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350英里是什麼電影
A. 一部外國電影有個逃犯經過一個小鎮修橋梁穿過大峽谷逃到外國被小鎮的警察抓住啦
《背水一戰》
由金知雲執導,阿諾·施瓦辛格、傑米·亞歷山大、羅德里格·桑托羅、福里斯特·惠特克領銜主演的一部犯罪動作片。
劇劇情簡介
在洛杉磯警察局工作多年的雷·歐文斯(阿諾·施瓦辛格飾)因為在最近的 一次任務中,面對犯罪勢力敗下了陣來,甚至自己的搭檔也被打成重傷。為了轉換心情,輕松度過最後幾年工作時間,歐文斯來到美墨邊境的一個小鎮上做警長。
但他的願望並沒有實現,安靜的日子沒過幾天,歐文斯接到了一通來自FBI的電話。原來,FBI在押送一個販毒集團毒犯頭目的過程中,不慎被毒犯頭目里應外合逃脫,這個毒販頭目和他的同夥正押著人質坐在一輛時速200英里的重型越野車上,徑直朝著歐文斯的小鎮沖來。他們意欲沖過這個警力不足的小鎮,進入墨西哥領土,這樣美國的任何法律也將隨之失效。
接到命令後,歐文斯開始做著與犯罪分子決一死戰的准備。因為他面對的並不是一輛車和車上的人,而是一整個犯罪集團。而且,更重要的是,歐文斯所在的小鎮是這個毒販逃亡的最後一站,如果歐文斯沒能攔住他,他將永遠逃之夭夭。而歐文斯,也成為美國警方的一場背水一戰。
B. 500miles(離家500里)是哪部電影的插曲呀
500miles(離家500里)是電影《醉鄉民謠》(英文名:Inside Llewyn Davis)的插曲,由Justin Timberlake 、Carey Mulligan和Stark Sands共同演唱。
此曲由美國民謠歌手Hedy West創作,並於1961年率先發行在民歌三重唱The Journeymen(旅行者)的同名專輯中。迄今為止,《500 miles》是被翻唱次數最多的多重唱歌曲。最為出名的就是Peter, Paul & Mary(三重唱組合)和The Brothers Four(四重唱組合)的演繹。
(2)洛杉磯350英里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醉鄉民謠》是由伊桑·科恩、喬爾·科恩聯合執導,影片鏡頭以墨綠色為基礎色調,適當的柔光相互映襯,結構採用特殊的環回式結構。講述了歌手勒維恩·戴維斯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民謠盛行時期不懈奮斗的故事,影片於2013年12月20日在美國上映。
故事改編自美國民謠歌手戴維·范·洛克(1936-2002年)逝世後2005年出版的回憶錄The Mayor of MacDougal Street。獲得第66屆戛納電影節評委團大獎,並獲得了多項奧斯卡提名。
C. 美國製造飛機類電影 劇情是一個富翁不惜代價開航空公司和造飛機,他還因此出了一次以外"墜機」
你說的是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出演的電影——飛行家吧。
內容簡述
人物
霍華德·休斯:1906年生於德州休斯頓,16歲喪母,17歲喪父。父親以買賣
《飛行者》
租賃德州油井和發明深井鑽頭致富,死後留給休斯一筆巨額遺產。休斯對飛機興趣異常濃厚,常與工程師討論改善飛機性能。他甚至親自設計出一架飛機--休斯一號,並駕機試飛五次,平均時速352.39英里,打破了法國人314.32英里的世界紀錄[1]。 1939年休斯入主環球航空公司,迅速扭虧為盈,風光數十年,成為美國第一個億萬富翁。在好萊塢長大的休斯對電影興趣同樣濃厚,1926年他買入125家戲院的控制權,拍攝的《地獄天使》深受觀眾喜愛,他的名字也常與好萊塢女星聯系在一起。50年代,一場空難讓休斯的健康狀況岌岌可危,聽力幾乎全部喪失,神經官能強迫症時時發作,需長期使用嗎啡來壓制頭痛與背痛,逐漸過起隱居生活。
故事
《飛行者》取材自霍華德·休斯的個人生平,聚焦於他早期的生活和對飛行的熱情,詳細描述了他傳奇般的發跡史。休斯生於德克薩斯的一個富有家庭,父母在他即將成年之時相繼去世,為他留下了一筆巨額的遺產。後來休斯(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移居洛杉磯,成為一個著名的好萊塢製片人,除了大力提攜珍·哈露等年輕女演員,還促成了經典空戰片《地獄天使》等影片的拍攝,最終獲得雷電華電影公司的所有權。 休斯的傳奇經歷不止好萊塢,他還入主美國環球航空公司並扭虧轉盈,二戰期間主持了藍雲杉飛機的發明和改進,戰後他積極向電子領域拓展事業,旗下的公司對衛星技術做出了重大貢獻,而他在拉斯維加斯的賭場也享有盛名。影片除了會展現霍華德·休斯在事業上的傳奇事跡,還將細數他與凱瑟琳·赫本、艾娃·嘉德納的風流韻事。
D. 求大衛.林奇的資料!!!
導演大衛-林奇(David Lynch)是當代美國非主流電影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以華麗、陰郁、詭異夾帶著黑色幽默的風格在影壇獨樹一幟。他往往在公路片的形式格局中,運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展示出現代人焦慮郁悶的精神癥候。其在現實與超現實之間的自由遊走,對暴力和性的大膽表現,前衛奇異、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影像,都使他的作品散發出獨特的個人魅力。
林奇尤為擅長充分利用類型電影的元素,將類型片打破/拆解成碎片再予以寓言風格化的混合重構,在游戲般的創作過程中顯示出後現代主義的藝術品格。
《橡皮頭》(Eraser Head )(1976年)
大衛-林奇是美國電影新浪潮運動的旗手,除此之外,這位多才多藝的導演還是一位攝影家和作曲家,他的作品游弋在黑色的超現實主義和唯美的虛幻風格之間,散發著獨特的個人魅力,人們甚至直接用「林奇風格」來形容他的電影。
《橡皮頭》是大衛-林奇的第一部公映的影片,旋即一鳴驚人。影片通過描述一名男子的對父親的焦慮和恐懼,營造了一個黑暗、困惑令人毛骨悚然的夢境。影片中搖晃的鏡頭和充滿矛盾的情緒正是林奇風格的完美體現。影片不僅毫不掩飾林奇對人性陰暗面的偏好,更像一道超現實主義和表現主義的暗流,沖進了當時還相當傳統和保守的電影界,林奇走到了先鋒派電影浪潮的前沿。
《象人》(The Elephant Man)(1980年)
1980年,大衛-林奇執導的影片《象人》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的八項提名,雖然最後一無所獲,卻標志著大衛-林奇也漸漸被好萊塢主流電影所接受。影片是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19世紀的英國一位天生畸形毀容的人,在一位好心的醫生幫助下,重拾信心的經過,奧斯卡影帝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在影片中出色地扮演了那位善良的醫生,也讓我們不禁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應該如何才能真正幫助一個人,是醫好他的創傷還是幫他樹立自信?林奇博大的人道主義胸懷和尖銳的思想又一次展現在鏡頭下面。
《沙丘》(Dune)(1984年)
《沙丘》是大衛-林奇在導演風格上做的一次大膽嘗試。影片改編自弗蘭克-赫博(Frank Herbert)的同名科幻小說,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風靡一時的即時戰略游戲《沙丘魔堡》也源自同一部小說。故事發生在一個被稱為沙丘的行星上,在這個星球上有宇宙中唯一的能量元素,為了爭奪對它的控制權,邪惡和正義的力量都投入了跨越星空的戰斗中。影片雖然投入巨大,特技製作效果逼真,但是卻出乎意料並沒有獲得票房的成功,或許是因為太過沉重的氣氛壓得人喘不過氣來,也或許是因為影片太過形式主義。但無論如何,大衛-林奇都展現了他銳意創新的勇氣。
《蘭色的天鵝絨》(Blue Velvet)(1986年)
大衛-林奇又一部極端個人風格的影片。憑著這部電影,林奇再一次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提名。但是人們對影片的評價卻是褒貶不一,批評者說這部影片是對人性陰暗面的崇拜……充斥著暴力、虐待、欺騙和濫性,贊揚者則說林奇是以一種面對著魔鬼的勇氣來面對著黑暗,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林奇用他的鏡頭毫無忌諱地反映了人性中很少有人觸及卻是真實存在的另一面,就像尼采曾經說過:當你望著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望著你,當你和魔鬼搏鬥的時候你也是魔鬼。
《雙峰》(1,2)(Twin Peaks)(1989年,1992年)
大衛-林奇的才華不僅表現在電影中。1989年到1992年,他還為ABC電視台導演了大受歡迎的電視連續劇《雙峰》和它之後的續集。林奇在劇中把目光投向了那些生活在現實中的平凡人群,從高中的學生到古怪的老婦女……每一個都具有鮮明的個性,林奇把一部人物眾多的的肥皂劇駕馭得井井有條,而他的喜劇天才和獨特的處理手法更是在其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雙峰》獲得了14項艾美獎的提名,並最終贏得了兩項大獎。
《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 )(1990年)
1990年的《我心狂野》是大衛-林奇的個人的代表作,影片為林奇贏得了當年戛納電影節的最高獎金棕櫚獎。這是一部充滿林奇風格的公路電影,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讓人心驚肉跳的暴力場面,還有導演林奇的黑色幽默都讓人難於忘記。尼古拉斯-凱奇(Nicolas Cage)在影片中是一位剛從監獄中出來的反叛青年,他和女友搭上了一輛前往德克薩斯的汽車,一路上他們遇到了種種惡夢般的意外和不可捉摸的邪惡,一切都似乎在把他們誘入一個毛骨悚然的陷阱……光怪陸離的鏡頭和令人窒息的節奏展示出了人類那種與生俱來的虛偽本質和恐懼的內心,林奇則把這種情緒推到了極點。
《盧米埃爾和他的夥伴們》(Lumiere&Company)(1995年)
就在大衛-林奇在影壇的地位不斷上升的時候,他卻突然沉寂了數年。這期間,他只參與拍攝了這部致敬性質的紀錄片。影片邀請了全世界40位著名的電影導演,每個人拍攝了一段52秒鍾的影片,根據個人的理解用鏡頭回答了三個問題:為什麼你願意參與拍攝這部影片?為什麼你要拍攝電影?電影是否將會滅亡?
最終的作品是非常有趣的,大師們的回答超出了人們的想像,有的用鏡頭記錄了歷史的瞬間,有的拍攝了自己的經歷,有的關注於社會的變遷,有的則演繹了電影的發展……而從中看到的是大師們對電影的熱愛。
《迷失公路》(Lost Highway)(1997年)
沉默了多年之後,大衛-林奇以一部《迷失公路》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之中。他的導演風格更加成熟和銳利,一如既往地將人性的對立面解剖得入木三分。影片中寧靜祥和的氣氛僅僅是一個開始,偷窺者、謀殺、輪盤賭……一件件離奇的人和事在之後接踵而來,如同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背後掌握著一切。大衛-林奇從來就是一個擅長營造氣氛的導演,他用影像喚起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又一次一次用意識告誡人們冷靜,就這樣行走在黑暗和希望,深淵和懸崖之間。
《斯特萊特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1999年)
當影片《斯特萊特的故事》在戛納電影節上放映的時候,大衛-林奇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難以想像如此干凈、如此質朴的影片竟然是出自一位以黑色風格而聞名的導演之手。
斯特萊特是一位退伍老兵,有一天他決定駕著他唯一的一部機動車……鋤草用的拖拉機上路,去看望自己遠方的兄弟,一路上他露宿在繁星下,麥田旁,追憶著美好的往事和感人的親情……蜿蜒的公路在鏡頭下美得異乎尋常,單純如初生嬰兒般的情感更讓人不由淚下。
沒有隱晦的暗喻,沒有驚心動魄的場面,自始自終都流淌著感人的溫情,在斯特萊特滿是皺紋的臉上,見不到人性的虛偽和掩飾,只有歲月留下的睿智和真誠,原來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天堂。
《穆赫蘭道》(DR. Mulhollad)(2001年)
《穆赫蘭道》是大衛-林奇自己最滿意的作品之一。這絕對不是一部易懂的電影,散亂在各個角落的故事和來回跳躍的鏡頭像是在考驗著觀眾的心智和耐心,輪廓一點一點地清晰,如同一個人在早上醒來竭盡全力在回憶著昨晚的夢境。你必須一遍一遍反復留意那些看似毫不相乾的細節,但即使是這些獨具匠心的細節,比起影片深邃的主題、扣人心弦的情節發展和非凡的技巧也只能黯然失色。這次我又是誰?我活在鏡頭的裡面還是外面……影片里的主人公一次一次地問著,也把你帶到了銀幕的黑暗面。也許戛納電影節上主持人的一句評論是最准確的:這是一部只有天才才能拍出的電影!-kamidi
大衛-林奇曾經這樣評價自己的作品:「用57秒來成長和燃燒,之後用3秒鍾嘔吐!」從出道伊始,他就毫不掩飾自己對人性陰暗面的偏好,勇氣和天才讓他在深淵和懸崖之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林奇也有安靜的時候,只是悲天憫人的情懷讓他寧願一頭扎入黑暗之中,偶而地顯露崢嶸,卻足以將我們感動得一塌糊塗。
E. 以前看過一部美國拍的電影好像是講外星人入侵地球片名忘了只記得有一個片段好像是一大群無人機去攻擊外星
《獨立日》
是美國1996年上映的一部科幻片,由羅蘭·艾默里奇執導,主要講述一艘巨型的外星人母船進入地球軌道,並釋放了三十多個小型飛船進入地球大氣層,停留在世界幾大城市上空,造成人們的恐慌。美國總統(比爾·普爾曼飾)聯合各國領袖共商解決之道,科學家(傑夫·高布倫飾)和空軍上校史蒂芬希爾(威爾·史密斯飾)合作為人類的命運奮斗,從而阻止外星人入侵,捍衛地球的故事。美國人正准備熱烈慶祝七月四日國慶日之前,美國各地的監視站發現一艘直達數百英里的巨大飛船接近了地球。飛船發出的無線電信號干擾了地球的通信衛星信號。外星艦隊竟大舉包圍地球,飛船放出了36艘直徑達15英里的子飛船飛抵地球上各大城市的上空。世界上的人們感到了迷惑和恐懼,但也有人想要歡迎外星友好使者的來臨。
基本信息
中文名:獨立日
英文名:Independence Day
別名:地球捍衛戰、天煞-地球反擊戰
主演:比爾·普爾曼,威爾·史密斯
上映時間:1996年7月3日
類別:動作,驚悚,科幻
導演:羅蘭·艾默里奇
編劇:羅蘭·艾默里奇
電影公司:20世紀福克斯公司
影片片長:145分鍾
上映地區:美國
語言版本:英語
畫面顏色:彩色
主要獎項:1997 奧斯卡金像獎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插曲:The Darkest Day,The President's Speech,International Code,Aftermath
最高票房:8.17億美元
出品公司:20世紀福克斯公司
發行公司:20世紀福克斯公司
製片成本:7500萬美元
拍攝地點:美國
製片地點:美國
拍攝日期:1995
F. 哪部電影裡面演員唱了500英里記不起來了
Five
Hundred
Miles
此曲由美國民謠歌手Hedy
West創作,並於1961年率先發行在民歌三重唱The
Journeymen(旅行者)的同名專輯中 [1] ,後有日本搖滾歌神忌野清志郎改編日文版的500
miles,被松隆子和忌野清志郎本人唱過。值得注意的是,應區別於Bobby
Bare的《500
miles
away
from
home》。2013年Justin
Timberlake 聯手Carey
Mulligan和Stark
Sands在主演新片Inside
Llewyn
Davis《醉鄉民謠》中深情獻唱主題曲500
Miles,該片於2013年12月4日在比利時和法國上映
,2014年1月2日在德國上映。
G. thenorthface 這個中文叫什麼謝謝!
樂斯40年的創新和探索
「The North Face®」這個名稱源於山上最冷、最難攀爬的北坡。我們幫助探險者登上了喜馬拉雅山最高的山峰。但是,有趣的是,The North Face®的品牌故事卻起源於一個海灘。更准確地說,是源自舊金山一個海拔只有150英尺的North Beach地區。1966年,兩個狂熱的徒步旅行者憑著滿腔熱情,創立了一個小小的登山用品零售店。
不久,小店被命名為The North Face®,成為高性能攀登和背包裝備零售商。1968年,The North Face®搬到了舊金山灣的另一端――具有無限發展潛力的伯克利地區,並開始設計和製造自主品牌的專業登山服和裝備。
20世紀70年代,The North Face®品牌贏得了許多戶外運動狂熱愛好者的喜愛,並開始贊助在世界上最邊遠、幾乎從未有人問津的地區進行的探險活動。這正是我們優良傳統的開端。今天,我們依舊延續著這一傳統,不斷倡導The North Face®的理念--探索永不停止™。
20世紀80年代初期,The North Face®開始嘗試向滑雪運動的極限挺進,在產品系列中增加了極限滑雪服。當時正是彩色蠟筆、霓虹燈、染發和莫霍克的年代;它們為今天滑雪運動員的無拘無束打下了基礎。到80年代末,The North Face®已經成為美國唯一一家產品涵蓋高性能外套、滑雪服、睡袋、背包和帳篷等一系列戶外用品的供應商。
90年代是The North Face®開創新紀元的年代,它進一步拓展了運動員探索戶外運動的領域。在這期間,我們推出了Tekware™,首次在運動服市場亮相。這一系列的創新產品為攀岩者、背包客、遠足者、越野跑運動員和戶外運動愛好者提供了最佳舒適度和強大功能。The North Face®的半拱形標識開始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超級馬拉松賽、高原越野比賽和陡峭懸崖上。而且,在新千年即將來臨之際,The North Face®推出了自有系列的遠足和越野跑鞋,為那些永遠邁向下一個新目標的戶外運動愛好者提供了最貼心的產品。
40年前,The North Face®的問世默默無聞。40年後的今天,它已成為提供高性能服裝、裝備和鞋類等一系列豐富產品的供應商。我們不斷超越創新極限,以助您不斷突破探索極限。世界上最傑出的攀岩者、登山家、極限滑雪者、滑板滑雪者、耐力跑運動員和探險家都首選The North Face®,我們對此深感自豪。
誰也不知道我們的下一個40年將會怎樣。但是,有一點我們堅信不疑:The North Face®會不斷突破設計極限,從而幫助戶外運動員超越極限。探索永不停止。
1966年
The North Face®在舊金山North Beach地區創立了一個以郵購方式經營的小零售店。每逢慶祝活動Grateful Dead樂隊都會來到店裡演奏。
1968年
The North Face®在零售店後面用幾台縫紉機製作出了最早的運動裝備,開創了The North Face®自主品牌。
1969年
Sierra parka產品系列上市,並成為羽絨服的經典之作。
1970年
The North Face®在加利福尼亞伯克利地區創建工廠,而Cr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樂隊就在隔壁綵排小夜曲。
1972年
阿拉斯加Brooks Range滑雪穿越探險
在阿拉斯加輸油管之前的時代,Ned Gillette和他的隊員們沿著Koyukuk和 Itkillik河行進300英里,進行了連續30天的穿越。
加利福尼亞優山美地(Yosemite)國家公園Aquarian Wall 探險
優山美地的傳奇人物Jim Bridwell 和 Kim Schmitz在優山美地最大的岩壁Aquarian Wall上開辟了一條新路線。這個在加利福尼亞的獨塊巨石壁被公認為是全球最陡峭的大岩壁,而這次首攀也成為The North Face®贊助的眾多首攀的開始。
1974年
Morning Glory帳篷面世。
1975年
推出Oval Intention新品,帶來了替代傳統的A形帳篷的穹頂帳篷新設計
Ice Nine Award(九重冰大獎)
Ice Nine預示著阿爾•戈爾(Al Gore)環保時代的到來。它由The North Face®創辦,用來「表彰」破壞生態最嚴重的實體。此項大獎最後由原子能委員會獲得。Ice Nine(「九重冰」)原為庫爾特•馮內古特(Kurt Vonnegut)科幻小說《世界末日》中的概念。
1976年
阿拉斯加Mt Hayes西壁探險
探險隊在海拔14,704英尺的Mt Hayes首次登頂,隊員中還包括退役的阿爾卑斯傳奇人物Fred Beckey。
1978年
VE-24 帳篷面世!它向人們展示了R. Buckminster Fuller提出的球形可以用最少材料發揮最大功效的理論;這一設計在後來長達30年的時間里都從未被超越。
尼泊爾安納普爾納峰(Annapurna)探險(海拔25,504英尺)
穿著印有"女人至上"口號的T恤,一個共有13名隊員的美國全女性登山隊在這里成功登頂。這段經歷被領隊Arlene Blum記錄在經典的探險傳記《安納普爾納-女人的地方》中。
1979年
阿拉斯加Kitchatna Spire峰探險
在這個人跡罕至的頂峰,Jim Bridwell和Andy Embic探索出了一條新路線。而Bridwell則成為首個利用NEOPRENE潛水料製作的登山服抵禦岩壁上冰流連續沖擊的攀登技術的先驅。
1980年
巴基斯坦喀喇昆侖山(Karakoram)滑雪穿越探險
這是一次冬季滑雪馬拉松式的行進,Galen Rowell、Kim Schmitz、Ned Gillette和Dan Astay穿越了300英里的冰川。
1981年
尼泊爾/西藏的珠穆朗瑪峰環線探險
豐富多彩的運動之旅,以滑雪、攀冰、徒步的方式環繞世界上最高的山峰。隊員包括登山高手Ned Gillette和Jim Bridwell。
環球探險
一個由英國Ranulph Fiennes爵士帶領的探險隊駕馭著一艘破冰船,憑著雪地牽引車、皮筏和徒步靴,環繞了地球一周,途徑南北極。
1982年
阿拉斯加摩西之齒(Mooses Tooth)山峰探險(海拔10,355英尺)
Bridwell和Mugs Stump協作攀登摩西之齒的東壁,開辟了一條新路線。
1984年
阿拉斯加Anchorage至NomeId的Itarod狗拉雪橇大賽
這個廣為人知、緊張激烈的狗拉雪橇大賽,冠軍多次被Susan Bucher獲得,自1984年起的5年間,大賽都由The North Face®贊助。
1985年
The North Face®研製出了登山服,為Gore-Tex®的防寒裝備設計奠定了基礎。
1986年
國際極地探險
Will Steger和隊友行進550英里到達北極,進行了一次無後援的狗拉雪橇探險。
1987年
Tadpole野營帳篷發布。
雪豹背包上市,進入背包裝備市場。
1988年
南極德雷克海峽(Drake Passage)南部海域Sea Tomato海洋探險之旅
這是The North Face®所有的探險活動中最不尋常的一次;一艘特殊的不會沉沒的紅色劃艇載著Ned Gillette和他的船員穿越了智利和南極洲之間浪急風高的艱險海域。
首次徒手攀登Salathe Wall壁
Todd Skinner和Paul Piana在酋長岩(El Cap)駐留了一月,嘗試徒手攀登這個優山美地經典之壁。即將到達頂端的時候,Piana卻被一塊卵石絆倒,摔成骨折。但他們已經成功地征服了5.13難度的路線。
1989年
The North Face®與相關組織共同創建了戶外產品產業保護聯盟
穿越南極洲探險
一個由不懼險惡天氣的硬漢們組成的國際性團隊,隊員包括Will Steger、Jean Louis Etienne、Victor Boyarsky、Geoff Somers、Keizo Funatsu和Qin Dahe。他們在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進行了首次無器械的穿越,完全靠著狗拉雪橇行進4000英里,持續時間長達七個月!
The North Face®女性探險隊尼泊爾和西藏交界卓奧友峰(Cho Oyu)探險
來自西班牙巴斯克的Magda King帶領一支女性登山隊登上了海拔26,907英尺的頂峰。
1990年
中國K2北脊探險
這是世界第二高峰,也是最難攀爬的山峰。Greg Child、Steve Swenson和Greg Mortimer.在缺氧的情況下成功登頂。
智利百內(Paine)中塔探險
Jay Smith和Scott Cosgrove抵擋住了23天的連續風暴,成功攀上西北角的陡峭岩壁。
1991年
由Scot Schmidt設計的Steep Tech滑雪服面世,它可以像風暴一樣掠過陡坡。
「半穹」(Half Dome)探險之旅
一位截癱登山運動員Mark Wellman和體格健全的攀岩高手Mike Corbett結伴,挑戰優山美地陡峭面的Half Dome岩壁首攀。只能依賴輪椅生活的Wellman設計出了一套復雜的繩組攀岩技巧,最終跟隨Corbett成功完成攀登。
阿拉斯加德納里峰(Denali)雪板滑降探險
Jim Zellers和Tom Burt從美國最高的峰頂首次進行了雪板滑降。
1992年
第一支The North Face®運動隊成立,首批隊員為Greg Child、Conrad Anker、Alex Lowe和Lynn Hill。
巴塔哥尼亞(南美)無極之巔Cerro Torre群峰西壁探險
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內陸冰帽,Jon Krakauer和Dan Cauthorn迎著咆哮的狂風,成功登頂這個綿延的山峰。Krakauer在給當今知名的Outside雜志專欄撰文時稱這次探險「很可能是有史以來最酷的攀登」。
巴基斯坦Trango山谷無名塔峰探險
Greg Child和Mark Wilford從南面向著海拔20,500英尺的高峰開辟了一條新路線。在攀登途中曾有一塊有如摩天大樓般巨大的岩石轟然墜落,離他們只有咫尺之遙,將攀登路線徹底阻斷,於是他們把這次攀登笑稱為「逃出生天」。
1993年
巴西亞馬遜考察探險
Helen和Bill Thayer以徒步和劃舟的方式沿著亞馬遜跋涉幾千英里,考察沿途的葯用植物和與世隔絕的部落。
1994年
阿拉斯加Mt Hunter「影子之壁」(Wall of Shadows)新路線探險
在Mt Hunter上冰封的北壁,Greg Child和Michael Kennedy在海拔4,000英尺的高峰開辟出一條新路線。
西藏珠穆朗瑪峰Kangshung壁探險
美國登山者通過新路線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最人跡罕至的岩壁。
1995年
摩力山(Pumori)雪板滑降探險
Jim Zellers和他的同伴從尼泊爾海拔22,000英尺的陡峭頂峰成功實現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滑降。
阿克蘇(Aksu)探險
一個最早的「夢之隊」,集合了The North Face®各路攀登精英來到吉爾吉斯斯坦,在這里巨齒林立的花崗石尖頂完成了一系列專業首攀。隊員Alex Lowe、Conrad Anker、Lynn Hill、Greg Child和Dan Osma曾一度被迫撤離一個叫做「巨禽」(The Bird)的山峰之巔,因為有如強電流般的暴風雪嚇得他們毛骨悚然,而破冰工具也開始嗡嗡作響。
挑戰珠穆朗瑪峰
曾因車禍失去一條腿的Tom Whittaker,嘗試成為第一個挑戰珠穆朗瑪北峰的殘疾攀登者。最後他抵達海拔28,000英尺的高度,並在兩年後重返這里,終於登頂成功,成為第一個登上珠穆朗瑪峰的截肢人士。
1996年
巴基斯坦巴爾蒂斯坦西普頓峰(Shipton)探險
在這個鮮為人知的山峰,Greg Child、Chuck Boyd和Greg Foweraker探索出了一條36段的巨岩攀登路線,最後成功首攀登頂這個海拔19,000英尺的高峰。這條路線被叫做「波羅地海的獵鷹」(Baltese Falcon)路線。
1997年
巴基斯坦巴爾蒂斯坦西普頓峰(Shipton)探險
為了成為西普頓峰的首攀者,Mark Synnott 和Jared Ogden也在這里以一條驚人的高難度路線「愚人之船」(Ship of Fools)登頂大岩壁。
南極洲毛德王後地(Queen Maude Land)探險
Alex Lowe、Conrad Anker和Jon Krakauer探索了這片冰帽和鋒利尖塔的夢幻之地,在Rakheniven Spire尖頂上完成了一次首攀。
1998年
巴芬島大帆船峰(Great Sail Peak)及加拿大西北域探險
為了征服世界上最大的岩壁,Greg Child、Alex Lowe、Jared Ogden和Mark Synnott齊心協力連續攀登了20天,終於到達這座陡峭的巨崖之頂(海拔3,800英尺)。
1999年
巴基斯坦巴爾蒂斯坦大川口塔峰(Great Trango Tower)探險
繼大帆船峰探險之後,他們又找到了更大的岩壁!Jared、Alex和Mark歷盡艱苦,整整一個夏天都在與狂風暴雨搏鬥,並忍受著全身被融化的冰水淋透之苦,終於在大川口塔峰異常險峻的岩壁完成了長達幾千英尺的路線,勝利登頂。
Latok山探險
Conrad Anker和Huber兄弟共同完成了這次挑戰。
2000年
吉爾吉斯斯坦武裝對峙人質!
再次來到阿克蘇地區後,由Beth Rodden、Tommy Caldwell、Jason Smith和 John Dickey組成的四人隊在黃岩壁露營時竟遭到槍擊,隨後立即陷入一場血腥激烈的烏茲別克伊斯蘭運動恐怖分子的武裝爭斗中。探險隊成員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爭中被關押六天後,終於設法逃脫。這次經歷也馬上就被拍成電影了!Greg Child也寫下了「Over the Edge」(跨越邊界)一書,講述這個真實的故事。
Jim Zellers在優山美地峽谷的「半穹」(Half Dome)頂進行了首次雪板滑降。他從傾斜47度、垂直高度為840英尺的陡坡滑下,穩穩地落在僅有三英寸厚的積雪場,前面就是懸崖。談到這次驚心動魄之旅時,他說:「我從未像這次這樣必須處處精準地拐彎,也許定點跳傘還會更安全點!」
2001年
9•11
烏茲別克伊斯蘭運動被駐阿富汗美軍擊潰。
印度克什米爾Hanuman Tiba山探險
一個由Kasha Rigby和Hilaree Nelson組成的全女子登山滑雪探險隊在克什米爾雪山頂峰的探險歷程。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圖騰柱(Totem Pole)登山探險
同樣是一支全女性登山隊,首攀登頂這個海蝕柱。
Hans Saari是一個多次參與The North Face®探險活動的滑雪登山者,她在一次夏蒙尼白朗峰(Blac de Tacul)的滑雪中意外跌落,不幸於2001年5月8日去世。
2002年
南極地區南喬治亞島(South Georgia)探險
在地球的最南端,雪山聳立於海洋之上。Hilaree Nelson和Rick Armstrong再次挑戰登山和滑雪。
2003年
尼泊爾喜馬拉雅山系努子峰(Nuptse) 探險
Will和Damian Benegas兩兄弟在努子峰冰凍的北壁在開拓出了一條新路線。他們採用輕便裝備的阿爾卑斯登山技術創建了這條被命名為「水晶蛇」的路線。
2004年
秘魯La Esfingue探險
Scott Corey和隊友Steve Schneider成功攀登難度為5.13的岩壁新路線。
2005年
巴芬島探險
又是這些女性!這一次她們在北極的奇幻仙境沿著狹窄陡峭的雪溝滑下。隊員包括Kasha Rigby和Hilaree Nelson等人。
喜馬拉雅大瀑布項目
美國地名委員會(BGN)已批准一項提議,將加勒廷國家森林裡的一座山命名為「Alex Lowe峰」,以紀念已故的登山家Alex Lowe。Alex Low出生於蒙大拿州的波茲曼,他和這座早以高海拔而聞名的山(頂點10,031)有著獨特的聯系。
2006年
幾內亞Pakairama山羅賴馬山探險
在這個南美洲國家的熱帶雨林深處,有著最細的石英岩壁。在這次探險中,Child、Ogden和Synnott再次聯手,在這座海拔1500英尺的岩壁上開辟新路線。他們在探秘這個迷失世界的途中,一直跟暴雨、瀑布、狼蛛和蠍子抗爭。而收音機和太陽能電池板只能安裝在遙遠的小鎮上。
摩洛哥大岩壁探險
Kevin Thaw、Heidi Wirtz、Renan Ozturk和Kris Erikson將向我們詳細描述這條路線的更多信息。全球捐贈的學校修建項目。
Mt. Everest Expedition in Nepal
Kit DesLauriers在珠穆朗瑪峰為她的滑雪探險七大洲最高峰的目標圓滿劃上句號。
Harald Berge(「Hari」)不幸於2006年12月20在攀登奧地利Hintersee的 Eiskapelle 山(意為冰窟)時身亡。據推斷,在當地時間凌晨2:15時Hari正在攀登,一塊流動冰落下砸到Hari身上,隨後碰到Hari的一個鑿冰工具時發生脆裂的連鎖反應炸開,將Hari埋在了重達150噸的碎冰之下。
2007年
冰上Iditarod 狗拉雪橇比賽
Kami Semick 和Diane Van Deren跑完了這個世界上最冷的比賽――全程350英里緊張激烈的狗拉雪橇比賽。
尼泊爾Mustang古文明探秘之旅
在古代僧人藏寶的洞穴里,Pete Athans和Renan Ozturk帶領考古學家們進行了一次探秘之旅。
巴爾蒂斯坦/巴基斯坦貓耳峰(Cats Ear)探險
由Cedar Wright和 Renan Ozturdk組成的登山隊成功登頂西普頓峰區最後一個被征服的山峰。
菲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