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觀眾在看電影
『壹』 你覺得現在的觀眾更喜歡什麼類型的電影
古裝的電影或者是懸疑電影,我覺得懸疑電影更適合,因為現在人的大腦思維都特別的強,他們看電視的時候特別喜歡思考,這種電影更加能夠帶動他們的思維轉動,而且也可以讓人變得聰明一些。
『貳』 現在的電影觀眾喜歡什麼樣的電影
看電影,我覺得是一件陶冶情操的事情,我們的生活是很枯燥的,有時候我們就要通過一定的娛樂方式來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有趣,現在的電影非常的多,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喜歡的電影。那麼有的人就會有這樣的疑問,現在的電影觀眾喜歡什麼樣的電影?不同的人對於這個問題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作為一個觀影者,我覺得最喜歡的電影就是喜劇性的電影,因為生活中有很多讓自己煩躁的事情,就想通過看喜劇電影來讓自己得到放鬆。以上只是小編個人的看法,那麼你覺得現在的觀影者喜歡看什麼類型的電影?
『叄』 觀眾欣賞影視作品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
觀眾欣賞影視作品是一個積極的精神活動過程。從表面上看,坐在電影院里或電視機前的觀眾似乎完全處於一種靜觀的狀態,實際上,觀眾在欣賞影視片的過程中有著極為復雜的心理活動(審美心理活動)。從心理學角度看,影視審美心理產生於人的內在心理要素與銀幕(屏)世界之間的復雜作用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既有個體審美心理結構諸要素,又有社會審美心理的積淀;既有感性欣賞的心理體驗,又有理性升華的審美愉悅;既有審美知覺引起的感性愉悅,又有審美認識帶來的審美快樂。
『肆』 電影院里選擇坐在第一排的觀眾是什麼心理
因為前面的銀幕特別大。小時候在工廠長大,特別喜歡坐在工人俱樂部的電影院的1排1號看電影。喜歡那光影投在微微抖動的幕布上的感覺。喜歡看到那些巨大的人彷彿真在說話的樣子。喜歡趁人不注意從側邊的帷幕鑽進去,在銀幕的背後倒著看電影,看光也在自己身上游動長大了。有時也會坐在第一排,回味一小會兒。
『伍』 有什麼樣的觀眾就有什麼樣的電影
那可真是
現在中國電影市場這么多爛片 就是因為觀眾對影片的質量要求太低
多麼粗製濫造的電影都可以賣座 導致國內電影水平進步緩慢!!!
認真作答,望採納~
『陸』 什麼是電影觀眾心理學
電影觀眾心理學是研究電影觀眾觀看動機、行為及心理特性的一門學說。為什麼有人喜歡看電影,有人不喜歡看電影。同一部影片,為什麼有人非常喜歡,有人很喜歡,而有人喜歡甚至不喜歡,很不喜歡呢。對於一部電影的評介有截然不同的標准,這不僅是因為人的年齡、職業、民族、地理環境、經歷等方面的差異,還有心理因素的直接參與。 從觀眾看電影的動機來分析,可以分情感動機、理智動機、信任動機三種。 1.情感動機:凡是由於外界刺激,如電影廣告、電影簡介、電影發行人員宣傳或他人影響而促使觀眾感情沖動而產生看電影的動機和由於觀眾本身好奇、好勝、高興、刺激等因素而引起的看電影動機,都是情感動機。2.理智動機:它是建立在人們對電影的客觀認識基礎之上,經過思維分析後產生的動機。在理智動機驅使下去看電影的人,比較注意電影的質量、思想性、知識性等因素。3.信任動機:是由於觀眾對某製片廠、某國的影片或某位演員、某導演的信任程度決定的,有的人去看電影主要是為了看某演員表演而走進影院的。 從觀眾的性格方面來看,觀眾的行為可分為5 種類型: (2)理智型。這種觀眾在看電影前,首先要了解影片節目,理智地有選擇地看電影。 (3)選擇型。這一類觀眾在選擇影片時,十分注意比較,選擇那些自己喜歡的電影看。 (4)沖動型。這一類觀眾情感易沖動,往往受片名、廣告等影響,往往從一時興趣出發。 (5)想像型。多屬於情感反應者,以豐富的聯想力衡量影片的內容。選擇影片時,注意力容易轉移、興趣容易變換、審美感比較靈敏。對影片的內容簡介、導、演、片名等都較重視。 從觀眾欣賞電影的心理特性來看,不論是哪個層次的觀眾,都需要娛樂,都需要某種刺激。這也正是娛樂片大受歡迎的原因。觀眾欣賞電影,不僅是為了娛樂,還有審美性,獲得藝術的審美享受。 另外,還有觀眾的好奇心理、認同心理。好奇心是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天性。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好奇心視為精神健康的一個特徵。雨果說:好奇心是一種食慾,看就是吃。正因如此,那些故事離奇、充滿懸念的偵破片、驚險片,那些具有傳奇色彩的影片,往往更吸引觀眾,更有較高的上座率。除此之外,還有觀眾的逆反心理、求知性、窺視隱秘性等心理特性,都是電影觀眾心理學所研究的范疇。
『柒』 講一講看電影時遇到的最沒素質的觀眾是啥樣的
我在電影院最常碰到的就是在背後抖腿或者踢凳子的,但只要你凶一點回頭說一句「能不要踢凳子嗎」,這些人立馬就收斂了,所以我總結的就是這樣的人大多是欺軟怕惡,你凶一點,氣場強過他一些,他們就收斂了。
『捌』 什麼樣的電影更加能夠吸引觀眾
場面要夠大,我們常說看大片,一般人看電影就是沖大片去的,好萊塢摸准了中國觀眾的習性,所以才會拍那麼多隻針對中國市場的爛片。國產電影也一樣,故事講得一塌糊塗,但場面夠氣派,一看就是花了不少錢拍出來的,往往也能取得不菲的票房,無論是《長城》,還是《戰狼2》、《紅海行動》等,都是因為「大片」取勝的。
『玖』 為什麼觀眾們都非常喜歡看電影《流浪地球》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許多觀眾都非常喜歡觀看《流浪地球》?因為《流浪地球》開創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新時代,意義重大;《流浪地球》這部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幻風格,非常吸引我們觀眾;裡面的內容非常精彩,情節激動人心。
在《流浪地球》之前,人們對國產科幻電影沒有任何印象,因為在如此多的國產電影中,科幻電影的數量非常少,以前沒有一位導演拍過一部成功的國產電影。《流浪地球》是國內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它的出現是一個突破。它表明,在科幻領域,中國有自己的作品,中國科幻電影不再是粗製濫造的代名詞。
以上就是小編要說的了,大家覺得怎麼樣呢?
『拾』 超強吸金的中國電影產業,不同年齡層次的觀眾都是啥特點
2012年:170.73億元,2013年:217.69億元,2014年:296.39億元,2015年1-9月:突破297億元。這是內地電影市場近四年的表現,其超強的吸金能力令人側目,引得各路豪強紛紛跑來分食這塊蛋糕。中國內地觀眾對電影產業的高速增長貢獻了大量的真金白銀,對觀影群體的必要了解,有助於電影產業的發展和生態的培育。下面,結合自己的親身感受,談一下對內地電影觀眾的了解,由於缺乏數據支持,這些認識只是停留在粗淺的感覺層面上,也只能粗略地用年齡層次對觀眾進行劃分。
首先提到的是當前電影的主流消費群體——年輕人,年齡層次以90後為主,這幫年輕人作為觀影主力托起了中國電影業的「牛市」。與此同時,她(他)們的消費傾向也受到了不少非議,主要表現在兩點上:一是對喜劇電影的過度偏好。看一下內地電影市場的票房榜單,除去引進的好萊塢大片,過10億的6部電影中,有5部是喜劇類型。前兩年的《泰囧》以12.67億登頂國產電影票房榜首,今年的《捉妖記》又以24.38億登頂了內地電影票房榜首,著實令人眼紅耳熱。用「億」為單位計量喜劇電影的票房已經很平常了,「破五」、「過十」更是不稀奇。這給很多人造成的感覺是:現今的年輕人太喜歡沒心沒肺的笑了。現場觀影的感覺也是如此,年輕人的笑點普遍很低,稍有點笑意的情節都能讓她(他)們笑出聲來。二是對電影消費的缺少理性。現在的年輕人對一些披著電影外衣,實則用帥氣、名氣、闊氣搞行銷的東西情有獨鍾,向一些純粹以斂財為目的的玩電影者大灑金錢。我曾經問過一名90後,《小時代》與《何以笙簫默》這樣的電影好看嗎,回答是看著挺爛的,可絕不會缺席。這種不理性的任性消費行為尤其為人詬病,被貼上了「無腦」的標簽。年輕人的這兩種消費偏好,給電影市場造成了旱澇不均的狀況,投其所好的賺的盆滿缽滿,一些高品質的電影卻少人問津,部分用心作電影的人連成本都收不回來,年輕人的觀影喜好因此廣受指摘。其實,更應該試著去理解年輕人這樣的消費行為背後的原因。
為什麼喜劇片廣受追捧
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累並煩惱著的時代,自打懂事起,累與煩就無所不在。上學的年輕人為學業所累為考試心煩,上班的年輕人為工作所累為生活心煩,有錢的不知道該做什麼,沒錢的恨不能什麼都做,壓力無時無處不在。有很多年輕人要聽著郭德綱的相聲入睡,就是要用輕松來舒解心中的壓力。走進電影院圖個輕松放鬆,開心笑笑緩釋下內心的壓力,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也就少有心情去體味憂苦的內容了。不獨年輕人如此,各年齡層次想笑的需求都一樣強烈,所以質量高點的喜劇片都會受到廣泛追捧,票房大賣也就不足為奇了。
為什麼低劣的東西深受青睞
當今的年輕人對用帥氣、名氣、闊氣包裝起來的東西沒有絲毫的抵抗力,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忠誠度,確實是一件讓人不太好接受的事情。可這與社會環境有很大關系,在這個瘋狂的追名逐利的社會,還有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可以去信呢,在信無可信的情況下,年輕人對長相、名氣、物質的喜好就成為最本能最直接的選擇了。除了年齡尚小的孩子,我們哪個年齡層次的人不為利與名所左右呢。當年輕人需要用這些麻醉自己的時候,善斂財者就會提供「麻醉劑」,收益想不好都難。
為什麼高品質的影片遭受冷遇
部分高質量的影片遭受冷遇確實令人寒心,但如果用文化、品味、層次什麼的居高臨下地來說年輕人,就是一件挺裝的事情了。70後喜歡過瓊瑤,80後喜歡過韓寒,90後喜歡郭敬明也就是正常的事情,誰也不比誰高到哪裡去。年輕人之所以對好電影不感冒,除了上面提到的兩個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年輕人還沒有必要的生活體驗。拿《鋼的琴》與《闖入者》這樣的影片來說,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經歷看了之後才會有觸動內心的感覺,年長點的對其中的情境深有體驗的就會感到回味良久。年輕人還沒有這方面的經歷,也就難以體會到其中的深意。換成我自己二十多歲的時候,看這樣的片子也會覺著沉悶。近幾年,部分愛情片特別是校園青春片受到追捧,就是因為這是當下年輕人正在體驗或者剛剛走過的經歷。好電影沒有好票房,與年輕人沒有太大關系,與觀影群體不夠多樣化有關。
所以,年輕人有這樣的觀影行為是可以理解的,不應該把社會的問題推到年輕人頭上,更應該看到年輕人給中國電影業帶來的深刻變化。其中,最突出最直接的變化是,年輕人的消費有力拉動了電影業的發展,吸引了大量的資源流入,短短兩年時間,有多少大鱷、多少資本進入了電影產業。相比前幾年,電影業的資源配備和行業地位變化巨大,年輕人無疑是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主力推動者。
還有一個深刻的變化是,當年輕人毫不吝惜地掏出腰包走進影院時,也在改變著我們傳統的消費行為和消費習慣。我曾經向60、70、80後的人推介過好電影,回應都是一副不屑不解的表情,為什麼要花錢去電影院看呢,從網上看又省錢又省事。當年輕人越來越喜歡花錢走進影院享受身臨其境的視聽感受時,也在改變著那種根深蒂固的習慣於吃免費午餐的快餐式消費行為。不管她(他)們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她(他)們的行為都在說明著一個被很多人忽略了的道理:你花錢消費才能養活為你服務的人,才能讓你享受到更好的服務。所以,當年輕人填滿影廳座位的時候,我們應該對這些年輕人表示感恩,她(他)們的這一小步,是中國電影業的一大步。
下面再打包說一下其他年齡層次的觀眾,從小到大說起吧。先說少年兒童,作為令人欣喜的新生力量,孩子們的觀影消費特點很明顯:一是不太在意花錢,家長們為孩子掏錢買票看電影是件很痛快的事情。二是大多是捆綁消費,孩子們可以把家長一同領進影院,而不管家長是否願看,還拉動了「爆米花經濟」。三是從小就養成了看電影的習慣,長大了也會將看電影作為生活中的一大喜好。這些孩子們的勢力有多大,看看今年火爆程度前所未有的暑期檔就知道了,120多億的票房,孩子們有一多半的功勞。隨著孩子們的日漸長大,電影市場會有更紅火的未來。
再說中青年人,60—80年代的人應該是電影消費最荒瘠的地帶了,要麼日常俗務纏身,要麼習慣網上掃片,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沒進過電影院的不在少數。諸多原因造成的觀影熱情低落,在這里就不多說了。
最後重點說一下老年人,老年群體的觀影消費潛力其實遠超出我們的印象。從個人經驗看,在影院見到的老年人越來越多,男性與女性觀眾有著不一樣的表現。男性觀眾數量相對要少,在售票處與影廳內碰到他們時,可以覺出他們有點不自然。這種感覺我也有同感,由於不再年輕,在看一些愛情片青春片時,在售票處、檢票口和影廳內,面對年輕的工作人員和觀眾,總會感覺有點不好意思,在影片結束時會盡量早些離場。
相比男性觀眾,女性老年觀眾則絲毫沒有這方面的矯情,她們在影院里表現的從容投入。有一次在影廳內碰到兩位70左右的老太太,一位在放映前自在地與旁邊的年輕人交談,說自己從《黑貓警長》到《滾蛋吧 腫瘤君》把近期上映的片子都看了個遍;還有一位老太太提著一大包東西,電影完場後站在當月排片欄前端詳了老半天,恰好她旁邊站著一位領著小孩的父親,三個不同年齡層次的人並排站在那兒看排片預告,感覺很有些意味。我與兩位老人一同看的那場電影是《華麗上班族》。中秋期間,前後多次碰到了或結伴或由子女陪伴的老年女性觀眾,而且可以明顯感受到她們很高的觀影興致。如果說這些還是個例的話,那麼在看《闖入者》時碰到的老年人就更能說明問題了,當時的影廳雖然不算大,但老年人坐了有一半還多。關鍵不在於數量,而在於她們不約而同地來看電影,說明她們是在主動獲取影片信息,背後的觀影熱情是很高的。《智取威虎山》近9億的票房,老年人的消費應該不在少數。老年人有收入,有生活體驗,更重要的是有空閑,還沒有網上掃片的習慣,與保健、旅遊、跳廣場舞這些愛好相比,看電影得到的精神享受有著得天獨厚的魅力,老年人觀影的「白發經濟」還是大有可為的。
上面說到的這三個年齡層次的觀眾,是有關聯效應的。中青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孩子有孩子喜歡看的,老人有老人願意看的,只要把孩子與老人的文章做足,也就不愁把中青年人帶進影院里了。由此可見,除了年輕人,其他年齡層次的觀影消費也有比較大的引導、拉動、開發的空間。
額外多說一點的是,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在影院里碰到的女性觀眾都明顯多於男性觀眾,即使是年輕情侶,應該也是女性左右著觀影消費。所以在用到第三人稱時,我把「她」放在前面,把「他」放在了括弧里。不管在哪個市場什麼消費,女性都是永遠的主角。
國內電影市場處在有史以來最好的時候,觀眾是電影產業的「衣食父母」。可是在其他行業將消費者奉為圭臬、把營銷做到極致,用「大數據」去把握和滿足消費需求的時候,電影觀眾卻似乎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還是說一下切身體驗,作為一名骨灰級觀眾,我從未收到過院線的任何訊息,哪怕是一條簡訊。在淘寶上買一次東西,還能不時收到一些問候呢。感覺電影行業還是有點靠天吃飯、等米下鍋的狀態,對我們的觀眾缺乏主動深入的了解。對於電影從業者來說,只有發自內心地去愛觀眾,觀眾才會更愛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