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電影畫面焦距
1. 哪部電影哪個鏡頭算是一下長焦鏡頭或短焦鏡頭
長焦距鏡頭: 殺破浪中甄子丹與吳晶短棍對短刀的鏡頭
短焦鏡頭:卧虎藏龍中 章子怡與周潤發竹林打鬥
蒙太奇的觀念從現象來看是景與景的切換, 但實質上卻有所不同。對敘事蒙太奇來說,它主要研究的是一個連續的事件如何轉化為一系列的中斷鏡頭的重新連接,而對於表現蒙太奇來說,它主要研究的是兩個不相連續的鏡頭的重新連接如何產生新的含義。不管是哪種情況,蒙太奇都包含著某種「反自然性」,都是與生活的實際流程相抵牾的。這就帶來了它的一系列局限,比如:鏡頭的切換往往讓觀眾意識到攝影機的存在,切換的連續又帶來觀賞的強制性,如《錫鼓》中奧斯卡母親與舅舅的調情, 除此之外, 它還忽視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亦即忽視了研究鏡頭內部的藝術問題。這就是蒙太奇理論只能成為一種局部理論的根本原因。隨著電影的發展,蒙太奇的局限性也逐漸暴露出來,這就出現了電影史上專門研究鏡頭內部的連續性問題,並由此產生與蒙太奇相對立的電影美學觀念——長鏡頭觀念。
一、長鏡頭的產生
長鏡頭,顧名思義就是鏡頭的尺數較長。一般都不短於50尺,最長的可達900尺。這是用一個連續的鏡頭拍下的膠片, 而不是指許多鏡頭連接起來的。電影中的長鏡頭其實很早就有了,而且在當時這是惟一的拍攝方法。早期的長鏡頭,如「園丁」等),都是在一場戲內用一個固定不變的長鏡頭來表現。這種死板的方式終於在格里菲斯等人那裡發展為蒙太奇理論,而蒙太奇理論發展到愛森斯坦又導致了對它的否定,產生了近代的長鏡頭。但近代的長鏡頭與早期的長鏡頭卻存在根本的區別。可以先作一個比較:
早期的長鏡頭(「園丁」)和德呂克的《四百下》。
其區別在於:
其一,從固定鏡頭到移動鏡頭;
其二,從自發的活動照相到自覺的電影技巧或手法;
其三,近代長鏡頭是影片的一小部分,因而也出現了連接的問題;
其四,更復雜的場面調度。
可見近代的長鏡頭與早期的長鏡頭已經有了質的區別。從美學觀念上看,近代長鏡頭是從蒙太奇的局限性中發展而來的,是蒙太奇觀念的一種反動,但近代長鏡頭頭的產生還有賴於一系列的電影技術成果。
二、電影技術的發展
1.聲音的出現
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電影在技術上的重大進步總是緊跟著藝術創新的新的可能。首先聲音的出現避免了用鏡頭來交代的單一表達方式,這樣,鏡頭也就無須像過去那樣頻繁的切換,以使觀眾明白。也就是說,可以通過聲音來傳遞一部分的信息,而不必全部寄託在畫面上,因而畫面就不必老是中斷,而保持鏡頭的連續性。如《英國病人》中漢娜端食物進屋,畫外是男主人公的聲音。
2.景深鏡頭的使用
所謂景深鏡頭就是能拍前景和後景都達到同樣清晰的鏡頭。這就在無形中開辟了一個新的景區, 可以使前景和後景之間形成一種連續,避免了鏡頭的分切,如《神探亨特》的鏡頭。就像瑪爾丹所說:「(景深鏡頭)使導演可以進行一種縱深的場面調度:人物不再從院子或花園這一邊出場,而是在前面或後面出現,並在攝影機的軸心內活動,根據他們對話的重要性或每時每刻的不同儀態,走近或遠離。」也因此,人們才把長鏡頭稱為「場面調度派」。
3.鏡頭運動的發展
大量採用運動鏡頭是在四五十年代以後。在這之前,由於採用鏡頭運動會引起燈光、動作設計和鏡頭長短的計劃的特殊問題,增加拍攝的困難和成本,所以一直未能取得突破,如《鐵面無私》中殺老警察。如今由於攝影技術的發展,長度較長的鏡頭在拍攝上已經解決了問題,這就為長鏡頭的使用准備了技術上的條件。
4.變焦鏡頭的普及
變焦鏡頭就是能把長焦和短焦結合起來使用, 並隨時調焦的鏡頭。由於它具有多焦距的功能,可以將短焦和長焦的優勢結合起來,並能在人物位置不變或者拍攝點固定的情況下,根據劇情的需要把一個鏡頭的內容拍成許多個不同的景別的又彼此相連的長鏡頭。變焦鏡頭的運用或者變焦鏡頭與推拉鏡頭的結合,給長鏡頭開辟了新天地。如資料:《W的悲劇》中的小酒館對談。
可見,長鏡頭是以一系列電影技術的發展為前提,由於這樣,電影創作者才開始把興趣逐漸轉向了鏡頭的內部運動,而不僅是鏡頭之間的組接,並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專門研究長鏡頭的理論並把它上升到美學的高度。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就是法國的巴贊。
三、巴贊的長鏡頭理論
巴贊(1918-1958),法國人,電影評論家。也是電影理論發展史上的關鍵人物。他的理論被看作是西方現代電影的一座里程碑。他在20世紀50年代初親自參與創立《電影手冊》雜志,成為電影批評界的權威性刊物。這個雜志的一些影評家後來親自拍片,導致了法國的新浪潮運動。巴贊的電影理論不是一個系統的理論。他的理論興趣主要體現在電影實踐問題上:這就是對蒙太奇理論的批評和主張長鏡頭這相關聯的兩個方面,並從中產生了照相本體論的電影美學觀點。
巴贊對蒙太奇理論的批評主要是圍繞著電影與真實的關系來展開的。他認為蒙太奇使電影離開了真實。他的批評從庫里肖夫的實驗入手,巴贊認為電影是一種現實的藝術,但是兩個鏡頭所產生的新含義顯然不來自現實,而是導演通過隨意的拼接變出來的花樣。如果電影可以任由導演主觀需要任意拼湊新含義,那麼電影的客觀性、現實性也就不復存在了。因而,他批評道:「蒙太奇,人們經常說這是電影的實質,實際上是非常突出的反電影的過程;純粹的電影的獨特的性質,取決於尊重空間的統一的簡單的照相。」除此之外,蒙太奇的典型技巧是景與景的切換,這種切換總是把攝影機的注意中心強加給觀眾。 在一段對話中, 按台詞的邏輯交替拍攝對話的人,稱為「正反打」,這種分切的拍法不僅不夠逼真,而且平庸乏味。帶來了含義和視角的單一性。
正因為這樣, 巴贊才主張使用那種不間斷地拍下一場戲的長鏡頭。他認為長鏡頭的典型技巧是場面的內部調度,通過演員的連續動作和攝影機的連續運動,可以保持一場戲的連貫性。所以這就部分取代了蒙太奇的功能。又克服了它的局限。如《錫鼓》中的強迫吃魚, 可以看出其優勢在於:(1) 由於時空的完整保持了故事、動作、情緒各方面的連續性, 給人真實的感覺;(2)產生含義的暖昧和信息的豐富,因為克服了蒙太奇選擇高峰瞬間的單一對列,使鏡頭更有意味。如《錫鼓》中奧斯卡弟弟的生日; (3)有利於從多角度來觀察動作。如《幻滅》中的唱歌、 《W的悲劇》中的被迫承認。
2. 影片中變焦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兩種,清晰和模糊
變焦攝影法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就是將拍攝對象逐漸放大,拍攝對象從畫面中心向四周擴展;另一種就是將放大的拍攝對象逐漸縮小,拍攝對象從四周向畫面中心收縮。
變焦鏡頭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能夠起到常用的「推拉搖移」中的推拉作用,即通過鏡頭焦距由短變長把主體由小變大(相當於推)、鏡頭焦距由長變短把主體由大變小(相當於拉)。
3. 如何在電影畫面中分辨出長焦鏡頭還是廣角鏡頭
一般攝影師都習慣這樣;
如果想要主題突出就採用長焦,它的背景是虛的,人物或物品特大,幾乎占滿畫面;也有特殊藝術效果的,用廣角近距離拍照,使人和物或動物變形。
如果想要場面大的,大多都用廣角來拍,一般是風景和大場面。
現在器材都很先進,多數都用變焦鏡頭,可以隨時隨心所欲的拍出自己的特色。
4. 怎麼看焦距和液晶片尺寸
焦距只能看鏡頭上的標注或拍攝照片的EXIF信息;
液晶片尺寸可以量對角線,單位轉換為1英寸等於25.4毫米。
5. 如何通過電影畫面來判斷鏡頭的焦距
當然大多數人覺得鏡頭選擇沒什麼好深究的,你要拍一個wide shot(遠景)你就拿一個廣角頭,generally 35mm or less on a FF35 camera(通常在FF35相機上用35mm或者更低的鏡頭),如果景別緊一點的,那就用長焦,FF35相機上通常是70-135mm焦段的鏡頭。但 是,我總覺得在選擇焦段上總還有點別的神馬的。曾經問過一個老攝影師,為什麼選23mm不是21mm,然後他給我的回答是「well, it depends on long years of experiences」。拍攝的時候試圖把你的地平線擺放進去,這樣會創造出一個場景的電影感。如果你要表現你的英雄夕陽下逝去的青春,那麼你的地平線就會在一個比較低的位置。如果你拍的是車水馬龍的街道,那麼你的地平線比較可能會在中間。如果你拍的是醉漢被扔出酒吧開始抽西瓜刀砍人,那麼你的地平線應該是在畫面的上方。選擇鏡頭的高度:拍電影的時候除了惡心的收音,爛俗的燈光之外還屎b的被搞砸的情況,那鏡頭高度一定是其中沒有之一:相機究竟該放在哪個高度?林林總總的高度皆在討論范圍, 包括腳架的高度,手持的高度還有dolly的高度(不包括doggie cam和搖臂的高度)。這些以後我會放在相機運動裡面說。如果拍特寫攝的時候略微低角度(比胸高再低一點點),然後我們會有個輕微的仰角,那麼你的演員真的就從整個熒幕上蹦出來了,觀眾會覺得找個龐然大物的演員好高大上,所以他們表演的角色也很高大上,說的話也很高大上。中景的時候通常都會用到腰部高度,還有群演比較多的時候也會用到這個高度。這樣很容易把重要的東西放到畫面的三分線上,這也是dolly的正常高度。
6. 投影焦距怎麼算
已知畫面尺寸得到投射距離:
最小投射距離(米) = 最小焦距(米)x 畫面尺寸(英寸)÷ 液晶片尺寸(英寸)
最大投射距離(米) = 最大焦距(米)x 畫面尺寸(英寸)÷ 液晶片尺寸(英寸)
已知投射距離得到畫面尺寸:
最大投射畫面(米) = 投射距離(米)x 液晶片尺寸(英寸)÷ 最小焦距(米)
最小投射畫面(米) = 投射距離(米)x 液晶片尺寸(英寸)÷ 最大焦距(米)
上面提到投影畫面尺寸,我們需要根據投影畫面尺寸來選擇投影屏幕尺寸,我們現在所說的屏幕尺寸實際為屏幕對角線的長度,單位為英寸。一般我國的尺刻度為米,且量長和款比較方便,所以有必要知道根據屏幕尺寸(英寸)得到屏幕寬度(米)和屏幕高度(米)
7. 影視鏡頭焦距是什麼意思
鏡頭焦距:是指鏡頭光學後主點到焦點的距離,是鏡頭的重要性能指標。鏡頭焦距的長短決定著拍攝的成像大小,視場角大小,景深大小和畫面的透視強弱。鏡頭的焦距是鏡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鏡頭焦距的長短決定了被攝物在成像介質(膠片或CCD等)上成像的大小,也就是相當於物和象的比例尺。當對同一距離遠的同一個被攝目標拍攝時,鏡頭焦距長的所成的象大,鏡頭焦距短的所成的象小。根據用途的不同,照相機鏡頭的焦距相差非常大,有短到幾毫米,十幾毫米的,也有長達幾米的。
8. 鏡頭的焦距指的是什麼
鏡頭焦距是指鏡頭光學後主點到焦點的距離,是鏡頭的重要性能指標。鏡頭焦距的長短決定著拍攝的成像大小,視場角大小,景深大小和畫面的透視強弱。
當對同一距離遠的同一個被攝目標拍攝時,鏡頭焦距長的所成的象大,鏡頭焦距短的所成的象小。根據用途的不同,照相機鏡頭的焦距相差非常大,有短到幾毫米,十幾毫米的,也有長達幾米的。
如果表示焦距的數字越小,那就說明這只鏡頭的焦距越短;而這只鏡頭的視野會越寬廣,取景范圍也越廣。因為取景范圍更廣,所以就能將更多的元素拍入鏡頭中,只是每個元素在畫面中占的面積會變小。
如果表示焦距的數字越大,那就說明這只鏡頭的焦距越長;而這只鏡頭的視野就會越窄,取景范圍也越窄。因為取景范圍窄,所以拍入鏡頭的元素就少,只是每個元素在畫面中占的面積會很大。
(8)如何判斷電影畫面焦距擴展閱讀
按照焦距劃分的話,可分為超廣角、廣角、中焦、長焦
1、超廣角:低於17mm,主要是拍攝風景,尤其是大場景,比如草原、沙漠、大海;
2、廣角:17mm~35mm,拍風景、人文,游照的主力焦段,尤其是適合旅行拍攝;
3、中焦:35mm~135mm,適合拍人文、人像;
4、長焦:135mm以上,比較適合人物特寫、拍點兒荷花、舞台;
5、微距:特殊鏡頭,專門用來拍昆蟲、花朵等這些小東西的微距鏡頭。
9. 怎麼判斷一張照片的大致焦距
現實中平行的線,在照片里必然匯聚至一點,連接這一點和焦點(暫時不知道在哪裡),則這個線平行於實際的這些平行線。依照上面的定理,你找照片中三組相互垂直的線,每組(記住是三組,指每組都是平行線)線現實里應該平行,找到這些平行線共同的交點(這些相交點不會精確到同一個位置,但是都會在一個點附近),大致確定這個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