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電影西藏第一書記叫什麼
⑴ 一個關於西藏黨委書記的電影
援藏幹部,阿里的地委書記孔繁森。電影也叫孔繁森
⑵ 寫一篇 電影巜第一書記 >的觀後感
已發送___請採納________
xx年7月x日,在密雲縣石城鎮黨委的組織下,我作為一名村官有幸觀看了以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原第一書記沈浩為原型的電影《第一書記》。之前對沈浩同志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報紙上、視頻上和宣傳上,在xxx年我鎮作為第三批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試點鎮,沈浩同志作為一位先進的黨員模範典型,在廣大黨員之間一次次被學習、被歌頌、被宣傳。可是僅僅靠那些去認識沈浩同志,還遠遠不夠,今天能夠以電影的方式讓沈浩同志的事跡在我們的眼前重新演繹,那才是最真實、最有感觸,最觸及心靈的。
就在x年x月,當我們還在過著平淡的生活、忙著一如既往的工作時,沈浩同志作為優秀年輕黨員幹部,從安徽省財政廳被選派到小崗村擔任黨委第一書記。沈浩胸懷大志,有著共產黨員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主動積極要求組織選派去最窮最惡劣的小崗村。當時的小崗村遠近「聞名」,是安徽省鳳陽縣出了名的落後村。剛到小崗村的他,就受到好多群眾的懷疑、取笑、刁難甚至攻擊。可是他沒有畏懼,下定決心,他不是來鍍金的,他也不是來走過場,在他眼裡小崗村是一個大舞台,在這里他可以大有作為,不僅可以證明自己的能力,還可以給小崗村帶來徹底地改變。就這樣一顆優秀的共產主義種子播進了最貧瘠的農村土地里。看到此,我想起自己,來石城鎮捧河岩村兩年多了,當初的自己也是響應黨的號召,滿懷信心,想在農村這一片廣闊的土地上干出一番事業。可是來到農村,我發現農村基層工作相當不容易,特別對於我們這些剛從學校走進社會的學子來說,我們農村工作經驗缺乏,對農村的了解也不夠深,對農村的工作方法不熟悉,加上農村傳統的思想觀念很難改變,農民的與時俱進意識不強等等都制約著我們大學生村官的想法和行動。如今,沈浩同志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讓我們知道再困難農村也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有共產主義戰士在緊要的崗位上不斷地努力奮斗、開拓進取和無私奉獻。這樣的精神榜樣不僅對我們村官來說是一種鼓勵,更是對所有農村書記、主任及鄉鎮幹部的一種激勵。對於沈浩勇於改變小崗村面貌和為百姓謀福利的精神,令我非常欽佩。
沈浩在小崗村的兩屆任期內,時刻想著全心全意地為小崗村搞建設,為村民付出,不求任何回報。萬事開頭難,首先沈浩走遍了全村108戶,了解村民的想法和意願,掌握村內的情況。他知道要得到小崗人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須融入小崗,了解民意,踏踏實實干幾件讓群眾滿意的實事,讓村民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相信自己。其次要致富先修路,通過多方面爭取,得到50萬資金,親自帶領村民修路,不僅團結了大包干帶頭人,還給村民帶來了一部分收入。無論是村裡修房頂、修路,還是下雨看望低保戶,他都身體力行。為了保護大包干紀念館遺產,沈浩興建了一座新的紀念館,為小崗村開啟了新的旅遊事業。為了順利架橋,沈浩大膽地「先斬後奏」,三番五次跑到北京鐵道部懇求火車停運45分鍾。為了讓美國GLG集團的廠房落戶小崗村,沈浩想盡辦法讓村民集體大規模遷墳。看到千辛萬苦架好的橋,看到貧困村民家中的生活,他會默默地掉眼淚。可從他的目光中,我看得出充滿了勝利的喜悅。一件件的實事,雖然只有寥寥幾字,可是做起來卻是困難重重,尤其是農村的工作。今年我捧河岩村也在進行整建制舊村改造,現實中遇到好多困難和阻礙,百姓的不理解和每家每戶對舊村翻建意見不統一,歷時長達3月,工程還沒有開始動工。這是我在村官崗位上的親身體會,農村工作復雜,百姓思想工作難做,不是常人能理解的。而沈浩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小崗村人做出了那麼多的貢獻,小崗村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在見證著,見證著一位農民之子、小崗之子的深情。
影片最後老人拄著拐棍,佝僂的身軀,站在路中間擋住沈浩的車,要請他吃飯的那一幕,令他深深震撼,而村民們請沈浩吃飯的那場戲將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把沈浩對小崗村的愛、小崗人的情推向高潮。
2009年11月6日,沈浩因積勞成疾犧牲在工作一線。去世時,手中緊握的手機屏幕上是一條沒有發出去的簡訊,上面寫著對女兒和妻子的思念……一個共產黨員,如此舍家敬業,把自己的黃金時間都奉獻給了小崗村,用青春、汗水、熱血鑄造了一個嶄新的小崗村。期間沈浩先後榮獲全國農村基層幹部「十大新聞人物」特別獎、全省第二批選派幹部標兵、安徽省改革開放「三十人三十事」先進個人、「全國百名優秀村官」等榮譽稱號。
沈浩同志有太多太多的地方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不是兩個小時長的電影所能完全表達的,更不是我們一言一語能道盡的。影片《第一書記》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感動,更多的是給我們共產黨員指引了前進的方向、奮斗的目標,讓我們知道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給群眾帶來好的生活,讓群眾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黨員幹部必須挑起來的重擔。
已發送___請採納____
⑶ 《第一書記》什麼時候在重慶上映
北京日報訊 (通訊員 侯婧姝) 「別人看到了但不願做的事情,沈書記做到了!我們農村黨員幹部要用行動贏得人民的信賴,學習沈書記想幹事、干實事、敢幹事、會幹事、干成事的精神,努力做一名讓農民離不開、捨不得的好黨員、好乾部。」昨天,全市農村黨員幹部學習《第一書記》座談會上,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代表、大學生村官代表、農村致富帶頭人等三十餘名農村黨員幹部結合自身的工作實際,交流了觀看《第一書記》的感想。現任懷柔區渤海鎮龍泉村黨支部書記的馮程,是2006年北京市第一批大學生村官,也是北京市第一個擔任黨支部書記的大學生村官。這個一向情感不輕易外露的小夥子,在觀看《第一書記》的時候流下了淚水:「半年前我榮幸地當選為村裡的黨支部書記,說實話壓力很大,工作方法是否得當,能否得到群眾的理解,這些問題總是盤旋在腦海里。從沈書記身上,我學到了很多,他的精神深深地鼓舞了我,我相信只要在心中種下為人民服務的種子,就會得到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沈浩書記為黨為民的情懷感染了觀看電影的農村黨員幹部,沈浩書記與人民結下的深情打動了廣大農村黨員幹部的心。「小崗村的群眾接連四次按下紅手印,村民說,『當年坐牢殺頭都不怕,可沈書記要走我們怕了』,當時我的眼淚就涌了出來。」密雲縣穆家峪鎮前栗園村的大學生村官白雪,在觀看《第一書記》的時候,正面臨著三年屆滿何去何從的困擾,「農村的熱土上有真情,現在我已經決定,要像沈書記那樣,紮根農村,奉獻農村,奮戰在新農村建設的第一線!」作為北京市第五批援藏幹部,市畜牧獸醫總站的副站長陸永強兩周前剛剛從拉薩返回北京,以掛職幹部的身份來到農村工作的相似經歷,讓陸永強在觀看《第一書記》時感慨良多:「電影中沈書記面臨著一系列選擇和考驗,都會讓我想起在西藏掛職時的經歷,能做到沈書記那樣真的很不容易。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肩負著沉重的家庭負擔依然一心為小崗。真真正正為農民著想、為農民做事,才使得村民們都願意和他心交心、心換心。」 在熱烈的氛圍中,多位農村黨員幹部都表示要學習沈浩精神,始終立足自身實際,堅定信念、腳踏實地、樂於奉獻,用實際行動做一個讓群眾離不開的好黨員、好乾部,為北京新農村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建設世界城市作出更多的貢獻。據了解,8月底之前,本市約有2萬名農村黨員幹部將陸續走進影院,觀看《第一書記》。
⑷ 電影《我們是第一書記》已經上映,看完這部電影之後你有什麼感受
我認為電影傳達給了我們觀眾很多的感悟,特別是那些現在迷茫的年輕人們,他們更應該明白,青春是有限的,一個人必然要有責任心才會有更好的發展。電影傳達給人們的不單單責任,青春,還有個人教育的問題,要清楚知道,為什麼我們要接受教育,為什麼要學習呢?毋庸置疑,人這一輩子,說謙虛一點的話,就是不斷在學習,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的真正意義,各位小夥伴可以去慢慢細品,信仰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有的,底線也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堅固的,千萬不要隨波逐流,就比如:電影裡面傳達給我們的一句話,一定要用行動去證明自己,也要用行動去告訴各位,我們都是有信仰的共產黨,電影里這句話出來的時候,整個人的心裡彷彿好像都暖和了。
⑸ 電影《我們是第一書記》擬定檔,這部電影的演員陣容如何
電影《我們是第一書記》是一些真正的基層書記來參演的,所以這部電影的演員陣容是非常強大的。《我們是第一書記》這部電影能夠給觀眾帶來很多的感動,很多的啟發。希望大家都能夠去電影院觀看這部電影。《我們是第一書記》這部電影已經擬定檔了,看到這部電影快要上映了,很多觀眾都非常期待。關於這部電影的演員陣容如何,以下是我的看法:
三、希望大家都能夠去電影院觀看這部電影
《我們是第一書記》這部電影已經製作完成了,不過因為一些原因遲遲都沒有上映。這部電影預計在2021年11月份終於要上映了,希望在這部電影上映之後,大家都能夠去電影院觀看這部電影,收獲更多的感動。
你覺得《我們是第一書記》這部電影的演員陣容如何呢?歡迎評論區下方留言。
⑹ 電影第一書記是講述哪位黨員幹部
電影第一書記是講述的是黨員幹部沈浩。
影片講述了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沈浩,克服重重困難,帶領小崗村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故事。
⑺ 《羋月山》第一書記原型是
《羋月山》第一書記沒有原型。
《花開山鄉》是由高希希執導,王雷、李小萌、曹雲金、姜彤、胡小庭主演的現代農村劇。
該劇根據忽培元的小說《鄉村第一書記》改編,講述了從中央機關下派到基層的青年幹部白朗,領導淅川縣偏遠山村羋月山村的村民們克服重重困難,保衛綠水青山,建設美好家園的故事。
青年幹部白朗從中央機關下派到羋月山村任第一書記,他帶領全體村民,將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的實際結合起來。興辦一系列新型產業,終於沖破重重阻力。闖出了一條致富之路,譜寫了一曲鄉村發展的振興之歌。
好看的劇來了,高希希執導,王雷,李小萌主演的《花開山鄉》在央一黃金檔甫一播出。就憑著新穎別致的題材令人耳目一新,王雷飾演的白朗從北京到羋月山村赴任,帶著特有的信念與智慧。逐漸了解、影響並改變這個古老質朴的山村在。基礎設施和環保意識不足的艱難情況下,帶領村民大力發揮資源再生、玫瑰養殖等新興產業共。同走上幸福生活的康莊大道。
⑻ 電影第一書記中台詞「秋分早霜降遲」後一句是什麼
在電影(第一書記)中,這句話是由男演員楊立新飾演的沈浩剛到小崗村任職第一書記時面對村民質疑時說的話。
原句:
秋分早,霜降遲,
寒露三天種麥正當時。
《第一書記》是由陳國星執導,楊立新、徐帆、何冰等人主演的一部主旋律影片。於2010年7月在中國大陸上映。
影片講述了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沈浩,克服種種困難,帶領小崗村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故事。
(8)老電影西藏第一書記叫什麼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電影第一書記講述的主人公叫沈浩,沈浩出生於安徽省蕭縣聖泉鄉孫秦庄行政村,組織派他到安徽省小崗村掛職鍛煉,任第一書記。
2004年到小崗村工作以來一直為小崗村的發展兢兢業業,沈浩到任後,先是搞來了50萬為村裡修了路,然後又弄來錢給每戶村民蓋了房子,接著又弄來了錢,每戶發放2萬元補助。
接著就是拉項目,找投資,搞土地流轉。在橋梁成功橫跨京滬鐵路線的一瞬間,我們情不自禁地為小崗村喝彩,也為沈浩的不懈追求喝彩!
沈浩在小崗村一干就是六年,六年中,真正展現了一個真正的人民公僕的形象。他從來不以一個省派幹部的姿態去面對村民,不擺官架子,不說官話,每件事他都身體力行、不辭辛苦。
沈浩為了做工作,曾被人打過。六年中,有辛酸、有委屈、有孤寂、有思念,他從不抱怨,從未退縮,他,經受住了風吹雨打,日曬雨淋,最終實現了為小崗村想幹事,能幹事,干成事的夙願。
⑼ 孔繁森的簡介,短一點,明天要用!!
孔繁森同志事跡簡介 古老而又富饒的魯西平原,象一位偉大的母親,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兒女,孔繁森就是其中傑出的一位……. 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在山東省聊城市堂邑鎮五里墩村,他的父母都是老實忠厚的農民,從他懂事的那天起,在父母那裡得到的就是清清白白為人,實實在在做事的教誨。 1961年,17歲的孔繁森光榮地步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行列,在部隊這個大熔爐里,孔繁森處處嚴格要求自己,連年被評為五好戰士。 1966年9月,孔繁森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75年—1979年,孔繁森擔任聊城地委宣傳部副部長,幾年間他為發展聊城地區的宣傳、文化事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1981年,孔繁森第一次調藏工作期滿,到莘縣任縣委副書記,他識大體、顧大局、講團結、求進取,在莘縣的幹部群眾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時,親屬都在農村,母親已年近八旬,妻子王慶芝體弱多病,三個孩子最大的八歲,最小的只有兩歲,生活非常艱難。可是孔繁森想到這是黨和人民需要自己的時候,自己不去總得有人去,誰家又沒有困難呢?於是,他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告別了家鄉和親人,在西藏一干就是三年,1988年,山東省再次選派進藏幹部,組織上認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經驗,便決定讓他帶隊第二次赴藏工作,當問他有什麼困難時,他依然還是那句老話:「我是黨的幹部,服從組織安排」。要走了,他默默地來到老母親面前,又一次為老人家梳理著那稀疏的白發,然後,貼近母親的身邊,聲音顫抖地說:「娘,兒又要出遠門了,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要翻過好幾座山,過好多條河。」已是風燭殘年的老母親,她撫摸著兒子的頭問:「咱不去不行嗎?」孔繁森哽咽著說:「不行啊娘,咱是黨的人,咱得給公家辦事啊……」「那你就去吧,俺知道公家的事兒誤了不行,多帶些干糧、衣裳,路上可別喝涼水……」老母親心疼地認可了,孔繁森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撲通」跪倒在老母親的面前,流著眼淚對母親說:「娘,兒走了,您可要多保重啊!」說完,給老母親磕了一個頭,便毅然踏上了西去的征程。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進藏擔任崗巴縣委副書記,在崗巴工作三年,他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與藏族群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調藏工作,擔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孔繁森到任僅四個月的時間,就跑遍了全市八個縣區所有的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村辦小學,為發展少數民族的教育事業奔波操勞。 孔繁森對於分管的衛生和民政工作也同樣的投入,為了結束尼木縣續邁等三個鄉群眾易患大骨節病的歷史,他幾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頂水源處採集水樣,幫助群眾解決飲水問題。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調藏工作期滿,西藏自治區黨委決定任命他為阿里地委書記,這一任命意味著孔繁森將繼續留在西藏工作,面對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選擇,他毫不猶豫地服從了黨的決定,人民的需要。阿里地處西藏自治區的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的面積相當於兩個山東省,而人口僅有六萬,地廣人稀,這里長年氣溫零度以下,最低溫度達零下40多度,每年7至8級大風佔140天以上,惡劣的自然環境,艱苦的生活條件使許多人都望而卻步。 1993年春天,年近50歲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書記,為了摸清阿里的情況,孔繁森逐縣、逐區、逐鄉的跑,實地考察、求計問策,與當地幹部一起尋找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路子,在阿里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全地區106個鄉他跑遍了98個,行程達8萬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處都留下了孔繁森深深的足跡。 在阿里,孔繁森同時兼任阿里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他為阿里的軍隊建設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早在1990年,遲浩田將軍就誠曾寫下「心連心,同命運,共呼吸」的條幅贈予孔繁森。 1994年初,一場罕見的特大暴風雪席捲了阿里高原,孔繁森迎著暴風雪到受災最嚴重的改則縣和革吉縣指揮救災,救災途中,餓了就吃一口風乾的牛肉,渴了就抓一把雪塞到嘴裡,超負荷的工作和長時間的高山反應,使孔繁森本來就帶病的身體更加虛弱。 2月27日的凌晨,孔繁森躺在革吉縣曲倉鄉一座牧民的帳篷里,劇烈的頭痛使他怎麼也睡不著,他感到心跳加快、胸悶氣短、天旋地轉。有著高原生活經驗和醫學常識的孔繁森,預感到死神正在朝他逼近……,可是,讓他放心不下的是遠在山東的老母親、妻子和兒女,他艱難地支撐著病體,打開手電筒在筆記本上給公務員小梁寫下了這樣的交待:「小梁,不知為什麼我頭痛的厲害,怎麼也睡不著。人有旦夕禍福,萬一我發生不幸,千萬不能讓我的老母親、家屬和孩子知道,請你每月以我的名義給家裡寫一封報平安信……,我在哪裡發生不幸,就把我埋在哪裡。」這哪裡是什麼交待啊,這分明是孔繁森提前寫好的一份遺書啊!然而,這一夜孔繁森沒有倒下,終於挺了過來。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奮戰,阿里人民終於戰勝了這場罕見的雪災,全地區沒有凍死、餓死一個人,而年僅50歲的孔繁森卻蒼老了許多,黑瘦了許多,他的頭發過早的灰白了。 為了加速阿里的發展和振興,1994年11月,孔繁森帶領阿里工作組赴新疆塔城考察邊貿工作,途中他在4頁便箋上擬就了「關於阿里發展的12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可誰又會想到這竟成了他留在高原的絕筆。 孔繁森在藏工作十年間,深深愛上了西藏人民和那裡的山山水水,早在孔繁森生前《大眾日報》《聊城日報》《山東畫報》《西藏日報》等報刊都多次報道過孔繁森在西藏的感人事跡。孔繁森第一次進藏工作時,了解到農牧區缺醫少葯的情況,1988年,他第二次赴藏,隨身的物品里就多了一個小葯箱,每次下鄉時,他都用自己的錢購置葯品裝滿小葯箱,工作結束後,他的身邊總圍著一群等候看病的農牧民,他認真地聽診、把脈、發葯、打針、直到小葯箱空了為止,孔繁森在拉薩市任副市長時,全市56所敬老院和
⑽ 第一書記觀後感
《第一書記》觀後感
電影《第一書記》講述的主人公叫沈浩,沈浩出生於安徽省蕭縣聖泉鄉孫秦庄行政村,組織派他到安徽省小崗村掛職鍛煉,任第一書記。自從到小崗村工作以來一直為小崗村的發展兢兢業業,沈浩到任後,先是搞來了50萬為村裡修了路,然後又弄來錢給每戶村民蓋了房子,接著又弄來了錢,每戶發放2萬元補助。接著就是拉項目,找投資,搞土地流轉。在橋梁成功橫跨京滬鐵路線的一瞬間,我們情不自禁地為小崗村喝彩,也為沈浩的不懈追求喝彩!沈浩在小崗村一干就是六年,六年中,真正展現了一個真正的人民公僕的形象。他從來不以一個省派幹部的姿態去面對村民,不擺官架子,不說官話,每件事他都身體力行、不辭辛苦。沈浩為了做工作,曾被人打過。六年中,有辛酸、有委屈、有孤寂、有思念,他從不抱怨,從未退縮,他,經受住了風吹雨打,日曬雨淋,最終實現了為小崗村想幹事,能幹事,干成事的夙願。
他把工作當作事業,不計回報。舍小家為大家,盡心盡力為社會服務。不能在90多歲的老母親跟前盡孝,因不能照顧女兒而不得不放棄省城優良的教育資源。無數次因為工作過家門而不入。
主題曲《做人》,「清清白白,勤勤懇懇,不求光環,不求繽紛,只願做棵禾苗深深紮根……」,這也是對優秀共產黨員沈浩同志的詮釋。 「一個人活在世上,官是當不到頭的,錢也是難以掙盡的。能讓小崗村的父老鄉親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 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對人生價值的追求,為我們每一個黨員如何樹立正確的時代價值觀樹立了一座豐碑,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