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的電影在說什麼
A. 姜文的電影《讓子彈飛》,究竟是要傳達什麼深層含義
講的其實是政治,首尾都是八匹馬拉火車!姜文來餓城他說是為了公平,所以他跟黃四郎死磕。結局雖贏了,無產階級戰勝了資本家!但是事物的本質還是一成不變。自己的兄弟又成了新的資本家…這部小說其實是個悲劇 充滿了對現實的批判又無可奈何…
B. 姜文的《讓子彈飛》是要表達什麼
表達對惡霸的憎恨以及除惡霸的決心。
《讓子彈飛》是由姜文執導,姜文、周潤發、葛優、劉嘉玲、陳坤、周韻、廖凡、姜武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10年12月1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該片講述了悍匪張牧之搖身一變化名清官「馬邦德」上任鵝城縣長,並與鎮守鵝城的惡霸黃四郎展開一場激烈爭斗的故事。
(2)姜文的電影在說什麼擴展閱讀
角色簡介:
1、張牧之綽號「張麻子」。曾是蔡鍔軍中猛將,北洋戰亂後落草為寇,成為縱橫山野的綠林悍匪。他帶領一幫弟兄劫了老湯的火車,卻因此搖身一變化名清官「馬邦德」上任鵝城,原本只想撈些實利的他,上任鵝城之後卻雄心百倍,鵝城一霸黃四郎及其鄉黨欺男霸女的所作所為,激起了他從未泯滅的救國救民熱情。
2、黃四郎
南國鵝城一霸,靠販賣煙土發家致富,坐擁整片碉樓群落,坑蒙拐騙無惡不作,號令爪牙不可一世,讓鵝城百姓敢怒不敢言。他對膽敢買官上任的「馬邦德」充滿興趣,他以為此人不過又是一個只來掠奪錢財的草包,全然不知其真實身份竟是悍匪張牧之。
3、縣長夫人
原是老湯在青樓中結識的相好,在攝人心魄的嫵媚容顏下,卻有著一顆男人般的勃勃野心,天不怕地不怕,並跟著張牧之、老湯一行浪跡天涯。
4、胡萬
黃四郎的貼身心腹,暗中主管鵝城大小事務,不但能作為助手獻計獻策,還常常親自披掛上陣,欺壓百姓顛倒是非,心狠手辣氣焰囂張
C. 姜文的電影《邪不壓正》講的是什麼
電影《邪不壓正》是根據武俠小說《俠隱》改編的,故事背景選在了抗日戰爭時期,從抗日戰爭開始前到戰爭中,一代代中國人為維護祖國,做出了重大犧牲。
北洋年間,北京少年李天然跟隨師父習武,無意間親眼目睹師兄朱潛龍勾結日本特務山本一部,殺害了師父全家,只有李天然一個人僥幸逃脫。
李天然被美國醫生亨德勒救下,去美國學醫的同時接受了特務訓練,十年後李天然回國,打算為師父報仇雪恨,也想保衛祖國免受日本侵略。
可李天然剛回國就被盯上了,李天然攪亂敵人計劃的同時,也掉進敵人准備好的陰謀中。李天然利用朱潛龍等人實行反間計,想要將敵人一網打盡。
可神秘人藍青峰阻止了李天然,李天然分辨不出藍青峰是敵是友,又因身邊充滿流言蜚語和陷阱,李天然差點失去良機,最後在戀人關巧紅和藍青峰的幫助下,解開陰謀,完成復仇。
D. 電影《邪不壓正》是姜文導演的電影,其中有哪些隱藏的梗
在我個人看來,看過這個電影的朋友都知道,電影里的藍青峰是一個設局者,雖然他的真實身份電影里交代的很模糊,但他的根本意圖還是很明顯的,這個人物非常復雜,很難用好人壞人去評價他,但是有一點很明確,他是有抗日的心的。
怎麼樣?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歡迎給我留言點贊哦~
E. 姜文執導的首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到底在講什麼所要表達什麼的內涵是什麼
表層主題有兩個:友誼、愛情。
深層主題有兩個: 理想、追求
發現米蘭照片引出馬小軍對愛情理想的追求;打六條引出對英雄理想的追求;
F. 誰能解釋下姜文的《鬼子來了》要表達什麼意思我沒看懂
《鬼子來了》講述了抗日戰爭末期,故事發生在河北山海關附近的一座名為掛甲台的偏僻小村。 一天夜裡,有人把兩個裝著俘虜的麻袋押送進了村民馬大三的家裡,其中一個是日本兵,另一個是翻譯官。本來答應好了八天以後來取人,結果此後再就也沒有音訊。
這兩個俘虜在村子裡關的時間一久,村民們便商議將二人處死,以避免麻煩。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決意以死殉國,而翻譯董漢臣則利用語言上的障礙爭取求生的機會。在多次試圖處死兩人未果之後,村民們認定他們命不該絕,就一直把這兩個俘虜秘密關押在村裡。
六個月之後,花屋小三郎決定報答馬大三和眾村民的不殺之恩,提出與村民完成一筆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譯送還給憲兵隊,而日軍方面則以兩車糧食作為交換條件。在馬大三的主張下,經過一番商議,村民接受了花屋的條件,並且簽字訂約。眾人一並護送兩個俘虜返回憲兵隊。
到憲兵隊後,盡管隊長酒冢感到有辱武士道精神,還是同意履行那份約定,並率部隊將糧食送往掛甲台。糧食運抵村內,日軍召集全村老小飲酒歡慶,共享吃喝。當歡慶進行到一半,酒冢突然向部下宣告天皇已經向盟軍投降、日本戰敗的消息,於是形勢出現突變,日軍開始殺戮無辜民眾。
整個村落化成屠場,又縱火將這一山村化為灰燼。在這場滅頂之災中,馬大三倖免於難。不久,國民黨軍隊接管了日軍大部俘虜,花屋所在部隊也在其中。
一個雨天,馬大三假扮成煙販,手持利斧沖進日軍俘虜營,見人就砍,鬼子死傷數人。而他最終被國民黨士兵所擒,被判處死刑。執行死刑的正是那個與他們曾經朝夕相處的花屋小三郎。
(6)姜文的電影在說什麼擴展閱讀:
姜文的《鬼子來了》沒能通過國家廣電總局審查,曾引起眾多電影界業內人士的關注。究其原因,是因為「立場有問題」。
當年電影局對這部影片的部分回復內容如下:「影片一方面不僅沒有表現出在抗日戰爭大背景下,中國百姓對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反而突出展示和集中誇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
取材於小說《生存》,拍成電影後改動較大,將原著中描寫「軍民奮勇抵抗侵略」的主題擱置,注重提煉「農民愚昧」和「戰爭荒誕」的一面,筆鋒直指國人弱點,將更多憂患意識注入影像化的故事中。
該片雖為一部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影片,但在立意取向、價值觀念等方面與國產主旋律電影嚴重不合拍,因此雖然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夏威夷電影節Netpac獎、日本每日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等多項國際榮譽,仍被官方封殺。
但必須承認,《鬼子來了》是反映「戰爭與人」 主題的國產電影中最有突破性的一部作品。
《鬼子來了》改編自尤鳳偉的小說《生存》。在小說里,「我」是一點也不神秘的吳隊長。這個「吳隊長」,在電影里變成了六旺「出了村過了河」去找的那位「五隊長」。
正因為「吳隊長」送來人又遲遲不履行承諾來取人,馬大三才會讓六旺去請示「五隊長」如何處理那兩個俘虜,並請求「五隊長」盡快讓村民脫離危險。然而「我們沒往掛甲台擱過人啊!」這是編導從出發點上著手的顛覆性改編,於是原本略有荒誕但還算合理的小說情節被徹底荒誕化。
片尾字幕里,既沒有「吳隊長」,也沒有「五隊長」,然而有那個神秘莫測的「我」。「吳」先轉為「五」,再轉為「無」———即非人的「我」,因而小說中原有的情節即便被保留,也開始朝另一個方向發展,最後抵達了與小說情節完全不同的結尾,開掘出與小說寓意完全不同的寓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鬼子來了》
G. 姜文導演的電影主要是想表達什麼
他個性獨特,才氣驚人,一部《陽光燦爛的日子》橫空出世,就震驚了影壇,後來的《鬼子來了》則足以載入中國電影史,《太陽照常升起》票房與口碑齊飛,《讓子彈飛》「站著把錢掙了」。雖然《一步之遙》遭遇滑鐵盧,但是並沒有絲毫姜文對自己拍電影的熱情,正如《太陽照常升起》中的那句話「你可以說你不懂,但你不能說你沒看見。」
H. 姜文新電影講的什麼啊,亂七八糟的,還那麼久
《一步之遙》你真的看懂了嗎?
能說的我還拍它幹嘛?拍的就是說不出來的。
電影開始,姜文就在探討to be or not to be。甚至貼心地作出了解讀:難道不是這樣,就是這樣嗎?
可看完電影,你也不知道那一晚究竟發生了什麼?正如老六質問馬走日的一樣:「完顏到底是你殺的,還是不是你殺的?」
「我不記得啊!」——那到底是還是不是?
至此,姜文拋出了自己的看法:虛無主義。介於是和不是之間,因為我確實不知道她是不是我殺的。
甚至在中法交接馬走日的儀式上,竟然還出現了納粹的圖騰。因為根據施特勞斯的說法,某種程度上,虛無主義是一種特殊的德國現象,參見德意志虛無主義。
姜文借了閻瑞生案的一個殼,要說的核心實際是:馬克思主義就是虛無主義!
為了讓大家明白,姜文又用王志文之口,說了庫列肖夫的實驗:把一個男人的臉,跟一個嬰兒剪輯在一起是慈祥;跟女人屁股剪輯在一起是流氓!
什麼意思?不要拘泥於你所看到的——正如你看到武六拍的默片是槍斃馬走日一樣,不過是將現實的馬走日+動畫模擬殺人現場拼接形成的。雖然武六的大部分鏡頭都是完整記錄,但是,這一段動畫就是你要拼接的東西,你拼接了被害的完顏,你就是殺人犯,你拼接了嬰兒臉你就是慈祥。to be or not to be就是這個意思。
並且姜文多處用了黑白默片的表現形式,不是為了致敬,而是把馬走日變成了一個個隱匿於人群的一名中國人。因此這個人物成為了具有象徵意義的符號,他隱匿於那些代表歷史的光影里,一直被當作殺人犯。而真正的歷史是否如此呢?我不知道!就像距離我1米,我看到的是你拿了一個蘋果,可你距離我1000米,我看到一個點,哪個是真實?
由歷史虛無主義,姜文開始重塑美,什麼是美?左青龍右白虎的舞蹈不美嗎?為什麼輸給了沒有跳一場的完顏?因為她裸捐!她把所有的財產都捐給普通老百姓,無論好的壞的貧的富的,這是什麼?共產主義,於是舒淇實現共產了,姜文看到她把錢送給富豪牛 犇,他隱約覺得不對了。當舒淇把錢送給壞蛋三兒,他不得不出手了:這樣的共產主義真的可行嗎?!
《葯》裡面的華老栓為什麼姓華?夏瑜為什麼姓夏?——兩個組在一起就是華夏,搞清楚了這個,再看
為什麼姜文的電影裡面男主都姓馬?馬走日,馬邦德,馬大三,馬小軍——隱喻馬克思主義下的中國。
所以姜文采訪中曾經很調皮地說:「如果沒有馬大三,馬小軍,馬走日,哪有後來的馬珂,馬化騰,馬雲?」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嘛!國之不存,人將焉附?
再看舒淇,為什麼將王蓮英改名完顏?完顏是八旗氏族之首,直到後金改國號為大清。所以,姜文的花國應該是有所指的,至於指本片的民國時期還是現在,也只有一步之遙。
首先,將「花國總理」改叫「花國總統」,按舒淇的說法,她是完顏阿骨打的孫女,且正好是第三屆花國總統。這是變相地復辟。
然後,姜文首尾都在講一個故事:機智的我,給老佛爺獻計剪辮子。清初就有剃發易服的政策,用於民族壓迫。到了晚清,忽然變成了革命一記除舊布新的良方。而本質也只有一步之遙。
豈料馬走日「喝醉」了,醒來就民國了,剪辮子竟然成了革命的一記良葯。所以,革命不過是一場形式,這形式誰做都可以,共產黨做了可以,國名黨做了也可以。
然後馬走日「抽大煙」了,醒來完顏就死了。只是喻示鴉片戰爭後的清朝覆滅了嗎?
至於抽大煙的這一晚,究竟發生了什麼。可參考導演在片頭的教父片段將貓換成了兔子。
首先,兔子屬於一年四季都處於發情交配期跟本片洋溢的荷爾蒙味道吻合。
然後,這里的兔子可以特指兔死狗烹,喻示著姜文不過是為統治者效勞,先是老佛爺,然後是軍閥,終究一死的命運難以逃脫,而最終的勝利果實也被富豪牛 犇竊取,被壞蛋三兒竊取。這里請自行腦補,對號入座吧!
最後,兔子跟後面的月亮呼應,是一種超現實的表現主義,姜文營造的奇觀月亮來了又走,表示一場告別,跟理想的告別,參見《姨媽的後現代生活》里姨媽那晚見到滿月後,心如死灰暮色殘年。
有了這一段暗示,再看本片的花國選舉,是不是真的淪為沒有任何意義的歌舞呢?或許姜文要表現的就是這樣一出鬧劇。
兩位主持人秉著毛主席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思想,古文交替白話文,中文交替洋文,近乎滑稽地幫武七洗白錢。這一段的中英文夾雜,古文白話文雜糅的台詞,是不是一些地方聽著很像以前聽過?沒錯,裡面一些台詞直接摘抄自語文課文。這樣的援引,用意不言而喻——覺得可笑嗎?小學時候我們用來歌頌歌詠的,甚至分不清是真是假,這一步之遙,就是to be or not to be。
怎麼把錢洗白?無非是巧立名目。
花這么多錢又是為什麼?因為我們連自己的東西都沒整明白透徹,就開始學西方。
這里說的正是批判馬克思主義的虛無,連自己都沒搞清楚的鍋氣,我們就開始洋為己用,並美其名曰:中國特色,這不是巧立名目是什麼?並且回到當初武七找馬
I. 姜文電影《讓子彈飛》,隱喻、疑問等等。
毋庸置疑,《讓子彈飛》是天才導演姜文再次在凜冽寒風中奉獻給大家的一桌盼春大餐!那麼,在這充滿隱喻的盛宴里,你又品出了幾道菜的味道呢?是一些大家比較容易看出來的隱喻,在此就不多說了。這里說幾個給力的。
嚴正聲明:以下內容均系轉載,歡迎大家發表自己的觀點,以正視聽。
1、馬拉火車
有人從歷史的方面來解讀這個東西,不是不可以,但姜文從來不是一個這么矯情的人。
他的每一個看似不合理的場景,都有一個理所當然的解讀,而這個解讀,往往並不需要你去翻歷史書才能明白。
馬拉火車的隱喻,就是在暗諷我們當今的制度。雖然坐上了西洋人的經濟火車,走在市場經濟的鐵軌上,可是實際上跟以前的馬車並沒有本質區別,依然是靠一群無腦的勞動力在前面拉著,暗諷現在雖然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日本,可是經濟結構卻和真正的西洋火車有著天壤之別。
一旦子彈打穿了馬和車之間的鏈接,一旦失去了在前面勤勤懇懇拉車的廉價勞動力,過不了多久火車,就將摔得灰飛煙滅。這是姜文的第一個隱喻,也正是點中了時下最熱門的話題和最主要的問題所在。
2、關於黃四郎
很多人說姜文把他比喻成韓三平,雲雲。不是不可以,不過未必每個人都知道韓三平是誰。實際上,姜文的這部電影也不是僅僅拍給文藝圈的那幾個人看的,其實從一段黃四郎和張麻子的對話,就很明顯可以看出來了。
張麻子:「你覺得對我來說是你重要還是錢重要」就是這一段,張麻子把黃四郎和錢擱在了一起對比,這個答案就很明顯了!什麼能跟錢擱在一起呢?那就是權。所以黃四郎在電影里象徵的就是權力,是通過權力得到利益的既得利益者!這個隱喻,無非也就是那些與權力直接掛鉤的壟斷集團和一些以權謀私的guan當然乾脆可以說白了就是咱們guojia的權力機構,然後姜文說的話也就不難索解了:「你和錢對我都不重要,沒有你對我很重要」,就是權和錢對我都不重要,沒有絕對的權力這點對我很重要。
3、明白了黃四郎在影片中的定位,其他的一系列問題就呼之欲出了。
首先來說說一開始黃四郎給姜文的那頂帽子。那頂帽子是什麼意思?就是邀請你來一個桌子喝酒的意思。這點後來葛優也給姜文解釋了,隱喻的就是咱們現在的guanchang現象,比如一個地方官走馬上任之後就會有一個當地的權力集團邀請你來喝酒,然後共同刮分百姓,這就是那頂帽子。後來黃四郎對姜文說:「如果我一開始不是找人給你送去那頂帽子,而是自己親自去接你,後果會有什麼不同嗎?」「我家裡還有一頂好帽子,回頭我給你」意思就是:如果我一開始不是以一個高高在上的大哥姿態來邀請你入伙,分給你一點錢,而是以一個合夥人的姿態來邀請你入伙,把我這個位子讓給你,你會跟我們同流合污么?這是諷刺guanchang里的那些人物眼裡只有「帽子」!
4、然後再來說說跟他們一起去進攻黃家的那幾只鵝。
「大哥沒一個人跟來就那群鵝跟著來了」這些個鵝比喻的就是現實中那些盲目喜歡姜文,甚至無腦追隨的粉絲們,而實際上這些人是社會最底層的人,是被其他人魚肉的人,他們根本不知道姜文到底要說什麼,但是就會一直跟著來。可事實是,他們根本沒有一點用處。姜文用了一個隱喻,諷刺了那些無腦的追星族一把,也是告訴我們大家:想要顛覆權力天平顛覆鵝城,靠一群鵝是沒有一點用的。
5、關於鵝城。
鵝城,也就是人民任人魚肉的城市。這個暗指啥大家當然都明白,然後要說的是姜文全片中最精彩的一點隱喻,就是他對權利的理解:從人們三番幾次不敢撿銀子半夜偷偷撿,不敢撿槍半夜偷偷撿,到最後人民發現黃四郎死了群起而攻之,姜文想告訴我們的是:什麼是權力?權力就是恐懼,權力就是施加給人民的畏懼。而對於人民來說,他們畏懼的也根本不是黃四郎本人,而是他們腦海中的那個黃四郎,回到現實意思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害怕似有若無的最高權力,我們都有一種恐懼,而實際上我們知道那到底是什麼?其實我們恐懼的,僅僅就是我們自己的恐懼,而一旦人們看到自己腦海中營造的那個「黃四郎」被打倒,人民一旦真正拿起槍沖向黃四郎家,也就是最高權力那裡去拿回自己的東西,黃四郎家那個千瘡百孔的鐵門是根本沒有任何辦法阻擋人民的力量的。
還有後來的那個黃四郎手下看到人民反了,馬上轉頭跟著反的意思,是告訴我們:假如我們真的要推翻現在的權力,那麼那些在維護當前權力的人,比如什麼城管呀、警察呀、保安呀之類的,會馬上跟我們站到一起。因為他們也是人民,這點跟開頭的馬拉火車有個呼應,就是說權利這個火車跑的再快,實際上都是馬拉的。一旦沒有了馬,權力只能歇菜。
6、說說千瘡百孔的鐵門
姜文讓他的小弟打個嘆號那段戲,的確是姜文有點自戀的意思,就跟很多人解讀的一樣,他在諷刺其他的導演,他把自己比喻成槍,把自己的電影比喻成子彈,不論是子彈打斷了馬韁,還是子彈射穿了黃四郎家的鐵門,包括電影名字——讓子彈飛,都是一個意思,就是他要把這個一直束縛著人民恐懼著人民的鎖鏈鐵門打穿掉,讓人民奔向自由,得到自己的財產。然後那個嘆號的意思就很明顯了,他諷刺一些個小導演也想打穿鐵門,可是太直接了,想打個嘆號結果就沒打好,而他老人家打的是個問號,然後子彈就能從那個問號裡面穿出去了!這個問號呼應的,是一開始片頭的讓子彈飛後面的一會,這點別的網友分析的很到位了:姜文很清楚他的電影里想說的,這些話影響到了權利核心的既得利益者,就是黃四郎為啥一直要除掉張麻子,因為「霸氣外露」!所以是不可能通過審批的,可是他又想掙錢又不想跪下,而他同時又很清楚審電影的那群既得利益者的智商,所以他打的是個問號:讓子彈飛一會兒!現在電影已經上映了,那些人後悔也晚了,恰如正在在演摺子戲的郭志堅之流!
7、既然說到審批,就可以再說說一開始小六子自己剖腹那段戲。
姜文把小六子這個兄弟設計成他自己的兒子,對一個導演來說什麼是兒子?電影唄!他用小六子祭奠的,是他自己的「鬼子來了」!因為影響了權利的核心既得利益者,出師未捷身先死,而賜死的理由,就是一碗莫須有的涼粉。後來他在墓前對小六子說的話,都可以理解為他《鬼子來了》被砍之後的反省,他認為太沖動是不行的,直接打嘆號也是會死人的,要神不知鬼不覺的打穿鐵門,要讓子彈飛一會兒,馬才能掙脫鎖鏈!這也就不難理解,他為啥在鴻門宴上讓一群兄弟撤了,實際上也是隱喻。我估計他可能也是為了拍這部戲跟領導喝過酒啥的,鴻門宴應該就是在映射他自己,然後他說:「讓你們撤了才能保證我的安全」,意思就是他跟領導面前不能把這些表現出來,才能拍成這部戲,而小六子也就是《鬼子來了》的死,也是給他的教訓,他才會明白怎麼跟領導打交道...
8、最後的一幕
他的幾個兄弟跟他一起推翻了權力,然後覺得跟他在一起壓力太大,就去上海了。也是坐著馬拉的火車去的。這個寓意也很明顯了,意思就是姜文這次比以往拍的深了一層,不僅僅是想怎麼推翻權力,而且想到了推翻權力之後,會是怎麼樣的結果?就是又會有一個權力出現,而這個權力很可能還是以前自己的戰友。
如果說他想表達什麼,可能是表達人都不能抗拒權力金錢的誘惑吧,這些足夠把麻匪再次變成黃四郎。
說了這么多,其實還有很多細節,都是有內在含義的。比如,周韻用兩支槍一支指著自己一支指著他,後來姜文跟她說:「這個樣子的你是最好看的」,那是周韻想要加入他們,也就是加入追求自由追求公平的隊伍,要加入這一行列,首先要有拿槍的勇氣,還要有拿槍指著自己的勇氣。後來,周韻穿上了制服,跟著老三去追求權力了,姜文說還是那個時候的你最好看,也是表達了一下他的價值取向。
還有留音機里莫扎特的那個曲子,應該也有所指!懂音樂的朋友可以考證一下,姜文拍這個片子拍了三年,我估計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在這上面了。
總的來說我覺得姜文這個電影拍的很好,的確不愧於中國目前為止最好的電影一說。
他這部電影不僅給鵝城的人民發了槍,同時也用這部電影打爛了黃四郎家的門,換句話說:他不僅拍給百姓看,也同時是給郭志堅主子們的一個警告:就是別以為你們的權力是牢不可破的,人民一旦覺醒,你們根本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