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論王家衛電影
㈠ 如何評價王家衛的電影,是教人道理還是故作深沉
別人的電影是在講述故事,他的電影是在描繪人生狀態。
王家衛電影難理解在於它情節的「凌亂瑣碎」以及「無關聯」。其實細思每個畫面都不是平白無故的,墨鏡王總是有他想表達的東西。千千萬萬個擦肩而過的人這一次未能相識,下一次相遇可能就勾連出故事。人群中總有那個讓你印象深刻的人,轉身間就永遠不會再相遇。我們在電影的兩個小時內強調故事的緊湊與關聯,他卻願意佔用這兩個小時展現生活狀態。
人生不就是這樣嗎,遇見某個人不是因為接下來要和他發生什麼,只因命運與機緣。
㈡ 王家衛影片的特點是什麼
王家衛電影的獨特性首先在於他對自己身處的城市和時代有著非常深入的理解,而且他找到了一種恰如其分的方式去表述自己在這樣一個特殊外部環境里的生命體驗。同時,王家衛的影像世界也是高度抽象後的真實,這首先表現在他敘事時流露出的獨特的時間觀。王家衛電影里的場景往往都在線性時間的過去和未來中呈現出一種懸置狀態,盡管他不斷地用細節去強調時間概念,像《阿飛正傳》里那個著名的開場、《重慶森林》里對日期的反復訴說和《東邪西毒》里經常會在事件開頭指出節氣,但他講述的這些故事並沒有特別的時間背景,它們可能每天都會發生在這個城市的角落裡,它們只是從城市生活中抽離出來的標本。
王家衛電影的「抽象真實」還表現在他偶然性片斷式的敘事結構和對流行符號的拼貼借用上。如果你看了王家衛的作品而感動的話,那絕不是由於整體世界的印象所引發的,而是因為細節、片斷以及絮語化的主觀獨白所喚起的氣氛能讓你產生心領神會的共鳴使然。氣氛存在於片斷中,或夾雜在片斷與片斷間的留白里,這很像是後現代美學對宏大敘事的摒棄和對細碎印象的偏好。
當然,談到王家衛的電影,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會是用手提攝影機所拍攝的恍惚炫目的晃動鏡頭、不規則的畫面構圖和艷麗但冷漠的色調運用。這種商標式的影像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和他長期合作的美術指導張叔平和攝影杜可風。今天,在很多香港的獨立藝術電影甚至有些商業電影中都可以看到這種王家衛式的影像,但大多數都只有單純形式的拷貝而缺乏內在的創意。
王家衛的電影有很酷、很炫的形式感,但其實內里充滿了感情:像《重慶森林》里對快餐化愛情的反諷、《春光乍泄》里細膩糾纏的感情和《墮落天使》里金城武為父親做冰激凌的那段戲都讓人難忘。他作品中始終貫徹的一個主題就是:人與人之間對某種傾訴和溝通的渴望以及對遠比這種渴望更為強烈的個體交流不可能性的無奈。在華語電影圈中還沒有人可以像王家衛那樣更善於把這一主題表達得如此細膩而傳神。
在今天對王家衛的成就下定論可能還為時尚早。英國著名的《聲與畫》雜志將王家衛選為20世紀90年代最重要的電影革新者,在他的名字前面有50年代的安德列·巴贊和70年代的安迪·沃霍爾,該雜志在對他的評價中說:「王家衛也許不是未來電影的全部,但他確實地指出了未來電影的一個方向。」
㈢ 如何評價王家衛執導的電影《阿飛正傳》
杜琪峰曾說,王家衛實際上只拍了這一部電影:後來影片中的人物都能在其中找到原型,而主題永遠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疏離與親近,拒絕與接納,追求與失落,忘卻與銘記,逃離故土與尋找自由。這部電影就是《阿飛正傳》,清晰的為張國榮標示出了人生的注腳,同時也是那個九零年代的風華絕代,那是骨子裡的腔調,所有角色的原型。
他隻身來到菲律賓後,生母卻拒絕見他,也許旭仔的出現是她平靜又富貴的人生大局裡的一根斷弦,怎可以功虧一簣,讓這樣的「醜事」登堂入室。旭仔轉身離開,在母親遠遠地目光里,他沒有回頭,母親想忘卻的過去,卻是旭仔一生所渴望得到的溫暖。於是旭仔對這世界說:「我聽別人說,這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他只能夠一直的飛呀飛呀,飛累了,就在風里睡覺,這種鳥一輩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他死的時候…」被遺棄的宿命,讓旭仔失去了回家的那雙腳,兜兜轉轉又回到起點,在某個瞬間,天地之大,卻難以呼吸,幽幽暗暗綿延不斷的漂泊,不死不休。
總的來說這部電影非常好。
㈣ 王家衛的電影評價
作為中國最突出的一位風格化導演,王家衛的所有影片都有著一些一以貫之的風格,從工作方式(比如不提前寫劇本)到電影語言的運用(手提攝像機的搖晃感、快速頻繁的剪輯),從「御用演員」的偏好到電影精神主題的統一。這篇論文主要探討的就是王家衛電影中獨特的精神風格。
如
果說基耶洛夫斯基喜歡把他的主人公人物置於某種「處境」之中,那麼王家衛則傾向於營造一種狀態。這種狀態包含著某種特定的的氣氛、心理、精神、語言風格甚
至某些影像風格。王家衛電影的獨特氣質很大程度上就在於對這種「狀態」的不斷營造和反復闡釋,他將他所有電影的全部人物,都置於這種狀態之中。這種狀態包
含著某種特定的的氣氛、心理、精神、語言風格甚至某些影像風格。每一個人都在期冀,有所追求、有所寄託、有所等待,但一切又是如此飄忽不定,與期冀相伴
的,也有更多失望、拒絕、兩手空空。不管是《東邪西毒》中盲武士的死,還是《阿飛正傳》中無腿小鳥的比喻,亦或是《春光乍泄》中永遠追尋不到的遠方的大瀑
布,一切的一切都象徵著永遠的漂泊。
㈤ 王家衛的電影風格、特點(影評)
1、色彩
王家衛曾經說過:我拍電影就是想把我孩子時的喜悅、傷心、失落帶給觀眾。找尋回憶、品味時間,在他眼裡,時間與空間不會成為他與過去對話的屏障,他在電影里遨遊並享受屬於他自己的世界。多彩世界的浪漫,舒緩音樂的動情,他善於用色彩表達他的思緒,鮮明且熱烈。在中國電影界,其美學思想的靈活運用可謂是獨一無二。
2、色調
色調是一切記憶的前奏,在這個視覺文化時代。王家衛電影的畫面做的精緻而曖昧,王家衛電影給人印象最深的不是某句台詞,而是某個畫面的顏色格調。在王家衛的電影里頭,灰、白、黑、紅永遠是主調,曖昧、低迷、頹敗、失落、灰暗,像是一部老電影,訴說著傳奇的故事。
3、音樂
王家衛說:「對他來講電影總是光影與聲音,音樂則是聲音的一部分,音樂也是營造氣氛的需要,同時也可以讓人想起某個年代。」王家衛電影中的音樂常常帶有很強的敘事性,每次出場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本1972年發表的小說,一部2000年上映的電影,交錯成一個1960年的故事。
4、獨白
王家衛的電影慣用獨白敘事,這是他的一大特色。這種單向流動的情感,力在表現人們的孤獨感、失落感、人之間的疏離,人與人之間缺乏與障礙溝通,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性本質的追求,是一種實現自我的慾望的表現手法。王氏電影中,人們往往只沉醉於自己的世界中,他們拒絕與人交流,保持沉默,選擇用獨白表達內心的情感。
5、故事敘述的結構
傳統電影一般都是要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基本上每個故事的情節設計都經歷開始、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階段。反觀王家衛的電影,卻並非如此。
他並不是要講述一個多麼完整的故事,他的根本目的在於呈現一種可能被人刻意忽視的氛圍——反映人性真實性的狀態。王家衛的影片大量地採用「碎片」式的敘事策略。
㈥ 如何評價王家衛的電影
王家衛導演的電影獨具一格,王家衛舍棄了傳統電影的線性敘事結構。在敘事中,王家衛把更多的筆墨放在了人物的狀態和情感,淡化了人物的背景,甚至模糊了故事應有的邏輯,並在敘事中特意設置大量的留白,用留白去調動觀眾的想像力,從而達到了千人千面的效果。可以說,王家衛風格的電影,是話語電影的一大新嘗試,在華語電影中具有重要意義,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㈦ 如何評價王家衛和他的電影所代表的風格
王家衛自所以在電影圈擁有這么高的地位,不是因為他的故事講得多好——甚至很多時候,王家衛的鏡頭並不負責講一個好看的故事,而是因為他開辟了一個獨特的風格,一個脫離主流審美,脫離主流拍攝手法,脫離正常劇本節奏的,專屬於王家衛的風格。
世界上有無數種風格,但只有王家衛註定不會被後來人超越,因為他就是風格本身。
㈧ 如何評價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
《花樣年華》是個精緻的藝術品,很多回我都想觸摸它,但又不敢,因為實在太過精緻。精緻到你看一輩子,大約都不會厭煩,都會有新的認識和發現。王家衛大約是一個優秀的社會學家,他把人際社交,人的心理看得有點透徹。我認為《花樣年華》在影壇的地位會越來越高,大約很難有第二部藝術電影取代它的位置,能夠把愛情將得如此迷人,是影片中有諸多細節,每一個細節都讓人驚奇和迷人。時間的表達,蒙太奇的組接,甚至服侍,甚至聲音,太多了,《花樣年華》大約可以用一本專著去解讀,也真的需要一本解讀這部電影的書。這篇文章,筆者想分享的是一個細分的主題:禁忌之愛。
《花樣年華》實在太多精妙,遺憾的是我自己學識太過淺薄,不能把那些零零碎碎的想法整理得非常系統,分享給喜歡這部電影的人,多讀書吧!真心的希望中國電影可以更多地出現這樣的好片。
㈨ 如何評價王家衛的《東邪西毒》,為什麼評價這么高
東邪西毒這個電影我不知道看了多少次,每次都是因為看不懂中途放棄,或者看著看著睡著了,前一段時間終於堅持著看完了,直到張曼玉的出現,整個電影的謎底才解開,雖然故事深意還是一知半解,但是劇情已經可以看懂,不得不說王家衛是鬼才,把這么多人物串起來講一個愛情故事,但是每個人物又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故事,同時他又賦予了這些江湖俠客很平實又很真實感情。
配樂上,悠揚古風與激越的節奏穿插,中西管弦樂混合。陳勛奇的配樂,美人幽怨痴纏處盡顯哀婉纏綿,劍客撕殺處豪邁磅礴,洪七逆風離去的背影,馬友友的提琴聲響起,悠遠悲壯。
《東邪西毒》講的是由情劫構成的江湖,世間誰都逃不過。王家衛講啊講,那些話如囈語絮叨成為了情節推進的一部分,情深到令人沉墮,因為裡面有我們每個人的影子。觀點粗糙,歡迎評論、互動。
㈩ 如何評價王家衛以及他所導演的電影
作為中國最突出的一位風格化導演,王家衛的所有影片都有著一些一以貫之的風格,從工作方式(比如不提前寫劇本)到電影語言的運用(手提攝像機的搖晃感、快速頻繁的剪輯),從「御用演員」的偏好到電影精神主題的統一。這篇論文主要探討的就是王家衛電影中獨特的精神風格。 如 果說基耶洛夫斯基喜歡把他的主人公人物置於某種「處境」之中,那麼王家衛則傾向於營造一種狀態。這種狀態包含著某種特定的的氣氛、心理、精神、語言風格甚 至某些影像風格。王家衛電影的獨特氣質很大程度上就在於對這種「狀態」的不斷營造和反復闡釋,他將他所有電影的全部人物,都置於這種狀態之中。這種狀態包 含著某種特定的的氣氛、心理、精神、語言風格甚至某些影像風格。每一個人都在期冀,有所追求、有所寄託、有所等待,但一切又是如此飄忽不定,與期冀相伴 的,也有更多失望、拒絕、兩手空空。不管是《東邪西毒》中盲武士的死,還是《阿飛正傳》中無腿小鳥的比喻,亦或是《春光乍泄》中永遠追尋不到的遠方的大瀑 布,一切的一切都象徵著永遠的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