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標志著數字技術進入電影
❶ 哪部作品代表了數字化電影和電腦特效開始進入影視創作領域
星球大戰,准確的說,特效這玩意兒就是為了這部電影而出現的。第一家特效公司工業光魔也是為了這部電影成立的。
❷ 電影數字合成技術誕生於什麼時候,以什麼為標志
始於20世紀60、70年代,到90年代達到了興盛時期。
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喬治·盧卡斯、斯皮爾伯格、詹姆斯·卡梅隆等對「數字合成影像」主題進行圾具個人風格化的敘述後,電影中的「數字合成影像」也從電影題材的一部分發展到專門以「數字合成影像」為主要題材進行的大規模創作,與此相對應,對電影中「數字合成影像」的研究也從一種總體文化形態和類型片的附屬例證,開始進入到把電影中的「數字合成影像」作為一種獨立的電影現象進行全方位研究的態勢。
❸ 數字電影的歷程
●1987年1月到1992年2月,數字電影放映機技術的早期起步階段。
●1987年美國休斯公司的技術員首先發明了液晶光電子管用來顯示影像和高解析度的圖形。其後,美國德州儀器公司(TexasInstruments,以下簡稱「TI」)於1988年研製出了第一個數字微鏡設備(DMD),該設備的原理就是在根據數字信號「0」「和1」開關驅動多組鏡片膜,使其高速聯動並按一定的角度偏轉,從而用於反射出影像光線逼真的色彩和細膩的層次,它實際上是一種電腦化的光開關系統。1990年初,德國首先發布其關於開發激光數字放映機的可行性報告,並在1992年2月製造出了第一台穩定的激光影像放映機。1992年初,美國的休斯公司與日本的JVC合作,研製出了基於光放大成像(ILA)技術的放映機系統。 ●1992年5月到1997年5月,數字電影的早期傳輸與放映系統試驗以及數字放映機的市場試驗階段。
●1992年5月,美國太平洋貝爾公司啟動了「電影的未來技術實驗系統」項目,作為試驗的一部分,他們通過電話網試驗了傳輸高清晰度格式的故事片「Bugsy」,年底,美國AMC劇場放映系統用影片「BramStoker』sDraculla」對太平洋貝爾的「未來電影系統」進行了測試。
●1994年1月,美國GLV投影放映技術公司Echelle(後來改名為硒光機器公司SiliconLightMachines)成立,致力於開發基於激光光柵掃描技術的數字放映機系統。同年7月,美國7家聯合的藝術電影院開始使用太平洋貝爾公司「未來的電影技術系統」。年底,太平洋貝爾「未來的電影技術實驗」項目試驗了將美國全國籃球職業聯賽NBA的最後決賽實況從底特律傳輸到另外三個遙遠的不同城市。
●1995年8月,美國版權保護方面的宏視公司(Macrovision)先後在波蘭、南非、菲律賓和拉丁美洲等地方進行了CineGuardSystem的錄像和電影實驗項目。
●1997年1月,美國TI公司開始製造DLP(digitallightprocessor,使用TI公司專門的DMD數字微鏡晶元)數字電影放映機原型機,當年5月,發起基於1280X1024解析度DMD晶元(DMD1210)的數字放映機展示活動。
●1997年底到1999年6月,數字放映機和傳送方式不斷成熟,數字電影最終開始商業化放映。
●1997年底,歐盟Cinenet數字電影實驗項目試驗了從法國里昂分別向巴黎和英國倫敦實況轉播巴赫的「OrpheusintheUnderworld」音樂會。
●1998年10月,美國低預算影片《TheLastBroadcast》被傳輸到5個美國城市的電影院並首次使用了「國際數字放映機」公司DPI製造的DLP數字電影放映機進行了放映。
●1999年5月,法國嘎納國際電影節首次在電影評獎之外,邀請負責電影技術創新的技術組織MITIC舉辦了數字電影專題展示會,會議使用DLP數字放映機放映了美國故事片《TheLastBroadcast》。
●1999年6月18日,由著名導演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I——幽靈的威脅》(又譯《星戰前傳Ⅰ:魅影危機》)開始在美國的6家影院中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數字放映,採用了基於TI公司數字光學處理器(DLP)晶元技術的放映機。這是數字電影的首次商業放映,它標志著世界數字電影發展史的元年。《星球大戰Ⅰ》的放映取得空前成功,其全球票房超過4億美元。
●1999年7月到11月,迪斯尼公司使用DLP數字放映機先後成功放映了影片《泰山》、《玩具總動員2》、《火星任務》、《恐龍》以及《BicentennialMan》等。
巡迴演示
●2000年年初,美國TI公司攜帶DLP數字電影放映機到歐洲的法國、英國、比利時等國家巡迴放映影片《玩具總動員2》;在隨後的半年中,加拿大前身為Electrohome放映機製造商的「ChristieDigitalSystems」、比利時放映機製造商Barco和美國Imax收購的「國際數字放映機」公司DPI分別獲得TI公司使用DLP晶元技術製造數字電影放映機的特許權。市場上能夠提供商業服務的放映基本上都是使用TI公司DLP技術的數字放映機。
●2000年3月,美國柯達公司與高通(Qualcomm)公司合作在其好萊塢影像技術中心設立了一個數字電影系統。同時,波音數字電影公司在年度ShoWest展覽會上則成功進行了應用性的衛星傳輸試驗,數字化放映了電影《SpyKids》。
●2000年6月,20世紀福克斯公司和思科(Cisco)公司首次合作進行了基於網路傳送的數字電影放映試驗。實驗使用Cisco公司基於IP協議的網際網路技術,將福克斯公司一部由真人和計算機生成影像有機合成的動畫片《TitanA.E》的信號,通過Qwest公司的虛擬專用光纖網路直接從福克斯在好萊塢的製片廠傳輸到亞特蘭大的SuperComm展會計算機伺服器上存儲,然後使用DLP數字放映機現場放映。
●2000年7月,華納兄弟公司繼迪斯尼公司之後,實現了影片《完美風暴》在英國倫敦的數字影院首映的做法。同時,「在加州的環球製片廠的數字影院中放映了《侏羅紀公園III》,THX數字服務公司將整部電影以及多聲道的音頻內容壓縮並刻錄到13張DVD-R上,並下載到每家影院的伺服器上」。
不過,最為成功還是要數2002年5月的喬治.盧卡斯《星球大戰》系列電影新作《星戰前傳Ⅱ:克隆人的進攻》在全球的數字放映。如果說在《星球大戰I》中,還只是應用了大量的數字特技製作技術的話,那麼在《星戰前傳Ⅱ:克隆人的進攻》的拍攝中,「喬治?盧卡斯第一次拋開傳統的膠片電影機,全面採用了數字拍攝設備。整部電影將沒有一寸膠片,全部影像都用0和1來記錄和表現,成為了第一個真人表演的沒有Film(膠片)的Film(電影)」。這種放映,省去了數字影片製作完成後必須「數轉膠」,然後再復制大量拷貝在影院方形的時間和費用開支,同時保證了影片影像質量的始終如一。
❹ 標志著數字技術介入電影藝術的電影是泰坦尼克號,阿凡達,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
《星球大戰》系列電影集中使用了最先進的高科技及數字製作手段,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太空世界。它對宇宙中各種星系、文明、生物的描述,它所創造的各種奇形怪狀的外星人與航天器,它所表現的波瀾壯闊的太空場景和星球大戰場面,超出常人所思,非一般科學技術所能表現,不能說不是一種夢幻般的視覺奇觀。它在全世界所創下的不可思議的票房收入,標志著電影從默片時代進入有聲片時代,又從黑白片時代進入彩色片時代後,正以驚人的速度,進入數字化時代。
❺ 影視行業什麼時候進入到數字時代的從哪一部電影或者那個事件開始的謝謝
數字電影的出現
數字特技並不等於數字電影。在數字技術及手段大量進入電影後期製作的同時,伴隨著市場需求及技術進步的共同作用,電影製片業的全面數字化提上了日程,而作為電影行業運行的終端――電影放映,首先得到了突破。
1999年6月18日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Ⅰ-幽靈的威脅》開始在美國的6家影院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數字放映,採用了基於美國德州儀器公司數字光學處理器DLP晶元技術的放映機,這是數字電影的首次商業放映,也是世界數字電影發展史的第一頁。
http://www.xzbu.com/1/view-5199637.htm
❻ 標志著數字技術介入電影藝術是:A泰坦尼克B阿凡達C星球大戰D侏羅紀公園
C
《星球大戰1幽靈的威脅》是第一部將數字技術應用於商業放映的電影
❼ 標志著數字技術介入電影藝術的電影是哪部
C《星球大戰1幽靈的威脅》是第一部將數字技術應用於商業放映的電影
❽ 支撐電影發展五次變革的科技手段
摘要 一、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電影的第一次變革 今天,我們毫無疑問地認為電影、電視是視覺、聽覺符號組成的視聽藝術,但在電影誕生後的三十多年時間內,它一直都無法開口說話。在這一默片時代,經由盧米埃爾兄弟、梅里愛、格里菲斯、愛森斯坦等電影工作者的探索創新,初步確立了電影的敘事模式,豐富了電影的視覺表現手段,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創作方法,使電影由發明之初的雜耍、玩具轉而步入了藝術的殿堂。 但是,將聲音加入影片中依然是許多人的夢想。最初,人們只是以放映電影時同時播放唱片、請人配以解說或請鋼琴師和樂隊現場伴奏來實現這一願望. 直到20世紀20年代,無線電技術、感光材料的發展和光電管的研製成功,聲音由聲學符號轉換成電子信號,再轉換為可以附著在膠片上的光學信號,畫面和聲音終於可以同時記錄在膠片上。 第一個將這種新穎的錄音、還音技術用於電影之中的是美國華納兄弟電影公司。1928年,華納公司推出了百分之百的有聲片《紐約之光》,1929年9月,美國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的轉型全面完成,光和聲音共同成為塑造銀幕時空的手段之一。 二、從黑白電影到彩色電影――電影的第二次變革 電子工業的發展給電影帶來聲音是電影的首次重大變革,彩色技術的使用是電影史上的又一次重要進展。 既然現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發明家們就力圖使它還原在銀幕上。早在電影發明的第二年,即1896年,英國光學器械製造商威廉??保羅就讓人各自手持畫筆,給膠片逐幅上色,以豐富畫面的視覺表現力。但這種復雜繁瑣的方法只能適用於少數場景或少量短片。經由人工著色法、機械著色法、兩色染印法等一次次嘗試的過程,1932年美國的特藝色公司成功地開發了「三色染印法」,1935年,美國影片《浮華世家》的拍攝,標志著彩色電影時代的來臨,絢麗繽紛的客觀世界呈現在觀眾眼前,誠如巴贊所言:電影已經「與完整無缺地再次現實等同」。有聲有色的電影終於構成了自己獨特的視聽語言藝術體系。 之後,可達公司又生產出了彩色膠片,用化學構色法取代了傳統的染印法,使色彩的還原和表現效果更為突出,電影進入了它的繁榮發展時期。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之後,電視的普及、家用錄像機的發明、激光光碟等的 運用,強烈地沖擊了電影的地位,電影作為唯一記錄活動影像的媒體的時代結束了。 三、從模擬電影到數字電影――電影的第三次變革 計算機的發展使數字技術介入電影,為電影注入了新鮮的活力,雖然
❾ 數字技術介入電影產生的標志性電影包括什麼
數字技術介入電影產生的標志性電影包括《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阿凡達》。
《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阿凡達》都是通過數字技術與現實拍攝合成的電影。例如因為拍攝《星球大戰》所需要的電影特技效果是超越當時電影製作行業的能力的,在還沒有電腦特效技術幫助的情況下,他們為了拍攝《星球大戰》,自己開創了整個電影特效行業。
而《侏羅紀公園》獲得的巨大成功,使電影數字技術跨越到新的階段。數字技術開始塑造影片中的角色,成為電影內容來推動情節。《阿凡達》更是代表了數字電影技術的最高峰。它不僅開啟了真正的「3D電影時代」,而且令CG特效技術得以升華。
數字技術在電影中的運用
數字技術最早被應用在電影業,主要是在電影製作後期用來進行特技製作和合成。《星球大戰》的導演盧卡斯是應用數字技術的先行者。早在70年代,為了拍攝《星球大戰》,盧卡斯創建了實業光魔公司來開發必要的技術。
今天,實業光魔公司已經成為好萊塢最著名的數字製作公司之一,並幫助《木乃伊》、《泰坦尼克》等好萊塢大片完成諸如變形、扭曲、多層面畫面合成等為影片增色的數字製作。數字技術給了導演更廣闊的想像空間,大大增加了導演對電影的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