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恐怖電影
『壹』 世界上為什麼會有恐怖片
作為製片方來說還是票房的因素,觀眾什麼刺激就來什麼。所以情節都離不開金錢,美女,甚至床上鏡頭,懸疑,恐怖等等。對少數人來說,恐怖後也許還能放鬆一些。
『貳』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看恐怖片
恐怖片獨特的魅力在於:
恐懼能生出快感,這種快感能讓你興奮。
恐怖片帶來的快感和興奮都是真實的,而且很容易讓人上癮。
1、首先,恐怖片可能沒你想得那麼恐怖。
生理學研究表明,在人做危險游戲的時候腦垂體就會分泌很多類似麻醉葯的化學物,如內啡膚等,這些葯物可以用來減緩腎上腺素所導致的心率異常和血壓升高,起到冷靜作用,並且可以減少恐懼情況下腦內血栓和中風的機率。
也就是說,看似經歷著恐怖的畫面,但是身體會主動幫你鎮靜,感受到的恐怖情緒一般都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2、恐怖片也可以發泄情緒
恐怖片也是一種發泄的方式,具體原理其實和噩夢差不多。
緩解理論認為,恐怖電影帶來的緊張感,可以讓觀眾在觀影後馬上放鬆。
這些喚醒在恐怖的刺激結束後 ,即電影結束後就會轉化為正面的情緒。
這種從緊張到極度放鬆的過程會令人感到很舒適,並更加認同真實的環境。
大概類似游樂園里坐過山車大呼小叫嚇得不輕的人,在結束後卻表示「過癮」。
3、恐怖片使人上癮
對於恐怖片來說,不僅是結束後的那極度放鬆令人上癮,根據持續獎勵理論,恐怖電影引起的高度生理喚醒是可持續的,並能夠持續為我們帶來興奮的體驗。
但由於有維繫心理或生理平衡的本能,這種喚醒具有適應性。每個人被喚醒的程度有高低之分,對那些喜歡看的人來說,就會像「耐葯性」一樣不斷尋求更猛烈的刺激。
因為被恐怖片喚醒本身可能就是一種自我獎勵。
4、大腦享受這種快感
看恐怖片實際上屬於一種「良性自虐」,而良性自虐使人快樂。
生理本能告訴這是危險或痛苦的行為,但認知上明白這個行為其實很安全,這種沖突就會帶來快樂。
另外,在大腦中,感知厭惡和愉悅的腦區是緊密相連的,甚至有部分重疊。大腦在接受到「安全威脅」刺激後,感知厭惡和愉悅的這兩塊腦區都會釋放出一種令人快樂的化學物質,因此也會給人一種積極正面的感覺。
5、個人性格
許多人尋求刺激的心理,以及敢於冒險的自身品質導致恐怖片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
有些人傾向於選擇從事試飛員、腦外科醫生和拆彈專家等刺激的工作,他們享受恐懼的感覺,「戰斗-逃跑」反應對他們來說很愉悅,甚至能模擬性沖動。心理學家早就確立了著迷於過山車、賭博和極限運動的尋求刺激型人格的特點。
『叄』 為什麼恐怖片里的女鬼更多、更可怕
隨著人們的消費水平不斷的提高,如今電影已經成為了人們飯後消遣,情侶約會的最佳場所了。恐怖片也是我們電影類中一個比較奇葩的類型了,那麼就出現一個問題,為何恐怖片大多都是女鬼?而且還那麼多?
作為一個資深的女性恐怖電影愛好者,我來說一下我的感受哈。
一、女性本身就有弱勢群體 內心爆發的力量
這個呢,我覺得女性本身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很弱勢,這個不僅體現在生理素質上,同時也體現在心理上。你看在家暴的時候,女性一般都是被欺辱的一方,如果將女性這個性質應用到電影中,就會產生一種特別的沖擊力,我們會對女性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感到同情,同時呢,也會希望被欺辱能夠戰勝那些讓我們覺得可怕的事情。
我一般在看電影的時候都會有一些代入感,因為女性的感性細胞都是相同的嗎,在看到電影中女鬼的種種遭遇後就會產生同情心,這樣電影就會利用我們的這種感受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五、觀眾心理需求
最後一個原因我認為,相比於男鬼而言,人們更愛看女鬼啊,無論男性觀眾還是女性觀眾,對於鬼的性別上,更多的是傾向於女鬼的出現,因為只有女鬼才會有那麼多可悲的事情發生,這樣我們就有了看點。
其實恐怖電影女鬼的出鏡率高一些還是和歐美國家有些區別的,歐美國家更加傾向於男性的陽剛,東方國家更加喜歡女性的陰柔。但是,我更加喜歡東方恐怖片的特點,因為真的是恐怖至極,看到爽啊!
『肆』 恐怖片為什麼恐怖
人類的恐懼本能是深藏在基因里的,是人類千萬年進化形成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就像人發燒其實是自愈的一部分一樣,人的恐懼其實是在提醒自己,這里危險,要小心!快跑!
正如大作家HP拉夫克拉夫特所說:
人類最古老最強烈的情感便是恐懼,而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則來源於未知。
根據恐怖谷理論,一個物品的模擬度越高,人類對其越有好感,但是當模擬度超過一個臨界點時,人類的好感度會突然降低,甚至產生厭惡和恐懼,好感度會跌到谷底。而像女鬼、喪屍等形象,都跟人類十分相似,但它們又跟人類有些許差別,比如披頭散發、吃人肉等,這些差別的存在會反復提醒人類它們不是真人。這種介於像與不像之間的形象會給我們造成不適和恐懼。
中,除了我們可以聽到的詭異聲音之外,還隱藏著一種令人不安的低頻聲音——次聲波。次聲波的頻率在20赫茲以下,耳朵雖然聽不到如此低頻率的聲音,但大腦能感覺到。當次聲波和大腦腦電波頻率一致時,次聲波就會強烈刺激大腦,讓我們感到恐懼和不安。
『伍』 恐怖片存在的意義搞不懂這么嚇人為何每年拍這么多恐怖片
作為一名恐怖片愛好者,恐怖片的藝術並不在於所謂的「嚇人」里
恐怖片早期曾在歐美各國盛行,內容多為神怪傳說故事,也有以現實生活為依據的。30年代後的恐怖片出現嚴肅主題和哲理思想,如美國影片《化身博士》和中國影片《夜半歌聲》以及40年代後期攝制的《十三號凶宅》等。
恐怖片現在發展的類型已經不是以特別恐怖的劇情來吸引觀眾的眼球。而是用直接的血漿和血腥來沖擊觀眾的視線而達到暢快的殺戮和變態的感覺。而現在很大程度上恐怖的意味已經轉移到驚悚片上去了。
事實上,讓人覺得害怕和驚慌也並非是恐怖片的專利。在許多其他類型的電影中,也會有不少讓人腎上腺速激增、呼吸變得急促的段落。有一篇影評在說到《鋼琴課》剁手指的那個場景時,都用了"深深的憂傷和恐懼"這樣的字眼。這大概都是因為"恐怖"這個詞本身的意義太過含混,似乎所有的負面情緒都能跟它牽扯上些瓜葛。究竟什麼是恐怖?什麼是它的核心意義,如果確實有的話?怎樣才會引發人的恐懼呢?
不過好在和許多事情一樣,我們雖然說不出恐怖片的定義,卻總能一眼就看出那是不是一部恐怖片。為什麼恐怖片不是一部悲情文藝片?因為恐怖片的情節主線總是包含著殺戮和生死搏鬥。那麼恐怖片又為什麼不是動作片、槍戰片、戰爭片之類的東西呢?關鍵在於雙方的力量對比。在所有孤膽英雄的故事中,人多勢眾,貌似強大的反面勢力最後總是被不可思議地摧枯拉朽般一掃而光。英雄的智慧和力量實際上占據著壓倒性的優勢。即使是象《終結者》這樣敵人看上去更厲害些的電影,還是給觀眾雙方大約勢均力敵的感覺,更何況影片大肆渲染的是正義方的威猛和強勁。只有在恐怖片里,主人公是處於虛弱、無力的絕對劣勢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一部恐怖片的主人公是邪惡的、負面的,就算沒有明確說明他(她)的正義,也總會有意無意表現他(她)優秀的、高尚的、或至少在一大幫變態中合乎常理的一面。所以理所當然對方就是邪惡、陰毒、變態的。因此,沒有一種明確將沖突雙方分為正邪兩面的電影,會象恐怖片那樣包含著"不可戰勝的邪惡"這樣的意念。(在災難片中,肉體雖然會被消滅,但"人性的偉大"勝過自然。災難對立面的最終指向不是寥寥幾個主人公,而是全人類。)這也許就是陰郁、壓抑和恐怖的來源。我們去看恐怖片絕不是為了看主人公最後是怎樣逃出魔掌或反戈一擊的,我們是想從一次次無助的死亡和主人公受盡折磨的絕望的逃脫過程中來體驗大難臨頭的驚恐和不適。
人類為什麼會喜歡痛苦呢?只是為了享受最終解脫的那一瞬間嗎?絕非如此。在死到臨頭的恐懼之中,在理性的完全失控之中,必定蘊藏著無可挽回的誘惑;它如同情慾一樣深嵌在本能里,不可理喻。也許從來就沒有一部真正的恐怖片,不管死了多少人,最應當死的,或者說我們最希望死的主人公總歸是逃脫了。恐怖就此被消解,大家鬆了一口氣,都繼續好好活著。
希區柯克首先發現了懸念對於電影語言的決定性意義,他對蒙太奇等的電影語言的探索,影響深遠。一些世界級電影大師,如庫布里克、波蘭斯基,對恐怖片情有獨鍾,都是想藉助恐怖片這種樣式,來探索和挑戰電影語言的極限。
米蘭·昆德拉在評論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說時說:「她真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魔術師,因為她懂得如何把謀殺變成消遣……她的小說像是一個殺人集中營,裡面有一條專為我們消遣的殺人生產線。」恐怖片中當然少不了這樣的殺人生產線,但不管死了多少人,最應當死的,或者說最「希望」死的主人公總是逃脫了。恐怖片就此被消解,謀殺就此成為消遣。大家從電影營造的氛圍中醒來,繼續好好地活著。根據一項調查表明,人類的恐懼因素依次排序為:死亡、黑暗、孤獨無助等等。很顯然,這些恰恰都是恐怖電影的基本元素。電影圓了恐怖的噩夢,釋放出觀眾內心深處的恐懼和焦慮,在滿足人們好奇心的同時,又充當了一副安慰劑。正因為恐怖片具有其他片種無法替代的消遣功能,大批觀眾才對它趨之若鶩,它保證能讓人安全地體驗恐怖,安全地獲得生命中需要承受的刺激。
從製片角度來說:恐怖片無疑是最掙錢的類型之一。
從內容角度來說,目前被公認的第一部恐怖電影是1920年上映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從歷史角度,恐怖電影從德國到美國、義大利、英國…發展出驚悚片、鬼怪片、鉛黃電影、希區柯克、邪典電影……其源頭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悲劇時期。
誠然,恐怖片、西部片、懸疑片往往有內容過於血腥、內容空洞乏味等諸多問題,但正視問題、尋求突破、加強監管,才是讓恐怖片這一類型可以良性發展下去的關鍵。
『陸』 為什麼會有恐怖片為什麼會有人喜歡看恐怖片
因為恐懼也是人的一種情緒,就如同喜劇片,愛情片一樣,恐怖片也是一種單獨的劇種,人為什麼會有恐怖情緒呢?那是因為對未知的一種擔心,對未知世界的一種害怕