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工業都有哪些內容
1. 什麼是電影工業化
「分工」,這是工業化生產的核心要素之一,在電影創作領域也表現出了強烈的分工現象。以電影工業基礎最強大的美國為例,在一部商業大片的製作周期中,參與製作的公司數量可以達到上百個之多。他們其中有專門提供劇本創意的,有做分鏡繪畫的,有作聲音的,有作特效的,有做後期合成的,幾乎在電影製作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專門的公司來提供服務。而且像特效較多的商業片其特效製作公司往往可以是很多家一起上。如果我們把好萊塢比作一個工廠的話,那麼這些為電影創作的每一個階段服務的公司就是流水線上的工人,而這些公司里的人甚至可以比喻成工人的手指頭,在分工細致的電影生產領域單個人的作用及其微小。
這就是電影工業化。
2. 電影中的出品人,製片人,監制這些人工作的內容分別是什麼
出品人:一般都是負責影片前期的市場調查,看類似的影片的電影市場是否有前景(比如說票房情況、受歡迎程度、續集的可能性等),通過調查來決定是否值得出品該影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他們就找到所屬的電影集團投資製片人及相關人員,開始選導演、劇本、演員、贊助商等。
製片人:任務基本上跟出品人差不多,他負責整個影片的「催化」工作,督促大家快點完片,但也要保證質量。同時還是拍攝影片過程中的「管理人員」,負責監督整個影片的製作過程,確保大家沒有「偷奸耍滑」、沒有浪費投資商的錢等,跟工程監理的角色相似。
顧問:如果是歷史題材或比較其它專業的題材的影片,為使影片更具說服力或可信性,以及提供必要的指導及幫助,製片人會邀請權威人士作影片顧問。
導演:負責將劇本中刻化的各個人物角色,利用各種拍攝資源(道具、場地、演員等)將劇本演繹出來,成片、拷貝等。
副導演:兼具導演及監制的角色,是導演的左右手。
監制:主要是針對劇本,為維護劇本原貌給導演的拍攝工作提意見。
演員:根據導演及劇本的要求演繹劇本內容。
場務(劇務):負責提供拍攝影片所必需的物品及便利措施,如准備道具、選擇場景、維護片場秩序、搞好後勤服務工作等。
布景師:負責按照劇本及導演的要求布置片場的場景。
燈光:為達到電影藝術效果,按照劇本及導演的要求布置片場燈光效果。
造型師:根據劇本及導演要求為影片中的演員定出造型。
化妝師:「濃妝淡抹總相宜」,化妝師亦需按照劇本及導演要求給演員化妝,同時還要考慮到造型的要求。
特技人員:根據劇本內容,為影片增添精彩場面,但又必須使用專業人士表演,特技人員功不可沒。
後期處理:影片整體拍攝完封鏡後,導演和監制看過母片之後感覺有些地方需要用科技手段處理,達到電影藝術效果而作的修改,必要時還可能重拍某些鏡頭。期間有配樂、配音、加字幕、加特效等。對應的就會有作曲、配音演員、特技效果人員等。
作曲:為影片編配合適的曲子。相應的還會有樂隊、指揮、演唱者等人員。
剪輯:因拍攝過程中難免會有很多重復的或者多餘的鏡頭,為使影片整體效果自然和諧流暢,同時兼顧導演及劇本的風格要求,剪輯師需要將整片中不必要的鏡頭剪掉。
影片拷貝:母片處理完成後,製片人會找專業的電影拷貝公司拷貝子片,運往各地電影市場,待上市或上映。
一部影片的製作凝聚了電影工作人員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所有為使影片成功上映而付出艱辛努力的人都是一心一意想為廣大人民群眾奉獻好的作品的人,他們是偉大的、無私的。如果有人蓄意拍攝「圖謀不軌、有違史實」的影片,那他就是社會渣滓、人民的敵人!
監制:
監制(Executive Procer)。監制通常受命於製片人或製片公司法人,由他負責攝制組的支出總預算和編制影片的具體拍攝日程計劃,代表製片人監督導演的藝術創作和經費支出,同時也協助導演安排具體的日常事務。
這里將聚焦「監制」(Executive Procer)這個電影工業中不為人知的核心角色,他負責電影的日常運作與策劃。監制經常與電影工業的其他兩個角色混淆,製片人(Procer)和製片(Proction Manager,可直譯為製作經理),前者是影片的投資人,又稱出品人;後者是電影製作中的中層職位,負責具體的運營事務,向導演和監制負責。
對於監制這個角色,有人這樣描述,「他通常代表製片人或製片公司法人,由他負責攝制組的支出總預算和編制影片的具體拍攝日程計劃,代表製片人監督導演的藝術創作和經費支出,同時也協助導演安排具體的日常事務。在攝制組里,監制和導演往往又是一對矛盾,他們常常是針鋒相對,各執己見,互不相讓,只有到了拍完影片,他們才握手言和。」
電影製片人(Procer),也稱「出品人」,指影片的投資人。影片的商業屬性,決定了製片人是一部片子的主宰,有權決定拍攝影片的一切事務,包括投拍什麼樣的劇本,聘請導演、攝影師、演員和派出影片監制代表它管理攝制資金,審核拍攝經費並控制拍片的全過程。影片完成後,製片人還要進行影片的洗印,向市場進行宣傳和推銷。
場記 定義:http://www.sulushi.com/Article/wd/200506/124.html
現場記錄員,導演部門最低職位,工作量大,報酬少。需要細心認真,還要能熬夜。電影入門最易上手的職位,腳勤手快的話一部戲便可速成副導演。熟悉整個拍攝過程,也是洞悉導演的最佳位置。很多導演都是從場記、副導演出身。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堅持住啊,可別半途而廢.
參考資料:網路
3. 20世紀20年代的電影工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我以前已經談到過這個問題,但這次我將從一個稍微不同的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整個20世紀20年代,美國電影業呈幾何級數增長。後來有了更多的劇院,更多的產品,業務也得到了整合,幾家大公司形成了「製片廠系統」:簽約演員、導演和編劇;在裝配線的基礎上做出的特性。連鎖影院發展起來了,其中大部分由經營電影公司的公司控制。
但是電影行業在美學和技術上也有進步。例如……這是1920年的裝飾和照明,帶有佐羅的標志…在1924年前後,以《巴格達的小偷》為背景進行了裝飾和照明……更加註重光源,更加註重造型。
因此,20世紀20年代不僅僅是有聲電影的時代,它還推動了藝術形式的發展,提高了電影製作技術,(在公司方面)鞏固了美國電影業,從製作到發行再到展覽。(垂直整合,有人知道嗎?)
4. 電影工業和電影產業的區別
產業就是具有某種同類屬性的經濟活動的集合或系統
工業就是採集原料,將其生產成產品的工作和過程。
電影產業范圍更廣,涉及服務、文化等個行業,電影工業主要集中在電影製作。
5. 據說由北京文化出品的《封神三部曲》有很高的工業化,什麼是電影工業化
《封神三部曲》的導演烏爾善曾這樣解讀:「電影工業化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是類型化的創作,每個類型都有一定的創作標准,無論從劇本、製作都有一定的規范;第二是科學且系統化的製片管理,以保障大規模的生產;第三就是新技術的應用,科學和藝術的結合也是電影工業化的重要標准。」
6. 為什麼說電影是工業的一種,又稱為電影工業
廣義上,影視工業指:圍繞影視作品所進行的生產、營銷、發行、後產品開發等一系列產業鏈環節、廠商及相關服務所構成的工業體系。
狹義上,影視工業指:圍繞影視作品的生產所需要的所有產品及服務:包括前期製作、後期製作、成品製作等環節所需要的設備技術服務及廠商等所構成的影視生產
工業體系。可以看出,中國的影視工業化,狹義上說尚處在初級階段,廣義上說則處在低級階段。
7. 好萊塢電影:美國電影工業發展史的內容簡介
作為全球商業電影的楷模,好萊塢的運作機制影響著全球的商業電影市場。對於一般讀者來說,可以重新看待好萊塢電影作為獨特的娛樂方式,增加對於電影的知識;對於電影創作者來說,可以學習好萊塢式商業電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規則;對於製片人來說,可以從好萊塢式的商業規則中,學習好萊塢的電影理念和運作方式;對於理論家來說,可以通過對好萊塢特性的認識反思電影的歷史和問題。
本書曾被美國多所大學評為最受歡迎的電影學教材。
本書作者理查德·麥特白是英語世界最著名的電影學者之一。
8. 電影產業的相關概述
從產業屬性上來看,區別於其他物質生產領域的產業,電影產業不僅擁有經濟屬性,還擁有社會文化屬性。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電影產品本身具有交換價值,可以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具備經濟屬性。電影的生產製作過程十分特殊,它是一種概念先行的創作,是從抽象討論落實到實際執行的一系列過程。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涉及了很多不同類型企業的參與和多種形式的經濟活動。同時,由於電影可以大批量的機械復制生產,邊際成本比較低。所以,對於電影產業來說,電影產品「內容」生產是其產品競爭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電影是具有深厚社會文化意涵的一種藝術形式。電影本身擁有承載信息的能力,其本質是通過流動的圖像講述故事。敘事性也成為了電影意識形態性的根源,在敘事的過程中,蘊含著文化的傳遞。文化作為電影敘事的背景因素之一,將自始至終的出現在影片中,因此,電影成為了文化議題的一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文化意識、價值觀、生活方式在電影中被傳遞出來。
電影作為人類文化中一種更帶有機構性質的藝術「話語」,其意識形態性是不言而喻的,或者說電影藝術「話語」本身就是在一定的意識形態中被構成的 。 電影產業具有獨特的盈利模式
中國電影產業的收入來源主要包括電影票房收入、出售電視電影頻道播放權收入,廣告收入、衍生品開發收入、網路版權收入等幾個方面,其中電影票房是主要收入來源,而票房收入在電影產業鏈中釆取的是分賬制,就是製片方、院線和影院之間對電影票房收入按比例分成。
電影院線在下游控制電影放映,憑借其壟斷勢力獲得分成比例有逐漸擴大趨勢。為保護製片方的利益,促進電影業健康發展,在2008年底廣電總局下發指導意見,建議國產影片的製片方分賬比例提升至43%,放映方不得超過57%。電影產業這種利益分配模式勢必會對電影產業投融資產生影響。
電影產業具有較大的需求收入彈性
一個產業的需求收入大說明該產業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指的是產品需求變化率與居民收入變化率的比率,反映產品的社會需求變化,居民收入變化之間的關系,產品收入彈性大說明產品需求相對於居民收入變化比較敏感,即居民收入變較小的變化會引起產品需求的較大變化。
由於中國農村電影發展滯後,票房收入很少且統計困難,現有電影票房統計都是城鎮票房收入,因此,選取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經行計算。
由以上可以計算結果看出電影產業有較大的收入彈性,電影產業需求增加幅度明顯大於居民收入增長幅度,表明電影產業有較好的市場前景,政府應該加大扶持和投資力度,促進電影產業快速發展,更好的滿足國民日益擴大的需求。
電影產業具有集群化、全球化發展的特質
電影產品製作周期較長、影片前制、拍攝和後制中的復雜性、分散性的特點,決定了電影產業的發展需要其他相關產業配合與支持。因此,許多國家都選取集群戰略作為發展電影產業的長期戰略。通過產業集群的發展,可以有效的占據電影產業鏈發展的核心位置,形成強大綜合競爭優勢。美國的「好萊塢」、印度的「寶萊塢」、奈及利亞的「諾萊塢」、韓國的「忠武路」等都是典型的代表。這些地區將電影產業、明星經紀、服務業、旅遊業等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增強了電影產業的活性,也提升了相關產業的附加價值。
與其它產業不同,電影的產業集群具有自己的特有的內涵:世界各國電影產業集群大多建立在文化、經濟基礎設施優厚的城市,如前文所提及的洛杉磯、孟買、首爾等都是該國的經濟、文化中心。這是因為,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創意資本是一部電影從製作、發行到上映最重要的保障條件。而經濟、文化中心城市往往比其他地區具備更好的投融資渠道及人才資源。
電影產業屬於資本密集型產業
按生產要素的密集程度對產業進行分類,可分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性產業。其中資本密集產業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對資本的需求依賴程度較大的產業,或者說是資本有機構成水平較髙。電影產業的發展依靠大量資本投入,電影製作,電影宣傳推廣,影院建設等環節都需投入大量資金,產業具有較高的資本系數。
電影產業具有規模經濟效應
規模經濟指的是隨著產品生產規模的擴大,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會逐漸下降的經濟現象。對影片製作來說,電影製作完成時,即電影母版製作完成,其主要要素投入已完成,這時母版包含電影產品的大部分成本,2009年中國國產故事影片的品均製作成本在700萬元人民幣左右,中等成本電影在5000萬人民幣以上,而製作一份電影拷貝的費用在2000-3000美元,電影發行放映成本相對於巨額的發行成本來說是微乎其微的。電影在放映時,投放拷貝的數量越大,單個拷貝成本就越低,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效應。
電影產業具有高度的外部相關性
上世紀60年代之後,全球電影產業逐漸從垂直整合模式過渡到水平整合模式,電影產業成為了帶動整個文化娛樂產業發展的排頭兵。出版、音樂、電視、互聯網、動漫、等產業都與電影產業保持著極強的關聯性。目前主控全球傳媒文化資產的大型傳媒集團——包括迪士尼集團、時代華納集團等都是以傳統的好萊塢電影公司為其核心。
電影本身是匯聚了音樂、戲劇、舞蹈、文學等其他藝術形式的特性;在載體呈現上,它又具備復雜的技術形態能與現有的數字技術產業而相對接。此外,近年來電影衍生產品的開發與拓展,也使電影產業能與其他產業很好的對接。電影主題公園的開發、電影相關周邊產品(如原聲唱片、食品、電腦游戲)的授權成為了電影製片公司重要的盈利模式。
從產品消費特性上來看,電影產品具有很強的體驗性
電影產業是通過創造供給來培育和創造消費需求的。電影產品在未被生產出來之前,市場對它的需求很難做出准確的判斷。電影產品是一種體驗產品(experiencegoods),對於體驗產品來說,消費者要通過親身體驗才能夠了解產品特性。在電影產品交易過程中消費者所傳達出來的經驗對產品銷售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因此,電影產品的消費比起其他工業產品存在著更高的信息成本,外界對於電影產品本身的信息傳遞至關重要。
由於各國受眾結構的復雜以及消費需求的多樣性,電影產品的營銷環節在整個產業中十分重要。電影產品創造的是一種無形資產,積累的是一種品牌效應。消費者可以從不同途徑對電影產品進行體驗,分別是通過製片方渠道、影評渠道及口碑傳播渠道 .
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並在不斷縮小與北美市場的差距,電影業迸發出強勁活力。這一過程中,電影市場的結構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從2011年起,國內在線售票渠道興起,開始分食影院售票的利潤「蛋糕」。到了2014年,超前預售、降價、補貼,各種促銷方式同時發力,電影市場變化風起雲涌。於超感到,來影院的人雖然多了,但生意卻沒有以前那麼容易做了。
隨著影院和銀幕數的高速增長,觀眾分流和競爭壓力日益明顯。面對市場壓力,首都電影院不斷探索創新,改變工作和管理方式。在維護和改善已有會員系統的基礎上,他們將主要精力放在為觀眾提供更優質的觀影體驗和服務上。譬如,引進自動化設備,讓影片放映從人工控制變為自動控制,不但節省了人力,還提高了影片准點放映率;增加並不斷更新3D放映設備,通過提高接待能力來滿足日益增加的3D觀影需求,同時給觀眾帶來更加震撼的視聽效果。
9. 中國電影工業化的強助力電影有哪些
這個命題其實有點太大了,而且從我國電影業內的觀點來看,當前我國電影工業化尚在「進行時」而非「完成時」,當前我國絕大部分電影題材尚形不成標准化、流程化的生產形式,還是以摸索為主。而近年來比較優秀的有如戰爭片的《戰狼2》、《紅海行動》,科幻片的《流浪地球》以及不怎麼成功的《上海堡壘》,喜劇如開心麻花系列喜劇電影,現實主義題材如《我不是葯神》、《少年的你》、《中國機長》、《我和我的祖國》,動漫如《哪吒》等,這些優秀的作品以及無數被我們所知或不為我們所知的各種上述類型的電影,都是中國電影工業化的有效嘗試(當然有成功也有失敗),都為我們電影產業的工業化提供寶貴的經驗、提供助力。
當然歷史無法推斷,數年或數十年後當我們能驕傲地宣稱我們建立了好萊塢式的、或者超越好萊塢的電影工業時,上述這些作品可能也已經被我們遺忘,可能未來也會有更多更優秀的作品涌現在我們的大屏幕中。但成功如《流浪地球》,失敗如《上海堡壘》,都是中國電影工業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無論是否青史留名都可以說是一份強助力,未來也必定會有更多的「強助力」不斷涌現,促進我國電影產業的發展。
如有用請採納。
10. 電影工業中的里程碑都有哪些
我來講一下中國電影工業的里程碑吧,中國最早放映的電影,1896年8月11日法國商人在上海徐園「又一村」茶樓內放映的「西洋影戲」。中國攝制的第一部影片,1905年秋由北京豐泰照相館與京劇名角譚鑫培合作拍攝的京劇片斷《定軍山》,為戲曲記錄片,它標志著中國電影的正式誕生。中國第一座電影院,1907年第一座電影院平安電影公司在北京長安街建成,由外商經營。中國第一個電影製片公司,1909年美國人布拉斯基久慕上海這塊生財富地,不遠萬里來到上海香港路創辦亞細亞影戲公司,這便是中國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攝制公司,帶有買辦性質。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1913年由鄭正秋、張石川導演的故事片《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此片是由亞細亞影戲公司開張後的第一部作品。首開家庭倫理劇之先河。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1921年中國影戲研究社在上海拍攝第一部長故事片《閻瑞生》。中國第一本電影刊物,1922年1月由顧肯夫、陸潔創辦的中國第一本電影刊物《影戲雜志》出版,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1922年3月鄭正秋、張石川等人創立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明星影戲學校(後改為明星演員養成所),由鄭正秋擔任校長,培養電影人才。中國第一次出現「導演」專用名詞,1922年陸潔在《影戲雜志》發表的文章中首先將指揮拍攝影片者稱為「導演」。自此,影劇界有了「導演」這一專用名詞。中國第一部電影理論專著,1924年中國最早的電影理論專著《影戲學》出版,由徐卓呆譯著。中國第一部完整的電影劇本,1924年洪深創作的《申屠氏》在《東方雜志》發表。中國第一部電影教材,1924年初,留法學生汪煦昌、徐琥在上海創辦昌明電影函授學校。《電影講義》是該校之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