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知識 » 我買3000萬德國贏是哪個電影

我買3000萬德國贏是哪個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7-08 08:06:05

1. 誰知道有什麼電影是描寫二戰德軍的

從海底出擊
劇情介紹:
德國人沃爾夫岡·彼得森(Wolfgang Petersen)被人們褒揚並不是因為他被好萊塢同化之後的商業作品《空軍一號》(Air Force One,1997)和《完美風暴》(The Perfect Storm,2000),而是一部令他完全有資格受到廣泛尊敬的德國電影《從海底出擊》(Das Boot,1981),這部反映二戰時期潛艇戰的驚險片獲得了82年奧斯卡金獎六項提名,沃爾夫岡·彼得森更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憑著德語電影獲得最佳導演提名的人。該片徹底征服了全球觀眾,也為戰爭類型電影建立了一次幾乎不可逾越的典範。
二次大戰期間,德軍一艘U型潛艇奉命出擊,完成對英國船隊的襲擊任務,當他們完成任務返航途中,卻遭遇上前所未見的危機。《從海底出擊》片長超過三個小時,而從開始到結束的每一分鍾里,時間幾乎都消耗在一艘德國潛艇的封閉空間裡面,滿臉油污、鬍子拉茬的德國海軍是影片的主要角色。在它的悠長篇幅之中並不缺乏大起大落的情節起伏,潛在的重重危機隨時威脅著艦艇上官兵的生命安全,這個貌似強大而冷冰冰的龐然大物完全不能自保,一切只能聽天由命。
以德國人的觀點去審視、反思二次世界大戰的電影並不多見,但幾乎一出現都成為了精品,從沃爾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ondorff)的《鐵皮鼓》(The Tin Drum,1979)到薩博(Szabo)的《摩菲斯特》(Mephisto,1981),雖然取材和角度各不相同,但對戰爭的批判和人性的揭示同樣深刻。《從海底出擊》並沒有以上兩部電影那樣尖銳而明顯的批判性,也沒有在影片中為敵對雙方作出道義上的判斷,它僅僅以二戰中一群普通的德國士兵的角度出發,寫實、客觀地描寫這群非常時期的軍人。他們無條件地執行上級的命令,兢兢業業地堅守自己的崗位,甚至災難來臨也毫不退縮,深入研究對「敵人」的作戰方案,拯救即將崩潰的艦艇和日漸失去的勝利果實。然而面對無休止的戰爭,他們漸漸麻木了,朋友或敵人的界限越發模糊,被他們重創後掉下水中生靈的絕望求救都不能觸動他們的神經。而長時間徘徊在生死邊緣的折磨和壓迫,面對敵人、面對同袍、面對無助的困境,他們逐漸喪失了理性的判斷力,他們苦悶、憂郁難以自拔,行為日漸失控並趨向瘋狂和歇斯底里。在殘酷的戰爭中,他們更象是一堆行屍走肉,原來性格鮮明、思想單純的年輕人已經徹底死去,取而代之的一部一部的冷血戰爭機器。他們失去了熱情、失去了思想,沒有現在更沒有未來,在一個冷漠而朝不保夕的環境中惶恐度日,何時會死去,何時才能結束,沒有人可以給他們答案。時間已經無人關心,空間已經不再重要,一切將會如何了斷……
沃爾夫岡·彼得森通過《從海底出擊》,從人性的角度重新審視戰爭為全人類帶來的毀滅性災難。它通過詳實的資料充分地說明,戰爭不單只為被侵略的國家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作為德國、這個戰爭的發動者,它的人民同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同樣是廣大受苦受難民眾中的一員,而直接參與戰爭的士兵,更成為瘋狂野心的陪葬品,他們犧牲的不只是寶貴的生命,還有生存的權利和尊嚴,他們的在天之靈將永不瞑目!

帝國的毀滅
劇情介紹:
影片把鏡頭對准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後的12天,再現了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愛娃·布勞恩自殺於地下掩體等歷史事件。執導該片的是德國著名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過獲獎影片《柏林蒼穹下》的德國傑出演員布魯諾·岡茨。該片在德國取得了3000萬歐元的驕人票房,同時也引發了評論家的眾多非議。觀眾普遍認為,《帝國的毀滅》對希特勒的描寫過於人性化,有美化納粹之嫌,不過也有為數不少的電影專家對這部冷靜客觀、以人文主義表現手法拍攝的電影盛贊有加。
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說:「我的電影非常有爭議。作為電影人,我們向當年的受害者展示的不是一個魔鬼,而是一個人。我很為這部電影自豪。」該片贏得了德國頂級電影榮譽獎之一的巴伐利亞電影觀眾獎。

2. 關於張家輝電影 裡面台詞我買三千萬 德國贏

他明明說的,我買5000萬,阿根廷贏

3. 渣渣輝三千萬德國贏是什麼梗

這是世界盃賭球的梗,惡搞了渣渣輝的電影。
因為德國隊是衛冕冠軍,很多人就買了德國贏,結果卻爆冷輸了,很多賭球的人就開玩笑說天台見。視頻是剪輯了渣渣輝的電影片段,意思就是渣渣輝三千萬買德國贏,然後虧了要跳樓。
其實不僅有視頻,還有GIF的,可以自己製作的那種,順便給你分享一下。就是下圖這個小程序,在WX搜索「GIF在線製作」就能找到,打開小程序,輸入自己設計的台詞,就可以生成
渣渣輝三千萬德國贏的動態圖了,望採納,謝謝。

4. 帶著十塊錢贏了三千萬的電影片名

賭 俠
1990年上映的,本片由香港導演王晶執導,周星馳、劉德華領銜主演,張敏、陳法蓉、吳孟達等聯袂主演的香港喜劇電影

5. 張家輝預測德國勝率結果如何

6月27日本屆世界盃衛冕冠軍德國隊終究還是沒有逃脫世界盃衛冕魔咒,爆冷負於韓國隊,影帝張家輝的一段神剪輯視頻再次風靡網路!

影片主要內容講述的是法醫陳家豪與實習生法醫喬琳在一晚無意間與悍匪展開一連串生死博弈的故事。劇情緊張刺激險象環生!不知道是一方僥幸逃生?還是雙方同歸於盡!據悉這部影片將在今年的8月份上映!不知道影帝張家輝這次會帶給大家怎樣的驚喜,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6. 帝國的毀滅

國電影《帝國的毀滅》將鏡頭對准——希特勒一生中的最後12天

在獲得本屆奧斯卡獎提名的外語片中,沒有一部如《帝國的毀滅》一般在全球引起那麼大的爭議。在這部德國影片中,以往只是作為背景人物的希特勒,首次當了一回主人公。

影片把鏡頭對准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後的12天,再現了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愛娃·布勞恩自殺於地下掩體等歷史事件。執導該片的是德國著名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過獲獎影片《柏林蒼穹下》的德國傑出演員布魯諾·岡茨。該片在德國取得了3000萬歐元的驕人票房,同時也引發了評論家的眾多非議。觀眾普遍認為,《帝國的毀滅》對希特勒的描寫過於人性化,有美化納粹之嫌,不過也有為數不少的電影專家對這部冷靜客觀、以人文主義表現手法拍攝的電影盛贊有加。

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說:「我的電影非常有爭議。作為電影人,我們向當年的受害者展示的不是一個魔鬼,而是一個人。我很為這部電影自豪。」該片贏得了德國頂級電影榮譽獎之一的巴伐利亞電影觀眾獎。
幾天前,由奧利弗西斯貝格導演的德國影片《毀滅》(Der Untergang)開始在法國公映。電影院場場爆滿,巴黎媒體更是持續高燒,每天都有人議論這部富有爭議的影片。趁熱看完之後,筆者相信這是迄今為止反思納粹罪行的最好影片之一。理由是該片將希特勒還原成一個普通人,而不再讓所謂的「魔鬼」充當人類良心的替罪羊。

該片去年9月份在德國甫一公映便引發爭論,因為它打破了一個禁區,「打開了重評納粹的潘多拉盒子」——西斯貝格將希特勒從魔鬼還原成了人,還原成一個「可能引起人們同情的末路英雄」。在媒體熱炒的影響之下,短短一個月內有300萬人被勸進了電影院。當月,《漢堡周刊》為這部影片做了17頁的專題報道;德國歷史學家第45屆大會上甚至同意專為該片舉行一天辯論;德國前總理科爾也斬釘截鐵地說,這部電影拍得很值,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

《毀滅》的創作來自歷史學家約阿希姆費斯特的《希特勒的末日》(2002)和希特勒最後的女秘書特勞德爾瓊格的回憶錄《直到最後時刻》(2002)。瓊格生於1920年的慕尼黑,22歲時被希特勒選作私人秘書。她一直供職到希特勒自殺並記錄了希特勒的遺囑,最後和一支小分隊一起逃出地堡。令許多人不安的是,在這個打字員的記憶里,希特勒是個有教養、受人尊敬,做事斯斯文文的領袖。當她打錯了字或做錯了其它什麼事,希特勒總能寬大為懷。所以,直到希特勒自殺,瓊格對他始終心存敬意。該書還透露,希特勒是一個素食主義者,是一個對狗有著深情厚誼的人。與情人愛娃布勞恩結婚前,他還當眾吻了她。希特勒多少有些多愁善感,他不讓別人在他的辦公室里放花,因為花會凋謝,他不喜歡看到死去的東西。影片從瓊格的書里提取大量素材,賦予了希特勒極其人性化的一面。

7. 一部講述二戰是德國贏了的電影

《鋼鐵蒼穹》
故事講述了1945年納粹德國滅亡之前,在位於南極的太空基地將一支納粹兵團送上月球,在那裡建立起龐大的軍事基地,並准備在未來的2018年反攻地球的故事。
本片已於2011年2月6日在澳大利亞的攝影棚內拍攝完畢,加上之前在芬蘭、德國法蘭克福的拍攝日,總共拍攝37天,現在已進入後期的剪輯、CGI(計算機合成圖像)等工作[2],上映時間仍定為2012年,具體日期仍未確定。
僅僅4個人!他們去的時候換洗衣服都沒帶幾件,想著是個小墓坑,過兩個禮拜搞完了,就回西安呢!

結果,一年都沒探到兵馬俑坑的邊呢!

其實在解放前,當地人打井,就發現過兵馬俑。但是,以前的人迷信嘛,叫這東西叫做「瓦神爺」,發現了,就打碎了。

後來直到70年代,當地又是生產隊挖井,這次又發現了兵馬俑。

於是一群人鬧鬧哄哄,把這東西的碎片就吊了出來。

正巧路過一個縣文化館的人,懂得這東西的價值。於是把碎片拿到縣里,自己先把這兩個兵馬俑拼接起來了。

其實本來就是一堆碎片。有時候也不一定是農民打破的,據考證,大多是當年項羽的軍隊打破的。

然後,又有個巧事。一個新華社記者來到了縣文化館,看到了這兩個大概拼起來的兵馬俑像。於是寫了個內參。於是主管文物口的副總理李先念看到了。批給了國家文物局。

國家文物局接到李副總理的批文,也是一臉懵,我們這些人(專業管文物的)都不知道這事,結果領導批示了。

然後,國家文物局又打電話給陝西,陝西方面才知道,發現了兵馬俑這種東西。

於是,就有了派4個考古人員

8. 希特勒的演講片子

意志的勝利》下載http://bbs.ldxz.com/dispbbs.asp?boardid=3&id=2895
意志的勝利(1934/德/黑白)
http://so.xunlei.com/search?search=%E5%B8%8C%E7%89%B9%E5%8B%92&restype=4&sortby=7&suffix=&lrc=false&page=1&id=1

[檔案]英文名:Triumph of the Will導演:萊尼。里芬斯塔爾配樂:赫伯特。溫特獲獎情況:獲1935年威尼斯電影節和巴黎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禁級:XXXXX [內容]本片是一部記錄1934年在紐倫堡召開的帝國代表大會的紀錄片。由納粹構思,為納粹拍攝,內容也是關於納粹。電影記錄了大會的盛況和會議期間的一些重要事件。影片開始時,濃雲密布的天空襯托出德國的動亂景象,顯示一個正等待創世主開天闢地的混沌世界。然後天空逐漸開朗,第三帝國的形象逐漸清楚起來。一架飛機穿雲破霧時隱時現。陸地上的群眾在仰望和等待。飛機終於著陸,艙門打開,希特勒從天而降,頓時,歡呼聲響徹雲霄。紐倫堡,這座具有中世紀情調的都市,擠滿了歡迎的人群,國旗隨風飄揚,汽車在人群中慢慢地向前駛進,最後是閱兵場的情景,大批裝甲戰車整齊地隆隆駛過。接著,銀幕上出現字幕:「1934年9月5日,世界大戰爆發後20年,德國的苦難開始後16年;新生的德國起步之後19個月,阿道夫。希特勒再來紐倫堡,檢閱忠實的追隨者的隊伍。」上世紀30年代,當納粹黨徒聚集在紐倫堡開會期間,希特勒想拍攝一部電影,以反映自己如何成功地爬上德國權力最大的領導者的位置。他選中了萊尼。里芬斯塔爾。《意志的勝利》實際上向歷史學家顯示了納粹政府如何通過宣傳而發展壯大,希特勒是如何運用他無與倫比又令人恐懼的語言能力煽動群眾,並向他們灌輸納粹思想的。

[焦點]一位有爭議的女導演拍了一部毀譽參半的作品,成為電影史一則奇特的個案。

[背景]萊尼。里芬施塔爾是德國電影界一位著名的元老級人物,她之所以聞名世界,不僅由於她在電影藝術領域取得的成就,更因為她是一位爭議頗多、毀譽參半的人物,因為她和德國納粹合作的經歷及其兩部著名的影片《意志的勝利》(1934)和《奧林匹亞》(1938)。

萊尼。里芬斯塔爾1902年8月22日出生在柏林一個富裕的小資產階級家庭里。從影之前,萊尼在柏林學習繪畫,之後又接受芭蕾舞訓練。在一次受傷後,她決定改行當演員,投到電影導演阿諾德。范克的門下。阿諾德。范克曾是一位滑雪教練,以拍攝登山片而著稱。萊尼。里芬施塔爾先後主演了幾部范克的登山片,如《聖山》(1926)、《大飛越》(1927)、《帕呂峰的白色地獄》(1929)、《冰山緊急求救》(19323)等。萊尼從范克那裡初步學到了電影這門藝術。1932年,萊尼和匈牙利著名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茲合作,共同編劇、導演了她的第一部故事片《藍光》。這部影片使她在德國影壇聲譽雀起。

真正改變萊尼。里芬斯塔爾命運的是在1933年。如果不是這一年她被帝國宣傳部授予了拍攝紀錄片的任務,那麼不管她從事舞蹈,還是表演,或者導演登山片,她的身份還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可一旦她接受了這個任務,她的影片就免不了被淪為納粹的政治宣傳品,她的創作就自覺不自覺地偏離藝術的方向。1933年,萊尼。里芬施塔爾接受帝國宣傳部的命令,拍攝了一部關於納粹黨代會的影片《忠誠的勝利》。1934年,她又受命拍攝在紐倫堡舉行的帝國代表大會,希特勒欲藉此機會大加宣傳德國的復興,他給里芬斯塔爾提供了空前的拍攝條件:無限制的經費,一百多人的攝制組,無數的聚光燈,16名一流攝影師、30台攝影機所組成的規模龐大的攝影隊同時開工,22輛配備司機的汽車和身著制服的機動警官,全部隨時聽命於里芬斯塔爾調遣,紐倫堡甚至為拍攝還專門修建了特殊的橋梁、塔和斜坡路,使里芬斯塔爾的攝影機能夠上天入地,無所不能。一位納粹官員甚至還把他的豪華別墅提供給攝制組下榻。希特勒投下如此血本,為的就是把納粹黨變成銀幕上最完美和最有力量的形象。

希特勒的願望達到了。里芬斯塔爾指揮著她的攝影大軍,在梯子上、斜坡和高塔上進行拍攝,多視角的拍攝成功地渲染了現場氣氛。影片後期製作花費了幾個月,赫伯特。溫特為影片配樂,音樂風格近似於瓦格納,瓦格納是希特勒最喜愛的音樂家。《意志的勝利》於1935年首映。影片完全符合當局的意圖,藝術精湛,很有美學追求,被納粹頭目們稱贊為「傑作」。這部影片的成功,使里芬施塔爾成為「國家社會主義自我標榜最有想像力的宣傳員」。

1936年,萊尼。里芬斯塔爾拍攝了她最優秀的影片《奧林匹亞》,這部記錄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紀錄片共分兩集:上集是《群眾的節日》,從奧運會的發祥地古希臘開始敘述,頌揚了希臘的建築藝術和人體美,接著是奧運火炬向柏林傳遞和希特勒檢閱群眾的場面,之後便是田徑賽事;下集是《美的節日》,反映的是奧運村的生活和其他賽事。

在納粹統治時期,許多有良知的藝術家都不願與獨裁者合作,他們不是流亡國外,就是被投入了集中營,甘願為納粹服務的只是少數人,萊尼。里芬斯塔爾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個。里芬斯塔爾對希特勒的崇拜發自內心,把希特勒看作是人民的救星。在她看來,是希特勒使德國人擺脫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長期蕭條和民族自卑感,這一信念,直到戰爭給全世界造成毀滅性災難,她才醒悟過來,認識到自己也成了被欺騙的歷史的犧牲者。1939年9月,里芬斯塔爾被邀請去波蘭拍攝閃電戰的勝利,5天時間里,她悲傷地震驚於戰爭的無情和德國士兵對待波蘭俘虜的殘酷。她開始不再為政治宣傳效力,但她作為納粹藝術的招牌卻再也改變不了。

第三帝國倒台後,里芬施塔爾是第一批被送進監獄的電影人,她被定名為納粹的同情人並幾次遭到逮捕。1949年,她終於結束了牢獄之災,她的導演生涯也隨著帝國的覆滅而永遠結束了。由於身份特殊,里芬施塔爾很難得到拍片資金,但她仍是一位不屈不撓的堅強女性,她敢於否定自己的過去,也勇於創造自己的未來,拍不了電影,她便改做攝影師,上世紀60年代末,她已年屆60,但她仍不辭辛苦地遠涉非洲,深入到東非的叢林中考察旅行。在蘇丹南部的努巴部落單獨與努巴人在一起生活了好幾個月,拍攝了當地的民風民俗,回國後出了兩本攝影集,曾轟動一時。

1992年是萊尼。里芬施塔爾誕辰90周年,為了向這位德國電影界元老表示敬意,拉伊。米勒為里芬施塔爾製作了一部長達3小時的紀錄片。2003年9月8日,萊尼。里芬施塔爾謝世,享年101歲。據報道:「她走得很平靜,沒有感受到任何痛苦,就像躺在她的床上睡著了一樣。」[欣賞]對於美國的電影史學家來說,《意志的勝利》是一部「最具權威性的宣傳電影」。影片《意志的勝利》沒有解說詞,里芬斯塔爾把任何文字都視為影片的敵人。在需要靠語言表達時,就使用希特勒或其他納粹領導人的演說同期聲錄音。影片的魅力來自導演對畫面和音響的處理:行進著的人們、歡呼著的人們、旗子和納粹黨徽、鷹徽、古老的德國街道和塔、民間歌舞、雲彩、演講、軍服,以及頻繁出現的「元首」希特勒。在《意志的勝利》的拍攝中,個性強悍的里芬斯塔爾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電影製作作風,凡是與她的美學要求有所沖突的事物,不管作為影片的內容來說有多重要,都會被她毫不留情地排除。電影中的所有畫面都要確保在最美的光線下、最美的角度下,以正確的曝光與拍攝角度來拍攝。而為了獲得這種畫面,她不惜動用幾十台攝影機從各種角度一起拍攝,然後從以這種方式拍攝到的大量膠片中選擇她所需要的畫面,然後從17萬英尺的膠片中剪輯出這部電影。作為一位才能非凡、加之訓練有素的舞蹈演員,她對電影節奏與動感表現恰到好處的把握,使得這部電影成為一部在視覺表現上酣暢淋漓的作品。旋律、節奏、動感之間的銜接、轉化可謂達到天衣無縫的地步,而由不斷變化的畫面所生成的節奏感、高翔與陶醉的感覺成了她的電影的基調。里芬斯塔爾也擅長運用靜止的畫面,使其作為停頓休止符收到一種戛然而止的效果。納粹主義思想在她的壯觀畫面的演繹下,變成了一種令人陶醉的視覺幻想曲。這部電影與其說是她受了納粹思想的影響的產物,倒不如說是受大會現場的那種法西斯狂熱與陶醉的影響的產物。她用攝影機這個工具,在大會現場體會法西斯主義的狂喜並將其升華為一種法西斯主義的視覺美學。萊尼。里芬施塔爾通過富於節奏感的剪輯,使這部極具蒙太奇效果的反映納粹黨的紀錄片產生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她把純粹的政治宣傳品提高到了罕見的藝術高度。由於里芬斯塔爾作品的技術上及美學上傑出的成就,使她成為「納粹自我表現的最富想像力的宣傳者」。

《意志的勝利》迷惑了許多人,使他們決心聚集在希特勒的旗幟之下。因此,這部影片在宣傳上獲得的巨大成功是「不可饒恕的」。但是,迄今為止,沒有哪一部影片能夠如此廣泛地為對手所用,對希特勒持反對態度的國家也都把《意志的勝利》中的大部分內容借用到本國的反戰宣傳影片之中;也沒有哪一部影片把希特勒惡魔般的本質和把人類自製力喪失殆盡的情況表現得如此淋漓盡致。對這種奇特現象的惟一解釋是:里芬斯塔爾的攝影機不撒謊,它所揭示的真相永遠使人不寒而慄。法國電影史學家喬治。薩杜爾說:「它在無意中成了一個很有意義的資料,暴露了它所歌頌的政權的兩面性,即表面上的彬彬有禮和骨子裡的野蠻。」作為一名藝術家,里芬斯塔爾是十分出色的,她的藝術技巧及素養令人嘆服。即使作為一名宣傳家,她也因為有處理壯觀場面的非凡能力和政治上的率直受到稱贊。作為電影導演,里芬斯塔爾發展了攝影技術和濾光鏡技術,發展了包括大自然、建築藝術和人體在內的蒙太奇因素。她的紀錄片傑作已成為具有時代價值的文獻。作為女導演,她的藝術造詣絲毫不比男導演低,她對於登山電影和體育片的付出和犧牲是有目共睹的。里芬斯塔爾是從上世紀30年代男人占統治地位的藝術領域起步的,無論在財政來源、組織手段上,還是在社會地位上,她都不佔優勢,但是她敢於在艱難的競爭中解放自己,她熱愛運動,無論是登山,還是潛水;她欣賞並贊美健美的體魄。里芬施塔爾的藝術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非常強調身體的活力,無論舞蹈、體育,還是後來在非洲叢林中、在水下攝影中都突出了這一點。這也許是她對體育電影情有獨鍾的原因吧。

9. 誰能告訴我這部德國影片的名字

我不確定是這個,但名字很像
譯名】:窮街陋巷/殘酷大街
【年代】:1973
【類別】:罪案/劇情

【導演】:馬丁·斯科西斯(Martin Scorsese)
【編劇】:馬丁·斯科西斯(Martin Scorsese)
【主演】: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 .... John 'Johnny Boy' Civello
哈維·凱托(Harvey Keitel) .... Charlie Cappa
大衛·普羅瓦爾(David Proval) .... Tony DeVienazo
艾米·羅賓遜(Amy Robinson) .... Teresa Ronchelli
理查德·羅馬努斯(Richard Romanus) .... Michael Longo

10. 誰知道這部電影叫什麼名啊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
帝國的毀滅
原片名
Untergang, Der
更多中文片名
帝國陷落
更多外文片名
The Downfall: Hitler and the End of the Third Reich .....(USA)
Untergang - Hitler und das Ende des 3. Reichs, Der .....(Germany) (working title)
Cata - Gli ultimi giorni di Hitler, La .....(Italy)
Declino, Il .....(Italy)
The Downfall .....(literal English title)
影片類型
劇情 / 戰爭 / 歷史
片長
156分鍾
國家/地區
德國 義大利 奧地利
對白語言
德語 俄語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評級
Rated R for strong violence, disturbing images and some nudity.
級別
Australia:M Iceland:16 Norway:15 UK:15 USA:R Australia:MA Hong Kong:IIB Singapore:NC-16 Spain:18 Germany:12 Brazil:16 Netherlands:16 Argentina:16 Portugal:M/16 Finland:K-15 Switzerland:14 Malaysia:18SG New Zealand:R13 Philippines:R-13 Ireland:15A Taiwan:R-12
製作成本
13,500,000 (estimated)
版權所有
&; 2004 Constantin Film Proktion GmbH
拍攝日期
2003年8月12日 - 2003年11月15日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演
奧利弗·西斯貝格 Oliver Hirschbiegel
編劇
Joachim Fest .....(book)
Traudl Junge .....(book Bis zur letzten Stunde) and
Melissa Müller .....(book Bis zur letzten Stunde)
Bernd Eichinger .....(screenplay)
演員
布魯諾·甘茨 Bruno Ganz .....Adolf Hitler
茱莉安·柯勒 Juliane Köhler .....Eva Braun
馬賽斯·哈貝奇 Matthias Habich .....Prof. Dr. Werner Haase
托馬斯·克萊舒曼 Thomas Kretschmann .....SS-Gruppenführer Hermann Fegelein
烏爾里希·諾登 Ulrich Noethen .....Reichsführer SS Heinrich Himmler
波奇特·密尼梅雅 Birgit Minichmayr .....Gerda Christian
傑拉德·亞歷山大·海德 Gerald Alexander Held .....Walter Hewel (as Alexander Held)
麗扎· 波亞爾斯卡婭 Liza Boyarskaya .....Schwester Erna (as Lisa Boyarskaya)
朱麗婭·耶特斯 Julia Jentsch .....Hanna Potrowski
亞歷山德拉·瑪麗亞·拉那 Alexandra Maria Lara .....Traudl Junge
科琳娜·哈弗奇 Corinna Harfouch .....Magda Goebbels
Ulrich Matthes .....Joseph Goebbels
海諾·弗茲 Heino Ferch .....Albert Speer
克里斯汀·伯克 Christian Berkel .....Prof. Dr. Ernst-Günter Schenck
Michael Mendl .....General der Artillerie Helmuth Weidling
安德列·漢尼克 André Hennicke .....SS-Brigadeführer Wilhelm Mohnke
製作人
Wolf-Dietrich Brücker .....co-procer: WDR
Bernd Eichinger .....procer
Doris J. Heinze .....co-procer: NDR
.....co-procer: Degeto Film
Christine Rothe .....executive procer
[編輯本段]製作發行
攝影機
Arriflex Cameras
攝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膠片長度
4240 m
製作公司
Constantin Film Proktion GmbH [德國]
France 3 Cinéma [法國] ..... (co-proction) (as NDR)
發行公司
EOS Entertainment [德國] ..... (2004) (worldwide sales) (all media)
康斯坦丁影業公司 Constantin Film [德國] ..... (2004) (Germany) (theatrical)
Highlight Film [德國] ..... (2005) (Germany) (video)
01 Distribuzione [義大利] ..... (2005) (Italy) (all media)
A-Film Distribution [荷蘭] ..... (2004) (Netherlands) (theatrical)
Alfa Films [阿根廷] ..... (2005) (Argentina) (theatrical)
Bontonfilm [捷克] ..... (2005) (Czech Republic) (theatrical)
Central Partnership [俄羅斯] ..... (200?) (Russia) (theatrical)
E Stars Films [美國] ..... (2005) (China) (all media)
Momentum Pictures [英國] ..... (2005) (UK) (theatrical)
特技製作公司
CA Scanline Proction GmbH [德國] ..... (visual effects)
Die Nefzers [德國] ..... (special effects)
其它公司
All Deco International [羅馬尼亞] ..... sculptures
ARRI Rental [德國] ..... camera equipment provided by
Axxis Music [德國] ..... music coordination
Bavaria Bild & Tonbearbeitung GmbH [德國] ..... sound mixed at
Bayrisches Landwirtschaftsministerium [德國] ..... thanks
Bikini Studio, Berlin [德國] ..... dialog recorded at
上映日期
德國
Germany
2004年9月16日
荷蘭
Netherlands
2004年11月4日
波蘭
Poland
2004年11月5日
法國
France
2005年1月5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5年1月20日
瑞典
Sweden
2005年1月30日 ..... (Gothenburg Film Festival)
挪威
Norway
2005年2月4日
西班牙
Spain
2005年2月18日
瑞典
Sweden
2005年2月25日
美國
USA
2005年2月25日 ..... (Los Angeles, California)
中國香港
Hong Kong
2005年3月17日
希臘
Greece
2005年3月18日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5年3月31日
英國
UK
2005年4月1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5年4月21日
葡萄牙
Portugal
2005年4月21日
義大利
Italy
2005年4月29日
巴西
Brazil
2005年5月6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5年6月2日
哥倫比亞
Colombia
2005年8月5日
墨西哥
Mexico
2005年9月2日 ..... (limited)
義大利
Italy
2006年1月18日 ..... (TV premiere) (extended version)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作為第一部「正面」描繪希特勒的紀實性歷史反思影片,以及德國影史上第一部由演員扮演希特勒的影片(其扮演者正是《柏林蒼穹下》的悲憫天使布魯諾·岡茨),《帝國陷落》引發的巨大爭議要遠遠超過《華氏911》掀起的政治攻殲浪潮——希特勒是魔?是神?還是人?
影片從希特勒身邊最後一任速記員的視角出發,以平實、客觀的立場展現了這位戰爭狂人在掩體中度過的生命最後12天。
再現了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愛娃·布勞恩自殺於地下掩體等歷史事件。
德國電影《帝國的毀滅》將鏡頭對准——希特勒一生中的最後12天
在獲得本屆奧斯卡獎提名的外語片中,沒有一部如《帝國的毀滅》一般在全球引起那麼大的爭議。在這部德國影片中,以往只是作為背景人物的希特勒,首次當了一回主人公。
影片把鏡頭對准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後的12天,再現了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愛娃·布勞恩自殺於地下掩體等歷史事件。執導該片的是德國著名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過獲獎影片《柏林蒼穹下》的德國傑出演員布魯諾·岡茨。該片在德國取得了3000萬歐元的驕人票房,同時也引發了評論家的眾多非議。觀眾普遍認為,《帝國的毀滅》對希特勒的描寫過於人性化,有美化納粹之嫌,不過也有為數不少的電影專家對這部冷靜客觀、以人文主義表現手法拍攝的電影盛贊有加。
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說:「我的電影非常有爭議。作為電影人,我們向當年的受害者展示的不是一個魔鬼,而是一個人。我很為這部電影自豪。」該片贏得了德國頂級電影榮譽獎之一的巴伐利亞電影觀眾獎。
幾天前,由奧利弗西斯貝格導演的德國影片《毀滅》(Der Untergang)開始在法國公映。電影院場場爆滿,巴黎媒體更是持續高燒,每天都有人議論這部富有爭議的影片。趁熱看完之後,筆者相信這是迄今為止反思納粹罪行的最好影片之一。理由是該片將希特勒還原成一個普通人,而不再讓所謂的「魔鬼」充當人類良心的替罪羊。
該片去年9月份在德國甫一公映便引發爭論,因為它打破了一個禁區,「打開了重評納粹的潘多拉盒子」——西斯貝格將希特勒從魔鬼還原成了人,還原成一個「可能引起人們同情的末路英雄」。在媒體熱炒的影響之下,短短一個月內有300萬人被勸進了電影院。當月,《漢堡周刊》為這部影片做了17頁的專題報道;德國歷史學家第45屆大會上甚至同意專為該片舉行一天辯論;德國前總理科爾也斬釘截鐵地說,這部電影拍得很值,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
《毀滅》的創作來自歷史學家約阿希姆費斯特的《希特勒的末日》(2002)和希特勒最後的女秘書特勞德爾瓊格的回憶錄《直到最後時刻》(2002)。瓊格生於1920年的慕尼黑,22歲時被希特勒選作私人秘書。她一直供職到希特勒自殺並記錄了希特勒的遺囑,最後和一支小分隊一起逃出地堡。令許多人不安的是,在這個打字員的記憶里,希特勒是個有教養、受人尊敬,做事斯斯文文的領袖。當她打錯了字或做錯了其它什麼事,希特勒總能寬大為懷。所以,直到希特勒自殺,瓊格對他始終心存敬意。該書還透露,希特勒是一個素食主義者,是一個對狗有著深情厚誼的人。與情人愛娃布勞恩結婚前,他還當眾吻了她。希特勒多少有些多愁善感,他不讓別人在他的辦公室里放花,因為花會凋謝,他不喜歡看到死去的東西。影片從瓊格的書里提取大量素材,賦予了希特勒極其人性化的一面。
[編輯本段]相關評論
April 1945, a nation awaits its...
幽閉,緊張,迷人,《帝國的毀滅》把我們帶進了希特勒的末日地堡。
——BBC電影評論
布魯諾·甘茨是看《帝國的毀滅》的最好理由。
——視覺周刊
《帝國的毀滅》敏銳地捕捉到了第三帝國道德的崩潰。
——DVD評論
《帝國的毀滅》很有可能成為有關二戰的電影中的經典。
——歐洲電影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關於電影】
《帝國的毀滅》以一種令人信服的方式展示了對真相的揭露,它不是一種簡單化的反諷,而是最大限度保留了世界的復雜本性。這種簡單化反諷混雜著盲目的道德優越感,使希特勒越來越遠離歷史的本來面目,變成了一個任由後代塗脂抹粉的邪惡符號——任何對希特勒做出的有悖於這種道德感的闡釋都會引起巨大的爭議與莫名其妙的焦慮。對於奧利弗·西斯貝格來說,這一切似乎顯得非常荒謬。
西斯貝格並沒有把希特勒簡單看作一個撒旦派到人間的使者,他以一種更為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更為誠懇的方式回首德國歷史上這個最為黑暗的篇章,對歷史提出了強有力的質問:為什麼慈愛的父親會變成邪惡的殺人怪獸,人民變得野蠻成性?為什麼整個國家都在用一種如此荒謬的眼光看待世界?西斯貝格沒有迴避這些問題帶來的痛苦,洞察歷史事實和抵抗歷史虛無的勇氣讓他邁出了有力的一步,以一種紀錄片的方式,近乎客觀地拍攝了這部電影。
正如他在一次訪談所說的一樣——作為電影人,我們向當年的受害者展示的不是一個魔鬼,而是一個人,我為這部電影自豪。
【關於導演】
1957年奧利弗·西斯貝格生於德國漢堡。從沃德福畢業後,西斯貝格又進入漢堡大學,師從西格瑪·波爾科學習繪畫和藝術設計,並對電影產生了興趣。1986年他拍攝了第一部電視電影《Das Go! Projekt》,劇本是他自己親自寫就的。此後,他成為一個成功的電視導演,拍攝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2001年上映的《致命實驗》獲得了廣泛認可,使西斯貝格確立了自己在電影界的地位。2004年拍攝的《帝國的毀滅》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引起了全球性的轟動。目前西斯貝格正在拍攝一部好萊塢電影《致命拜訪》,該片將於2007年8月上映。
BBC對西斯貝格的訪談
BBC:從小到大你聽到過多少關於希特勒和第三帝國的事情?
西斯貝格:很多,但是這些討論並沒有觸及到問題的核心,只是列舉事實,告訴大家我們犯了錯,並且再也不要讓這樣的事情發生了。千百年來,德國一直是一個文明國家,我們貢獻出那麼多美妙的音樂,偉大的詩歌,思想家,哲學家,還有發明家。可是,突然之間,二戰就爆發了。我認為對任何一個有勇氣探究這種現象本質的國家來說,這都是一種責任。
BBC:你想知道些什麼?
西斯貝格:一些很簡單的問題:為什麼人會做出這樣的事情?沒有人注意到整個知識分子階層已經被邊緣化了嗎?他們被發送到軍營,被騷擾,被挫敗,或者不得不逃離這個國家。一些德國人走出家門說:「我一直想要架鋼琴,羅斯伯姆斯(一個猶太姓氏)家有一部,咱們去搬過來吧。」在這種行為背後隱藏著什麼樣自我意識?人們在怎麼想?所有這些問題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答。
BBC:你在這些問題上有所保留嗎,尤其是作為一個德國人?
西斯貝格:我過去認為我是絕不會去拍一部關於歷史的電影,因為大部分我見到的人都是些無知的滑稽演員或者是些騙子,尤其是要談論第三帝國,我想,沒門兒!但是後來我讀到了伯爾尼寫的劇本,開始慢慢意識到有必要做這件事情。我知道,拍這部電影的主要障礙是至少要花兩年的時間來處理這段可怕的歷史。在納粹統治時期,沒有絲毫的智慧,獨創和娛樂可言,完全是恐怖,各個層面都是。三四個月後,我的妻子勸我不要再做下去了,但是我已經下定決心,一定要拍這部電影。
BBC:這部電影中人性化的希特勒在德國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你理解這些反應嗎?
西斯貝格:我不知道他們在談論什麼。我們都知道希特勒不是一條鱷魚,也不是一隻大象,他是一個人,一個真正變態畸形的人。所有這些人都是人,他們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
BBC:希特勒經常被看作一個演員,這是你和布魯諾·甘茨理解他的方式嗎?
是的,我們同意。希特勒是一個聰明的演員,他會用盡所有技倆來煽動群眾。他有很強的自我暗示能力,他會自己勸說自己接受某些奇怪的觀點,並且讓其他人也相信。還有,這個人內心有極端的破壞欲,所有他下達的命令基本都指向毀滅、謀殺、暴力等等等等,非常嚇人。
[編輯本段]精彩花絮
·布魯諾·甘茨為了准備扮演希特勒曾在一家瑞士醫院研究帕金森氏病人。
·現存唯一的希特勒談話錄音為布魯諾·甘茨准備角色幫了大忙。這份錄音記錄的是希特勒與菲爾德·馬歇爾·古斯塔夫·曼納海姆的一次私人談話。1942年6月4日希特勒意外出現,祝賀曼納海姆的75歲生日。這個聰明的芬蘭人秘密錄制了列車車廂中的談話——希特勒不允許私下錄音和拍照。在這段大約11分鍾的錄音中,希特勒非常放鬆,語氣平和,向曼納海姆描述了他關於戰爭的觀點。1992年,這段錄音的兩個副本之一被發現,科學家和歷史學家都對它做了研究。
·布魯諾·甘茨2005年1月出席棕櫚泉電影節時談到,起先他並不想接受阿道夫·希特勒這一角色,但在看了《希特勒的末日》(阿爾賓·斯柯達扮演希特勒)後,他意識到這個角色可以更有深度,於是接受了扮演希特勒的邀請。
·德國國家民主黨是一個著名右翼政黨,是一些光頭黨和新納粹的政治避難所,曾險些被聯邦法院判定非法。卡爾·里克特是該黨黨員,他設法扮演威廉·凱特爾將軍的一個助手,混進了電影。在被要求試穿軍裝,舉起右手大喊「嗨,希特勒!」時他顯得非常得意。電影製作人並不知道他是何許人也,也不知道他對所要求的任務實際上非常熟悉。
·電影中希特勒一直盯著的畫像人物是腓特烈大帝。
·《帝國的毀滅》創作來自於歷史學家約阿希姆·費斯特的著作《希特勒的末日》(2002)和特勞德·瓊格的回憶錄《直到最後時刻》(2002)。瓊格生於1920年的慕尼黑, 22歲時被希特勒選作私人秘書,直至1945年希特勒敗亡為止。
·電影開始對特勞德·瓊格的一段訪問來自於2001年4月拍攝的紀錄片《盲點》。因為嚴重的健康問題,瓊格不能出席《盲點》的首映式。影片首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攝影師趕往醫院通知瓊格,她說:「我畢生的事業已經完成,現在我終於可以松一口氣了。」幾個小時後,與癌症長久搏鬥的瓊格閉上了眼睛,享年82歲。
·在電影中,觀眾可以看到瑪格達·戈培爾正在給她的前夫生的兒子哈羅德·匡特寫信——他的照片就擺在她的面前。匡特是二戰中瑪格達·戈培爾唯一活下來的兒子。1944年,空軍中尉匡特在義大利被盟軍擊傷俘獲。
·在電影中提到的37個真實人物中,羅查斯·米什是電影上映時唯一還活著的地堡生還者。
·影片大部分外景是在俄羅斯聖彼得堡拍攝的,選擇彼得堡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該城中有很多德國風格的建築。二是城市裡的很多街道沒有或很少有現代廣告和其他商業元素。
·根據阿爾伯特·斯皮爾和特勞德·瓊格的說明,片中很多希特勒的政策都是准確的,符合歷史事實。
·當瑪格達·戈培爾和斯滕費格醫生出現時,戈培爾的孩子們正在讀一本德語版的《薩姆豬》,這本書的作者是非常著名的英語兒童作家艾莉森·阿特里。
·希特勒從自己襯衫上取下,送給瑪格達·戈培爾的紐扣是納粹黨金徽章,這種徽章只發給1925年入黨的高層黨員。希特勒1933年為自己頒發了1號徽章,盡管他不是最早加入該黨的黨員。蘇聯人在地堡中發現了這枚徽章,並把它保存在了盧比揚卡克格勃總部的頂層。1996年俄羅斯聯邦安全局發現了這枚徽章並於2005年展出了它。2005年11月18日,在觸發警報器的情況下,這枚徽章被強行偷走,直到2006年8月,還沒有被找回。
·科林娜·哈弗奇說在拍攝瑪格達·戈培爾毒殺自己孩子那一幕時,她幾乎崩潰。當戈培爾的孩子們一起唱歌時,布魯諾·甘茨正抱著其中一個孩子在他的大腿上玩,他也有類似崩潰的感覺,因為他知道,這幾個孩子馬上就要被他們的父母毒死了。
·執導該片的是德國著名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過獲獎影片《柏林蒼穹下》的德國傑出演員布魯諾·岡茨。該片在德國取得了3000萬歐元的驕人票房,同時也引發了評論家的眾多非議。觀眾普遍認為,《帝國的毀滅》對希特勒的描寫過於人性化,有美化納粹之嫌,不過也有為數不少的電影專家對這部冷靜客觀、以人文主義表現手法拍攝的電影盛贊有加。
·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說:「我的電影非常有爭議。作為電影人,我們向當年的受害者展示的不是一個魔鬼,而是一個人。我很為這部電影自豪。」
·該片贏得了德國頂級電影榮譽獎之一的巴伐利亞電影觀眾獎。
高清預告片
http://v.ku6.com/show/3IBB7_xRhU7C9zy0.html
[編輯本段]精彩對白
Adolf Hitler: In a war as such there are no civilians.
阿道夫·希特勒:戰爭中沒有平民。
Adolf Hitler: The war is lost... But if you think that I'll leave Berlin for that, you are sadly mistaken. I'd prefer to put a bullet in my head.
阿道夫·希特勒:戰爭失敗了……但是,要是你覺得我會因為戰敗就從柏林逃之夭夭的話,你就徹頭徹尾的錯了。我寧願一槍射穿自己的腦袋。
Magda Goebbels: Sleep tight, children.
瑪格達·戈培爾:快睡吧,孩子們。
Albert Speer: You must be on stage when the curtain falls
阿爾伯特·斯皮爾:落幕的時候你必須呆在舞台上。
Adolf Hitler: I always make mistakes when I'm dictating.
阿道夫·希特勒:口述的時候我經常犯錯。
Joseph Goebbels: I feel no sympathy. I repeat, I feel no sympathy! The German people chose their fate. That may surprise some people. Don't fool yourself. We didn't force the German people. They gave us a mandate, and now their little throats are being cut!
約瑟夫·戈培爾:我一點兒都不憐憫他們!我再說一遍,我一點兒都不憐憫他們!德國人選擇了他們的命運。這可能會讓一些人吃驚。但不要騙你自己,我們沒有強迫德國人,是他們給了我們統治的權力,現在,他們的小喉嚨要被割斷了。
[編輯本段]穿幫鏡頭
·影片中為戈培爾孩子調制安眠葯時使用的厄倫美厄燒杯,是二戰後的產品,燒杯上的標識顯示的很清楚。
·當埃娃·布勞恩和阿道夫·希特勒的「屍體」被放到地堡外邊一個洞穴中准備焚燒時,兩具「屍體」為了躺平,都動了動腿。
·瑪格達·戈培爾毒死她的孩子走出房間後,立即蜷縮,靠在了門框上。在下一個鏡頭中,她卻遠離了門框,事實上,她沒有時間移動。
·逃離地堡的時候。馬勒被射殺。當鏡頭切至他躺在地上的身體時,觀眾可以看到他的右臉頰有一處槍傷,但是在上一個鏡頭,槍響之後馬勒倒地,他的臉上並沒有傷痕。
·希特勒4月22日會議上宣布的斯泰納攻擊並沒有發生。
·電傳打字機打出的戈林來電時,他的名字和頭銜出現在紙張左下角,當操作員撕下這張紙時,名字和頭銜出現在了紙的右下角。
·特勞德·瓊格逃離地堡後,並不是簡簡單單穿過蘇軍隊伍,然後騎上自行車逃到安全地點。真實情況是,她被強奸了數次,並被作為特殊高級納粹官員關押。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953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926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933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658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652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290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568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993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1044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