但是服裝供應還是比較緊張的,新衣服只有年節才穿。人們講究樸素。農村人們日常的衣服上會打補丁。城鄉人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憑布票購買衣物,而且補票是限量的。
衣著的色調以藍、灰、綠、黑、白為主。服裝樣式比較簡單。人們的著裝比較傳統。春秋季男性以中山裝、工裝、軍裝為主。男性在夏季以白襯衣,藍綠灰色的長褲為主。女性夏季一般著碎花襯衣或者碎花裙子。五六十年代以棉布為主,七十年代化纖衣物逐漸流行。五十年代,列寧服、連衣裙等具有蘇聯特點的服飾盛行。文革時期,綠軍裝風行全國。
2、飲食方面:
新中國經過近三十年的努力,基本解決了九億多人民的吃飯問題,這是在人口增長近一倍的情況下完成的。食物種類較少,人們的食譜中主糧所佔的比例較大,平時人們以蔬菜和副食產品為下飯食物。肉類和水產品人們吃的較少,基本上過年過節才集中吃魚吃肉。
平時肉類和水產品定量供應。東北和內蒙新疆牧區吃肉情況要好一些。農村居民直到70年代,還以粗糧為主,公社生產隊到年終才會分肉。蔬菜供應受季節和地域限制,種類比今天要少。肉類和水產品的供應比較緊張。南北東西地域之間的食物種類差異較大。
3、住宅方面: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居民住宅建設,建成了大批的居民樓,但是由於受國際國內政治大環境的影響,主要精力用於建設和國防方面,居民住宅建設的資金很緊張,再加上以前的基礎太差,和人口的迅速增長。改革開放前,中國人居住的條件普遍較差。
1978年全國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凈面積3.7平方米。大約有40%以上的人住在解放前建的住宅裡面。天津、上海、北京、武漢、南京等老城市,有大面積平房區。50%-70%的城市居民住在低矮的破舊的平房之中,不少居民祖孫三代居住在十幾平米的平房裡。
北方和北方50%以上的農民家庭住的是土坯房、石頭房。西北地區大量農民住窯洞。蒙古新疆西藏的牧民住帳篷,東北林區木屋較常見。南方民族地區竹樓、土樓、木屋比較多,南方農村不少農民住在祖先留下來的傳統民居里。但大城市周邊新建的的農村磚瓦房較多。
4、交通出行:
新中國成立後,交通建設迅速發展。到1978年我國約有5萬公里鐵路和94萬公里公路。除西藏外,全國通鐵路。除西藏墨脫外全國各縣通公路。改革開放前民航建立了國際國內航空網。1969年北京有了地鐵,1974年我國有了長距離的管道運輸。
新中國前三十年我國有了立體化的交通運輸體系。中國有了自己生產的汽車、載重汽車、電氣化鐵路、電力機車、大型噴氣式客機(運十)。城市道路建設不斷加強。柏油路取代了泥土路。公共交通迅速發展,但是趕不上社會經濟發展速度,那時坐車難,公共汽車比較擁擠。道路上,沒有私家車,計程車數量極少,坐計程車要憑介紹信提前預約。
那時小汽車很少,北京吉普在大街上賓士。大街上還能市場看到馬車。人們代步的工具是自行車。一到下班自行車如海洋一樣,十分壯觀。人們出遠途一般乘坐火車,改革開放前我國大約三分之一的機車是蒸汽機車,客車是國產電力機車或者柴油車。當時從天津到北京坐快車是一個半小時到兩小時。民航歸空軍管理,只有夠級別的幹部才可以坐飛機。
5、文化生活:
看電影、聽收音機、下棋、打牌。各個廠組織職工文體活動,如五一和國慶節的文藝演出,職工運動會、籃球賽足球賽等等。青少年愛打乒乓球、踢足球。
6、教育:
建立了許多中小學,中小學學雜費很低,學生課業負擔輕,注重對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勞動教育。學校文體活動開展得較好。但是辦學條件差,不少學校夏季沒有電扇,冬天沒有暖氣,五六十人一個大教室,點爐子取暖。現代化的教學儀器很少。文革期間,教育質量受政治運動影響較差。
7、就業:
畢業生國家包分配,在國營單位工作,鐵飯碗端一輩子。人們工作壓力小,但是在大鍋飯體制下,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成為問題。主席時代勞動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的干勁和熱情還是高漲的。
8、社會保障:
毛澤東時代,中國人民有了基本的社會保障,人民享受普遍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城市居民享受退休金待遇,那個時代福利水平雖然較低,但是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免費的醫療,看病三聯單報銷。退休百分之百的工資。住房靠分配,分到住房後房租十分的低廉。
子女入托入學學費低廉。住房得等待很長時間。農民享受合作醫療,看病比較便宜。縣鄉級衛生院建立起來。但是改革開放前,國家財力緊張,農民比較窮困,農民養老依舊主要靠子女。
9、家居和傢具: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城鄉居民電器較為簡單。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是城市人們生活的四大件。俗稱「三轉一響」 七十年代中期,黑白電視機開始走入百姓家。農村逐步實現電氣化、電燈普及,每個公社都通上了電話、每個村都有廣播站大喇叭。但是邊遠山區還難以通電。
D. 在家看電影還是在電影院看電影的辯論
我隨便站一方觀點:在電影院看
首先任何一個辯題都有其時代意義,也就是說提倡或者應該在電影院看還是家裡看首先應該從現在這個時代角度出發來考慮。七八十年代因為大都沒有看電影的條件,所以只能電影院,或者廣場上一群人看(也可以變現稱之為戶外電影院吧),後來到了九十年代以後興起了家庭影院,再到現在的網路,慢慢的人們又開始興起在家看,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到了當代電影院的確是越來越多,而且規模也是越來越大,那這又是為什麼呢?
1、看電影是為了追求什麼?並不單單是看故事劇情,尤其還包括電影的特效處理,以及場內的氣氛渲染,而這些則是家庭無法具備的。
2、話題要符合時代,現在網路普及在家看電影如此方便,那難道就不能有更高的追求了?電影~也是一門藝術啊,藝術的追求是應該逐步向上的,因此在家庭看定影已經普遍的前提下,更應該提倡去電影院看。
3、電影事業是需要支持發展的,而它發展的資本便是最為直觀的「票房」,這樣的話在電影院看就好比支持「正版」,在家看不免就有些「盜版」嫌疑了。(這一條不好說,好好整理下語言)
4、有些時候,看電影往往不是最主要的,比如說和女朋友去電影院看可以培養感情,老師組織學生去看教育片,可以教人進步,這些電影院起到的效果要遠遠好過家裡。
E. 中國電影真正普及是在二十世紀多少年代
你提到的普及,那應該是上世紀80年代。在80年代,全國還沒幾家電影院,農村主要是大篷車流動播放露天電影。人們為了看電影甚至步行數十里路。然後印象最深的就是少林小子,少林寺,白蓮花,紅牡丹等等。後來的電影再也沒有達到這幾部電影的高度。
F. 那時候中國90年代末21世紀初在家看電影電視劇娛樂什麼的用什麼看
那時一般用VCD、DVD,看碟片大片,還可以唱卡拉OK,還有帶低音炮的五聲道音響呢
那時還沒有數字電視,
G. 改革開放30年以來人們娛樂方式有哪些有何變化
1、一年難得看上幾回的露天電影,現在的個性化的家庭影院;
2、收音機中收聽樣板戲,到現在遍地開花卡拉OK;
3、單純地追求「吃飽飯」,到現在追求生命質量的健身運動;
4、打檯球,現在的網路游戲;
5、看小人書到觀看各種電視劇。
30年對於具體的每一個人來說,最能反映變化過程無外乎吃穿住行。
精神消費上更是30年前的人所無法想像的,現在人的閱歷和思想超越了父輩,典型如日常接觸的電視、電影、唱片。
手機與世界相連接,進而影響著大多數的中國人。
(7)哪個年代人們開始在家看電影擴展閱讀:
現在的各種娛樂方式:
1、電視
電視引進中國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50年代,代表性事件是1958年成立的中央電視台開始試播(當時還叫「北京電視台」),央視也是中國第一家電視台。
以近鄰日本為例,懷舊感十足的《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中,東京城區的人們看上黑白電視也是50年代末的事情。差不多在二十年後,大街小巷的人們聚集電視機前面圍觀的場景在中國重演。
電視對走過80年代的幾代人來說都是一份珍藏的回憶,屏幕發光的13寸電視機打開了一個國家封閉已久的大門。
2、電影
無論是作為一種視聽藝術還是娛樂手段,電影的出現都比電視更早,它給中國人的生活帶來過強烈的沖擊變化。
雖然中間甚至一直到現在都受到電視的沖擊,不過電影依然擁有它無以倫比的魅力,這也讓成千上萬的人湧入電影院,而不是守在家中面對背投等技術都換不來的環境。中國電影始於世紀初,跟隨世界電影的大潮走過了默片、有聲電影和彩色電影等多個階段。
3、錄像帶
錄像帶的流行要分開來說,80年代電視機得到迅速普及,與電視機配套的錄像機跟著走上了歷史舞台。當時電視節目也不豐富,它既可以彌補電視的單一缺陷,用來看電影,實用性極佳。
從80年代到90年代,受當時港片興盛等多方影響,錄像帶領域基本維持著以香港電影為主體、外國片為輔助的受眾歡迎模式。
總之錄像帶和錄像廳的美好時光一直持續到90年代中期,最後毫無懸念地被VCD和DVD淘汰並終結,難覓其蹤。許多人是到了後來才知道,他們一直看的錄像帶僅是VHS畫質。
4、唱片
與電影、電視一樣,唱片背後的音樂是大眾娛樂的另一塊根據地,唱片捧紅了無數內地港台歌手。經過二十多年的動亂和空白時期,刺耳的高音喇叭成為過去式。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唱片和收錄機把中國人帶離了眼前現實,憧憬一個美好又不可描述的未來。歌聲里的愛情、夢想和希望成為許多人的心中所往,抄歌詞、找海報更像是一場全民運動,真正把追星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正是來自這一領域。
5、唱盤
唱盤沒有大規模流行是因為70年代的國外,黑膠唱盤已經被卡式錄音帶所取代。由於唱盤體積大,遠不如卡帶來得便攜,加上每一面錄制的歌曲數目有限和程序麻煩,唱盤在中國始終顯得曲高和寡,被取代也是早晚的事情。
不過一直到今天,也有極少部分的黑膠唱盤愛好者懷念著當年的音樂,他們認為那種略帶粗糙的逼真質感是後來CD等介質所無法呈現的。
6、卡帶
80年代開始,能跟黑白電視、膠片電影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的是卡帶的流行,卡帶的超強影響力使它成為了磁帶的總稱,一般說起磁帶就是指卡式錄音帶。
卡帶成本低廉,可以反復使用。在國外像日本,卡帶與索尼隨身聽一並出現。在中國由於條件所限,卡帶更多是收錄機相伴十餘載。
雖有形式差異,不過是同樣流行。到了90年代,隨身聽也成為都市年輕人的選擇。
7、MP3
MP3是一種數字音頻編碼和有損壓縮格式,它通過一個演算法使得人類聽覺不會識別出被丟棄的音頻部分,從而大幅度地降低音頻數據量,容量極小。
MP3能發揮作用的領域遠不止於此,它能儲存於電腦、手機等終端。即便後面有MP4甚至MP5的推出,MP3在國內依然吃得很香。
8、手機終端
電視、電影、唱片三個領域互有影響,但是電腦的出現將它們集合在了一起,甚至極大地改變了它們的作用地位。比如現在歌手的專輯唱片銷量再好,卻只有黃金時代的幾十分之一。
隨著液晶顯示器和數字電視的出現,電腦與電視的的聯系變得緊密,卻依然有著無法克服的天然缺陷。
H. 70年代和80年代的那個時候,人們晚上是如何打發時光的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時,我還是十幾歲的光景,上小學和中學,對 社會 和未來充滿好奇。
那時候,沒有電視,沒有互聯網,晚上的時光只有家裡的小喇叭,可以定時聽聽新聞和樣板戲。有時候去看露天電影,算是很喜歡的 娛樂 活動了。
我家住在一個很大的家屬院里,平房,門前有一個幾十平方的院子,出太陽時,用於晾曬衣服,被子。
我和弟弟相差一歲多,不喜歡晚上到處瘋玩。就坐在院子里聊天。那時候,天空很藍,許多星星眨著眼睛,無邊無際的星空給童年的我們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
我們聊天的話題很寬泛,從日常小事到國際戰爭,什麼都聊,非常有興趣。
弟弟喜歡農業基礎知識課程,是因為他的老師給他們講了許多課程以外的生物知識,什麼三倍體,多倍體,基因,遺傳,變異等等,他講得興致勃勃,我聽得津津有味。我們正是吸收知識的年齡,對新知識非常感興趣。這個話題一直聊了很久,一些生物知識就是從這里開始了解的。
我雖然是個女孩,卻喜歡政治,父親的《參考消息》我每天都看,雖然看不太懂。我就給弟弟聊第二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的石油之爭。當時覺得戰爭好殘忍,就必須打仗嗎的話題還有爭執。
我們還聊電影,聊喜歡的明星,像王心剛,王丹鳳,田華,於洋等等,一起背誦電影中的台詞。一部好電影也能聊得非常開心。
弟弟學校的圖書館藏書很多,他借看完以後,我就迫不及待的接著看。這也是我們聊天的一部分話題。
一轉眼,幾十年過去了,現在回想那一段童年夜晚看著星星聊天的情景,多麼美好,多麼快樂!
70年代和80年代的那個時候,人們晚上是如何打發時光的?
我是68年生人,從我幼年知事到高中畢業,時間跨度剛好是70-80年代。你問這個問題,算是問對人了。
我父母是地質隊的,他們在野外工作,租住農村老鄉的房子,把我託付給房東大嬸照看。白天我和房東家孩子、村裡孩子一起玩,晚上爸媽回來了,我就回家了。
那時候,晚上都幹些什麼呢?爸爸經常去找同事們下下棋打打撲克,媽媽帶我在家,給我講故事。晚上外面很黑很靜,我們都呆家裡不出去的。都睡得很早,也起得很早,父母上班地方遠,不得不早起。每次起床,對我而言,都是千難萬難。
75年我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父母調回了隊部工作,住在隊部家屬區。父母晚上多了一項內容:去各自部門開會討論學習毛選(毛澤東選集),除開星期天,每天晚上七到八點,雷打不動,不能遲到早退。當時我的大妹妹才兩歲,我在家裡帶她玩,開著收音機,似懂非懂地聽播放的新聞。心裡煩得要死,盼父母早點回來。過了很久,這種晚間學習才沒有了。
縣城電影院的生意,一直是非常好的。票價五分錢一張,周末晚上看電影的人多,還常常買不到票,黃牛(票販子)們就有了賺錢的機會。有時候,學校還組織學生包場。
隊部這邊,每個月要在籃球場放一部電影的。白天銀幕掛出來,小夥伴們就去球場佔位置,早早地拿粉筆在地上畫方格,寫上「有人占」,這地方就歸你了,別人都自覺,不會侵佔。等吃了晚飯,直接帶凳子去就可以了。片子都是看了很多遍的《奇襲》、《閃閃的紅星》、《難忘的戰斗》、《智取華山》、《創業》等。但大家仍然很有興致。有電影看,已經很滿足了。電影院放的,也是這些,新片子不多。
後來,隊里招來了一批青年工人,住集體宿舍。這是精挑細選的一批知識青年,男男女女,個個都是漂亮有朝氣的,而且,能歌善舞,多才多藝。他們到來不久,就在隊部禮堂里搞了一台文藝晚會,台上 吹拉彈唱一個個節目精彩紛呈,台下人頭攢動激動萬分。我成了他們忠實的粉絲,經常往他們宿舍跑,看他們彈手風琴、吹笛子、吹黑管、拉二胡,心裡有說不出的艷羨。五一、國慶這些節日,他們都要搞文藝匯演。
直到八十年代初,電視機才出現。誰家裡買了一台12吋黑白電視機,就像放了一顆衛星一般轟動。左鄰右舍都跑來看,屋裡坐不下,電視機就擺在院子里一個高台上,下面坐了一大堆人,眼睛瞪得大大的,脖子伸得長長的。每個星期六晚上,我也在這群人當中。我看了《大西洋底來的人》、《敵營十八年》、《加里森敢死隊》。
八十年代中期,港台劇大量湧入,《霍元甲》、《陳真》、《射鵰英雄傳》等一部接一部上映,經常出現萬人空巷的盛況。
85年,我們家有了彩色電視機。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的夜間生活,才真正的開始豐富多彩起來。
想當年,為了買這台14吋的彩色電視機,我父母省吃儉用存了好幾年的錢。那可是實實在在的奢侈品。現在,電視機成了普普通通的家電,買一台46吋的大彩電,半個月的工資就足夠了。打開電視,幾百個頻道,無數的節目,你想看什麼就看什麼。更神奇的是,現在有互聯網,一個手機在手,你隨時可以上網刷新聞,看視頻,聊天購物。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撫今思昔,感慨萬分。我們是幸福的,享受到了改革開放 科技 進步的成果。吃水不忘挖井人。願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富強,願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我覺得我有發言權,我眼神不好,耳朵就靈敏。
我家又離公園近,我市現在的森林覆蓋率都佔百分之七十往上,那年代,別提了,公園全是小樹林。
我們小孩的夜晚,就是捉迷藏,年輕人的夜晚,嘿嘿嘿,鑽樹林。
我一隻眼睛天生弱視,捉迷藏,黑漆麻烏的,看不清啥,等我聽到身後傳來嘖嘖嘖的聲響,回頭看,准挨罵。 誰家 孩子,瞅啥,滾!
有時候被好幾波搞對象的罵。我也火大,我要看清了啥,罵我也不屈,我啥也沒看見還挨罵,啥人嘛。
我出生在70年代初,那時候的農村的夜晚是很黑很安靜的,感覺分外的祥和。農村夏天的夜晚家家戶戶門前大都擺著乘涼的竹床,大人們聚在一起談天說笑,時不時傳來拍蚊子的聲音,小夥伴忙著抓螢火蟲,再大一點的孩子,就邀一起去田裡捉泥鰍,青蛙,反正那時候的農村沒有電視看,更沒有手機互聯網,但是70年代的人很純朴善良;80年代初我跟隨父親到異地一個偏僻的小鎮上學,父親在供銷合作社上班,父親的單位有一台黑白電視機,每天晚上有時間就跑到父親單位辦公室追劇,《陳真》《霍元甲》的主題曲當時街頭巷尾在連續播放,現在想起那個純真年代,雖然物質生活很匱乏,和現在不能比,但內心都是滿滿的美好回憶!
為什麼總有些人拿六、七、八十年代來無事找事?心存何意?是故意想加之貶低,還是另有其它企圖?告訴你們這些人,那時候 社會 風氣好的很,夜不閉戶。晚上左鄰右舍可以,實際也經常走往,不象現在鄰居是誰,都不知道。晚上學習讀報,上夜校,看露天電影和文工團,宣傳隊演節目,小孩子玩踢房,捉迷藏等多種自娛活動。天熱沒電扇,家家晚上拿竹床到外面納涼,熱鬧非凡。所以不同年代有不同的活動,不同的方式與情調。所以今與昔是無法對比的。誰又知道再過三十年後,晚上有啥活動,怎麼更加瀟灑打發?時代的發展, 社會 的進步必定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 娛樂 也自然豐富多采。
我是1975年下鄉 ,那個時候農村的文化生活十分枯燥 ,非常單一 ,除了幾個樣板戲 ,就是挨個村播放的電影《地道戰》,《地雷戰》、《平原游擊隊 》等幾部舊片子 ,有的時候到晚上 ,會徒步十幾里路, 到另一個村子看已播放過的電影 。
我下鄉的那個自然村,基本上屬於三無村莊,既:無電、無自來水、無燃氣。晚上照明用煤油燈,吃水自己到井裡挑,生火做飯燒的是柴禾。我們知青第一年 ,有一個農村大叔為我們做飯 ,到了第二年,第三年都是知青自己輪流著做飯 。業余時間除了貓在自己的屋裡 ,就是到小隊、大隊麥場的倉庫里 ,聚在一起聽農民伯伯講故事,侃大山 。
78年回城以後 ,我被分配到了建築公司木材加工廠工作, 我學的是建築內業木工 ,業余時間就跟著師傅們出去幫忙給別人打傢具 。沒事的時候,就在自己家裡學做傢具,我們結婚用的傢具,全部是我自己做的 。
到了82年12月26日結婚時,我自己花錢買了一個12寸的泰山牌黑白電視機 ,那個時候我已經從事機關管理工作了,也很少出去幫助別人打傢具了 ,晚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看電視上 ,這就是我一個出生在57年的人,70和80年代基本的業餘生活。
那個年代的各種條件與現在相比相差甚遠。電視是奢嗜品沒多少家買得起,即便買了頂多也是個十幾英寸的黑白電視。電腦一般百姓還聞所未聞。空調那是賓館專設 ,家家有個小電扇就美滋滋的了。電影院雖說票價不是很高,但能夠經常去光顧的人也不是很多,一是交通不便利,二是影院稀少,三是收入不支持。街道也不像現在車水馬龍,商阜林立,由於收入低逛街的人少,購買力低下,所以商店等都按部就班准時打烊關門謝客。街道巷裡因為路燈極少,一到西山落日後,漆黑一片早早就行人無跡。那時高樓廣廈極其稀有,大部分居民居住條件很差,冬怕屋裡那點熱氣跑掉,禁閉門窗早早入睡。夏暑炎炎怕蚊蟲進入叮咬難挨,所以也只能強忍炎熱鑽入蚊帳。所說的是普遍情況,但是也有的中老年人,他們不甘寂寞,太早閉門又難以入寐,因此就找上幾個鄰里或者約幾個同仁,小麻將一打小撲克一摔也就不管嚴寒酷暑了。還有的約上幾個朋友,或者鄰里,坐在一起海闊天空聊大天消遣度時光。文雅一點的就沏上一壺香茗,自斟自飲或者約幾個知音品茶論道。經濟條件好一些的人,也會叫上幾個朋友簡單弄幾個菜,小酒一喝拳令一劃美哉美哉,這可是那時有點錢的主啊!也不乏愛看書愛學習的青年和老者,吃完晚飯休息一會就不管冷還是熱,自己有滋有味的看書看報看雜志了。總之那時的業餘生活貧乏單調,夕陽落山大部分人也就恢復了老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今昔不可比,我輩當珍惜。華燈光熠熠,逛街玩手機。親友常相聚,壽與泰山齊。
許多方面遺漏,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請諒解為盼!
這是我的拙見,不妥處請批評指正。謝謝[作揖][作揖][握手][握手]
現在的年輕人是很難想像到那個年代的生活的,我們這些60年代出生的人,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時候,由於當時國家的經濟環境。生活過得很單純。不像現在的精神生活這么豐富,現在的生活吃穿用都很高級了,家裡的電器設備,還有網路發達,一個手機在手就足夠玩了,但是在我們那個年代,沒有這么多的物資生活,由於人活得單純,精神生活也就比較容易解決,因為我的媽媽是人民教師,我家也住在學校裡面,每天晚上就有很多老師的孩子一起在學校的操場上玩耍,那個年代,哪個家裡沒有幾個孩子啊!人多也好玩,在學校可以一起打球啊,還有捉迷藏,每天玩到差不多的時候,就會一起唱著歌拍著手回家,記得是這樣唱的「扁擔開花,各回各家」,那個時候家裡能有一個小的收音機就是很好的 娛樂 工具了,每天到了中午12點還是12點半,記得不是很清楚了,我兄弟三個就會躺在一個床上聽評書,
聽得最多的就是「岳飛傳」「楊家將」這些,其實人單純的時候,思想不是那麼復雜,一點東西就能解決大問題,還會玩得很快樂,現在經常回味那時候的快樂時光,現在還把兒時住在學校的一幫老師的孩子都弄了一個微信群,經常聊聊天,回憶當年的很多囧事。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看到題主這個問題,思緒不由得回到了70年代的童年時刻!
在70年代和80年代,廣大農村普遍貧瘠,生產力落後,物質和文化生活相對缺乏!但個人從遠久的記憶中感覺那時生活雖然貧困,但心情是快樂和滿足的!
70、80年代,農村電力是不足的,停電成為常態,每到夜晚,村子裡就會漆黑一片;每每晚飯後,玩伴們熱鬧的捉迷藏就會准時上演:草垛內、樹杈上、大門後、草叢中等便成了藏身之處,靜靜的等著夥伴來找,你追我躲、我藏你找,甚是熱鬧,孩子們的嬉戲聲此起彼伏,在漆黑的夜晚傳的很遠……
快樂時光總是感覺短暫,正在和小夥伴玩的盡興時,耳邊總會傳來大人們的呵斥聲:到點了,明天還要上學,趕緊回去睡覺!小夥伴們不得不無奈的各回各家,簡單洗漱一下,迅速躺在床上,很快就會進入夢鄉……
大人們雖然白天在田地勞累了一天,但晚飯後也不會早早上床休息:婦女們或洗衣服、或為男人和孩子們縫補衣裳、或坐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納鞋底…
男人們就會收拾和整修各種農具,雖然有時候沒有必要每晚收拾,但男人們總是習慣性的整理一遍:鐵掀和鋤頭擦的是否錚亮、鐮刀磨的是否鋒利、耬具擺放是否整齊……因為這是春種秋收的根本,也是一個家庭的希望!
農村的夜晚似乎漫長,偶爾鄰居也會互相串門,沏上廉價茶水,抽著旱煙,昏暗的小屋內,就會傳出彼此開玩笑的爽朗笑聲、互相交流種植經驗的交談聲……夜深了,在女人們的連續哈欠聲中,男人們才會結束彼此的高談闊論!晚上的時光就在忙忙碌碌或者鄰居串門侃大山中度過!
讓一個家庭最高興的就是村裡演電影,孩子們興奮的快速吃完晚飯,早早搬著凳子去占居好的位置,一家人坐在一起聚精會神的觀看電影,也從短暫的影片中了解了外面的不同世界,提高了人們的眼界……
夏天洗完澡後點上蚊煙,
扛著竹床,提著木椅。帶上
蒲扇,一家大小在露天場歇涼。
然後進屋睡覺。
冬天則一家人圍坐在火爐或
碳盆邊,孩子們邊烤火邊寫
作業,也不要大人輔導,做
完了作業就洗嗽睡覺。
這是指農村還沒通電的時期
的生活。
城市一般夏天有電風扇(台式
吊式都有),80後有人安空調
了。大多數冬天用電爐子取
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