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知識 » 哪個電影是根據團圓改編的

哪個電影是根據團圓改編的

發布時間: 2022-08-04 00:46:48

❶ 關於電影《英雄兒女》的影評

小說《團圓》與電影《英雄兒女》
讓我們記住了一個英雄的年代
電影《英雄兒女》的劇本是導演武兆堤、編劇毛烽根據巴金的小說《團圓》改編的,影片和小說描述的是在中國人民第二屆赴朝慰問團,離開入朝部隊前(1952年11月底前)志願軍戰斗、生活以及「王芳」與生父、養父「團圓」的故事。
「王成」是其中一個虛構人物。巴金筆下的「王成」寫其參加戰斗及犧牲經很簡潔:「這個團完成了上級給的任務,友軍也終於趕到了。只是王成沒有能回來,他勇敢地在山頭犧牲了。」 影片中,「王成呼叫為了勝利,向我開炮!拉響爆破筒,與蜂擁而至的敵人同歸於盡」。那麼,小說和電影反映的是什麼時候的故事呢?故事中虛構的人物有沒有原型呢?這些虛構的人物只能是某某人,還是眾多人呢?
一、小說和電影反映的是什麼時候的故事?
據有關報道,在抗美援朝期間巴金曾兩次到朝鮮采訪。巴金身邊的工作人員陸正偉在《巴金與英雄兒女》中這樣寫的:「在朝鮮,他先後寫下了《生活在英雄們的中間》、《英雄的故事》、《會見彭司令員》等文章。身在異國他鄉的巴金,每次聽到或看到打勝仗的消息就寫信告訴蕭珊,讓她也分享自己的一份喜悅。他在不斷地積累著創作素材,為將來能寫好戰爭題材小說打下堅實的基礎。
給巴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在志願軍某團六連生活的兩個多月。1952年10月,六連在開城保衛戰中擔任攻打「紅山包」主攻任務。在連長、指導員先後負傷後,副指導員趙先友指揮全連堅守陣地,最後只剩下趙先友和通訊員劉順武兩人了。趙先友用步話機向團長報告:敵人已沖上我軍陣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陣地射擊,並大聲喊:「向我開炮!」陣地被奪回來了,但趙先友和劉順武卻壯烈犧牲了。
戰斗勝利後,巴金到六連所在團采訪,團長張振川向巴金詳細介紹了戰斗經過和趙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跡,巴金聽後非常感動。……
1961年,巴金經過了七八年的沉澱,終於寫出了不朽名著《團圓》。」
原河北省軍區原司令員張振川在《鏖戰疆場》回憶錄中說:「記得1952年作家巴金親臨朝鮮硝煙彌漫的開城前線,對我志願軍六十五軍第五八二團進行戰地采訪。我作為五八二團團長兼政委向巴金介紹了我團三打『紅山包』戰斗中同志們英勇頑強、前仆後繼的戰斗作風。特別提到了我團二營六連副指導員趙先友和他的戰友們在堅守67高地戰斗中所表現的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要求「向自己陣地開炮」,最後全部壯烈犧牲的英雄事跡。巴金聽完我的介紹,被趙先友等英雄不顧個人安危,主動呼喚炮火誓與陣地共存亡的英雄壯舉深深感動,深有感觸地說:『你們團三打紅山包,打得很漂亮。美國人武器強,我們的士氣強。』最後,巴老根據趙先友等眾多志願軍英雄的悲壯事跡,萌發了創作靈感,寫出了著名的小說《團圓》這一千古絕唱。
上世紀90年代,北京軍區某集團軍為趙先友烈士立塑像,1991年巴金親筆題字:「王成式的戰斗英雄——特等功臣趙先友」。從這個題字看,巴金也認為,他筆下的「王成」的原型之一就是趙先友。
著名作家巴金,在小說《團圓》里,寫到這么一個歷史史實:(『團圓』,原文一段摘錄如下): 「 這些日子,為了迎接國慶3周年,為了歡迎第二屆祖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志願軍前線各個部隊都在打勝仗,到處都能聽見這樣的說法「爭取立功,迎接親人」。
我們先來看中國人民第二屆赴朝慰問團赴朝【簡介】:1952年9月18日至12月5日,以劉景范為總團長,陳沂、胡厥文、李明灝、周欽岳等人為副總團長的中國人民第二屆赴朝慰問團赴朝,這屆慰問團的規模比上屆更大,代表性也更為廣泛。總團下屬的9個分團,除第九分團留在國內慰問志願軍的傷病員外,其他8個分團到達朝鮮前線,進行了為期四十多天的慰問活動。
9月22日,中國人民第二屆赴朝慰問團在天津宣布成立。代表團成員聽取報告會、前線情況介紹等和入朝前的最後准備,還進行了防空和行軍演習。時值10月1日國慶三周年,慰問團全體代表應邀參加了沈陽市的國慶觀禮,總團及各分團長還和東北局第一書記、東北軍政委員會主席高崗一起登上主席台。10月6日晚,各分團乘火車,於7日晨到達安東(今丹東),與志願軍三兵團派來迎接的隊伍見了面,雙方商定為防敵機空襲,決定8日凌晨3時出發渡過鴨綠江。11月下旬,在完成慰問任務後,慰問團人員先後離朝回國.。總團於11月30日在天津召開總結大會。分團於12月4日離開天津。
綜上,巴金先生所寫『團圓』文章里,所虛擬的這個「王成」犧牲的時間,應該是在中國人民第二屆赴朝慰問團,到達該志願軍部隊前(1952年11月底前)犧牲的。《團圓》小說描述的是中國人民第二屆赴朝慰問團離開朝鮮前,志願軍戰斗、生活及「王芳」與養父、生父「團圓」的故事。
電影《英雄兒女》表述「王成」的犧牲時間及所有影片情節,也是在中國人民第二屆赴朝慰問團,離開志願軍部隊前(1952年11月底前)的故事,與巴金小說《團圓》是一致的。
二、故事中虛構的人物有沒有原型?
回答是肯定的。但就「王成和王芳」的原型爭論較大,一種觀點認為是眾多英雄,另一種觀點認為只能是某某人。下面我們看「王成和王芳」作者和重塑者的表態就會清晰明辨。
「王成和王芳」的原始原型出自巴金的小說《團圓》,巴金寫的是「…只是王成沒有能回來,他在山頭勇敢地犧牲了。」巴金在接受記者采訪說:「我到過朝鮮戰場許多部隊,英雄們的事跡使我感動,我寫了幾篇真人真事的散文,以後又集中概括了許多英雄形象,才有了《團圓》里的王成。」無疑「在山頭勇敢地犧牲」的志願軍英雄,都是巴金筆下的「王成」原型,也是「王成」式的戰斗英雄。特別是受到巴金采訪的志願軍英雄就更無可置疑了。
而電影《英雄兒女》中的「王成」,是導演武兆堤、編劇毛烽根據巴金寫的「…王成在山頭勇敢地犧牲了」重塑的原型。重塑的「王成」原型,有兩個主要特點:一是高喊「向我開炮」,二是與敵人同歸於盡。這兩個特點都沒脫離巴金寫的「…王成在山頭勇敢地犧牲了」這一情節。編劇毛烽1994年在報紙上刊登公開信澄清,「王成、王芳並沒有什麼原型。但至於說到王成孤膽堅守陣地的事跡,這在朝鮮戰場上是時有出現的,說不上誰是王成的原型。」
根據這段話的「王成、王芳並沒有什麼原型。」說只能某某人是電影《英雄兒女》中的「王成、王芳」原型,已沒有價值。
盡管編劇毛烽否認「王成」有原型,但從毛烽這段最後說的話「這在朝鮮戰場上是時有出現的,說不上誰是王成的原型。」和電影《英雄兒女》的朗誦詩中說,「在中國人民志願軍里,有千千萬萬個王成」,不難看出電影《英雄兒女》中的「王成」,不是專指的某某人。「說不上誰是王成的原型」,還可理解為只要「孤膽堅守陣地」,且有「王成「形象之一的志願軍戰士,都是「王成」原型或「王成」式的戰斗英雄。
編劇毛烽認為是把幾類英雄的典型事跡匯合塑造了「王成」這樣一個英雄人物形象(從未提到以誰為原型),代表了無數個「王成式的」志願軍英雄,「王成」的人物原型就是這些典型的志願軍英雄群體。
關於「王芳」原型也有很多,也不是有的人認為只能是解秀梅。如志願軍首長報道過的王紓、李幼鸞、王堅、張瑩珊,更巧的是還有一位與電影「王芳」同名同姓並且是上海籍的志願軍女戰士王芳。她們不但有「王芳」的形象,而且有的與巴金合過影,有的受過巴金采訪…。由此,各部隊都會有」王芳「式的人物原型。
三、志願軍有關首長對「王成」和「王芳」原型的論述:
從秦基偉將軍(原志願軍15軍軍長,後任國防部長)的回憶和《抗美援朝戰爭史》看「王成」的原型,《英雄兒女》是抗美援朝時期眾多戰場上的歷史背景,著名的上甘嶺戰役也是其中之一。秦基偉寫道:邱少雲、黃繼光、孫占元等人的壯舉,不僅使敵魂驚魄動,就是在我軍戰史上,這樣的行為也不多見。第十五軍所編撰的《抗美援朝戰爭史》也有這樣的描述:「上甘嶺戰役中,危急時刻拉響手雷、手榴彈、爆破筒、炸葯包與敵人同歸於盡,捨身炸敵地堡,堵敵槍眼等,成為普遍現象。」
既然「王成」原型是「普遍現象」,那麼,在志願軍中,「王成」式的英雄也就太多,太多。
王直將軍(原志願軍26軍政治部主任,後任福州軍區副政委、少將)在他寫的文章中這樣說:類似影片中反映的戰斗場景,在朝鮮戰場上真是不勝枚舉,許多堅守陣地戰斗的部隊都是戰斗到最後一個人,在志願軍中像王成這樣的英雄有許許多多。…… 編劇把幾類英雄的典型事跡匯合塑造了王成這樣一個英雄人物形象,代表了無數個王成式的志願軍英雄,王成的人物原型就是這些典型的志願軍英雄群體。……我們軍文工團也有一位叫王芳的上海姑娘,腰鼓打得很好,歌也唱得好,在前沿慰問演出時還參加過戰斗,立過功,我曾經在會上表揚過她。軍文工團里還有一位上海姑娘叫王堅,她在前沿陣地護理過傷員,得到了軍首長的好評。這兩位上海姑娘的戰斗生活,在影片中的王芳身上多少有所體現。因此,王芳的人物原型,應該是志願軍中的女文工團員的優秀群體。
張振川將軍(原志願軍65軍582團團長兼政委,後任河北省軍區原司令員)回憶錄《鏖戰疆場》申明,「王成」並不是專以某個人物為原型,而是許多英雄人物的綜合形象,自己也不是電影中的團長張振華的原型,表現出了老共產黨人的崇高思想境界。但是他關於巴金采訪趙先友事跡的說法,依然被當成「信史」,而巴金為趙先友烈士塑像題詞「王成式的戰斗英雄—特等功臣趙先友」,似乎更坐實了這一說法。
王劍魂作家(原志願軍第二十六軍政治部文藝科長,後任海軍政治部宣傳部文藝處長、創作室主任)他說:「我是參加審定劇本的,現在劇本原稿還保存著…我在上海時與巴金交換過意見。影片中的王主任說的就是王直,但是全本劇情是綜合志願軍的戰斗事跡和英雄人物形象編寫的。」
眾所周知小說《團圓》及電影《英雄兒女》中的「王成」和「王芳」都是虛構的藝術人物。我認為:小說或電影中人物是虛構的,其作者否認這個人物有原型,有類似事跡的人只可稱為「式的」;如果其作者沒有點名這個人物是誰,有類似事跡的人即可稱作「原型」也可稱為「式的」。那麼小說或電影中人物是真實的,有類似事跡的人,則只可稱為「式的」。按照這簡單的道理及「王成」作者、重塑者的表態,可以肯定地說,在那場艱苦的戰爭中,又有誰不是「王成「呢?正如電影《英雄兒女》中那首朗誦詩說的那樣,「在中國人民志願軍里有千千萬萬個王成」。
很多人都會這樣認為:「關於王成的原型究竟是誰,其實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王成讓我們記住了一個英雄的形象,讓我們記住了一個英雄的年代,更讓我們銘記住了一段光輝的歷史。」

❷ 團圓改編的電影叫什麼

《團圓》是中國當代作家巴金創作的中篇小說。1961年8月發表在《上海文學》上。小說中描述的王成「年紀不過三十多點,來到朝鮮,水土不服身體不大好。」「這個團完成了上級給的任務,友軍也終於趕到了。只是王成沒有能回來。他勇敢地在山頭犧牲了。」

巴金的這篇小說發表後,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夏衍責成長春電影製片廠1964年改編成了電影《英雄兒女》。

人物原型:

1991年,65集團軍為宣傳英雄事跡,決定在194師582團營區辦公樓前立一座「王成式的戰斗英雄趙先友」英雄塑像。

小說《團圓》的作者巴金欣然題字:「王成式的戰斗英雄——特等功臣趙先友 巴金 1991年8月20日。」還特地分別寫了橫豎兩幅,供製作時選用。可見,巴金筆下的「王成」的原型是趙先友。

❸ 求一電影《英雄兒女》的觀後感

昨天晚上,我看了一部經典的老電影——《英雄兒女》。因為我們一家白天去參加爸爸公司組織的新春聯歡會了。
還是說說電影吧!這部影片是由巴金爺爺的小說《團圓》改編而來的。講述了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某團在堅守無名高地的戰斗中勇敢作戰。剛從醫院回部隊的戰士王成要求參戰,並拿出父親鼓勵他殺敵立功的來信給張團長和王文清政委看,王文清這才知道王成就是自己的老朋友王復標的兒子。原來十八年前,王文清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時,妻子被敵人殺害,不久他也被捕,老工人王復標收養了他的女兒王芳,此後雙方失去了聯系。
在戰斗中,王成英勇奮戰,壯烈犧牲。在全軍開展向王成學習的運動中,王文清認出該軍文工團員、王成的妹妹王芳就是自己的親生女兒。王文清沒有立即與王芳相認,而是幫助她完成歌頌王成的創作任務,並鼓勵她以實際行動向哥哥學習。後來,當王芳在陣地上為炊事員演出時,敵機突然來襲,她為掩護炊事員而負傷,被送回祖國醫治。一個月後,王復標參加慰問團赴朝慰問,王芳也傷愈歸隊,三人在前線團圓。王復標將真情告訴王芳,兩位父親都勉勵王芳向哥哥學習,當好革命接班人。
影片的經典片段——王成背著發報機,看到敵人已把自己包圍,對「延安」說:「為了戰斗的勝利,向我開炮!」然後就拿起一個爆破筒,拔掉導火索後英勇地跳下陣地,與美國鬼子同歸於盡。
看完電影,我的感受很深。戰士王成英勇頑強,不怕流血犧牲,雖然中彈了,但對美國鬼子的仇恨讓他把疼痛放在腦後,繼續單獨與眾多敵人作戰,直至最後英勇犧牲,這是多麼可貴的國際主義精神啊!
女戰士王芳,多才多藝,親自為英雄哥哥寫詞譜曲並演唱,贊頌並宣傳了哥哥王成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還有朝鮮人民的代表金大伯,為了負傷的王芳能早一些到達醫院,雖然年事已高,但是不顧自己的身體情況,冒著敵人炮火的轟炸,毅然跳進冰冷的河水,和女兒及警衛員小劉一起奮力抬著王芳過河,真是令人感動呀!讓我感受到中朝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
影片給了我深刻的教育,王成叔叔不怕流血犧牲,英勇頑強的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特別令我感動。看今朝,為什麼祖國美如畫?是英雄的業績開紅花。為什麼大地春常在?是英雄的鮮血澆灌了她。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然而我在學習上缺乏堅強的毅力和持之以恆的精神,有時還特別貪玩,碰到難題不能像英雄們那樣千方百計的去解決,多麼不應該啊!

今後我一定以英雄為榜樣,克服缺點,在學習上樹立頑強拼搏的精神,刻苦鑽研,勇攀科學高峰,以實際行動報效祖國,做新世紀的主人,決不讓英雄的血白流!

❹ 老電影《英雄兒女》的主要內容用文字描述是

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某部師政委王文清到前線視察,在戰場上遇到了老戰友王復標之子王成。王成告訴王文清自己的妹妹王芳也在軍中。後來在一次戰役中,王成英勇犧牲,全軍開展了學王成的運動。

文工團員王芳承擔了宣傳英雄唱英雄的任務,《英雄贊歌》鼓舞了前線將士的志氣。王文清見到王芳,認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親生女兒,為了不影響王芳,王文清克制感情,沒有馬上認女兒,而是鼓勵她向哥哥學習。

一次,王芳隨文工團在陣地上演唱時,遭敵人襲擊,為掩護炊事員,王芳負傷,被送回祖國療養。後來,王復標隨慰問團來到朝鮮慰問,這時王芳也已傷愈回到部隊。

她與王文清相會,王復標向王芳講述了十八年前的往事,王芳才知王文清是自己的生父,她很激動。王文清勉勵女兒做一個革命的接班人,這時父女終於團圓。

《英雄兒女》是1964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並出品的一部戰爭片。由武兆堤執導,劉世龍、劉尚嫻、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編自巴金小說《團圓》。

影片了講述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戰士王成陣亡後,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堅持戰斗,最終和養父王復標,親生父親王文清在朝鮮戰場上團圓的故事。

(4)哪個電影是根據團圓改編的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52年冬天,以巴金為組長的全國文聯組織的赴朝創作人員踏上了滿目瘡痍的朝鮮土地,在朝鮮戰場上,巴金同創作人員深入到志願軍中。回國後,巴金寫出中篇小說《團圓》,並發表在1961年8月號的《上海文學》上。

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讀了《團圓》後,責成長春電影製片廠將《團圓》改編成電影。同年夏天,導演武兆堤和編導毛烽奉命開始了將小說《團圓》改編成電影劇本的工作。

1953年,23軍《戰地報》記者洪爐在了解到蔣慶泉的事跡後,寫成了通訊《頑強的聲音》,但因為蔣慶泉後被俘虜而未能發表,同年7月,洪爐根據未能發表的《頑強的聲音》揉合於樹昌的事跡寫成了《向我開炮》。

與洪爐相熟的總政文化部編劇毛烽,在創作電影《英雄兒女》時用「向我開炮」的情節突出了本是配角的王成,並根據另一位烈士楊根思的事跡設計了王成手持爆破筒撲向敵人的壯烈結局。

角色介紹:

1、王成:演員 劉世龍

政委王文清戰友王復標的兒子,和王芳是兄妹,在一場戰斗中喊出: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語句後壯烈犧牲,全軍開展了學習他的運動。

2、王芳:演員 劉尚嫻

文工團員王芳承擔了宣傳英雄唱英雄的任務,《英雄贊歌》鼓舞了前線將士的志氣。王文清見到王芳,認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親生女兒。一次,王芳隨文工團在陣地上演唱時,遭敵人襲擊,為掩護炊事員,王芳負傷,被送回祖國療養,後來回歸部隊後和父親團圓。

3、王文清(王東):演員 田方

志願軍某部師政委王文清到前線視察,在戰場上遇到了老戰友王復標之子王成,後來見到王芳,認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親生女兒,為了不影響王芳,王文清克制感情,沒有馬上認女兒,而是鼓勵她向哥哥學習。之後和王芳團圓後勉勵女兒做一個革命的接班人。

4、王復標:演員 周文彬

王文清的戰友,王復標隨慰問團來到朝鮮慰問,這時王芳也已傷愈回到部隊。她與王文清相會,王復標向王芳講述了十八年前的往事。

幕後花絮:

1、影片插曲《英雄贊歌》的曲作者劉熾在得到公木寫出的歌詞後並沒有急著譜曲,而是拉著一夥人打撲克牌。打著打著,劉熾突然把牌往桌上一扔,回去了。他鎖上門,謝絕一切打擾,接著創作了《英雄贊歌》曲。

2、《英雄兒女》在全國放映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連日理萬機的周恩來總理也抽出時間觀看了影片,並致電時在文化部和中國作協任職的劉白羽對《英雄兒女》作出了評價。

3、毛烽和武兆堤為了確認劉尚嫻的演技,特意觀看了劉尚嫻演的曹禺作品《北京人》。

4、為了配合影片拍攝,一支高炮部隊進駐了本溪市第九中學,為了向這支英雄部隊學習,本溪九中給每班聘請一位戰士作輔導員。

❺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是什麼電影

《英雄兒女》是1964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並出品的一部戰爭片。由武兆堤執導,劉世龍、劉尚嫻、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編自巴金小說《團圓》。

該片講述了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戰士王成陣亡後,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堅持戰斗,最終和養父王復標,親生父親王文清在朝鮮戰場上團圓的故事。

影評

《英雄兒女》凸顯王成的犧牲精神,進而拋出了「什麼是英雄」「誰可以成為英雄」「我們學習英雄的什麼精神」等等問題。

影片通過扎實的情境鋪墊和如何宣傳英雄典型的種種細節回答了大家:為了祖國和人民捨生取義的志願軍戰士王成必然是英雄,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克己奉公的普通勞動者同樣也是英雄。

王成、王芳是英雄兒女,是中國人民的好兒女,中國人民本身就是一個英雄的集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英雄兒女》的影像蘊含的思想性,使其擁有了跨越時代的不朽力量。

❻ 英雄兒女內容簡介

講述抗美援朝時期,剛從醫院回部隊的戰士王成要求參戰,並拿出父親鼓勵他殺敵立功的來信給張團長和王文清政委看,王文清始知王成就是自己的老戰友王復標的兒子。

在戰斗中王成英勇奮戰,壯烈犧牲。在全軍開展向王成學習的運動中,王文清認出該軍文工團員、王成的妹妹王芳就是自己的親生女兒。

後來,當王芳在陣地上為炊事員演出時,敵機突然來襲,她為掩護炊事員而負傷,被送回祖國醫治。

一個月後,王復標參加慰問團赴朝慰問,王芳也傷愈歸隊,三人在前線團圓。王復標真情告訴王芳,兩位父親都勉勵王芳向哥哥學習,當好革命接班人。

(6)哪個電影是根據團圓改編的擴展閱讀:

《英雄兒女》創作背景:

1952年冬天,以巴金為組長的全國文聯組織的赴朝創作人員踏上了滿目瘡痍的朝鮮土地,在朝鮮戰場上,巴金同創作人員深入到志願軍中。

回國後,巴金寫出中篇小說《團圓》,並發表在1961年8月號的《上海文學》上。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讀了《團圓》後。

責成長春電影製片廠將《團圓》改編成電影。同年夏天,導演武兆堤和編導毛烽奉命開始了將小說《團圓》改編成電影劇本的工作。

人物介紹:

1、王成(劉世龍飾)

政委王文清戰友王復標的兒子,和王芳是兄妹,在一場戰斗中喊出: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語句後壯烈犧牲,全軍開展了學習他的運動。

2、王芳(劉尚嫻飾)

文工團員王芳承擔了宣傳英雄唱英雄的任務,《英雄贊歌》鼓舞了前線將士的志氣。王文清見到王芳,認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親生女兒。

一次,王芳隨文工團在陣地上演唱時,遭敵人襲擊,為掩護炊事員,王芳負傷,被送回祖國療養,後來回歸部隊後和父親團圓。

3、王文清(王東)(田方飾)

志願軍某部師政委王文清到前線視察,在戰場上遇到了老戰友王復標之子王成,後來見到王芳,認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親生女兒。

為了不影響王芳,王文清克制感情,沒有馬上認女兒,而是鼓勵她向哥哥學習。之後和王芳團圓後勉勵女兒做一個革命的接班人。

4、王復標(周文彬飾)

王文清的戰友,王復標隨慰問團來到朝鮮慰問,這時王芳也已傷愈回到部隊。她與王文清相會,王復標向王芳講述了十八年前的往事。

❼ 團員是什麼電影改編的

團圓改編的電影叫《團圓》。
《團圓》是由王全安執導,由盧燕、凌峰、徐才根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以海峽兩岸親人離散重聚為背景,講述了一個退伍的國民黨老兵晚年重回上海尋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妻子,卻讓妻子現在的家庭產生劇烈震盪的故事,折射海峽兩岸的「團圓」主題。

❽ 向我開炮原型是誰

向我開炮原型是蔣慶泉,在現實生活中,當時他同樣對著步話機喊「向我開炮」,可他沒有犧牲,只是被美軍的大炮震暈了,醒來後發現躺在美軍的醫院成為了俘虜,直到近年他才被找到,他就是蔣慶泉,是生活在遼寧省錦州市松山新區大嶺村的一位老人,現已90歲高齡。

向我開炮是出自哪部電影?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是電影《英雄兒女》中的台詞。《英雄兒女》是1964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並出品的一部戰爭片。該片講述了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戰士王成陣亡後,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堅持戰斗,最終和養父王復標,親生父親王文清在朝鮮戰場上團圓的故事。

《英雄兒女》創作背景
1952年冬天,以巴金為組長的全國文聯組織的赴朝創作人員踏上了滿目瘡痍的朝鮮土地,巴金同創作人員深入到志願軍中。回國後,巴金寫出中篇小說《團圓》並發表。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讀了《團圓》後。責成長春電影製片廠將《團圓》改編成電影。同年夏天,導演武兆堤和編導毛烽奉命開始了將小說《團圓》改編成電影劇本的工作。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945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920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923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647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643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282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556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984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1036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1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