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知識 » 戈達爾的電影如何賺錢

戈達爾的電影如何賺錢

發布時間: 2022-09-02 18:27:20

『壹』 關於戈達爾《愛情研究所》的介紹和評論

戈達爾新作:愛情研究院 Éloge de l'amour
——--也稱《愛的禮贊》In praise of love
愛之頌歌 In praise of love
出品年:2001年
出品國:法國/瑞士
編劇/導演:戈達爾
演員:基思杜菲 波洛克 , 朱瑞安 希爾舒
片長:98M

內容簡介:
主角Edgar 要進行一個關於「愛的四個階段」(邂逅、愛欲、分離、重逢)的創作,但他不知道該用甚麼形式才好,清唱劇、小說、電影、戲劇?他找了好些演員來試鏡,可是總找不著合適的人選去飾演故事中的成年人。「根本沒有所謂成年人」是他的呼告。後來Edgar想起一位他兩年前做歷史研究調查時認識的女子,想找她來試鏡,找她參與他的計劃,但她堅決地拒絕了。 Edgar最後沒有完成他的創作計劃。後來他也收到那女子去世的消息。他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不,他找不到合適的形式,找不到愛的形式。雖然片里沒有直說,我知道,他愛上了她。有一段他的同伴向他提起:「你不是一直在找一本Balzac的舊版書嗎?你不用再找了,我在巴黎某區找到一個該書的真人版(vivant),真人版!」

背景介紹:(Cube)
法國電影界普遍認為,當代電影史可以劃分為「前戈達爾」和「後戈達爾」階段。雖然這種說法過於絕對,但僅此一點就可以看出戈達爾的崇高地位。從他的第一部電影開始,他就致力於打破傳統的敘事方法和結構,他完全顛覆了陳舊的電影美學觀念和技法,根本不考慮電影的規范,從不受程式的束縛,顯示出令人咋舌的獨創力。他那些結構鬆散、情節淡化、在表現手法上花樣不斷翻新的電影使他成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技巧大師,並一直保持著十分前衛的風格。
70年代後,他移居瑞士,通過建立自己的錄象工作室製作了大量的電視片和錄象。同時他也沒有放棄電影拍攝,他是目前為數不多的有充裕的資金進行隨心所欲的藝術創作的導演。這部《愛的禮贊》是影壇期待已久的作品,戈達爾自己放出風聲說這將是他漫長的電影生涯中最好的電影,並將與他60年代新浪潮時期那些具有革命意義的影片一脈相承。影片的製作期長達五年,除了其最主要的主題愛情之外,還涉及到無家可歸、全球化、工人階層的逐漸縮小等社會問題,表現出戈達爾對政治和社會的現實問題的一貫關注和敏銳的洞察力。
最開始,戈達爾只是在這個標題下有一些模糊的想法,打算探討一個尋常的愛情故事中各個時序段之間的關系。於是他顛倒了順序,影片的開頭是愛情的結束,而影片的結尾是愛情的開始。他在接受采訪時說這部影片在結構上比他近期的任何作品都要有條理。
「他們說我的電影是記錄片,但我不知道『記錄片』一詞的確切定義。」戈達爾說,「這部影片是對我個人的超越。」

評論與隨感:(leeloo)
為什麼我不能無所謂?為什麼我非要有所謂?為什麼我要問為什麼?為什麼我非要問為什麼是為什麼?我喪失了理解力,在觸摸戈達爾暌違多年後的復出之作《愛的禮贊》(In Praise of Love)的過程中。對當年那場轟轟烈烈的新浪潮運動我並沒有多少認知,所以我不清楚這本就是戈達爾電影的一貫作風,還是他集多年積淀後的大成大變之作。但我懷疑他原本就是不想讓人看懂的,至少,不想那麼容易就讓人看懂。他不想娛樂大眾,而只想討好自己。
如果說大衛.林奇的《穆赫蘭道》是一場華麗而復雜的夢魘,那麼《愛的禮贊》就是一首配了畫面和音樂的抽象朦朧詩。它甚至比《穆赫蘭道》還要吝惜於給你一丁點的線索來理清頭緒,更不要說去讀懂它內在的故事情節,也許它根本就沒有故事情節,而只能隨你自己任意去感覺、去揣測、去意會。它可以是一部電影,也可以是一本小說,或者是一幕戲劇,再者是一場歌劇。這全都由你自己去選擇決定,而它只負責提供給你無限多的可能性。你可以說它涵括了萬千世象、蘊藏著千言萬語,也可以說它毫無內容、空空如也,正如片末那個低沉沙啞的聲音在不斷地重復著「或許什麼都沒說」一樣,有些諷刺。
我一直不太確定埃德加這個角色存在的原委,但隱約間似乎他就是戈達爾本人,以一具年輕的軀殼卻有著蒼老內心的惆悵姿態和一副理性得近乎冷漠的聲調在與影片中的其他人物對話著、爭論著,有時是自言自語,有時又好像在與屏幕外的你進行交流,不期待你的回答,卻誘惑著你展開對世界的想像。時而冷靜地談論著一項有關愛情的四個關鍵時刻的計劃——相遇、爭吵、分離和重聚——以三對不同的戀人為主體,一對年輕的、一對成熟的和一對年老的;時而又固執地描述著國家與愛情之間的對立、悲劇的清白與宿命、成人時代的消亡與辜負,並且不失時機地對美國及好萊塢電影體制進行暢快的嘲弄和挖苦。而當提到愛時,他卻又顯得感性且溫柔,靦腆地說,被愛是一個賓語而愛人才是一個主語,衡量愛的尺度就是愛不可衡量,讓有如海洋潮漲般清脆悅耳的鋼琴和弦樂來舒緩和喚回你游離開的情緒。
當看到屏幕上那些不斷周而復始的文字——「戀情」、「選擇E」和「很久以前」的時候,我多少感到了些莫名的平靜和悲傷,覺得,它們就像年代悠久的雕像上斑駁的裂紋,或者一種古老的想法喚醒微笑清晰的殘痕。第58分鍾,畫面由冷凝的黑白乍變為一片撲面而來的血紅色海洋,恍然間,我突地有點明白。會否,《愛的禮贊》只是一位72歲的堅韌老人對過往歲月的內斂緬懷?對時代變遷的由衷感慨?畢竟,海洋依舊,而浪潮不再了,只隨著泡沫一起破裂、一起沉澱,空留致敬的餘音裊裊。電影此刻對他而言,已經不是造夢的工具,而化為一支獨唱的輓歌,恣意地放聲高歌著,有沒有知音又有什麼重要,就好像快樂不會永遠都是愉快的一樣。
有些人一直努力走在時代的前面,他們的電影永遠地拋棄了潮流,而寧願與偉大的過去結伴同行,因為他們明白形式的開始其實就是事實的結束,究竟一切是怎樣開始與發展的已經不再重要,只有結局才能決定意義的有否。這既意味著過去輝煌的自我表現,也暗示著未來自我的不復存在。當人們只熱愛生命而不熱愛生活時,有關新浪潮的記憶也終將褪去。但對一位走近人生終點的老人而言,回憶卻是一種沒有權利的義務,因為歷史跨越了未來,攜帶著一個巨大的「H」。

『貳』 現在抖音快手教人做影視剪輯的人怎麼那麼多

因為可以賺錢啊。

剪輯(Film editing),即將影片製作中所拍攝的大量素材,經過選擇、取捨、分解與組接,最終完成一個連貫流暢、含義明確、主題鮮明並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從美國導演格里菲斯開始,採用了分鏡頭拍攝的方法,然後再把這些鏡頭組接起來,因而產生了剪輯藝術。

剪輯既是影片製作工藝過程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影片藝術創作過程中所進行的最後一次再創作。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戈達爾:剪輯才是電影創作的正式開始。

「剪輯」一詞,在英文中是「編輯」的意思,在德語中為裁剪之意,而在法語中,「剪輯」一詞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後來才用於電影,音譯成中文,即「蒙太奇」。在我國電影中,把這個詞翻譯成「剪輯」,其含義非常准確。

「剪輯」二字即剪而輯之,這既可以像德語那樣直接同切斷膠片發生聯想,同時也保留了英文和法文中「整合」、「編輯」的意思。而人們在漢語中使用外來詞語「蒙太奇」的時候,更多地是指剪輯中那些具有特殊效果的手段,如平行蒙太奇、敘事蒙太奇、隱喻蒙太奇,對比蒙太奇等。

『叄』 讓-呂克·戈達爾的個人經歷

讓·呂克·戈達爾(法語:Jean-Luc Godard,1930年12月3日-)是一個法國和瑞士藉導演。他是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奠基者之一。
戈達爾的雙親是法國兼瑞士藉。他曾經在瑞士的尼翁接受教育,之後在法國念高中,繼而入讀巴黎大學。他在索邦大學的日子裡對電影產生興趣,畢業後數年間夥同年輕的電影人製作人和影評人推動法國電影新浪潮。
戈達爾的電影通常被視為挑戰和抗衡好萊塢電影的拍攝手法和敘事風格。他也把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對電影發展史的豐富知識注入他的電影。在他的作品裡可以經常發現存在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影子。

『肆』 《隨心所欲》電影看完了,誰跟我講講存在主義

《隨心所欲》是戈達爾的第四部長片,在這一時期,他不斷用反傳統的內容和形式,引領潮流。本片中,場景和對話隨意拼接,分成20個互不關聯的章節,組成一個名叫娜娜的女店員為走上演藝之路而離開丈夫,卻逐步走向賣淫的墮落過程。影片結構的鬆散,一如女主角娜娜對人生缺少明確目標的真實意識寫照,這是片名「隨心所欲」所概括的---人的命運隨遇而安。娜娜雖然受制於妓女這個職業,卻不受其負面因素的困擾。這就是「存在主義」思想的表達:肉體既然存在於世上即可為我所用,活的精彩!戈達爾對影片是這樣解釋的:「講述一名巴黎女人為了拯救靈魂而出賣肉體的故事,通過自己的一些經歷,認識到人類內心深處的感受。」

『伍』 讓-呂克·戈達爾的介紹

讓-呂克·戈達爾,法國著名電影導演,1930年12月3日生於巴黎,幼年移居瑞士,曾在瑞士尼翁學習,高中時回到巴黎,就讀於Lycée Rohmer,一年後入索邦大學,在索邦他獲得了人類學、藝術史以及音樂史碩士學位,他也曾是《電影手冊》的影評人。讓-呂克·戈達爾對世界電影的主要貢獻是作為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奠基者之一,他也是影史最偉大的導演之一。

『陸』 尚盧·高達的導演經歷

戈達爾幼年居住在瑞士,出身富裕,父親是醫生、母親是瑞士銀行家之女,繼承了龐大遺產。十八歲時回到巴黎。他開始接觸電影,參加在巴黎市內拉丁區的電影放映會。他在電影會里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後來紛紛成為法國新浪潮的先鋒,其中包括《電影筆記》的創辦人安德烈·巴贊(André Bazin)、賈克·希維特(Jacques Rivette)、克勞德·夏布洛(Claude Chabrol)、法蘭索瓦·杜魯福、Jacques Rozier、積葵·杜美(Jacques Demy)。他們共同積極推動改革法國電影,並發表宣言。他們認為電影的本質是寫實。他們主張運用長鏡頭和復雜的場面調度來表達視覺訊息,避免使用不必要的剪接。當戈達爾成為導演之後,經常採用連續長鏡頭來展示電影的真實性。但戈達爾也是運用多重突兀跳接的先鋒。
1950年,戈達爾、埃里克·侯麥和賈克·希維特創辦刊物《電影公報》(Gazette cinéma),該刊物出版了五期。1951年安德烈·巴贊創辦《電影筆記》,戈達爾和其他兩人轉而為巴贊寫稿。同期的眾多影評人在往後十數年先後成為電影導演。戈達爾在二十三歲時因喪母回到瑞士,於瑞士迪克士水壩工作,用賺來的錢買了生平第一部三十五米厘攝影機。趁機拍攝了一套短片《水壩工程》(Opération béton) 。在1955-58年間製作了四套實驗短片,《風騷女子》(Une femme coquette) (1955年)、《大名柏德烈》(Tous les garçons s'appellent Patrick) (1957年) 、《水的故事》(Une histoire d'eau) (1958年) 、《沙樂蒂與男友》(Charlotte et son Jules) (1958年)。 1960年,戈達爾拍攝了他的第一套長片《斷了氣》,獲得了柏林影展最佳導演。此後,戈達爾的電影生涯可劃分為數個時期。在不同時期里,他有不同的拍攝方向和主題。[編輯]盛產期在1959年到1967年間,戈達爾製作了15套長片、8套短片。他始於打亂傳統敘事模式、到後來全以意識形態主導故事發展,並以電影為工具表達他對消費主義的蔑視和反越戰的立場。他在1958年的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看了奧森·威爾士的《歷劫佳人》(Touch of Evil),深受影響,繼而拍攝他的首作《斷了氣》,由楊波·貝蒙(Jean-Paul Belmondo) 和珍·西寶(Jean Seberg)主演,杜魯福撰寫劇本。此片成為法國新浪潮風格的標志,當中包括靈活運用流行文化、隨意指涉美國主流電影、多重非常規性跳接、棄用廠景改用實景、演員直接向觀眾說話等。他亦精於運用和諧謔不同電影場景。在斷了氣里,男主角明顯地模仿堪富利·保加(Humphrey Bogart)。英格瑪·柏格曼、Samuel Fuller、弗里茨·朗的電影對白和場景也間中出現。戈達爾的第二套製作是《小兵》(Le Petit Soldat),故事涉及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導致此片在法國禁映三年。電影的女主角是安娜·卡里娜(Anna Karina),她成為戈達爾的首任妻子。她繼續擔任戈達爾下一套電影《女人就是女人》(Une Femme est une femme)的女主角。觀眾可在該電影發現好萊塢音樂劇的影子。安娜·卡里娜的演出使她在21歲成為柏林影展最佳女主角。
戈達爾在1962年拍攝了《我的一生》(Vivre sa vie),深受影評界歡迎。安娜·卡里娜飾演一個希望當演員的女子,因為生活拮據而從事性工作,電影展示了平凡性工作者的日常生活和感性一面。他在《卡賓槍手》(Les Carabiniers) (1963年) 表達他的反戰思想。大師級義大利導演羅伯托·羅塞里尼參與撰寫故事。由於他漸有名氣,有電影公司找他投資拍攝《輕蔑》(Le Mépris),並邀請當時最有名的法國女星碧姬·芭鐸(Brigitte Bardot)參演。戈達爾在此表達他對電影投資方的商業頭腦的不滿。這電影的色彩運用和場面調度是現代主義藝術在電影呈現的示範。安娜·卡里娜續任《不法之徒》(Bande à part) (1964)的女主角。戈達爾有意用喜劇手法在不同場景里指涉匪幫犯罪電影。同年他亦拍攝了《已婚女人》(Une femme mariée) (1964年)。
1965年,戈達爾製成《阿爾伐城》(Alphaville),有意諧擬科幻電影和黑色電影、故事大意為一個科學家企圖控制思想來建立一個沒有罪案的城市。之後經過多個月的資金籌集後,《狂人彼埃洛》(Pierrot le fou) 得以同年完成。此片的個人言志成分甚強,安娜·卡里娜飾演男主角楊波·貝蒙的女伴,二人在生活不同細節上爭吵,儼然代表戈達爾與卡里娜的婚姻生活。翌年戈達爾和杜魯福電影《四百擊》的男主角尚-比埃·里奧(Jean-Pierre Léaud)首次合作,拍成《男人,女人》(Masculin, féminin),亦使尚-比埃·里奧以二十一歲之齡成為柏林影展最佳男主角。此片捕捉法國的青年一代的心態,受到影評界贊賞,在柏林影展獲得最適合青年觀眾電影的榮譽。同年,戈達爾與安娜·卡里娜在離婚前最後一次合作拍攝長片《美國製造》(Made in U.S.A.),又再次模仿或顛覆匪幫電影的橋段。 戈達爾在1967年全面透過電影表達對資產階級的不滿、反越戰和反對當權者。年頭的《我所知道她的二三事》(2 ou 3 choses que je sais d'elle) 講述一個巴黎女性如何活在消費主義當道的社會。緊接的《中國姑娘》(La Chinoise)描述一群法國共產黨的年青追隨者的生活,包括背誦法文毛澤東語錄和批判美國帝國主義。年尾的《周末》(Weed End)更是對整個法國社會制度的徹底批判。電影雜志《Premiere》在2007年把此電影評為史上25套最危險的電影之一,與史丹利·庫柏力克的《發條橙》和 馬田·史高西斯的《的士司機》同列。[編輯]戈達爾電影中的政治政治一直是戈達爾電影的主題。《小兵》(Le Petit Soldat) 是關於阿爾及利亞戰爭,當中包括雙方特工的秘密活動。《卡賓槍手》(Les Carabiniers) 表達戰爭里喜劇性的荒謬。《我的一生》(Vivre sa vie)揭示巴黎性工作者的不幸處境。戈達爾也會透過演員的對白反映自身對法國打壓前殖民地的不滿,描述部分青年人渴望政府改革的訴求。他也在多部作品表明反對越戰。
革命時期由1968年起到七十年代,戈達爾嘗試把社會運動思想注入其電影。在六十年代末,他加入Dziga-Vertov電影組織,並多次走訪不同地方拍攝政治性和實驗性極高的電影,大多都未能作或者被拒絕放映。戈達爾積極關注1968年巴黎的五月風暴,並開始和深受毛澤東思想影響的學生Jean-Pierre Gorin合作拍攝有毛派訊息的電影。1972年的《一切安好》(Tout va bien) 是該時期的代表作,由紅極一時的影星珍·芳達(Jane Fonda)和伊夫·蒙當(Yves Montand)主演。 戈達爾已經年屆七十,仍在嘗試拍電影的新方向。《愛之頌》(Eloge de l'Amour) 在2001年發行。他一同運用傳統電影膠片拍攝前半部,再用數碼攝影機拍攝後半部,交融黑白和彩色影像。下一部作品是2004年的《戈達爾神曲》(Notre Musique),戈達爾重拾戰爭作為題材,包括波斯尼亞內戰、美國內戰、以巴沖突,以表述美國的戰場無處不在,即使天堂亦有美國的海軍陸戰隊巡邏。2010年,《社會主義》(Socialisme)在當年的康城影展某種觀點環節首映,是戈達爾首部16:9的高清影片。

『柒』 殺出個黎明的幕後製作

兩大怪才Quentin Tarantino和Robert Rodriguez聯手,這次會有什麼好戲上演?本片由Quentin編劇並出演Richard一角,最鮮明的特色在於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強硬對接起來:前半段是顛覆性的《低俗小說》似的後現代公路片,而後半段卻毫無預兆地突變為標準的血腥恐怖的吸血鬼電影,這一點令上述兩類電影的影迷都大感興趣,也都不滿足。
《殺出個黎明》是好萊塢兩位影壇鬼才昆汀·塔倫蒂諾(製片、編劇、主演)及羅伯特·羅德里格斯(導演)合作的鬼片。昆丁·塔倫蒂諾不愧為大師級的導演,拍起鬼片來都這么與眾不同。
昆丁·塔倫蒂諾這個人一向不按牌理出牌,在《殺出個黎明》這部片子里也同樣是筆出驚人,片子前半部分明明是好萊塢標准公路片的套路——兩個匪徒逃獄,但情節進行到中間,突然奇峰突轉,變成一部韻味十足的鬼片,片子中的每個人都一下子被捲入這個瘋狂的漩渦無法自拔。本來格高兄弟殺人無數,劫持牧師一家,是十惡不赦的歹徒,但當他們到了「乳浪酒吧」後,人物關系一下子全變了,不再有劫匪和人質的分別,他們突然成了更加可怕的對手——吸血鬼——的點心。影片的情節已經進行了一半,場景卻突然從人的世界一下子轉到了鬼的世界,觀眾心理一點防備都沒有就被拋入一片混亂之中,一個血淋淋的人間地獄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混亂中每個主要人物的情感和內心都一下子赤裸裸地暴露在我們面前。
《殺出個黎明》是由昆丁所開設的Band Apart公司在1996年製作的一部影片。其中昆丁充當了編劇、製片、副導演、主演等多重角色,過足了把電影多面手的癮,片中肖夫那個神經質的弟弟理查就是他扮演的。盡管該片荒謬怪異的內容和過於血腥恐怖的畫面遭來評論界的一致批評,但《殺出個黎明》在一些影迷當中卻極受歡迎,影片從上半部分一本正經的匪徒逃獄劇情,突如其來地轉變為完完全全的鬼怪片,每個看過本片的觀眾都難以忘記這種獨一無二的恐怖怪誕體會。
1999年該片曾經被拍攝過續集《德克薩斯血錢》(《From Dusk Till Dawn》2《Texas Blood Money》),又譯為「嗜血狂魔」,摹仿了第一集的套路:一群劫匪去墨西哥搶銀行卻突然遇見吸血鬼。但這個故事拍得很濫,所以這里不做介紹。
這里介紹了《殺出個黎明》的第三集《殺出個黎明Ⅲ劊子手的女兒》(《From Dusk Till DawnⅢThe Hangman』s Daughter》)。這是《殺出個黎明》第一集的編導羅伯特·羅德里格斯Robert Rodriguez再度出手精心製作的影片,老實講,《殺出個黎明》這三集裡面還是第三集拍得最為出色。影片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初的墨西哥,片中穿插了一位史實人物——美國退役作家安布羅斯·比爾斯(Ambrose Bierce),全片在南非拍攝,一望無際的沙漠美景散發出迷人西部片風味。影片前半部走的完全是野性十足的西部片套路,同樣的,情節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突然變成吸血鬼片,影片人物之間在現實世界裡的糾葛矛盾在這個鬼屋裡一下子不復存在了。影片前半部粗獷迷人,而後半部突然變成一部恐怖悲劇,無論從視覺的刺激上、情節和場景的壯麗詭異上還是在情感的悲愴上,都不由得人不動容。劇中的每個人都在糾纏一生的苦澀悲劇中折磨自己。本來是邪惡化身的劊子手後來露出了內心細膩的情感和愛意,原來他一生的冷酷都緣於他試圖逃離吸血鬼對他女兒的可怕詛咒,最後在他就要變成吸血鬼的時候,他用自己最後一點殘存的人類情感救出了兩個人,他自己卻被永遠地封在了陰暗的鬼屋,變成行屍走肉。而他女兒愛絲瑪露達本來是最脆弱最被傷害最惹人憐愛的女孩,但她其實從生下來就已經被詛咒,註定要變成吸血鬼。每個觀眾都無法忘記影片最後愛絲瑪露達那張已經變成吸血鬼的臉上依舊閃耀著只有人才會有的楚楚可憐的目光,那雙美麗的、既是愛意橫憐又是瘋狂絕望的眼睛……
昆丁·塔倫蒂諾的作品不多,但他的電影經歷和電影風格都對今天的電影有著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昆丁·塔倫蒂諾1963年3月27日生於美國田納西州的挪克斯維爾。昆丁的父母都是電影愛好者,父親還曾經一度有志成為專業的演員,就連昆丁這個名字也來源於影星伯特·雷諾在《槍之煙火》所扮演的角色。昆丁·塔倫蒂諾並沒有像大多數導演一樣通過電影學院接受系統的電影教育。18歲從中學畢業後,他在曼哈頓海灘的一家名為「錄像檔案館」的錄像租賃店裡找到一份工作。打工賺錢的同時,昆丁和好友羅傑·阿瓦里可以在那裡整日地觀看和討論各種不同影片。在此期間,他通過大量觀看和仔細研究逐漸領會並掌握了眾多電影知識和技法。1986年,昆丁和他在上表演訓練班時結識的一些朋友共同拍攝了一部短片《我好朋友的生日》,可是由於種種原因,這部作品沒能完成。不過這次編導的經歷也為他積累了寶貴的電影經驗。於是,在此後的兩年內他就連續創作完成了兩部正式的電影劇本《真實的浪漫》和《天生殺人狂》。在錄像租賃店工作的同時,接受過簡單表演訓練的昆丁參與了《黃金女郎》和《死亡的黎明》等影視作品的演出。其中最令他興奮的經歷是他曾經在仰慕已久的法國電影大師戈達爾的影片《李爾王》中扮演了一個小角色。到了1991年,積累了一定經驗的昆丁拿到了出售《真實的浪漫》劇本所得的5萬美元,於是決定開始拍攝自己的第三個劇本《水庫狗》。1992年,《水庫狗》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後,立刻引起巨大的反響。在昆丁的編導才能得到評委一致青睞的同時,影片的暴力問題也成為了人們議論的焦點。從此,昆丁鬼才般的電影天賦和他電影中風格化的暴力美學都成為他最顯著的標志。聖誕節過後,著名的米拉馬克斯公司買斷了該片,進行了大范圍的發行。這一年,昆丁除了帶著影片往返於各電影節宣傳、領獎外,開始著手創作下一部作品《低俗小說》。對於昆丁·塔倫蒂諾而言,1994年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首先,由著名導演奧利佛·斯通拍攝的《天生殺人狂》已經使更多人開始關注這個年輕而「危險」的小子。接著,昆丁就憑借著《低俗小說》這部充滿血腥暴力的黑色風格影片在戛納電影節上令人難以置信地擊敗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紅色》、米哈爾科夫的《毒太陽》、張藝謀的《活著》等多部名家力作,奪走了金棕櫚大獎。除此以外,《低俗小說》還在奧斯卡、金球以及世界各地的電影節上領走了數十個獎項。在成為1994年美國最為叫好的影片同時,《低俗小說》的票房收入也相當可觀,總共賺得一億多美元,是其成本的數十倍。而《低俗小說》對文化的巨大影響則是難以用數字計算的。影片的圓型結構和暴力主題成為眾多電影競相模仿的對象,它還引發了黑色幫派影片和瘋克音樂的復古潮流,電影中的服飾和發型也成為了一種時尚,更有眾多瘋狂的影迷自發組織了名為「Quenish」的宗教組織以表達對昆丁的崇拜……這部名利雙收的《低俗小說》不但把昆丁一舉推上了世界電影的頂峰,更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潮流影響到電影之外的更多領域。1996年,昆丁將自己早年創作的劇本《殺出個黎明》搬上銀幕。此次,昆丁讓好友羅伯特·羅德里格斯擔任導演,而自己則集編劇、製片、副導、主演於一身,充分展示了他作為獨立電影人的多方面才華。但由於片中有關吸血鬼等過於荒誕的內容和羅德里格斯的商業路線,評論界都給予此片不高的評價。盡管如此,昆丁的影迷們還是不可救葯地愛上了這部血腥而詭異的影片。商業上的成功使昆丁在隨後的幾年間,又連續製作了此片的續集和第三集。
作為並非科班出身的導演,昆丁拍攝技巧幾乎完全出於自學,這同他在錄像帶租賃店時的大量觀看密不可分。甚至有人說昆丁是從電影中拍攝電影的導演。昆丁本人也承認戈達爾的新浪潮電影、梅爾維爾的黑色幫派電影、萊昂尼的義大利警匪片以及吳宇森的動作片等都對他的創作產生過較大的影響。他自學成材並取得巨大成功的經歷激勵了很多熱愛電影的青年,於是今天我們看到世界影壇上涌現出越來越多的非學院派獨立影人和他們別具一格的電影作品。昆丁所取得的成功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獨立電影取得的成功。進入九十年代,電影似乎只有依靠高成本、高科技和明星效應才能吸引觀眾。而昆丁所代表的獨立電影則堅持低成本路線,證明了以深刻的內涵、獨特的風格、超前的意識、新鮮的視聽語言也同樣可以抓住觀眾的心。同時很多製片商也被獨立電影投資小、風險低、回報大的特點所吸引,開始為獨立影人投入必要的資金。所以在《低俗小說》之後,《猜火車》、《羅拉快跑》等大量優秀的獨立影片也在商業和藝術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而昆丁所開創的電影暴力美學也是電影史上不容忽視的一筆。在他的作品中,風格化的暴力場面無處不在。盡管很多影片都曾涉及暴力問題,但沒有哪個導演像昆丁一樣沉迷於此。昆丁的暴力美學秉承了《發條橘子》中的戲謔和儀式化以及《出租汽車司機》中的真實和殘酷,並在此基礎上賦予新的內涵,產生了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質。在昆丁的啟發下,更多的導演開始注視暴力本身,於是暴力電影層出不窮。這樣,九十年代形成了電影暴力美學的潮流。此外,他以視點切分劇作結構、利用聲音剪輯進行故事銜接等電影手法都對以後的影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昆丁·塔倫蒂諾作品年表:1992年《水庫狗》(《Reservoir Dogs》)(編劇、導演、演員);1993年《真實的浪漫》(《True Romance》)(編劇);1994年《低俗小說》(《Pulp Fiction》)(編劇、導演、演員);《天生殺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腳本);1995年《四個房間》(《Four Rooms》)(編導之一);1996年《殺出個黎明》(《From Dusk Till Dawn》)(編劇、製片、演員);1997年《傑基·布朗》(《Jackie Brown》)(編劇、導演);1999年《上帝說「哈」》(製片、演員)。
《殺出個黎明》第一集男主人公由好萊塢大帥哥喬治·克魯尼扮演。作為華納兄弟影業公司的簽約演員,喬治·克魯尼在經過了近十年的奮力拚搏之後,終於於1994年因在電視連續劇《ER》中扮演「兒科大夫」而一舉成名。這之後,喬治·克魯尼片約不斷,大紅大紫,他受到了好萊塢大牌電影製作商的格外關注。早在5歲時,克魯尼就已經表現出了良好的演藝天賦,他曾經在他父親主持的一檔訪談節目中成功亮相,但這以後機會倒並未垂青克魯尼,一直到21歲,他才在電影《Cincinnati Reds》中獲得了一個正式角色,從這里他才算開始了真正的演藝生涯。《ER》是喬治·克魯尼演藝生涯的轉折點,也就是自《ER》播出之後,克盧尼才引起了好萊塢的製片巨頭的關注,一時間,報酬豐厚的片約紛沓而來。自1996年以來,克盧尼一舉成為好萊塢的影視雙棲明星,他激情飽滿,沖勁十足,先後在多部影片中成功亮相。1996年,克盧尼在昆丁·塔倫蒂諾執導的《肆虐暴行》《Orgy of Violence》中出演,他成功塑造了一個精神亢奮的劫匪及吸血殺手的形象,其精湛演藝贏得了好萊塢的一片喝彩。1996年年末,克盧尼又在一部以單親家庭為題材的浪漫喜劇《愛情吉日》《One Fine Day》中出演主角,因表現出色而深得米切爾·法伊弗的賞識。之後,克盧尼又與著名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合作,在電影《戰略殺手》《The Peace Maker》一片中扮演了一位追擊核彈頭劫犯的上校團長。後來,克盧尼還取代瓦爾·基爾默,出演電影《永遠的蝙蝠俠》《Batman Forever》,並取得巨大成功。1998年,他與著名導演史蒂文·索達伯格和特蘭斯·馬利克合作,在多部影片中出任角色,成績斐然。由於克盧尼風頭正勁,華納兄弟影片公司與他一下子簽了三年的合同。克盧尼對新聞界的不健康炒作極為反感,他曾拒絕與《今晚娛樂》《Entertainment Tonight》節目合作,不願接受該節目授予他的「最性感男人」頭銜。1999年,克盧尼與馬克·瓦爾伯格、愛絲·丘伯、及斯皮克·喬澤合作,聯袂主演了影片《奪金三雄》《Three Kings》,該片講述了在海灣戰爭行將結束時,駐扎在伊拉克沙漠里的一夥美國士兵聽說他們的基地附近藏著黃金,前去偷寶的故事。盡管克盧尼在《ER》系列劇中演了五個季度之後退出了該劇組,但他並沒有在熒屏消失,他和CBS簽約,拍攝了一系列電視佳作,其中著名的片子包括《Metal God》該片講述了一個推銷員為了挖掘自己的創造力而在一個樂隊當歌手的故事、《Zig Zag》喜劇、《How To Start Your Own Country》分離論喜劇、《A Thousand Kisses》浪漫喜劇、《Heat Score》政治驚險片、《Move!》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監獄題材片和《His Promised Land》該片根據約翰·皮·帕克的自傳小說改編,以冷戰為背景,講述了一個被釋放的奴隸在地下鐵路工作的故事。在新千年來臨之際,克盧尼又重返熒屏,製作並主演了電視電影《Fail Safe》,該片是一部經典冷戰驚險片的全新重拍。
《殺出個黎明》一片的編導羅伯特·羅德里格斯是好萊塢著名的商業片導演,曾經執導過《殺人三部曲》、《老師不是人》等膾炙人口的動作片和驚悚片,擅長把握影片緊張的氣氛和節奏。

『捌』 如何評價戈達爾《電影史》以及之後的作品

戈達爾的電影史曾經在電影史上起了不亞於劇烈地震般的影響,而且朗格魯瓦所說的電影史,分為戈達爾前和戈達爾後,這就更加證明了戈達爾對於電影史上的影響,以及這部電影史對其他電影以及電影界的影響,而戈達爾之後的電影總體來說是不錯的。

『玖』 法國新浪潮導演戈達爾的《法外之徒》的大致內容

轉自豆瓣簡介:
改編自希金斯的驚險小說《傻瓜的黃金》,然後加入了很多導演對好萊塢電影及對女主角卡里娜的迷戀。亞瑟和法茲是兩個對美式文化與美國電影著迷的年輕人,他們學習英文,對於比利小子等傳奇人物非常感興趣,並喜歡跳舞。女孩奧戴麗為了讓他們倆接受她,於是告訴他們如何賺錢——他們決定一起去洗劫奧戴麗有錢的姑媽。不過後果卻是一場大災難。
這是戈達爾最容易欣賞的作品之一,今天看來非常圓熟。但對於戈達爾來說,一個年輕女子雇了兩個小混混來騙取她姨媽錢財的劇情只是他發表對世事高見的一個平台,特別是他對美國流行文化的嘲弄,當然其中包括對當代電影的看法。片中人物如同生活在黑幫片的世界裡,有一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無知和可笑。卡里娜在本片中的清純扮相,是這部准黑幫片中的亮點所在。

『拾』 為什麼說法國新浪潮的導演戈達爾用他的處女作就革了電影的命

因為第一他解放了攝影機,把攝影機扛到了街上,第二影片沒有了傳統意義的劇情模式,打破了語法規則,加入了跳接、拼貼,聲畫分離。所以他在《筋疲力盡》所做的,都是對於電影文法的創新和革命。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919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897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898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620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618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258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529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956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1007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