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更是哪個電影里的
Ⅰ 「二更半水餃」是什麼電影
花染發劑沒人聽放個技能頭發跟人家能讓他
Ⅱ 我的團長我的團里迷龍唱的那段二人轉叫做什麼
《情人迷》
歌詞:
一更里呀 躍過花牆啊
叫聲郎君你莫要發慌啊
站在那廊檐下呀 二目細打量啊
借壁鄰居來又走 那麼咳呀 咳呀
臊的為奴小臉焦黃啊
二更里呀 敲打窗欞
叫聲郎君你莫要高聲啊
下地開開了門兒啊
笑臉兒就把你迎
一把拉住郎君的手
那麼咳呀 咳呀
郎君郎君叫了好幾聲啊
三更里呀
我們兩個進綉房
二人上了牙床啊
解開了香粉袋呀
露出了菊花香啊
一朵鮮花被郎采
那麼咳呀 咳呀
郎君你說香不香啊
四更里啊 才到情人迷呀
叫聲郎君你快點休息呀
累壞了你的身體 何人他疼愛你啊
鴛鴦綉枕留情意 那麼咳呀 咳呀
你也難舍我也難離啊
五更里啊
月兒發了白呀
叫聲郎君你快點起來
外邊地金雞叫啊 窗戶都發白呀
一送送到那大門外
那麼咳呀咳呀
問聲郎君多暫還能來呀啊
你要是叫我來
誰還那不願意來呀
你們家的牆又高
小狗還賊拉厲害
叫了十聲九沒語呀那麼咳呀 咳呀
就怕你爹擱那洋炮嗨啊
郎君你說此話呀
小奴家不愛聽啊
凈跟我扯那假虛情啊
那天並哪夜呀
等你到二三更啊
無極奈何 吹滅了燈啊
六更里啊
東方發了白啊
叫聲郎君快點起來啊
外面的金雞叫啊
窗戶紙都發了白啊
我把郎君送門外
那麼嗨,那麼嗨
問聲郎君何時再來啊
你要讓我來啊
誰他喵不願來啊
哪個犢子才不願意來啊
你們家牆又高啊
四處搭炮台啊
就怕你爹用洋炮拍啊
郎個你說此話啊
小奴我不愛聽啊
凈給我扯些里兒個楞啊
那天並那夜啊
等我到二三更啊
一等等到多半夜
無奈才吹滅了燈啊
拓展資料
二人轉(Er ren zhuan),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是一種有著三百多年歷史,悠遠的原始文化傳承的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
它植根於中國東北民間文化,屬於中國走唱類曲藝曲種,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東北部等地區。表現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艷,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
Ⅲ 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擺在我面前···是出自哪部電影
是出自《大話西遊》這部電影,出自其中的第二篇《大聖娶親》。
《大聖娶親》劇情簡介:
紫霞與青霞本是如來佛祖座前日月神燈的燈芯,白天是紫霞,晚上是青霞,二人雖然同一肉身卻仇恨頗深。紫霞有一誓言,只要誰能拔出她手中的紫青寶劍,就是她的意中人,此舉被看成是仙界的恥辱而遭到追殺。
這一日紫霞打敗二郎神和南天門四大神將後來到水簾洞,恰巧看見神情迷惘的至尊寶。至尊寶好心告訴她這是盤絲洞不要亂闖,紫霞便就勢將水簾洞改為盤絲洞,自封為盤絲大仙,至尊寶這才知曉自己回到了五百年前。
紫霞宣布山上的所有東西都歸她所有,包括至尊寶在內,並給他蓋上記號——三顆痣,至尊寶發覺自己原來真是孫悟空轉世。為了逃避青霞,紫霞將紫青寶劍給至尊寶讓他騙說自己已被殺死,孰料至尊寶將劍拔出,紫霞發現至尊寶是自己的意中人。
二人上街市散步時,紫霞向至尊寶表白心意,至尊寶自覺掛念白晶晶,拒絕了她,紫霞怏怏離去。晚上,至尊寶巧遇觀音懲戒孫悟空的一幕,發現月光寶盒已被孫悟空搶走。至尊寶終於又將寶盒得到,卻在將唐三藏變走的同時消失。
至尊寶在一野店投宿,巧遇唐三藏、豬八戒和沙僧,牛魔王在這個時候出現,認為至尊寶是將唐僧作為迎娶自己妹妹的聘禮,將四人帶回妖窟。
牛魔王宣布妹妹和至尊寶的婚事,同時宣布自己亦將納妾,新娘是他從沙漠中救回的紫霞,聘禮是從唐僧手中得到的月光寶盒。這時鐵扇公主趕到,牛魔王大驚失色,至尊寶趁機找到紫霞,撒謊說自己愛她,騙她偷取月光寶盒,二人約在二更時分見。
晚上至尊寶欲赴約取月光寶盒,卻撞上豬八戒和沙僧並被他們要求去救師父,迎面撞見牛魔王的妹妹香香。香香惱恨至尊寶移情別戀,用移形大法將紫霞和豬八戒轉換,失誤之下又錯將自己和沙僧轉換。其實紫霞在晚上是青霞,因此和豬八戒轉換身體的是青霞。
眾人正在大亂時,牛魔王和鐵扇公主互相打鬥到這里,原來鐵扇此次是來找孫悟空重敘舊情,二人互相吃醋而至打鬥起來。
牛魔王搶走了鐵扇公主的寶扇,將一眾人等帶回妖窟,至尊寶為逃避鐵扇假裝跳懸崖,不料真的掉了下去,卻無意間救了三個被抓住的小偷,至尊寶將昏迷中的三人帶到盤絲洞。這時白晶晶慕盤絲大仙之名前來拜師,至尊寶向其說明前因後果,決定和她成親。
另一方面,牛魔王逼迫紫霞結婚,紫霞幻想自己的意中人會踏著七彩祥雲來救自己。白晶晶看見了紫霞留在至尊寶心裡的一滴眼淚,發現至尊寶之所以回到五百年前其實是為了尋找紫霞,她留下一封信後離去。至尊寶迷亂之餘,春三十娘來到,將至尊寶和其他三人殺死。
至尊寶死後回到了水簾洞,因為死前看到紫霞留在自己心裡的一滴淚,意識到自己深愛的其實是紫霞!他決定戴上金箍圈,恢復無窮法力,解救紫霞脫離苦海!甘願接受觀世音的完全脫離塵世、一心一意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的條件。
此時也誕生了一段大家廣為傳誦的經典的話「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擺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沒有珍惜,等到了失去的時候才後悔莫及,塵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如果可以給我一個機會再來一次的話,我會跟那個女孩子說我愛她,如果非要把這份愛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
孫悟空踏著祥雲來救唐三藏,卻對紫霞百般譏諷。旨在讓紫霞忘了自己,他深知自己已經不能再和紫霞長相廝守了!牛魔王打不過悟空,惱羞成怒,取出鐵扇將城市扇向太陽。
悟空用力頂住城市,牛魔王暗中偷襲,紫霞拚命為悟空擋了一叉。「我的意中人是個蓋世英雄,有一天他會踩著七色的雲彩來娶我。我猜中了前頭,可是我猜不著這結局……」
紫霞帶著深深的遺憾走了,悟空抱著紫霞的屍體久久不願放開,但是頭上的金箍卻越收越緊,無奈鬆手,看著紫霞飛向太陽。悟空將所有憤怒發泄在牛魔王的身上,終將其打死。城市離太陽太近快要爆炸,師徒四人藉助月光寶盒離開。
孫悟空臨走之前要青霞一起離開,青霞因紫霞之死而不再對塵世留戀,甘願回到如來佛祖身邊。
蘇醒後的悟空好像置身於另一個世界,所有的人或物都變了樣。難道這是一場夢而已?悟空似乎無法相信。
他看到了菩提的化身而挨了前世所謂的三刀,看到了春三十娘和白晶晶的化身和睦相處,看到了至尊寶和紫霞的化身並且幫助他們緊緊相擁在一起後,他心事終了,義無反顧的踏上西天的征程。
(3)二更是哪個電影里的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
1、至尊寶/孫悟空
轉世孫悟空,投胎成為強盜頭目至尊寶,與白骨精展開一段孽緣。為救白晶晶,至尊寶使用月光寶盒穿越回到500年前,遇到紫霞仙子,紫霞仙子愛上了他,為救大家放棄俗世,帶上緊箍咒,變回孫悟空。
2、紫霞仙子
紫霞和青霞本是佛祖的一對燈芯,兩人日夜交替出現,紫霞一直盼望有人腳踩七彩祥雲才娶她,不過她猜中了開始,沒有猜中結尾,為救孫悟空,死在牛魔王武器之下。
Ⅳ 電影赤壁中的甘興
是甘寧```3國每個人都有表字的
是甘寧吧
生平簡介
字:興霸
生卒:163—222(60歲)
籍貫:益州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
官職:西陵太守 常勝將軍
[編輯本段]生平簡介
甘寧(三國志11)甘寧(163—222),字興霸,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人,祖籍荊州南陽郡。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少年有力,讀諸子,18歲左右任過蜀郡丞。公元204年率八百健兒依劉表,因居南陽,不見進用。公元205年轉托黃祖,黃祖又以凡人畜之。期間曾射殺凌統之父凌操,因此與凌統有殺父之仇。公元208年歸吳見用於孫權,大有作為。破黃祖據楚關,攻曹仁取夷陵 ,鎮益陽拒關羽,守西陵獲朱光,擊合肥退張遼,百騎襲曹營,孫權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可敵矣」智勇雙全,戰功顯赫。仗義疏財。深得士卒擁戴,吳主賞識,被孫權封為西陵太守,拆沖(常勝)將軍。公元222年春二月病逝(演義內為吳、蜀漢彝陵之戰中甘寧帶病出征,不幸被馬良策反的五溪蠻將摩沙柯一箭射中頭顱而,甘寧帶箭而走,到於富池口,坐於大樹之下而死,而在正史內並未有甘寧於彝陵之戰中戰死的任何記錄),享年六十歲。而後歸葬於今湖北陽新的富池鎮。(注意:夷陵之戰中潘璋,甘寧,馬忠無一吳將陣亡。三國演義中甘寧被射死是假的。)
[編輯本段]史書詳載
甘寧「少有氣力,好游俠」(《三國志·吳書·甘寧傳》)。但他不務正業,他常聚合一夥輕薄少年,自任首領。他們成群結隊,攜弓帶箭,頭插鳥羽,身佩鈴鐺,四處游來盪去。當時,百姓一聽鈴響,便知是甘寧這幫人到了。時人以「錦帆賊」呼之.
甘寧在郡中,輕俠殺人,藏舍亡命,大有名聲。他一出一入,威風炫赫。步行則陳列車騎,水行則連接輕舟。侍從之人,披服錦綉,走到哪裡,哪裡光彩斐然。停留時,常用錦綉維系舟船,離開時,又要割斷拋棄,以顯示其富有奢侈。
(先是甘寧先是在劉焉手下作官,人們說劉焉搜刮民脂民膏,甘寧為百姓報仇,刺殺劉焉,沒成功,便東投。)
所在城邑的地方官員或那些跟他相與交往之人,如果隆重地接待,甘寧便傾心相交,可以為他赴湯蹈火;如果禮節不隆,甘寧便放縱手下搶掠對方資財,甚至賊害官長吏員。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二十多年。後甘寧不再攻掠別人。他讀了一些書,鑽研諸子百家之說,想有所作為,便率領八百多人,去依附劉表,留駐南陽。
劉表是東漢末年頗有名氣的「八俊」之一,時為荊州刺史。但正如諸葛亮在《隆中對》里分析劉表終不能守住荊州一樣,甘寧也發現劉表不習軍事,在當時天下不寧、群雄紛爭的形勢下,終將無成。這時,他聽說孫權在江東「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魯肅、諸葛瑾等始為賓客」(《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便決定前去投效。
大約建安八年(203年),甘寧路經夏口(今湖北武漢),被江夏太守黃祖挽留,一留就是三年。黃祖留下甘寧,卻義以「凡人」相待。黃祖部下督蘇飛數次推薦甘寧,黃祖不但不加任用,反而派人去勾引甘寧部下,致使甘寧手下漸漸有人離去。甘寧明知黃相處不能再留,也想棄之而去,只是沒有一條萬全的途徑,因而,獨自憂愁苦悶,無計可施。
建安十二年(207年),孫權領兵西攻江夏,黃祖大敗,狼狽逃潰。甘寧將兵為其斷後。他沉著冷靜,舉弓勁射,射殺孫權的校尉凌操。孫軍不敢再追,黃祖性命這才得以保全。甘寧立下大功,可黃祖仍不重用,甘寧決計離去。
蘇飛察知甘寧之意,邀請甘寧,置酒歡宴,酒酣之際,對他說:「我數次推薦,主上不肯任用您。日月流逝,人生幾何?應該早做長遠打算,尋一個知己,成一番大事!」甘寧停了一會,說:「我也想走,可惜沒有合適的機會。」蘇飛說:「我請主上派你去做邾(今湖北黃岡西北)長,那時,你可以自己決定去就。」甘寧非常高興。
於是,蘇飛提出讓甘寧任邾長,黃祖同意。甘寧招回原來離去的一些手下,又聚集一些願意相從的人,帶著他們投奔了孫權。
由於周瑜、呂蒙的推薦,孫權對甘寧十分器重,對待他如原來那些老臣一般。甘寧心情愉快,立即向孫權獻計:「今漢祚日微,曹操彌憍,終為篡盜。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寧已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至尊當早規之,不可後操。圖之之計,宜先取黃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財谷並乏,左右欺弄,務於貨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戰具,頓廢不修,怠於耕農,軍無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軍,鼓行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三國志·吳書·甘寧傳》)。孫權很贊賞這一意見,堅定了用兵的決心。
時張昭在座,對甘寧的意見不以為然。他說:「吳下業業,若軍果行,恐必致亂。」甘寧不客氣地反駁:「國家以蕭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憂亂,奚以希慕古人乎?」孫權見二人爭執,就舉杯向甘寧勸酒,並說:「興霸,今年行討,如此酒矣,決以付卿。卿但當勉建方略,令必克祖,則卿之功,何嫌張長史之言乎」(《三國志·吳書·甘寧傳》)。
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孫權命甘寧西征江夏,果然擒獲黃祖,把他的部眾也全部擊潰俘獲。勝利後,孫權分拔一支部隊給甘寧指揮,屯兵當口。
孫權攻破黃祖,曾做好了兩個匣子,用來盛黃祖和蘇飛的首級。蘇飛託人向甘寧求告。甘寧說:「就算蘇飛不說,難道我甘寧會忘記他的恩情嗎?」時孫權擺酒,為諸將慶功。甘寧走下席位向孫權叩頭,血淚交流,對孫權訴說蘇飛過去對自己的恩義,並且說明:「甘寧我如果不遇蘇飛,早已死填溝壑,當然也就不能盡忠報效您了。如今蘇飛罪當斬殺,我冒昧地向您求情,免他一死。」孫權感動,說:「我可以放過他,可是他若逃跑,怎麼辦呢?」甘寧擔保:「蘇飛免受斬殺,受您再生之恩,即使趕他走,他也不會離開,哪有逃跑之理!如果他跑了,就把我的首級代替他的裝入匣中!」孫權同意甘寧的請求,赦免了蘇飛。
同年冬,曹操進兵荊州,甘寧跟隨周瑜在烏林大破曹操(參見赤壁之戰),立下了戰功。接著,又到南郡攻打曹仁,但未能攻克。甘寧獻策,由他率兵從小路取江陵上游的夷陵(今湖北宜昌),以便東西夾擊曹仁,迫使其北撤。周瑜命他統兵前往,甘寧日夜兼程,果然一舉佔領,於是,據守城中。
曹仁見勢不妙,立即派五六千人去圍攻夷陵,企圖一舉奪回這一戰略要地。時甘寧手下只有數百軍士,加上破城新增的兵員,也不過一千人左右。曹軍在城外搭設高台,連續幾天,從上面向城中射箭,箭密如雨,軍吏膽戰心驚,唯甘寧談笑自若。甘寧派人出城向周瑜求援。周瑜採用呂蒙之計,率領眾將前來解除了夷陵之圍。曹仁部眾損失過半,連夜逃遁。途中又遭到截擊,丟失戰馬三百多匹。甘寧乘勝追擊,准備與曹軍決一雌雄。曹仁不敢再戰,全軍撤回北方。
赤壁之戰後,周瑜、甘寧曾力勸孫權西取巴蜀。孫權猶豫不決,去徵求劉備的意見。劉備早有占據巴蜀的打算,便巧妙地加以勸阻。孫權坐失良機,致使西蜀落入劉備之手,追悔莫及。
後甘寧隨魯肅鎮守益陽(今湖南境內),抵擋關羽。時關羽兵盛,號稱三萬,並自選精兵五千人,在上游十餘里長的淺灘集結,聲稱要乘夜徒步過渡。魯肅召集諸將商議對策。甘寧當時有三百兵丁,說:「可復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對之,保羽聞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三國志·吳書·甘寧傳》)。魯肅當下選一千人給他。甘寧連夜趕到上游設防。關羽聞甘寧來,見對方有了准備便放棄了渡河計劃,而在岸上捆紮柴木作為軍營。後人則把此地稱為「關羽瀨」。孫權嘉獎甘寧的功勞,拜為西陵太守,統陽新、下雉兩縣。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率四十萬人馬攻濡須口(今安徽巢縣南),飲馬長江。孫權率兵七萬迎擊,派甘寧率三千人為前部督。孫權密令甘寧夜襲曹營,挫其銳氣,為此特賜米酒。甘寧選精銳一百多人共食。吃畢,甘寧用銀碗斟酒,自己先飲兩碗,然後斟給他手下都督。都督跪伏在地,不肯接酒。甘寧拔刀,放置膝上,厲聲喝道:「卿見知於至尊,孰與甘寧?甘寧尚不惜死,卿何以獨惜死乎」(《三國志·吳書·甘寧傳》)?都督見甘寧神色嚴厲,馬上起立施禮,恭敬地接過酒杯飲下。然後,斟酒給士兵,每人一銀碗。至二更時,甘寧率其裹甲銜枚,潛至曹操營下,拔掉鹿角,沖入曹營。曹軍大亂,甘寧趁亂,一馬當先,率兵殺出曹營,未損一兵一卒,全師而返。孫權大喜,賞甘寧絹一千匹,戰刀一百口,並增兵二千。曹操見難以取勝,駐了一個多月,便退回北方去了。從此,孫權對甘寧更加看重。
建安十九年(214年)春天,曹操派朱光為廬江太守,屯駐皖城(今安徽潛山),大開稻田,生產軍機又派間諜秘密過江,招募誘惑都陽(今江西)的反對孫權的力量,妄圖里應外合,進攻孫權。呂蒙得知情報後,向孫權建議:「皖城一帶,土地肥美,如果一季收下,曹操的力量勢必增強,如果連收幾季,必然釀成大患。依我之見,應該立即除掉。」孫權採納了這一建議,親征皖城。孫權問計於諸將。大家都說,要攻下堅城,非堆土山,治攻具不可。呂蒙獨排眾議,說:「堆土山,治攻具,需費很多時日。那比曹軍援兵一到,攻下院城就難了。唯一的辦法是強攻,一舉拿下皖城。」呂蒙推薦甘寧為升城督。
攻城時,呂蒙親自擂響戰鼓助威。甘寧手持練索,身先土卒,攀緣上城,最終攻下皖城,俘朱光。(甘寧未覆盔甲,僅批錦衣,持粗鐵鏈,腳登雲梯上城,流矢不能近其體。...這程度可以當消防員了...)張遼聞迅,率援軍而至,到夾石(今桐城北),聽說皖城已失,只得退去。戰後評功,甘寧功居第二,僅次於呂蒙,被拜為折沖將軍。
甘寧「雖粗猛好殺,但開爽有計略,輕財敬士,能厚養健兒,健兒亦樂為用命」(《三國志·吳書·甘寧傳》)。
建安二十年(215年),甘寧隨孫權攻打合肥(參見合肥之戰)。戰事不利,加之軍中瘟疫流行,只得下令撤軍。大部隊已經撤出戰斗。只有呂蒙、蔣欽、凌統、甘寧以及車下虎士一千多人跟隨孫權駐在逍遙津(今安徽合肥東)北。
曹操將領張遼偵伺瞭望,乘機率步騎發動襲擊,陳武戰死。孫權部將甘寧、呂蒙奮力抵擋、部將凌統率衛隊拚死廝殺,作戰中,甘寧引弓射敵,厲聲問戰鼓為何不響,壯氣毅然,勇冠一時。孫權目睹這一切,更增加了對甘寧的敬意。在甘寧等人的英勇抵抗之下,曹軍進攻的速度放慢。凌統率兵三百,保護孫權沖出重圍。孫權逃至逍遙津,時值河橋半拆,丈余無板,孫權急策所騎駿馬騰越而過。將軍賀齊率3000人在逍遙津南接應,孫權才僥幸得免。戰斗下來,除凌統外,三百士卒無一生還。
凌統是凌操之子,而凌操是在攻打黃祖時被甘寧射死的。因有殺父之仇,凌、甘二人矛盾很深,甘寧因而也防備凌統,盡量避免和他見面。孫權命令凌統,不得與甘寧為仇。
一次,甘寧、凌統在呂蒙那裡聚會飲酒,酒酣耳熱,凌統起立舞刀,甘寧也站起來說:「我能舞雙戟!」呂蒙見二人有相鬥之意,便隔在中間,說道:「甘寧雖能舞,還是不如我舞得精妙。」於是,操刀挾盾,將二人分開。後來,孫權知道凌統不能忘卻父仇,就讓甘寧率兵改駐半州地方。但在大敵當前的關鍵時刻,二人能拋開私怨,團結對敵,這是難能可貴的。
甘寧性情粗猛好殺。其廚房下一小童犯了過失。逃到呂蒙那裡,呂蒙怕他遭甘寧殺害,便把他藏匿起來,沒有馬上將他送回。後甘寧帶著禮物來拜謁呂蒙的母親,要升堂見母時,呂蒙才叫出那小童來還給甘寧,甘寧答應不殺他。可是,過了一會兒,回到船上,甘寧卻把小童捆在桑樹上,親自挽弓將他射死。然後,下令船上的人加固船的纜繩,自己解下衣服卧在船中。呂蒙大怒,鳴鼓聚兵,准備上船進擊甘寧。甘寧聽到動靜,故意躺著不起來。呂蒙的母親光著腳跑來勸阻呂蒙:「至尊待汝如骨肉,屬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殺甘寧?寧死之日,縱至尊不問,汝是為臣下非法。」呂蒙平日非常孝敬,聽了母親的話,心裡明白過來。他親自來到甘寧船上,笑著招呼:「興霸,老母待卿食,急上!」甘寧滿面羞愧,流著淚對呂蒙哽咽著說:「負卿」(《三國志·吳書·甘寧傳》)。於是,便去見呂蒙的母親,並跟呂蒙歡宴竟日。
甘寧死時,孫權深深痛惜。
甘寧性情意躁,易於激動,發怒時動輒要打人甚至殺人,而且有時不完全聽孫權的命令。但他勇敢堅毅,豪爽開朗,足智多謀,器重人才,輕財好施,關心部屬,士兵樂於從命。孫權善於用人,「不求備於一人」,能「忘其短而用其長」。在孫權手下,甘寧發揚了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成為三國時代有名的「斗將」。
[編輯本段]三國志記載
甘寧字興霸,巴郡臨江人也。少有氣力,好游俠,招合輕薄少年,為之渠帥;群聚相隨,挾持弓弩,負毦帶鈴,民聞鈴聲,即知是寧。人與相逢,及屬城長吏,接待隆厚者乃與交歡;不爾,即放所將奪其資貨,於長吏界中有所賊害,作其發負,至二十餘年。止不攻劫,頗讀諸子,乃往依劉表,因居南陽,不見進用,後轉托黃祖,祖又以凡人畜之。
於是歸吳。周瑜、呂蒙皆共薦達,孫權加異,同於舊臣。寧陳計曰:「今漢祚日微,曹操彌憍,終為篡盜。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寧已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至尊當早規之,不可後操。圖之之計,宜先取黃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財谷並乏,左右欺弄,務於貨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戰具,頓廢不修,怠於耕農,軍無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軍,鼓行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權深納之。張昭時在坐,難曰:「吳下業業,若軍果行,恐必致亂。」寧謂昭曰:「國家以蕭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憂亂,奚以希慕古人乎?」權舉酒屬寧曰:「興霸,今年行討,如此酒矣,決以付卿。卿但當勉建方略,令必克祖,則卿之功,何嫌張長史之言乎。」權遂西,果禽祖,盡獲其士眾。遂授寧兵,屯當口。
後隨周瑜拒破曹公於烏林。攻曹仁於南郡,未拔,寧建計先徑進取夷陵,往即得其城,因入守之。時手下有數百兵,並所新得,僅滿千人。曹仁乃令五六千人圍寧。寧受攻累日,敵設高樓,雨射城中,士眾皆懼,惟寧談笑自若。遣使報瑜,瑜用呂蒙計,帥諸將解圍。後隨魯肅鎮益陽,拒關羽。羽號有三萬人,自擇選銳士五千人,投縣上流十餘里淺瀨,雲欲夜涉渡。肅與諸將議。寧時有三百兵,乃曰:「可復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對之,保羽聞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肅便選千兵益寧,寧乃夜往。羽聞之,住不渡,而結柴營,今遂名此處為關羽瀨。權嘉寧功,拜西陵太守,領陽新、下雉兩縣。
後從攻皖,為升城督。寧手持練,身緣城,為吏士先,卒破獲朱光。計功,呂蒙為最。寧次之,拜折沖將軍。
後曹公出濡須,寧為前部督,受敕出斫敵前營。權特賜米酒眾餚,寧乃料賜手下百餘人食。食畢,寧先以銀碗酌酒,自飲兩碗,乃酌與其都督。都督伏,不肯時持。寧引白削置膝上,呵謂之曰:「卿見知於至尊,熟與甘寧?甘寧尚不惜死,卿何以獨惜死乎?」都督見寧色厲,即起拜持酒,通酌兵各一銀碗。至二更時,銜枚出斫敵。敵驚動,遂退。寧益貴重,增兵二千人。
寧廚下兒曾有過,走投呂蒙。蒙恐寧殺之,故不即還。後寧齎禮禮蒙母,臨當與升堂,乃出廚下兒還寧。寧許蒙不殺。斯須還船,縛置桑樹,自挽弓射殺之。畢,敕船人更增舸纜,解衣卧船中。蒙大怒,擊鼓會兵,欲就船攻寧。寧聞之,故卧不起。蒙母徒跣出諫蒙曰:「至尊待汝如骨肉,屬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殺甘寧?寧死之日,縱至尊不問,汝是為臣下非法。」蒙素至孝,聞母言,即豁然意釋,自至寧船,笑呼之曰:「興霸,老母待卿食,急上!」寧涕泣歔欷曰:「負卿。」與蒙俱還見母,歡宴竟日。
寧卒,權痛惜之。子朅,以罪徙會稽,無幾死。
[編輯本段]民間傳說
甘寧學藝
群山環抱的青龍大瀑布左側,有一塊方圓數里的大坪壩。土地肥沃,住著上百戶鄉民在這里男耕女織,不愁吃穿,十分惹人眼紅,不是常遭匪劫,就是財主欺壓,官府暴征,使這里鄉民難以生存下去。
從前,這里有一對新婚夫婦,男的叫甘田,女的叫織娘,倆人勤勤儉儉,日子過得很甜蜜。不久,喜得一子,取名叫「甘寧」,十二、三歲時,就讀完了四書五經,方圓四鄰的鄉親們都誇他聰明。
殊知,好景不長,甘田夫婦和鄉親們一樣,一天晚上,匪盜潛入他家,甘田與其拚斗中終因寡不敵眾被殺害,糧物搶劫一空,甘寧母子倆也被五花大綁著,多虧鄉鄰趕來解救,安葬了甘田。母子倆淚流滿面地送走鄉親後,少年甘寧對媽說:「這個世道窮人難活命,我打算去尋師學武藝,為父老鄉親除掉害人精,為父親報仇。」織娘聽後說:「好是好,但你人還小,沒有真功夫,硬拚是不行的!」。當晚,織娘剪下自己的一綹長發,摻著青麻打成一雙草鞋,煮了十幾個雞蛋,給兒子包好,第二天一早,織娘把兒子送上路。甘寧身背祖傳的弓箭,手牽獵狗,辭別織娘,直朝深山走去。他拐過一彎又一彎,翻過一山又一山,攀陡壁,越懸崖,一股勁來到雲峰觀前,只見滿山雲霧繚繞,無路可走了。甘寧正在發愁,迎面來了一個老婆婆,老婆婆問:「孩子,這么大的雲霧,你往哪裡去呀?」甘寧說:「婆婆,我上山去尋仙師學藝的。」老婆婆說:「仙師難找喲,我勸你還是早點回去吧!」甘寧堅決地說:「不管多難,多苦,我一定要求師學本領!」甘寧把家鄉匪盜、財主、官府害人的經過詳細說了一遍,老婆婆被感動了,就朝山顛一指道:「你去吧,前面不遠有座小廟,廟中有一個老道,武藝高強,求他教你吧!」說完,老婆婆不見了。甘寧正疑惑著,頓時雲開霧散,一座小廟出現在眼前,他加快步伐直奔小廟。
進了廟,只見一個老道和一個小徒兒正在紅爐上錘打一把弓箭,剛打好的弓箭還是紅紅的,那小道便握在手中,張弓搭箭,對准三根大香,「嗖嗖嗖」連發三箭,不偏不倚,箭出香滅,甘寧看呆了,當即下跪在老道面前:「望師尊接受徒兒叩拜之禮!」老道忙上前扶起甘寧問道:「你是甘田的兒子嗎?」「正是」。甘寧將來意向師父稟告後,老道點頭稱是,並說:「我已知道你要學藝為民除害」。說著,當即令小道收箭,進屋端出飯菜款待甘寧。
從此,甘寧跟著師傅勤學苦練,在老道的精心傳教下,通過九九八十一天苦練,進步很快,不僅學到了箭無虛發,而且還學會了三十六套拳法的過硬本領。老道十分滿意地對甘寧說:「行了,去為鄉親們除害吧!」
甘寧辭別師父,星夜兼程往回趕,這天到家時已是公雞報曉時辰,織娘見兒身背箭囊,威武強悍地歸來,非常高興,趕快生火煮飯。甘寧把尋師學藝的經過向母親回稟後,便找來同窗好友串連有志青壯年三四十人,集合操練近兩個月。一是抗擊盜匪,取得旗開得勝的可喜戰績;二是打富濟貧,將壩上欺壓百姓的「地頭蛇」殺掉,將惡霸的糧倉打開,分發給了鄉民;三是多次擊退官兵來犯,被萬州官府稱為「錦帆賊」,再也不敢暴征糧稅了。使當地百姓過上了平安生活。
此後,甘寧決心立志報國,便帶著隊伍投靠蜀軍黃祖、劉表將領,都被當朝視為「草賊」不用。甘寧一氣之下,便投奔鄰國東吳,他在與魏國征戰中,率領百騎,夜襲曹營,大獲全勝,被提升為鎮守東吳邊陲的大將,把守益陽、西陵,多次擊退黃祖和劉表等蜀中名將的侵犯,成為東吳赫赫有名的帥才將軍。
後來,人們為了緬懷甘寧除暴安民功績,便把他出生的地方命名為「甘寧壩」、「甘寧鄉」,這兒的水庫,也稱為「甘寧水庫」,沿襲至今。他的墓現在在湖北陽新的富池鎮。
甘寧墳
三國時期,東吳大將甘寧,在鎮守夷陵邊陲征戰時,不幸中箭身亡。家鄉人民不畏官府禁令,為甘寧修墳建墓以示緬懷。民修官毀,此墳還流傳著智斗官方一個動人故事呢!
相傳,東吳大將中箭身亡的噩耗傳開,家鄉人民正自發為甘寧修建一座大墓時,被蜀國駐守萬州州官得知消息後,就派府衙差班前來挖墳滅屍,毀掉了大墓。
當地人民對官府慘無人道的作法十分憤慨,於是秘密地商量著如何對付州官的辦法。一天夜晚,工匠們圍著甘寧姐姐一起商量,各顯身手,想出妙計,大造假墳來對付官府。木匠造棺材,漆工漆棺材,裁縫制衣冠,鞋匠做老鞋,銅匠打銅頭,鐵匠打鐵箭,篾匠做花圈,石匠打石條……全壩人民一起行動,從甘寧故里至驛道兩旁,為甘寧動手建起墳墓,當天從一更開始,到五更鳴鑼時,一夜就造起了七七四十九座假墓,加上一座真墳,不多不少,恰恰五十座大墳。
第二天,州官帶著一群差役來挖甘寧最後一座墳時,一見密密麻麻都是甘寧墳墓,便令差役挨著挖刨起來,挖了一座又一座,從早至晚,把四十九座土墳墓全部刨開了,說也奇怪,第二天他們准備再去挖那最後一座時,頭天刨開的四十九座墳瑩又合攏了,而且土墓變成了石頭墳。狡猾的州官暗想:準是百姓從中搗亂。這天便派人惡狠狠地把當地人民趕走,親臨指揮督陣,又把四十九座石頭墳全部挖開。天擦黑時,突然空中雷電交加,大雨傾盆,餘下一座怎麼也找不到了,他只得帶著差役返回州府,准備明天再來。
壩上人民正在焦急,甘寧的舅父趕來告訴大家:「巫山神女昨夜在夢中對我說『要得甘寧將軍安,墳上種遍絲毛草。』我們不如如此這般……」於是大家又行動起來,壘的壘墳,找的找絲毛草,栽種在七七四十九座墳頭上,鐵匠們又連夜打了許多鐵細劍,插入每座墳的毛草叢中。
第二天,萬州州官帶來差役,又挖刨起墳時,發現四十九座石頭墳又合攏了,而且墳上長滿了綠色的絲毛寶劍一樣,走攏一看,才知道是一叢叢綠色毛劍草,即令差役到墳上拔去絲毛草,拔了一叢又一叢,他們正在高興時,只聽一個個差役都「哎喲」地驚叫起來,縮回一看,個個的手指都被劃破了,鮮血直流。
州官吃驚地問:「什麼,你們碰到了什麼?」
「絲毛劍……」差役們都疼痛地叫苦回答。
州官說:「我不信,連這軟綿綿的絲毛草,怎麼會變成利劍呢?」自己伸手用力去拔時,這一拔不打緊,五個手指頭都血流直滴,「哎喲、哎喲……」痛得喊爹叫娘。忙跑回府,再也不敢來挖甘寧墳了。
蜀王對萬州州官十分不滿,大開殺戒,將萬州州官換子一屆又一屆,成為官府一大心病,先將甘家九族斬盡殺絕,用火燒掉墳草後,再用炸葯炸掉墳墓,終於將墳毀掉。
家鄉人民為了永遠不忘甘寧除暴安民的功績,將甘寧之墓的碑、石條等物分頭藏在自己家中,背著官府壘一座土墳,多次改朝換代,此墳早已深入人民心中,只要當朝不追查,大家又將保留的石碑、石條弄來做成墳,幾修幾毀,代代相傳至今。如今人民政府將代表廣大人民的心意,重造此墓,讓人民緬懷甘寧將軍。
[編輯本段]甘寧詩贊
吳郡甘興霸,長江錦幔舟,
酬君重知己,報友化仇讎。
劫寨將輕騎,驅兵飲巨甌,
神鴉能顯聖,香火永千秋。
其2
鼙鼓聲喧震地來,吳師到處鬼神哀!
百翎直貫曹家寨,盡說甘寧虎將才。
Ⅳ 吐啊吐啊的就習慣了 出自周星馳哪部電影
《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至尊寶一野店投宿巧遇唐三藏、豬八戒和沙僧,牛魔王這個時候出現,認為寶將唐僧作為迎娶自己妹妹聘禮,將四人帶回妖窟。牛魔王宣布妹妹和至尊寶婚事,同時宣布自己亦將納妾,新娘是從沙漠中救回的紫霞,聘禮是從唐僧手中得到月光寶盒。這時鐵扇公主趕到牛魔王大驚失色,至尊寶趁機找到紫霞,撒謊說自己愛她,騙偷取月光寶盒。二人約二更時分見,晚上至尊寶夥同兩個師弟救出師父迎面撞見牛魔王妹妹香香,香香惱恨寶移情別戀,用移形大法將紫霞和豬八戒轉換。失誤之下又錯將自己和沙僧轉換。。。其實紫霞晚上是青霞,因此和豬八戒轉換身體的其實是青霞。。。然後至尊寶和其你情我儂時。。忍不住嘔吐。。說:「沒關系,吐啊吐啊吐啊的我就習慣了。。」
Ⅵ 《三更》系列到底每部電影多長時間
都沒錯!!只是剪輯的不同版本問題……以《三更2》為例子:是中、日、韓三國導演每人導一部片子,然後拼成一部《三更2》的……
順序是這樣的:香港搶先上映《餃子》加長版後,韓國的《割愛》及日本的《盒葬》也推出,然後再結集成《三更2》三段體接力上映。
第一更《盒葬》(日本)
由一向以血腥奇特風格見稱的三池崇史擔任導演。女小說家京子(長谷川京子飾)十歲時與孿生妹妹在馬戲班表演「軟骨美人」,即將自己的身體彎曲壓縮裝進小小的表演盒裡。一天京子出於嫉妒把妹妹鎖在了盒子里,不料表演場地的一場大火,將妹妹活活燒死。從此,京子一直被惡夢困擾。一天,京子收到以妹妹名義寄來的請貼,約會地點正是十幾年前起火的地方……
第二更《餃子》(中國香港)
陳果由獨立電影回歸主流的大製作。初次接拍驚悚電影的楊千女華,以全新形象示人,加上首次接拍港產片的白靈,一同演繹根據名作家李碧華原著改編的詭異故事。影片講述過氣女星艾菁菁(楊千女華飾)為留住富豪丈夫(梁家輝飾)的心,找到神秘女人媚姨(白靈飾)並嘗她親手做的嬰兒餃子的詭異故事。
第三更《割愛》(韓國)
由憑《老男孩》揚威今年戛納電影節的朴贊旭執導,並請來韓國巨星李秉憲主演。
李秉憲在片中飾演的大導演,一天竟因一綁匪的出現,令自己成為傀儡……朴贊旭喜歡營造詭異的視覺畫面,並直截了當地將最駭人的劇情推上頂點,挑戰觀眾的膽量極限,讓人不寒而慄。
Ⅶ 《大紅燈籠高高掛》觀後感
篇一:大紅燈籠高高掛觀後感
看了《大紅燈籠高高掛》,應該說給我的震撼是很大的,說來慚愧,我是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或許正是因為初見,才會讓我有一些想法;若非如此,則可能會麻木。
現在有很多關於《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已經形成的觀點,在寫文章之前,自己也看了一下,點評的都很好,但是我認為這個電影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從一個院子里的爭斗聯想到現在的一些現象。
從頌蓮嫁到陳家說起。
頌蓮本來是一個大學生(雖然沒有讀完大學),父親死了,家道中落,於是就嫁給了陳 家作四太太。正常來看,一位上了大學的人,尤其是女性,在那個時代也算是高級知識分子了,為人家當小老婆,估計她從來沒有想過。可是沒辦法,縱然腦子不這樣想,肚子不答應。於是也就嫁了。可是到了陳家以後,她也就慢慢的變了。可以這樣理解:本來她就是有點矛盾的,或許不堅定。
現在大學生就業是越來越難了,而作為大學生乃至社會的弱勢群體,女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就顯得更加的嚴峻,於是現在社會上出現了女大學生的寄嫁現象。
所謂女大學生的寄嫁現象,就是女大學生不再去刻意找工作,或者是一邊找工作一邊找老公,反正就是表現的特別地想要傍大款,現在輿論一片嘩然。但是現在似乎是社會上的贊成的人很多,據說有四分之一。還說這個比例是很高的。社會上幾乎成為潮流。
所謂潮流,基本就是社會上的一些人造勢;所謂造勢,就是社會上的人一些人提出觀點,然後就是一些社會上的臭味相投的人利用現在發達的傳媒來響應。
仔細分析,這是一個不算潮流的潮流,四分之一,天下一半是女人(男女失衡現象暫且不考慮。在這么大的潮流中也不必考慮),然後一半的人懂得利用媒體,不就是四分之一了。雖然這個估算不太精確或者說是太不精確,但是足以說明問題。
寄嫁現象的出現,肯定有其深層次的原因。比如說,就是有一個或者幾個成功的案例。那些貪慕虛榮的女人成功了而且四處炫耀,這個就是起因。於是就有各種心思的人從中發現一點自己的想法,終於把這個變成了自己的終南捷徑,成了某些人的終南捷徑,乃至要成為很多人的終南捷徑。
任何問題的出現都會帶動相關問題的出現,比如詐騙,現在很多女的為了找到無價郎君,輕信一些網上的中介,結果被人騙去很多的中介費,如果是被一些居心叵測的人騙了,失身就更正常了,可悲呀。
對於這種現象的出現,無奈啊無奈,不在無奈中改善,就在無奈中變壞。想起電影中的台詞:「女人不就那回事」。別人可以看不起自己,人可不能自輕自賤呀。婦女解放和男女平等事業進行了那麼長的時間,怎麼就不見起色呢?想起《悲慘世界》里的「如果這個世界還存在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就不得不說這仍是一個悲慘世界」。
哎,生存問題是第一問題!
虛偽地活著
在電影里,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二太太的虛偽。其實,那裡的人哪一個不虛偽呢?電影裡面有這樣一句:演戲演得好,騙人;演戲演得不好,騙自己。
什麼樣算虛偽?算演戲?應該說要看假到什麼程度,什麼境界了。現代心理學認為:如果不界定什麼程度算虛偽,那麼就可能會誤以為每一個人都是虛偽的。可以想一下,我們在自己家裡跟人前的表現是不太一樣的。
怎麼才能被我們稱為虛偽。我認為最主要的區分點就是動機,也就是說是為了害人還是單純娛樂而演戲。如果是為了娛樂,或者說是一種藝術,演得越好我們就越應該贊賞、認可;可是如果是為了害人,那麼我們就不得不提防了,而且會讓我們很緊張,萬一人家表演水平高,自己豈不是被害了。
動機是主要的區分點,但不是唯一的。(要是唯一的,說主要干什麼)另外一點就是:假的很嗎?或者是不真誠,或者是假大空。比如說到老師家裡玩,肯定得守規矩了,到中午了,老師說:「來,吃點飯。」「我吃過了」「中午飯都吃過了?」「嗯」。其實呢,餓得很,這就是不太真誠了(不排除是太靦腆,害羞),把老師當外人。
哎,演戲也不容易!
勾心鬥角
在院子里要想生存,就得勾心鬥角。同學們看了之後,都說這樣活著多累呀。中國人是很擅長勾心鬥角的,比如我們智慧的結晶《三十六計》。縱觀歷史,基本上都是勾心鬥角。明代的馮夢龍專門整理了《智囊》,就像一個搞笑 Flash 的對白。「什麼是智慧?」,「智慧就是騙人」。中國長期的文化,怎麼害人,怎麼防止被害是佔了很大的篇幅的。李宗吾的《厚黑學》基本上就是教人臉皮要厚,心要黑,這樣的話,在我國那麼惡劣的生存環境下就會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了。不過做人不能這樣呀。《增廣賢文》裡面說:莫信直中直,需放人不仁。倒是不錯的態度。
勾心鬥角在很多時候也是需要的,那就是維護正義。既然是維護正義,就得換個詞了,叫鬥智斗勇。其實包青天就是典型代表,壞人也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夠懲罰的,很多時候只有比壞人更「奸詐」,才能有資格做好人,一個頭腦簡單的人要想懲惡揚善,是很危險的。很有可能是把自己折進去。想起錢鍾書的話:是的,有點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價。這是人生對人生觀開的玩笑。(《寫在人生邊上》)
哎,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啊!
斗氣很誤人
不管怎麼說,頌蓮還是跟其他的姨太太不一樣的,畢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嘛。她沒有其他的姨太太心狠手辣,很多時候只是為了斗氣。她對雁兒可能只是為了出一下她假裝懷孕被拆穿的氣,也並沒有想著要把人害死。
因為斗氣產生一些不好的事情,這樣的事件不勝枚舉。比如說電影《愛情呼叫轉移》中的龍小蝦硬是把徐朗和計程車司機給氣得跟她飆車,結果被交警抓到。可能有人會問:這是電影,找點現實的。先不說電影這樣的藝術品是人類現實生活的反應,找就找唄:我們當地兩個高中生打架,一個孩子處於下風,就說:「有本事你把老子打死,打不死找人弄死你!有本事你打呀,這是磚頭,砸!朝這(指腦袋)砸!」(這些話是後來同學回憶的),結果那孩子真的一磚頭砸了下去,砸了個腦震盪。年輕人火氣旺,萬萬不可隨意就與別人斗氣。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激將法屢試不爽的原因了。
以上內容就是我看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之後的感覺,很是惆悵。或許很多人會一直惆悵下去。
篇二:大紅燈籠高高掛觀後感
蘇童的《妻妾成群》讀了好幾遍,也一次又一次地聽說《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名字,但是始終沒有看,擔心會失望。一個故事,凡是在文字和影像兩種形式上進行轉換,一向很容易叫人失望。
電影與小說存在較大差別,故事背景從江南水鄉遷至西北內陸,少了濡濕的氣息,多了北方的乾冷,情感表達更為直白激烈,戲劇效果也更為明顯。
點燈,吹燈,錘腳,泛著冷光的藍瓦,層層疊疊的屋檐,不露天空的高牆,即使是沒有對白,甚至沒有人物,卻一遍又一遍重復著的鏡頭,也能令人感受到其背後的情感。
【色】
影片沒有選擇原著陳佐千老爺的大花園,於是沒有綿綿的潮濕的雨,沒有花和樹,沒有知更鳥,隨著頌蓮的腳步,我們一起走進的是青磚灰瓦的山西大院,四周都是高牆,鏡頭里始終見不到大片的天空,只在高牆之上,鏡頭的最邊緣露出陰暗的一段來。影片也有更多的鏡頭展現院子的全貌,四方的,合攏的,是一座囚籠,有形無形中給人以逼咎和壓迫之感。影片中大院全景鏡頭下,女人瘦弱的身影化作一點,竟是如此渺小與無力,於是,給人不可抗拒的宿命感。
踏過了封建家族高高的門檻,觀眾就和頌蓮一樣,再也出不去了,囚禁在冷色的磚瓦夾縫里,被鎖在這陰森的深宅大院,即使踏上這座院子的最高處,也始終越不過那道院牆。
與冷色的院子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電影最典型的意象之一,紅燈籠。屋檐下,桌旁,床上的天花板,紅燈籠把屋子裡照得亮堂堂的,那麼喜慶。一盞盞的紅燈籠,在大院的屋檐下堂堂正正地照耀著,散發著一團團熱烈的光,增強了儀式感。這座大院需要紅燈籠,夜晚才看上去沒有那麼可怕,然而,紅燈籠高高掛起的時候,在全景的鏡頭中,深藍的院落背景襯著正統的紅色,卻顯得更加鬼魅了。
實在很難想像,一個封建家族的老爺採用皇帝對後宮三千佳麗的類似「翻牌子」的規則。甚至,這套規則還包含了點燈,錘腳,點菜等一系列具體規則。可以說,影片以一種藝術化的表達手法,將封建社會的風貌投射在陳家大院上。
紅燈籠是這座封建大院的制度的象徵之一。
頌蓮在第一天入陳府的時候,為「點燈」的規矩而深感不習慣,窩在被子里說,「把燈關了」。後來,卻也成為這深宅大院中為「大紅燈籠」的明爭暗鬥的女人們之中的一個。想要在這座深鎖的大院立足,就需要那盞明亮的火,那是束縛,也是渴望,是在這種被他人所操控的規則下的一種生存法則。
作為大院最底層的女人,雁兒的屋子裡的紅燈籠就是她赤裸的渴望。滿屋子都被映得通紅,紅光照在人臉上,卻更顯現人臉色的蒼白。與太太們被點燈的權利相比,她根本沒有權利將渴望曝露。
可以被點燈,也就可以被封燈。作為太太,大院里的女人們也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燈籠的命運就是她們的命運,被點亮,就成為陳家老爺床上的工具,生活的附庸;被熄滅,就沉寂,就千方百計又小心翼翼地去爭取一點立足的希望;被封燈,就永久地死寂在陰森的大院里了。
頌蓮被封燈之後,整間屋子都蕭索了。那些青黑的袋子,像是一座座紅燈籠的墓碑,在它們本來的位置,代替了它們,像是陳家大院里壓抑的靈魂。
被封燈之後,頌蓮的衣服顏色也發生了變化,多為青黑。影片中,頌蓮的衣服顏色共發生兩次變化。未入陳府時,白衣黑裙,是讀過一年書的女學生裝扮,入陳家之後換下了學生裝束,穿上的依舊是一襲白衣。在得寵之後換上的皆是紅色的華服,頗為濃麗。待到失寵後,則換上了青黑色的長衫裙,在封燈的四院里格外死氣沉沉。
頌蓮也曾一度從箱子里拿出那套學生時代的衣服,但是,它永遠地屬於過去,再也回不去了,只能和倔強的靈魂一樣,鎖進行李箱里,總好過,那隻一把火燒了的笛子。
不過,在這院子里,沒有靈魂,無力掌控命運的人,到底算什麼呢。
人,到底,算什麼呢。
【聲】
大院里的任何聲音都在四壁之中回盪。
每天響起的捶腳聲,在這深宅大院里日復一日地響,不過是今日在這個別院,明日在那個別院。
錘腳和點菜一樣代表著特權。這特權,是由陳家大院唯一擁有至高無上的主宰權的陳佐千決定的。擁有這特權,就能在陳家大院立足得更好。那一陣又一陣緊實而富有節奏的捶腳聲,是勝利者的宣揚,是敲得失敗者心亂如麻的鼓點。女人們被迫或是主動捲入這場特權的爭斗,看似有贏家,實際上,都是要陪葬這座大院的犧牲品。因為規矩都是老祖宗定的,而真正的特權從來不在她們手裡。
除了影片中對聲音細致入微的記錄與表達。在影片配樂的選擇上,多為西皮流水,和大紅燈籠一樣傳統。聲音配合畫面,將矛盾的高潮展現的更加淋漓。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三太太梅珊在故事的不同情節中所唱的幾個選段。舉一處來說,頌蓮被封燈,她為懲罰泄密的`雁兒,揭發她在屋中私自點燈籠的事,雁兒被罰跪,二院點燈,梅珊在樓頂上唱,「鼓打二更准時往,桃花村口莫彷徨。 你不要高聲也不要嚷,你必須眼觀四路耳聽八方。「類似還有幾處,所選唱詞都值得玩味。
敏感而細膩的聽覺傳達配合畫面色彩,整部影片將傳統色彩下壓抑的氣氛與反叛、激烈都推至了頂峰。
【人】
前文我談到雁兒代表的渴望,在這一部分,我不想談她,也不談頌蓮。只想談兩個人,老爺和梅珊。
老爺的形象在影片中從頭到尾都是模糊的,但聲音卻總是帶有命令色彩,不容置疑的。從太太,管家和下人對待陳老爺的態度,我們能夠深切體會到,他就是這座大院的主宰者,淡化了面容形象,深化了象徵隱喻的意味。他是女人們命運的操控者。面對頌蓮那句,這里的人算什麼。他大概是唯一有資格算作人的人。但由於故意隱去的人物形象,他不再是一個人,而是封建家庭里古老的規則和權力的代表了。
梅珊是我在這個故事,這部影片里最喜歡的角色。角色定位是我所喜愛的,演員的演繹更是無從挑剔。
從頌蓮入門的那個晚上把老爺叫走,到一個人大清早唱戲的橋段,梅珊一開始就用自己的行動直接地表達情緒。
而和人一樣的,是她的屋子,人是戲子,屋子也是像極了戲檯子,在這大院里特立獨行。
她是女人們中的第一個犧牲生命的人,是因為她的行為挑戰里規則與權力。她選擇了和高醫生相好,甚至對知情的頌蓮甩下一句,「我才不怕你說,我一會兒就去找他。「這就是挑戰,是反叛,是陳家大院無法容忍的一切。
我欣賞梅珊強烈的自我意識,無論是鏡頭里她唱戲時的身段步法,紅衣水袖,吃飯時橫豎甩下的那句,「我話說在前頭,下次老爺點我的燈,我也端回去吃「,還是她得知頌蓮假孕遷怒於雁兒時,臉上淡淡的憂慮,輕輕甩下一句,」四妹,何必與一個下人一般見識呢「。
梅珊的反叛與其強烈的自我意識,是對陳佐千的背叛,是對陳家大院束縛的掙脫的嘗試,但是她失敗了,在壓迫之下,香消玉殞。這是不可抗拒的宿命,是唯一的歸宿。
【原著】
電影雖然典型意象都並非源於原著,但是卻基本保留了故事內核,展現出原著絕大部分樣貌。但作為一個讀者,覺得電影有兩個地方屬於情節上處理的不妥當之處。
一是關於大太太的兒子飛浦與頌蓮的情感關系。小說里對飛浦和頌蓮相處的場景有連貫的深入描繪,可以說飛浦是大院外新鮮氣息的象徵,寄託著頌蓮朦朧的希望。但是在影片中飛浦與頌蓮僅有兩次交集,一次為頌蓮見到飛浦夕陽下吹笛,第二次即已到兩人喝酒,說話已頗為熟絡,且頌蓮的表現顯得突兀,很不妥當。
二是,關於梅珊事發的情節,原著中與頌蓮無關。頌蓮與梅珊在原著中有些惺惺相惜之意,尤其是頌蓮曾提示梅珊「你要小心「。在電影當中,頌蓮酒後揭露梅珊的秘密,減淡了兩人之間的情感,且為頌蓮性格抹上負面色彩,令人難以接受。
至於頌蓮形象的變化等諸多改變,我則皆理解為影片集中展現矛盾,開展故事情節的需要,在可接受范圍之內。
大紅燈籠高高掛,無論是掛在江南水鄉的大花園里還是山西青磚灰瓦的四合院里,高掛的是什麼,我們總看得清。
Ⅷ 有一個電影二更躲在房樑上三更躲棺材底下,那個僵屍每到一更就出來次
洪金寶的《鬼打鬼》
Ⅸ 雁鳴叫吳叔什麼電影
《黃廟村地宮美人》。
《黃廟村·地宮美人》是由陳里洋執導,熊瑾怡、向皓、李雨蔓、周小偉主演的民俗驚悚電影,於2021年8月20日在騰訊視頻獨家開播。
該片講述了民國年間,警探譚輝在搜集證據的過程中,竟慢慢揭開了民國少女遭囚禁的驚天秘密的故事。
劇情:
民國年間,坊間一直流傳著每到半夜就會有少女失蹤的傳聞,一個名叫黃廟村的小鎮引起了警探譚輝的注意。黃廟村自二十年前黃家三姨太一十三口滅門後,就不斷有少女接連離奇失蹤,小鎮靈異事件不斷,恐怖升級,人心惶惶。
每到二更天時,村裡人都能聽到二十年前死去的三姨太在咿咿呀呀的唱著崑曲。平日里負責看管靈位的「紙人張」又突然被人發現暴斃於亂葬崗。
村民們口耳相傳,這是三姨太的冤魂前來復仇。
譚輝順著線索一路調查,無意間發現村裡的軍閥常大帥府上有一口神秘的枯井,竟連通著一個龐大而詭異的地宮。
當他繼續向下探查,竟一步步牽扯出一場涉及數十條人命、無數個妙齡少女的悲慘命運的驚天密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