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感背景照片怎麼拍
A. 姚琛的隨手拍滿滿的電影質感,攝影都需要什麼樣的技巧
姚琛的隨手拍滿滿的電影質感,攝影都需要什麼樣的技巧?攝影其實是一門很玄妙的科學吧。有時候隨手一拍也能夠拍出所有人夢寐以求的經典照片,有時候苦苦等待也不能等來想像中的那一刻。攝影的裡面的技巧其實有多種多樣的,要經過長久的學習才可以使自己的攝影水平達到一個比較高的程度。不過攝影感覺也是要靠天賦的,很多人天生就像是會拍照一樣,不像我,從開始接觸拍照到現在都仍然被人吐槽不會拍照。
四、自拍技巧
很多人拍照其實都是自拍。想拍出大長腿的話,拍攝者可以用低角度仰拍的方法。還可以讓被拍攝者坐下來,把腿伸直,營造出長腿感覺。
B. 怎樣拍攝出具有電影效果的攝影作品
當然,要拍出電影感的照片看似不必循規蹈矩,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從那些能夠散發著一絲絲電影感的攝影作品當中,我們總可以發現與其它 攝影作品的一點共同點。
拍電影猶如說故事,大多數這類作品都會牽涉到人,無論是人的本身、人的歷史或是人的痕跡。
照片里包含了人的元素,往往能夠帶給人以更強的故事性,是那種身同感受的投入感,是拍花拍草而不能比擬的。
中國的山水畫里有所謂留白,留白的重點在於保留一切的可能性,可能性越多,故事反而越復雜。太過單純的拍攝作品,就好像剝奪了其他人 欣賞作品的權利,這不是分享,是灌輸。
除了故事性豐富,保留大環境的信息也很重要。人總愛猜猜謎,硬要把自己塞進柯南道爾的推理浪漫里。
氛圍同樣重要,始終硬照跟電影不同,電影還包含了聲音的信息(不包括無聲的),無論是主角的對白、閑雜的收音、背景的音樂等,都提供 著大量的資訊讓觀察思考、探討、反思,影響觀眾的思考方向,引領觀眾到達導演所預設的目的地。
在硬照中製造所謂氛圍,靠的不外乎主角的表情、背景里的陳設、色調及光暗等,讓看者能夠代入到當時的環境,讓看者自身演釋出另一段獨特的故事。
這可能是因為抽象的作品跟其他人的關聯非常薄弱,不能與除了攝者本身的其他人作出合理的溝通所致。
當然,不合理的溝通也是溝通的一種,像你家的貓的一聲「喵」,你有時也能夠明白它的想法。
還有一些設定上的共同點,可能你會發現它們一般都是偏暗、白平衡不準確、飽和度偏低等等。
還有就是需要在照片上下加兩條黑邊……
當然,加兩條黑邊再變16:9的比例,不一定會讓一張照片變得很有味道,變得很有電影感。北京鏡海攝影學校,實力辦學,師資雄厚,攝影教育行業第一品牌,北京攝影學校排名第一!
C. 如何用相機拍出電影膠片的效果
從電影中汲取了靈感。分析了人物的角色,故事,視覺方面,例如光線,構圖和顏色,並將其用於圖片中。拍攝時,重要的是要知道我們的英雄是誰,他的角色是什麼,他在哪裡以及在那兒做什麼。
如果要用電影照片拍攝照片,則需要轉向電影。但是攝影和電影不是一回事,因此,還應該分析喜歡的攝影師的作品。尋找世界上最好的導演,至少看幾部電影。
D. 離開濾鏡和後期,如何用手機拍出電影質感的影像
光線對質感的形成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光也是攝影的核心要點,質感乃至整個畫面的形成都是由無數個點、線、面來構成的,這些點線面就是光。就和畫家能通過畫筆來勾 勒出線條一樣,攝影師也能通過明暗來勾 勒出點線面,通過軟硬來塑造細節。甚至就拿現實來說,如果一個物品被光直射,它所呈現出來的面貌真的就是它自己本身的樣子嗎?強光干擾之下,就算處在現實的物品,在我們眼裡也會顯得失真。所以,陰天和晴天出來的拍攝效果也會大相徑庭,這就和光線強弱有很大的原因。而僅僅是光線的選擇,側光、逆光、順光等等,都有非常多的門道。選擇不同,最後的呈現效果也會不同。如果對攝影比較感興趣的可以往這方面多鑽研鑽研,這邊就不細講了。並且我們普通人正常拍攝出來的效果雖然說比不上大片,但是也足夠我們發朋友圈了。除了光之外,第二大影響質感的因素應該是相機了吧。而在本題,手機就是相機的替代品。好的手機質感會更好,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像素和影像感測器的不同,細節層次也會有所不同表現。當然這並不絕對,也不是說一般的手機拍不出來質感好的照片,而是說,好的手機在細節的呈現上面肯定會更有優勢。畫面的真實還原程度,也非常依賴廠商的整體調色風格。還有就是手機相機的設置。對比度和銳度都是在有些手機可以進行調節的。需要柔和的質感就可以把銳度和對比度稍微往低處調,這算是拍照攝影的前期工作。當然後期成片了也可以調節,但我個人認為還是拍攝的時候進行調節更為妥當。
E. 拍背景圖怎麼拍才好看
一、拍攝美麗的背影,方法歸納:
1、選擇好看的背景。
2、讓人像面對引導線。
3、也可以逆光拍攝背影。
4、利用好景色中的「框」。
5、也可以搭配道具。
二、分條為大家分享一下,具體技巧:
1、選擇好看的背景。
(1)上圖的耶穌光景色,是可遇不可求的,這個需要運氣。
(2)拍攝背影,需要模特站在較高處,面對開闊的前景,這樣拍出來的照片,不會讓人感到壓抑。
2、讓人像面對引導線。
如果有一條路,那讓人像面對著路拍,把背影和路都拍到畫面當中,路變成「引導線」,可讓照片更有指向性。觀者的視線,有落腳點,照片看起來不空洞。
3、也可以逆光拍攝背影。
逆光的背影,可以一個人,拍出孤獨感,也可以和攝影師互動,讓攝影師或者朋友,在照片中露出一條手臂,有互動的背影照,更具活力,不死板。
4、利用好景色中的「框」。下圖的攝影技巧在於:
(1)框式構圖和引導線構圖,結合起來使用,位於框內引導線上的人物,就會被突出。
(2)模特衣服顏色和背景顏色區別明顯。
5、也可以搭配道具。
拍背影,也可以使用道具,但切記,不要入下圖意向,讓水平線「切頭」,這是構圖大忌。
避免的方法很簡單,機位高一點,或者低一點就好了。
以上5條拍攝背影的技巧,希望幫朋友們拍出漂亮的背影照片。
F. 請問如何拍出電影風格的照片,單反相機應該如何調試
首先要設置自定義白平衡,然後再自定義的情況下微調偏冷。2,標准曝光的情況下要減少半擋曝光
-0.2ev值,再就是鏡頭的選擇,根據這張圖片就是用比較大的光圈控制景深,相機里有景深預覽鍵,可以查看前後景的虛實。再有就是圖片的色調可以ps後期。目前很多拍攝的電影色調都是後期ps後用非線編輯軟體剪輯,adobe公司有圖片和視頻互相兼容的軟體,可以做到。 希望這些內容會對你有所幫助。
G. 怎樣讓照片具有電影感
談一下我對電影感的看法吧,我覺得電影感是個很綜合的感受,每個人對於電影感的照片都有獨特的見解,所以我個人覺得它包括的一些內容但不限於:
1.構圖:這個一言難盡,電影構圖千變萬化,為突出電影的視覺特點,大概要思考包括畫面劃分,人物處理,背景處理,前景處理,景次,角度,越軸等等。作為攝影師去模仿電影單幀截圖的感覺,需要考慮的僅僅是畫面的劃分,人物,前後景,同時考慮景別大小即可。因為我們的故事沒有整體性,談不上系統的鏡頭語言,僅僅是保證這一張照片能讓人感受到故事,感受到前後的承接即可。
H. 如何用單反相機視頻拍出電影膠片的感覺
方法:
1、是素材的採集,這是最重要的一步,神級調色師也沒辦法拿一個滿是噪點的360p視頻調出電影質感來。這里要說的是,單反拍視頻真的不是強項,但是勝在其超高的性價比,所以拍攝時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方面:
a、全手動。M檔,ISO手動、白平衡手動、對焦手動,覺得無法熟悉的請平時自己多練,單反用自動拍是沒前途的。
b、N制的話快門速度1/60s,P制的話1/50s(簡單地說就是幀速率的兩倍),這是為了讓單幀產生運動模糊而保證基本的畫面流暢。ISO和光圈自由組合,一般以ISO盡量小為原則,這樣大光圈也可以保證較淺的景深,前提是對焦要對准。
c、注意修改照片風格,風格自己到網上去搜cinestyle,這個的主要原理是把相機的機內優化全關(對比度和銳度),以達到在mov格式下保留盡量多的畫面信息,方便後期調色。
d、開拍前找好角度對個白平衡(拿個白板不用我教了吧),啪啪啪,調到對應色溫取好景調好曝光量,再啪啪啪,覺得合適了就可以開始拍了,一般個人習慣是寧願暗1/3檔也不願過曝,沒raw就是拉不回來。
e、佳能黨要拍風景時可以考慮刷Magic Lantern固件然後開raw視頻,這簡直是神器啊!但是對機器對卡對工作台負擔都會加重,慎用。
2、後期處理
a、軟體。長片PR調色是主流,製作微電影可以考慮AE,處理起來會稍微多耗一點時間和機器。小型工作室也就AE+PR,有錢一點的FCPX+達芬奇,能實現的效果已經很豐富了。個人覺得軟體都只是工具,沒有必要追求最新最強的,自己用得順手機器跑得舒服才是王道。
b、插件。Magic Bullet Suite是王道,加上軟體內置的Color Correction特效和蒙版已經可以完成幾乎所有的調色效果了,區別只在於調色的精細程度而已。
c、個人流程一般是RGB曲線先調到比較均衡的程度,然後開始用MBL或者Colorista調,一般是暗調R<G<B,中調R<G<B,亮調R>G>B,具體情況要看影片本身的調子來定,剩下的就是審美的問題了。
d、涉及人像的話,建議先把人像摳出來當蒙版,不是很乾凈的情況下做個快速模糊,然後給人像之外的地方加Grain,最後給畫面上下加上黑條營造寬屏感。
e、AE和PR是很好的工作流,項目文件就可以互相導來導去沒必要導出視頻,盡量一次成品減少中間流程的畫質損耗。
技巧:
1、構圖完整且有故事性
拍電影猶如說故事,說故事的能力是人類獨有的,所以大多數這類作品都會牽涉到人,無論是人的本身、人的歷史或是人的痕跡。
2、畫面大多數包含人元素
照片里包含了人的元素,往往能夠帶出更強的說故事性,那種身同感受的投入感是拍花拍草不能比擬的。
3、刻意的「留白」處理
中國的山水畫里有所謂留白,留白的重點在於保留一切的可能性,可能性愈多,故事反而愈復雜。太過單純的拍攝作品,就好像剝奪了其他人欣賞作品的權利,這不是分享,是灌輸。
4、畫面故意留謎團增加神秘感
除了故事性豐富,保留大環境的信息也很重要。人總愛猜猜謎,硬要把自己塞進柯南道爾的推理浪漫里。
5、畫面氛圍必須和主題吻合
作品構圖的氛圍同樣重要,始終硬照跟電影不同,電影還包含了聲音的資訊(不包括無聲的),無論是主角的對白、閑雜的收音、背景的音樂等,都提供著大量的資訊讓觀察思考、探討、反思,影響觀眾的思考方向,引領觀眾到達導演所預設的目的地。在硬照中製造所謂氛圍,靠的不外乎主角的表情、背景里的陳設、色調及光暗等,讓看者能夠代入到當時的環境,讓看者自身演釋出另一段獨特的故事。
6、相機焦距設置
除了完整的構圖以及氛圍。拍攝電影畫面型攝影作品。還需要對相機進行一些設置。可能你會發現它們一般都是偏暗、白平衡不準確、飽和度偏低等等。這些都可以按照各位 攝影師的個人愛好去設置。
7、在照片上下加兩條黑邊
這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細節。當然,加兩條黑邊再變16:9的比例,不一定會讓一張照片變得很有味道,變得很有電影感。但至少。加上以後。就開始向電影膠片方向發展了。
I. 如何拍出有電影感的照片
電影感的照片是帶有情節故事的,現在很多的一些照片拍攝都會模擬電影的表現手法,那麼想要拍攝出電影感的照片首先需要確定主題,根據主題選擇適合拍攝的場景,適合主題的主人公,對人物外形氣質的要求就要選擇適合主題的模特,服裝的選擇也要根據主題的年代感選擇,包括一些道具的安排也是要起到一個畫龍點睛的左右,千萬不要畫蛇添足的。
電影劇情式的拍攝是目前影樓流行的拍攝手法,很有市場,不僅僅是考驗攝影師的導演能力,而且也是鍛煉攝影師的組織能力。一組照片的拍攝通過編導故事的形式記錄。主要突出故事情節和人物情緒的表達,以情感為主。
主題確定和畫面元素
這組照片的主要是戰爭題材,主題確定之後,服裝造型的設計也是模仿影視劇中戰爭題材的造型.色彩和款式都與影視劇中的類似。這樣能更深刻地體味拍電影的感覺身臨其境地演繹那個年代的愛情故事。軍裝,鋼盔,望遠鏡,老皮箱,貝雷帽,馬燈。見圖1 ISO20050mm f/161/15秒
圖1
場景的選擇
場景的選擇在北京的溫榆河,機場高速,場景的環境是個馬場的環境,柵欄,飛機,視角比較開闊,發揮的餘地比較大,人物情緒的設計通過環境的元素比較好把握。離別時的傷感通過人物的背影和環境的渲染出來。見圖2 ISO20018-105mm@18mm f/161/200秒
圖2
通過煙霧的表現手法把硝煙彌漫的戰場表現出來。見圖3 ISO20018-105mm@18mm f/161/125秒
圖3
畫面色調的控制
戰爭題材照片的色調都具有老照片的懷舊感,偏向於暖色調,和本身固有的服裝環境協調。畫面的色彩使觀者印象深刻,有回到那個年代的時代感。見圖4 ISO20018-105mm@18mm f/161/160秒
圖4
美姿的設計
畫面安排表現依依惜別,既是戰友,又是情侶的表現手段,把復雜的情感通過溫柔,戰爭無情人有情的細節把握。通過人物身體角度的變換,見圖5 ISO20018-105mm@18mm f/161/200秒手的牽引,見圖6 ISO20050mm f/21/2500秒視線的引申刻畫人物的內在情感表現片段。見圖7 ISO20018-105mm@18mm f/161/160秒
圖5
圖6
圖7
構圖和用光
畫面通過特寫大場景明暗對比,大小,虛實的表現手法敘述戰爭與愛情
圖8
圖9
見圖8 ISO20050mm f/1.81/1600秒用環境烘託人物。用自然光和人造光的搭配使用,強調人物的情緒和交代劇情。使用了一支400瓦的萬次閃光燈在人物的左前側對人物塑形,用反光板控制人物面部的光比。用大光比突出人物在戰爭年代所表現出的情緒,使畫面更加劇情化。見圖9 ISO20018-105mm@32mm f/161/200秒
歡迎進入中藝網校官網學習
www.z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