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的電影都比較中二
Ⅰ 為什麼日本電影都比較壓抑
之前有看過日劇為什麼這么壓抑的評價,感覺跟電影類似吧,所以分享一下。首先日本是發達國家,經歷過高速發展之後,現在經濟疲軟,整個社會的普遍氣氛就是壓抑的。形容起來就像是經歷了沖刺賽跑後的疲勞期,所以文化產業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例子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電影電視還都是潮氣蓬勃的黃金年代,到了九十年代就完全變成了黑鐵年代了。其次,就是對那些繁華的盛景開始厭倦之後,人們會開始思考人性這種比較嚴肅的話題,這樣的題材一般是不會拍出比較歡快的電影的,有思考就會比較沉重,也就會給觀眾帶來壓抑感。第三,日本這個國家的人本身就有悲情的傳統。作為一個島國國民,天災不斷,物產不豐,這種憂患意識讓他們習慣性的悲觀,所以拍電影也難免壓抑了。
Ⅱ 為什麼說日本人有中二病
中二病(又稱初二症)是伊集院光在廣播節目《伊集院光 深夜的馬鹿力》中提出,比喻日本青春期的少年過於自以為是等特別言行的俗語。當時這個名稱不過是伊集院光與聽眾交流時的特有簡稱,但由於具有一定意義上的共性存在,該名稱也就成為了網路上廣泛的熱門用語。
見網路:→http://ke..com/view/1635056.htm?fr=aladdin
其實不只是日本~這種情況還是蠻普遍的。而且現在也不是貶義用法咩~
Ⅲ 為什麼日本動漫多是中二的題材,中二題材的內容吸引人嗎
生活中的大部分人最終都是一個普通的平凡人,但是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深深的渴望著自己能夠變得不再普通,不再平凡。
大多數的日本動漫的首重人群都是初高中或者大學生,這類年輕人對待未來和生活充滿著自己的幻想,沒有經受過現實社會的過多打擊,太過於現實的內容也並不能讓他們所接受,他們喜歡的作品就是熱血的作品,讓他們更加有力量去追逐自己的夢想,我認為這只是不同年齡段所喜愛和接受的東西不一樣罷了。
Ⅳ 日漫台詞設計為什麼那麼中二
日本是「中二」之源,「中二」這個詞就是日本的流行文化中誕生而來,意思大概指的是中學二年級獨有的,在價值觀,世界觀的成型和成長階段產生的還沒有完全脫離幼稚,但又已經有了自己的獨立想法和行動的處世觀念。
日本的動畫片經常會以初中或者高中生作為主人公,發生的故事大都脫不開這個年齡段。
日本動畫大都改編自漫畫,輕小說,漫畫的門檻較高,不僅需要編織漂亮的故事,更要注重故事的邏輯性,還要有足夠的「畫力」來表現自己的內容;而輕小說相對來說門檻要低,但是優秀的輕改作品會更加註重思想上的,一些漫畫上不適合表現的內容。
而且撰寫這些輕小說的成年人,從一開始就是以成年人的思維在寫故事,而不是像一些過去的國漫,從一開始就是以小孩子能理解的水平開始講故事。
例如渡航的《我的青春戀愛物語果然有問題。》中,男主角比企谷八幡,盡管能很順利的在幾句話,幾個行動上就看穿一個人的本質甚至是一個事件的本質,但是依然在處理人際關系的時候,不能做出最佳的選擇。
而在不斷的碰壁中,才獲得了成長,故事本身,就過來人來看,可能「很中二」,但是從過來人的經歷來看,又不會顯得幼稚。像這樣的作品,從一開始就是從已經「過來人」的思維,重新審視成長階段遇到的問題,並沒有想像中的這么簡單,而確實有著作者對這些青春期遇到的問題的思考和解答。
因此,即便是已經成為大人的你,再重溫過去自己遇到的那些經歷,往往不再是覺得幼稚,而是感慨自己的成長。
中二不是幼稚:
中二本身就和幼稚不同,幼稚指的是思維簡單,思想天真,而中二是一種自我意識過剩的表現,雖然和幼稚一樣,都是成長道路上的必經之路,但是中二有著自己的思維,甚至結構可以很復雜。
以把人和世界都看得很復雜,「成熟」了的自己可以覺得和世界格格不入,可以說中二是幼稚的進階階段,雖然都還沒有成熟,但是成熟了也一樣可以「中二」。
Ⅳ 日本動漫里的男主角為何大多都中二病
日本動漫都是比較誇張化的。很多的日本動漫裡面的男主角都是中二病特別的誇張,尤其是那種語氣和動作。
因為動漫它不同於電視劇和電影,它是虛擬的。所以人們對動漫的寬容度就比較大,覺得裡面的人物誇張化中二病都沒事,人們都不會跳戲。相反人們會更加的喜歡裡面的主角是中二病,這樣子的話她就比較的有喜感,看的時候整個人的心情會比較變好。
那麼動漫的編劇和導演他們就掌握了人們的這種心理,經常都會把自己動漫裡面的男主角給弄成中二病。因為女主角還是可愛會撒嬌就好了,中二病的話就不太好了,所以就只能男主角來了。
只要有一部動漫他是這樣子做,人們也都接受,那麼接下來就會有很多動漫也是這樣子做。這跟從眾心理也是有關系的,人們都比較的接受動漫裡面的男主是中二病。要是動漫裡面的男主不是中二病的話,人們也不太喜歡看,這樣子話就沒什麼收視率了。
Ⅵ 為何日本動漫多是雞血中二的題材
我為大家分析一下。
動畫篇
1.日本動畫片從發行方式,分為TV動畫劇、ova和劇場版三種。
劇場版,就是動畫電影。
OVA,指的是不在電影院上映,也不在電視台播出,以音像製品發行的動畫片。不管時間長度和集數多少,一般都叫做ova。
TV動畫劇,每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檔期,春季四月檔,夏季七月檔,秋季十月檔,冬季一月檔。按照播放長度,通常稱之為季番(13話左右),半年番(26話左右)和年番(51話左右)。當然也有些題材是一直在播出TV劇,一直沒怎麼停過的,比如柯南、火影、海螺小姐。
輕改是以輕小說故事改編的動畫,比如涼宮春日系列、刀劍神域系列的動漫版都算這一類。
這個分類其實也不是很完善,因為日本有一個做了很多年的《世界名作劇場》就是以改編世界文學名作著稱的,但上述幾個分類還是概括了大部分的日本動畫片題材。
漫畫篇
1.漫畫雜志。
三大出版社,日本牛逼的出版社很多,但漫畫為主要業務的出版集團主要有三家,分別是集英社、小學館和講談社(事實上漫畫遠不是這三家全部的業務,比如小學館的主要業務是小學教材之類的書籍)。
集英社和小學館是同一家母公司,講談社不是。但要說周刊連載漫畫,這三家的漫畫周刊雜志是最有名的。集英社下屬雜志《少年Jump》,小學館下屬雜志《少年Sunday》,講談社下屬雜志《少年Magazine》,這是日本漫畫雜志的三巨頭。彼此也是直接競爭對手。
2.少年漫畫。
少年漫畫多以青春、熱血、奮斗、戰斗為主要題材,因此在商業上是最成功的。我們熟悉的很多日本漫畫都是三大漫畫雜志上連載走紅的。少年漫畫是商業上最成功的漫畫類型。
少年漫畫在日本和日本之外的國家都有很高的人氣,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龍珠、sd、火影等作品。
3.少女漫畫。
和少年漫畫相對的是少女漫,以女性讀者為主要對象的少女漫畫多數走的是夢幻的愛情、美麗的人物、浪漫的故事為主。戰斗往往在少女漫畫里沒有少年漫畫那麼重要的分量。
《藍寶石王子》是日本第一部少女漫畫,這部作品的動畫《騎士公主》也引進過國內。但國內熟悉的少女漫的代表更多還是武內直子的《美少女戰士》、clamp的《魔卡少女櫻》《東京巴比倫》《clamp學院偵探團》《X戰記》、高屋奈月的《水果籃子》、櫻桃子的《櫻桃小丸子》等。
少女漫畫也有自己的專屬雜志和出版社。前文提到的三大社旗下都有專門為少女漫畫連載的雜志,集英社有《Ribon》,小學館有《少女comic》,講談社有《Nakayoshi》,此外更有名的是以少女漫畫為主要業務的白泉社,下屬《花與夢》和《Lala》雜志就和《少年jump》是少年漫畫雜志代名詞一樣,是少女漫畫的代名詞。
著名的BL和GL耽美文化就是從少女漫畫的分支開始發揚光大。愛好者稱之為同人女,現在已經變為腐女,因為腐女的叫法,現在耽美文化又被稱之為腐文化。
4.青年漫畫。
青年漫畫多數是面相社會、現實題材的漫畫,讀者主要是大學生、踏入社會的上班族。所以多數青年漫畫都不會有少女少年漫畫那麼多的作為怪異超現實劇情支撐起故事的主線,而是直面各種現實、歷史和社會問題,青年漫畫一般相對於少女少女漫畫有較高的深度。加上由於面對讀者群主要是成年人因此不避諱赤裸裸的性和暴力元素。我可以肯定的說青年漫畫是會改變很多人對於日本漫畫就是打雞血中二題材印象的分類。
青年漫畫也有自己的專屬周刊雜志,前文提到的三大出版社,集英社有《Super Jump》,小學館有《Big Comic Spirits》和《Big Comic Original》,講談社有《Young Magazine》和《Morning》。由於青年漫畫面對的觀眾群和少年漫畫不一樣,所以也有《Afternoon》之類的月刊雜志作為發行渠道。
不少青年漫畫家是作為少年漫畫家出道轉入青年漫畫界,比如《灌籃高手》的作者井上雄彥就是其中的代表。
我提到的主要詞彙基本解釋完了,但相對於整個動漫產業還是滄海一粟的內容而已,希望題主可以花時間鑽研一些動漫知識,就不會有你這個題目里的錯誤印象了。
Ⅶ 日本電影現在在世界是一個什麼地位為什麼日本人的電影拍攝的內容差異那麼大
日本電影,領先亞洲的水準,其中不乏一些好片可以和奧斯卡獲獎影片競爭。也許那些所謂的特效大片不如國外,但是日本的電影勝在劇情。可以說如果給世界家庭感情電影排名,十名裡面有四名是日本的影片,不是開玩笑的,不談之前老派導演,就是是枝裕和拍的幾部情感片,很少有人能做到那種平凡之中不乏溫馨情感,也不會讓人覺得有視覺疲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