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知識 » 你為什麼說電影

你為什麼說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8-15 05:37:20

⑴ 你為什麼喜歡看電影

「《電影是什麼?》是巴贊的經典批評文章的結集,涉及電影本體論、電影社會學、電影心理學和電影美學等諸多話題,是研究巴贊和當代電影美學的必備讀物。」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看電影呢?我覺得看電影的人大多數都是年輕人。喜歡看的電影有這么幾種:

就這些吧,我覺得,至於有的時候為了放鬆自己想去看電影,反而看不進去,覺得某種類型的電影只有在適合看的時候去看才有體會才會喜歡。

⑵ 電影的作用是什麼我們為什麼需要電影

一部好的電影給你更開闊的眼界,讓你更多的用腦思考,而不是單純的追求視覺刺激。電影的意義就如同生活的意義,生活的意義在於生活本身,電影的意義在於電影本身。電影里的哲學,比書本更有趣,比生活更明了。電影讓人類延長了近三倍的壽命,它讓人明白了許多窮盡一生都無法明白的道理。用不同角度看待人生,接受你終究平凡的現實,卻永不放棄追求理想,心地善良,熱愛生命,享受當下。也許,明白了這些,你就領悟了人生的真諦。可以激發人最大的想像力和自己達不到的生活體驗。安平覺得小時候在電影上第一次看到大海,那種感覺是很不一樣的。電影幫助我們了解山外山,天外天。通過導演的引領,觀眾能夠有多方面的生活體驗,這是電影能夠給予觀眾的最大禮物。相比之下,我們也能說也只有電影這門藝術能夠給出如此真實以及接近生活的體驗。她有一種鎖定鏡頭的天賦與靈氣,與角色相融一體,氣場大、能量足,盈盈於四周,靜靜地站在那裡,只抬一眼望著你,便能叫你心神盪漾。

⑶ 為什麼說電影是造夢機器你如何理解的

在我看來,電影是造夢機器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打造了我們所有的幻想,因為有了電影我才能看到月球,看到很多現實中沒有見過的東西,我當時就覺得電影對我來說真的像是一個造夢的機器。

⑷ 為什麼說電影是導演的藝術

《導演電影―電影導演的藝術》[美]埃里克�6�1舍曼 丁昕等 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這本書非常的有意思,作者給出一個一個問題,不同的導演根據自己的拍攝實踐給出甚至完全不同的答案,這對於想拍電影的人來說是一個借鑒,對於一般讀者是一個非常好的關注電影的視角。那種正反兩種思維都合理且都很有必要的觀點放在一起,對於我們思考電影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於一個導演,他的電影就是他的王國,誰也無法主宰,除了他自己。所以,電影往往充分的表達導演的思想,導演往往有獨特的思想。電影多大程度的達到他的思想,就多大程度上實現了他的藝術。
電影是綜合藝術,它強調的是整體感,用具體的音響、攝影、劇本、表演、剪輯等都要圍繞這個整體感,沒有整體感的攝影再美都失去它在影片中特有的意義。有時候太突出的某種個體性藝術表達反而會破壞整體。就像羅丹把巴爾扎克的雙手(雕刻得非常精美)無情的砍掉一樣,有遠見的導演往往也需要這方面的智慧。
電影導演的任務就是任何可以運用的形式把自己的觀念、藝術理念比較好的傳達出來,使電影的整體感呈現出鮮明的個性烙印。
導演就是用圖像表達感情和理念的動物。無論你有多麼深厚的人文底蘊,有多麼博大的終極關懷,你必須首先通過圖像,並且熟練的運用鏡頭語言表達。優秀的電影還需要使這種轉變變得流暢,觀眾要能感覺你明朗的風格, 又可以知道你表達的東西。這就給了你兩個方面的任務。一方面,你的觀念你的感情要有獨特的地方,這方面可以給觀眾以非常強烈的印象。另一方面,表達的手段要有你自己的風格,也就是鏡頭語言,也就是你的理念的圖像轉化問題。這涉及到電影形式的方方面面,所有的電影技巧、電影理論構成了它主要的活動空間。
電影是一種感覺,並且,電影是不同於生活的另一種感覺,我們的生活也許平淡無奇、波瀾不驚,但我們的電影不可以,它必須給我們新鮮的東西,特別是優秀的作品,它總是在某些方面給我們不同反響的震撼力。
「一直吊著觀眾的胃口」是電影一直比較常用的策略,每個觀眾在觀影時都會帶有某些疑問,跟著劇情的發展尋找答案,它讓觀眾積極主動的進入電影,使觀眾和電影互動。可能很多情況下直到電影結束觀眾都沒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或者說電影根本就沒有給我們什麼答案。有些時候觀眾走出電影院會恍恍忽忽的。這也可以算是一種回味吧。
電影和戲劇有很多內在的聯系,戲劇的一次性表演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其導演能力的發揮,從另一方面來說這種一次性給導演更高的要求。但演員在戲劇中還是發揮中心的作用 ,而在表演時導演只能在靜靜的觀賞著,表演前的指導不一定在戲劇表演時必然帶來效果,但在表演時你完全無能為力。只能以這種狀態呈現 。可是電影導演就不一樣了。他可以反復一個動作、一個表情。直到最佳狀態為止。他在表演中都可以及時的指導。所以,電影導演更多體現的是導演的想法和藝術。導演可以做很多的工作。而正是在這諸多需要抉擇的工作中導演的藝術追求和風格在拍攝過程中不自覺的形成。
小說和劇本有距離,劇本和電影同樣有距離。這是勿庸置疑的。也許表達的是同一個東西,但是肯定是有非常大的區別的。小說是一種藝術類型,電影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藝術類型。有很多的人對電影拍攝出來沒有和小說原著完全吻合而感到非常的不滿意、非常的惱火,我認為是沒有必要的。你並不知道導演在拍攝這部電影的追求是什麼,他沒有一模一樣拷貝小說原著的 義務。導演的想法不可能和作家的想法完全一致,張藝謀的電影《活著》和余華的小說《活著》的結尾有很大的不同,也許小說的結尾更震撼人心,但你不能說張藝謀的電影就不該有這樣的結尾。電影是一種雅俗共賞的大眾文化,沒有一點溫和的絕望的結局在電影中是不受歡迎的。也許有人要說法國新浪潮,那是另一回事。但是小說不同,讀小說的人大多是那些有文化的人,所謂受過教育的人,作家的願望之一就是讓讀者體味那種沒有任何依靠、沒有任何希望的孤獨。不同的藝術用同樣的標准去衡量是不合理的,有時候這種要求也是過分的,甚至是多餘的。
寫作是一種想像性的工作,而電影是一種把想像性具體化的工作。這種想像性的實現過程究竟會以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呈現是導演說了算。而不是作家說了算。只能說接近原著或者不接近原著。並且,我認為這並不是評價電影好壞的標准,你不能說一部精美的電影不接近原著就不優秀。說到底 ,電影是導演的藝術,強加給導演的任何東西都是不被接受的。但這不是說電影就不需要責任感、不需要使命感,它同樣追求深刻、追求本質的東西,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我個人認為若一個導演總是跟著編劇走,或者說跟著小說原著走,照劇本或者小說情節毫無保留的發展,是導演的失敗。
也許,若你想理解什麼是電影,《導演電影》可以給你一種思考的方式。它很特別,它讓你想很多關於電影的東西,它甚至讓你有自己關於電影的想法。

⑸ 你為什麼會喜歡看電影

可能是因為電視劇實在是太長了,而且電影一般短小精悍,帶給人的道理也就那麼多,往往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好看的電影總是有深刻的寓意。

⑹ 舉例你看過的電影的例子,說明為什麼說電影是敘事與造型相結合的藝術

以《公民凱恩》為例,為了塑造這樣的自負、孤獨和富有的人物形象,電影團隊需要在服裝、打光和道具等都要設計出符合人物形象的環境和氛圍。攝影的角度多採取仰拍體現他的高處不勝寒,房屋布局要高大空曠體現他的孤獨等等,所有這些藝術的造型工作都是為了塑造人物形象,並用來推動敘事的。

⑺ 電影是什麼我為什麼要看電影呢依你的觀點

電影這東西喜歡很正常,不喜歡也很正常,我聽別人說只有生活有缺憾的人才喜歡看電影,可是世界上有誰沒有缺憾呢?沒事了,找一部電影,忘記世界,短暫的沉沒,何樂而不為呢?
介紹一些我覺得畫面很美的電影
《遷徙的鳥》雅克貝漢廣為人知的紀錄片,從冬季到春季,從北極到南極,從草原到海洋,你可以看到很多美麗的風景,還有兩部《微觀世界》《喜馬拉雅》,但沒有這一部美。(紀錄片當然是沒對話的了)
《深藍》也是雅克貝漢導演,2003年BBC出品的紀錄片,講述了海洋的萬種風情,和《亞特蘭蒂斯》很像,我看過,保證很美。
《帝王企鵝日記》,也是一部紀錄片。
《深海幽靈》揭露水下的泰坦尼克的真實面目以及深海景觀。
《英雄》張藝謀對色彩和畫面是很苛刻的,《我的父親母親》也是的。
岩井俊二的電影一直很美,對自然和色彩總是花很多的筆墨,比如《燕尾蝶》《情書》《四月物語》
《斷背山》就不用說了。
還有《走出非洲》里的草原風景。
《燃情歲月》和《廣野牧場》里的牧場也很美。
《巴里.林登》庫布里克最溫柔的一部電影,電影營造出18世紀油畫般的風景。
其實《指環王》的景色也很美,不知大家是否注意。

如果說最極端的,我這里還有一部
《藍色》,英國導演德里克賈曼的絕筆之作,在這部電影除了一片藍色之外幾乎一無所有,有的只是海浪的聲音,以及嘈雜的醫院,表達了導演在臨死時對生命的眷戀。

⑻ 你為什麼那麼愛看電影,說下你的理由吧

因為電影很少出現需要追劇的情況,而且篇幅的限制,使得電影必須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非常高效。或大喜,或大悲,比電視劇的節奏更緊湊。而且一部電影的時長大多為兩個多小時,可以邊吃東西邊看,是個消磨時光的好選擇。相反,如果選擇了看電視劇,就意味著在未來的時間里,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在同一部電視劇上。無論你以後是空閑還是忙碌,心裡總是會惦記著劇情,莫名的佔用了更多時間,是很不劃算的。因此喜歡看電影。

⑼ 你為什麼看電影

為什麼看電影,我覺得「千人千答案,萬人萬想法」的,每個人看電影的初衷與動機各不相同,對於我們天天上班下班,過著朝五晚九的上班的人來說,看電影只需要九十分鍾到兩三個小時,卻可以經歷人生的一切,有悲傷、感動、高興、也有幸福等等。



看電影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比電視劇簡化,不像電視劇似的如此繁多,一天更新一集兩集的,害的寶寶們天天等著看,真是沒意思啊!

⑽ 為什麼說電影是物質現實的復原

是這樣,我們所有的判斷都預先受到其他思想前見(意識形態,文化傳統,或隨便你喜歡叫什麼)影響,這樣的思想前見是你無法控制的,深深存於你的無意識當中,尤其在小說家那裡,他們決定寫一個人,說這個人好還是壞都是受到了這些前見的影響,比如在一種文化中通姦是允許的,而另一種文化中通姦是不允許的,簡單地說就是你判斷事物就肯定帶有你自己的印記。但是電影不一樣,電影提供了一種「無人在做判斷的」幻覺,這樣的媒介特性可以提供一種絕對中性的視角,或者是羅蘭·巴特推崇的零度寫作,當然你也可以在格里耶的小說中看見這種物性視角,至少這幫人認為,這樣的寫作或者電影的媒介特性可以提供這種純然中性與客觀的角度。再進一步的,我們平常看一個蘋果,只會認為這個蘋果是供我們吃的一種水果,但這就為蘋果預先提供了一種適合性(已完成),那麼蘋果的更多適合性呢?或者說實現性(去成為)呢?也就是蘋果的物質現實被棄絕了。而電影媒介特性卻可以干預我們的前見,達到一種康德意義上的物自體的理解(至少對於一部分學者是這么認為的,尤其是克拉考爾這樣的。)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944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918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922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645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642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280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555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983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1035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