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電影工業如何整治
㈠ 網路劇片發行許可證將全面發放,網路影視產業未來的走勢如何
未來走勢會越來越好,部分網劇能在電視台播放,而沒有許可證的網劇會全面解禁,能推動網劇的質量讓其上一個新台階。
㈡ 影視大全如何投屏電視
1:先搜索找到自己想進行投屏的視頻,點擊進入視頻的播放頁面繼續操作。
2:接下來用戶在進入了視頻播放頁面後,點擊播放頁面的最大化選項,進入全屏頁面後才能設置投屏。
3:只要保證手機和電視處於同一網路下,就可以搜索到投屏設備,從而點擊視頻頁面右上角按鈕進行投屏了。
2021年8月18日,工信部針對用戶反映強烈的APP違規調用通信錄、位置信息以及開屏彈窗騷擾用戶等三方面突出問題,組織開展了「回頭看」。
華為應用市場7.8.6版本的影視大全,違規調用通信錄和地理位置許可權,應在8月25日前完成整改,逾期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工信部將依法依規進行處置。
侵權通報
2020年8月31日,該APP由於侵害用戶權益行為,被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通報。
2021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發布《關於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通報》,依據《網路安全法》《電信條例》《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等法律法規,按照《關於開展縱深推進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行動的通知》(工信部信管函〔2020〕164號)工作部署。
㈢ 我國目前的電影行業如何,你看好該行業的前景嗎
在我們的國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收入的上升,人們越來越注重自己在日常生活觀影方面的一些體驗。然而在我們國家,電影行業是非常火熱的,因為現在電影作為我們國家主要消遣方式,是有非常大的一些需求的,所以說對於電影這一方面,我們國家也是投入了相當大的精力來發展。然而在我國目前的電影行業來看,該行業的前景確實是值得人們去討論的一點。對於我們國家目前的電影行業可以說是還處在萌芽的階段,正在蓬勃的發展當中。很多人對於電影行業也都非常地看好,也紛紛投入到電影行業當中的建設,我對於我們國家電影行業是非常看好的,也非常看好電影行業的前景。
㈣ 2021年電影行業稅收優惠政策是什麼
1.享受當地的稅收扶持政策,地方留存部分(增值稅50%+所得說40%)的30%—70%的財政獎勵。企業通過在園區中成立有限公司,不改變原有的經營范圍和經營模式的情況下就可以根據企業自身的稅收情況獲得一定的獎勵比例。
2.享受園區中的所得稅核定徵收,企業在園區中以成立小規模的個人獨資來享受核定徵收,影視行業就可以在園區中以成立工作室的方式入駐,享受所得稅核定徵收。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
第九條 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准予結轉以後三年內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第十條 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下列支出不得扣除:
(一)向投資者支付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款項;
(二)企業所得稅稅款;
(三)稅收滯納金;
(四)罰金、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損失;
(五)本法第九條規定以外的捐贈支出;
(六)贊助支出;
(七)未經核定的准備金支出;
(八)與取得收入無關的其他支出。
㈤ 2021年電影行業稅收優惠政策
2021年電影行業稅收優惠政策:
1、享受當地的稅收扶持政策,地方留存部分(增值稅50%+所得說40%)的30%—70%的財政獎勵。企業通過在園區中成立有限公司,不改變原有的經營范圍和經營模式的情況下就可以根據企業自身的稅收情況獲得一定的獎勵比例!
2、享受園區中的所得稅核定徵收,企業在園區中以成立小規模的個人獨資來享受核定徵收,影視行業就可以在園區中以成立工作室的方式入駐,享受所得稅核定徵收。
就影視行業來說就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來解決高稅負問題方式一:
1、享受當地的稅收扶持政策,地方留存部分(增值稅50%+所得說40%)的30%—70%的財政獎勵。企業通過在園區中成立有限公司,不改變原有的經營范圍和經營模式的情況下就可以根據企業自身的稅收情況獲得一定的獎勵比例!納稅大戶,一事一議!
2、享受園區中的所得稅核定徵收,企業在園區中以成立小規模的個人獨資來享受核定徵收,影視行業就可以在園區中以成立工作室的方式入駐,享受所得稅核定徵收!核定按照五級累進制核定,稅率僅在4%左右!較之前的稅負更低!就影視行業來說,核定徵收的方式較為合適,但是還是需要根據企業自身的情況而定,就如企業的增值稅高,就可以按照方式一來成立公司,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如果企業的所得稅高,就可以根據方式二來選擇成立個人獨資,享受核定徵收,就解決了企業所得稅高的問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第三十三條 納稅人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減稅、免稅。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各級人民政府主管部門、單位和個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擅自作出的減稅、免稅決定無效,稅務機關不得執行,並向上級稅務機關報告。
㈥ 超1800家公司關停,影視行業到底怎麼了
首先,由於前些年大量影視劇流向市場,質量良莠不齊,有的是粗製濫造,有的是內容陳舊,而且影視片庫存積壓嚴重。對此,觀眾早已審美疲勞,市場的需求越來越少,整個影視劇行業處於萎縮狀態。2015年國內電視和網路視頻市場共生產了電視劇773部、21546集,而到了今年上半年,新播的國產電視劇只有72部,2020年待播劇集就有97集。
現在的狀況是,老的影視片還在排隊等待播放,新的片子是資金可拍,只要去庫存就可以了。2019年開始影視上市公司的整體的庫存同比不斷下滑,2019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影視行業的庫存分別同比下滑2.4%、9.6%和11.3%。從庫存占收入比例來看,平均庫存占收比在2018年達到峰值,為80%,遠高於2012-2017年的40%左右。
㈦ 我國2021年電影總票房達472.58億,中國電影的未來發展前景如何
我認為中國電影在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好的發展的,因為我們國家普通老百姓對電影文化的需求已經越來越高了,會帶動這個產業的繼續發展的。
2021年電影總票房取得了超過450億元的收入,這已經成為了一個信號,要知道2021年我們國家的疫情依然是存在的,而且很多的電影院是在管控當中的。電影行業的發展能夠讓我們國家獲得更多的收入,能夠讓我們國家的就業變得更容易一些。
中國的電影市場在不斷的擴張。
中國的電影市場基本上是從零開始發展的,因為我們國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首先滿足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物質條件,中國的電影市場在未來將會得到更多普通老百姓的關注,只有滿足了大家的需求,才能夠獲得更多的票房。
電影市場在未來將會迎來更好的發展,這個行業在未來也會擁有更加激烈的競爭的。對於那些擁有了比較知名度的演員以及導演來說,拍攝作品能夠更好的滿足大眾的需求,也能夠獲得更多的利益。
㈧ 電影行業的現狀以及就業前景是怎樣的
一、電影行業的現狀
2020年,全球電影市場受新冠疫情影響,各地區總票房均同比降幅超過70%。而此前一直占據世界電影市場C位的北美,在2020年度累計票房僅20.89億美元,僅為2019年的18.45%,創40年來歷史新低。
2020年中國率先從疫情中恢復過來,封城措施解除後人們對於外出娛樂的熱情高漲,盡管中國電影總票房因疫情影響比上年減少68.23 %,但中國電影票房仍然以29.83億元的好成績,遠高第二名北美8.94億元的票房,取得2020年全球票房第一的好成績。
二、電影行業的就業前景
電影學的就業前景很好,就業率也不錯。畢業生主要到廣播電視,新聞宣傳部門,電影行業,娛樂行業等從事電影的製作、策劃等工作。
電影產業市場規模仍需時間恢復
2015-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總收入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2019年前中國電影行業發展良好,電影票房達到642.7億元,同比增長5.4%;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中國電影市場受到重創,2020年票房僅有約204.2億元,同比下降68.23%。2020年後,電影產業將逐年回歸正軌。
㈨ 如何看待電影的發展趨勢
中國強,則國產電影強。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電影逐漸成了我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消遣方式。院觀看電影,隨之而來是電影票房的大爆發
從2011年全國總票房100億,到2018年全國總票房609億,6年的時間,總票房翻了5倍,這個5倍可是以億為起點的。由此可見電影市場的巨大消費力。中國電影產業在國民經濟新的發展形勢下實現了穩健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影經歷了生產單位轉企改制、組合院線、民資入影、融資上市、「互聯網+」融合等重大產業改革。《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的頒布實施,更以法律形式體現出我國推動電影產業化、實現電影強國戰略的決心與信心。
目前,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銀幕數量、觀影人次均位居世界第一。但要清醒認識到,在電影產業收益、產業鏈完善度等方面,我國電影產業與世界電影強國仍有差距,同時也存在巨大潛力。在網路技術與數字通信飛速發展的時代,更需把握電影產業發展新機遇。
一、蓬勃發展的中國電影產業
近年來,《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電影產業促進法》等法規法律相繼出台。電影市場充分引入競爭機制,形成新老電影公司百舸爭流、競爭奮進的局面。電影工業基礎不斷夯實,技術水準不斷提升,各類數字影視製作基地紛紛建立,數字影院普及到縣,我國3D銀幕數量穩居世界第一。通過「一帶一路」交流、電影節、國際展映等方式,我國電影產業的國際影響力穩步提高。
面向未來,中國電影觀眾與市場的不斷成熟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一方面,中國電影消費內需強大,受眾觀影需求日益增長,2018年觀影人次達17.16億,但人均僅為1.23次,提升空間巨大。另一方面,國內資本投資電影活躍,當下已有1.2萬多家影視公司,講好故事、演好角色、打動人心、贏得口碑,已逐漸成為電影市場的創作主導。全行業將更加註重電影的社會效益,良好口碑將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帶來電影產業的良性循環。
二、搶抓先機,實現「由大到強」
中國電影產業要實現「由大到強」的跨越式發展,要抓住新時代新機遇,領先一步,方能實現電影強國的目標。
從黑白到彩色,從平面到立體,從膠片到數字,電影產業的發展進步始終貫穿著科技、藝術的交融與革新。好萊塢電影《阿凡達》開發出領先世界的3D虛擬影像攝影、面部表演捕捉等技術,以逼真視效震撼世界;《流浪地球》以高水準特效、具有中國內涵的故事,在海內外口碑票房雙豐收。裸眼3D/4D技術、虛擬現實的VR技術、混合現實的MR技術、全息技術、全景聲技術等,為實現電影技術的突破提供了新機遇。
在電影宣發領域,發行企業要及時研究受眾觀影心理與分層的變化,多樣化地進行電影宣推,及早做好老電影、復映電影、文藝電影等分眾電影市場渠道。同時,電影宣發要「走出去」,抓住推廣機遇,講好中國故事,搶占被國外院線忽略的「冷」檔期、細分觀影市場。
三、未來,電影行業市場會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呢?
1、國內資本充裕有利於電影行業加速發展
目前,我國國內資本較為充裕,且外部資本投資電影行業的意願較強,對高度依賴資本投入的電影行業形成了有利的發展環境。電影產業投融資渠道拓展,不僅有利於電影製片產業發展,為電影企業進一步延伸產業鏈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城市化進程加速為電影產業發展提供新機遇
據統計,2000年以來全國城市化率平均年增速接近3%,2016年全國城鎮化達到57.35%,城市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伴隨著城市房地產、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城市文化產業建設也迎來大發展的黃金期,這將為電產業的發展和繁榮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3、擴大內需政策有利於帶動電影產業發展
近年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為推動全社會文化消費水平提升,發展影視文化產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2016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32316億,同比增長10.4%。目前,我國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需求旺盛,但文化產品供給存在巨大缺口,為電影產業創造了寬廣的市場拓展空間。
4、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逐漸加大有利於電影行業健康發展
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的建立對於鼓勵和推動電影行業持續快速發展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實施,中國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和保護水平已逐步同國際市場慣例接軌。在知識產權得到良好保護的前提下,電影企業投資製作大電影,音像製品、電視及網路播放等收入渠道也將得以進一步拓寬,有利於我國電影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再加上國家頒布的《電影促進法》,所以中國電影市場一切都向著更好的方向在發展。
未來,中國電影產業若能及時抓住電影技術創新、內容精品打造、分眾與衍生消費趨勢、智慧影院建設等機遇,就定會乘勢而上,加速實現電影強國之夢。
《電影產業促進法》的實施,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步伐,接近公眾,粉絲,觀影人,門檻也不再那麼令人望而卻步。
㈩ 中國電影如何實現現代化轉型
中國電影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結構性矛盾沒有解決。過度娛樂化、過度商業化、過度產業化,導致「配方式生產」代替了富有想像力、創造力的藝術創作,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人文底蘊與文化擔當,不可避免地拉低了國產電影的藝術品質、藝術質量,降低國產電影的認同度和美譽度眾所周知,2013年上半年中國電影在高速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了新的突破:國產電影的市場份額超過了62%,創下了近年來同期最高紀錄。同時,上半年票房過億的28部影片中,國產影片占據了其中的16席。從整體上看,中國電影至少從市場層面而言處在良性進步和發展之中,多類型、多品種、多樣化的格局在逐步形成。毫無疑問,市場的繁榮、票房以及觀影人次的大幅度增長都是中國電影全面產業化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和實績的標志。但是,中國電影一些深層次結構和矛盾、深層次觀念及評價體系和標准等諸多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體制改革推進的難點與市場發展狀態的矛盾、製片產權與盜版泛濫的矛盾、進口片與國產片爭奪市場的矛盾、影片傳統模式與網路傳播的矛盾、院線與影院之間的矛盾、片商與導演的矛盾、製片方與編劇的矛盾等不時凸顯,並且呈現出了某種「亂象」。一方面,相當數量的電影人在國內電影市場火熱的背景下片面、盲目、過度追求高票房和商業利潤,用「逐利時代」來形容中國電影目前的狀態絕不是無的放矢。過度娛樂化、過度商業化、過度產業化,導致「配方式生產」代替了富有想像力、創造力的藝術創作,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人文底蘊與文化擔當,不可避免地拉低了國產電影的藝術品質、藝術質量,降低了國產電影的認同度和美譽度。另一方面,相當數量的電影人對於好萊塢電影給中國電影尤其是中國電影市場帶來的持續性的威脅缺乏清醒認識,對當下中國電影在工業、產業層面與好萊塢電影相比存在的多方面的「短板」缺乏理性反思。有的甚至盲目沉浸在市場層面取得的對好萊塢電影暫時性的「優勢」中,毫無理性地預言數年後中國將會超過好萊塢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但事實上,中國電影產業依然處於電影產業化初級階段,很多基礎性電影工業機制、電影產業機制並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行業規范、產業規范也沒有有效形成並且被大家遵循,市場效應尤其是社會效應也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如果我們不能全面、客觀、科學地分析和認識中國電影產業深層次的矛盾,中國電影、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可能會遭遇瓶頸,甚至出現混亂和危機。好萊塢不僅僅賣電影產品,而且賣電影產品的標准,它的奇觀化、游戲化、電子化趨勢深度地影響了中國的年輕觀眾群體。中國電影要在競爭中獲得地位,要依靠差異化策略,還必須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電影「概念」好萊塢藉助強大的電影工業基礎、迅猛發展的高科技優勢、強大的資本實力及完善的資本運作體系,大幅度提高了現代電影生產的門檻。經濟、科技相對落後的國家可能有電影藝術,甚至可以有藝術質量較高的作品在國際電影節獲獎,但是,卻很難形成獨立、完善的電影工業體系、電影產業體系,其民族電影也就無法有效、可持續地支撐自身的電影市場。更重要的是,好萊塢不僅僅賣電影產品,而且在賣電影產品的標准。在中國,有相當數量的年輕觀眾自覺不自覺地以美國電影為參照系,甚至乾脆以美國電影為標准來看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產業。從美國最近幾年電影的變化我們可以發現,以《鋼鐵俠》、《變形金剛》等為代表的電影越來越奇觀化、游戲化、電子化。盡管這種奇觀化、游戲化、電子化降低了美國電影的敘事指標、人文表達,但如果單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其傳播影響力的折扣越來越小,傳播空間越來越大。馬克思這樣表述人與社會的關系:「正像社會本身生產作為人的人一樣,人也生產社會。」近期一些高票房的中國電影,也是由於年輕觀眾群體越來越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消費主體,他們的口味及其選擇無疑也反過來影響、制約中國電影。面對這樣一個現實,我們必須從各方面提高國產電影的專業水準和標准,滿足年輕觀眾對電影視聽、電影消費的要求,最大化地爭取未來觀眾。我認為,好萊塢電影越來越忽視故事的講述、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人性層面的挖掘和表達,其忽視的層面正是國產電影生長的空間和機會。事實上,當下中國電影在與好萊塢影片的較量中,主要依靠的還是差異化路線,憑借與好萊塢大工業規格、高科技水準不一樣「概念」的生活片、青春片,憑借「接地氣」的策略,在本土市場形成了自身的相對優勢。差異化無疑是一種有效的策略,但完全依靠這種策略恐怕也不是長久之計,而且也不能成為戰略。我們必須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電影「概念」,同時體現文化創造力,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人文表達、獨特的美學氣質和精神。總之,中國電影要真正與好萊塢形成抗衡,必須實現全面的、深刻的現代化轉型,必須在創意系統、工業規格、產業標准及規模上有新的發展和突破。中國電影與好萊塢電影的市場競爭將會是一場長期的經濟戰爭、文化戰爭,打不贏經濟戰爭,也就不可能贏得文化戰爭。面對著更加開放的國內電影市場,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做好各種相應的准備,否則將會陷入長久的被動。這不是杞人憂天,也不是危言聳聽。「小作坊式」的生產模式、利潤分配不合理、同質化競爭和無謂的內耗等,減緩了中國電影發展進程。中國電影要實現現代化轉型,需要推進現代電影生產體系、現代電影傳播體系和現代電影評價體系的建設中國電影要實現全面的、深刻的現代化轉型,就必須全面推進現代電影生產體系、現代電影傳播體系和現代電影評價體系建設。就電影生產體系而言,中國電影雖然「不差錢」,每年生產影片數量眾多,但國際化、高科技化尤其是專業化水平不能令人滿意。從生產主體而言,必須盡快擺脫「小作坊式」的生產模式,形成具有行業標準的話語權、控制力,同時又有跨界影響力、傳播力的企業集團。在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高科技化的背景下,中國電影要借鑒「好萊塢」為代表的國際電影業的先進經驗和經營模式,如「製片人中心制」、「完片擔保制度」、電影「權益共享」融資模式等,促使中國電影逐步擺脫「作坊式」的運作模式,走向現代化大生產,從而促進規模擴大、結構優化,實現質量型、集約式增長。在美國,製片方分成53%,而在國內現行分賬比例中,製作方分成只有43%,利潤向院線和影院傾斜,呈現「一邊倒」現象,嚴重製約了電影製片方的積極性,不符合現代電影生產的基本規則。發行和影院完全可以通過現代電影傳播體系的建設擴大利潤空間和渠道,而不僅僅單純依靠分賬制度擠壓製片方的利潤空間,從而為中國電影的內容製造提供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最終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新局面。與國內市場主要靠票房盈利不同的是,在好萊塢,票房只佔整體收入的20%到25%,其餘收入均來自不同種類的版權和衍生品領域。中國電影要想創新盈利模式、完善電影產業鏈,必須推進電影傳播體系建設,其重點包括家庭娛樂市場、網路手機播映市場,要在衍生品領域發展授權業務等。隨著電影數量日益增加及競爭白熱化,建立科學有序的電影檔期協調機制,推進特色化、差異化的院線建設,已成為中國電影發行的當務之急。由於沒有建立科學有序的電影檔期協調機制,中國電影無謂的「內耗」令人痛心,同質化競爭現象嚴重。而由於沒有特色化、差異化的院線,使得一大批有特色、有思想、有情懷的中小成本電影得不到更大層面觀眾的接受,得不到媒體的更多關注和報道,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全社會整體上對中國電影的誤讀、誤判、誤評。壞口碑「成就」一部電影的高票房令人糾結、令人心痛,也令全社會質疑電影人的社會責任,質疑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產品的道德底線。對於一部電影的評價,有的人從導向角度入手,有的人從市場角度出發,有的人從技術質量方面考慮,有的人從社會娛樂角度衡量,應當說也是正常的。當務之急是要建立與電影產業化、電影全球化相適應的電影評價體系和標准,建立不同類型電影的科學評價體系和標准,對不同類型、不同品種的電影做出合理的、恰當的、有說服力的分析和闡釋,盡可能地避免誤讀、誤評乃至誤判。現代電影生產體系與現代電影傳播體系、現代電影評價體系是分不開的。換句話說,三個體系建設相互依存、相互推動、相互制約、相互交融。中國電影只有全面推進現代電影生產體系、現代電影傳播體系和現代電影評價體系建設,才能有效實現現代化轉型,實現產業整體上的升級換代,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電影、現代電影產業體系,也才能真正做大做強。(饒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