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電影怎麼說第一場第一鏡
❶ 什麼是一鏡到底小時代最後那個一鏡到底是什麼意思
一鏡到底是一口氣拍出來的意思。小時代最後那個一鏡到底是一口氣拍完。
一鏡到底,鏡頭不cut,所謂一鏡到底的實現大致來說無非就是兩種方式——前期的表演和拍攝的「硬功夫」或後期修飾。基本上適用於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如何拍的穩、拍的見感情、讓人有感觸,這就是專業用在商業片上,國際人士認同的拍攝手法。
一鏡到底的技術要求,利用鏡頭的起幅和落幅的精準設計和控制,可以很好的掩蓋剪輯的痕跡。同時導演也運用了一些其他技巧來掩藏剪輯點,比如在主體運動時觀眾往往容易忽略次要內容的變化、物體的運動過程容易被無視、鏡頭眩光、借用時間過渡造成的光影變化和實際光效中不經意的暗場,等等。
(1)拍電影怎麼說第一場第一鏡擴展閱讀
舉例
蘇古諾夫的《創世紀》是一部兩小時一鏡到底的電影, 在俄國聖彼得堡冬宮拍攝,完全不能ng,只要有一個人失誤,全得重頭再來,事前的排練相當辛苦,動員的的人數,堪稱創舉。
《大事件》一開始也有一場七分鍾,一鏡到底的鏡頭,非常過癮。
國際人士稱贊導演侯孝賢拍攝手法一鏡到底很利害很少人敢拍,侯孝賢是以「長鏡頭」聞名,而非一鏡到底,紀錄片也很少一鏡到底,因為太刻意了,除非是單機拍攝舞台的演出,才算是一鏡到底。
獨闖冬蔭功是《冬蔭功》的精華部分,這是一個持續近3分54秒的長鏡頭,托尼一氣呵成,從1樓一直打上去,行雲流水很漂亮。
這3分54秒要一氣呵成可並不簡單,首先就是對體力的考驗,因為這是一個鏡頭拍成的,不允許中途休息,要打到最後還不出現疲勞狀,動作還是那麼犀利拳腳還是那麼有勁,真的不容易。事實上,這個3分54秒的長鏡頭拍攝了四五次才成功。
❷ 為什麼拍電影的都要說多少場多少鏡多少次然後喊開始!
電影也要一個鏡頭一個畫面按步驟來拍的,拍這么1個來小時的鏡頭不是一氣呵成的,都要分成很多鏡頭場景的,所以就會這么拍,導演這么喊也是給演員和工作人員心中有個數,有點像倒計時的樣子
❸ 拍電影時導演說的Shot1,Take1各是什麼意思呢(戲王之王)
Shot是鏡頭的意思,Take是次數的意思,Scene是場數的意思。
場記板上的標准寫法是:Scene149,Shot1,Take2,場記報板的時候應該這么喊:「149場1鏡2次」,即第149場的第一個鏡頭的第二次拍攝。
如果有AB機,則在場前面加AB的字樣,表示是不同機器拍攝的。比如A Scene139。
表現手段
電影是一種以現代科技成果為工具與材料,運用創造視覺形象和鏡頭組接的表現手段,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里,塑造運動的、音畫結合的、逼真的具體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的現代藝術。
電影能准確地「還原」現實世界,「展現」虛擬世界,給人以逼真感,親近感,宛如身臨其境。電影的這種特性,可以滿足人們更廣闊、更真實地感受生活的願望。
電影的幀速率一般是24幀每秒,隨著技術的提升,即將出現48幀甚至60幀每秒的電影。
❹ 拍電影開始前說的一段話,那段話是什麼話
action 可以理解為開始的意思!!
·在拍片現場,導演用來命令演員開始表演的口頭用語。
ACTION的真正含義
為什麼導演開拍的時候不用act,start,begin等動詞,而用名詞action呢?原因是因為在表演的時候,演員僅僅是在表達導演已經構思好的電影,導演在拍攝的時候會對比演員表演的action是否與自己的構思、感覺是否一致,如果一致的話就繼續下一個鏡頭,如果感覺不對,沒有達到導演要的效果就會再來一遍了。
所以action真正的含義表示導演准備看演員表演的action(效果),這也是為什麼會選這個名詞動用,而不直接用act。
❺ 電影開拍時,場記除了說"action!"還要說什麼
action是導演下令開拍時說的話,場記應該拿塊板,上面寫著哪場戲的第幾回拍攝,一般只會喊:take one, take two, ... take 34...等等,表示這是第幾次拍攝某一場戲。
❻ 經常看到電影劇本中有「第一場」或「第一幕」出現,請問「場」與「幕」有什麼區別
戲劇作品和戲劇演出中因場景變化或人物上下場而劃分的段落:三幕五場。一幕戲中可以有很多場戲。微電影時間不限於10分鍾之內,微電影是用DV、手機拍攝成的影片,不是時間來算的
❼ 電影劇本中的第一場、第二場,用英語怎麼說
第一幕----Act 1第一場----Sence 1
❽ 在拍電影時,有一個人總是在喊:「第十五場四次二鏡」是什麼意思,誰能給我詳細的分解一下謝了!
電影是由許許多多鏡頭組成的,每部片子一般都有幾百個甚至上千個鏡頭,片中的場景、內容非常復雜。拍片時是不可能按照劇情的順序進行,而是按場景拍攝,如先拍外景戲,再拍攝影棚里的戲,或者先是夏天的戲,再是冬天的戲,而即便同樣是冬天的戲,有的情節是發生在故事前段,有的情節是發生在後面。為了保證質量,有些鏡頭還要拍好幾次。辛辛苦苦拍了幾個月,帶回一大堆膠片,怎麼把它拼成一部完整的電影呢?如果膠片上沒有明顯的標記,將會給後期的剪輯工作帶來極大麻煩。
電影工作者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一個好辦法,他們用一塊帶有黑白相間條紋的小板,板上簡要地寫著下面將要拍攝這段膠片的有關內容,在拍攝每個鏡頭前先拍這塊「板」,作為這個鏡頭的標記。這個步驟用電影界的行話叫「拍板」或叫「打板」。這樣,每段膠片的開頭都有場記板的鏡頭,在後期製作時,工作人員只要一看到這個標記,就知道這段膠片是哪部電影、第幾場戲、第幾個鏡頭,很好識別。此外,服裝、化妝、道具等其他工作人員也能以此來避免不同時候拍攝的鏡頭在細節上的瑕疵,從而避免犯錯誤。
❾ 電影拍攝用語 第一場次 用英文怎麼說好像是t開頭的一個單詞。常常聽到導演說「拍的好」會用「good t***"
scene 1 take 1, marker 然後打板。這是國外拍攝標准用法,意思是 「場景1,第一條,記號」
good take 是攝影師說的,不是導演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